東西城共劃分183個街區,今年將分類“更新”

新京報訊(記者 周依)近日發佈的《關於加強新時代街道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將科學劃分街區單元,實施街區更新。記者日前從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獲悉,東、西城已完成街區更新單元劃分,分別劃出82個、101個街區,今年將分類進行改造提升。

目前,東城區已打造出史家衚衕、草廠四條等多條“精品示範街巷”,同時系統開展街區更新技術路徑和保障機制研究,開展試點街區示範設計。西城區已形成15套街道城市設計導則、20餘套重點地區深化設計方案,依據設計方案推進了17片重點街區的實施亮相。同時,兩區正通過邀請專業設計人員參與街區治理、編制實施相關工作規範文件等方式,推進街區責任規劃師制度落地完善。

據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街區責任規劃師在北京的街區環境整治和公共空間提升中發揮了良好作用。去年,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制定了《關於推進北京市核心區責任規劃師工作的指導意見(試行)》,今年將組織落實《指導意見》,在建立健全街區更新機制、提升街區公共空間品質、健全街區責任規劃師、建築師制度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指導各區編制實施細則和配套政策,並跟蹤街道的工作情況,適時提供技術服務。

分類施策,考慮不同街區居民需求差異

記者在位於東城區前門東區的草廠四條衚衕看到,整齊的青磚黛瓦與“被藏起”的架空線,新刷的白牆、大紅院門與傳統的衚衕民居在此共存,印證著“修舊如舊”的老城提升理念。衚衕內經過“廁所革命”後,有獨立隔間和採暖通風系統的新公廁令人眼前一亮。此外,提供安保、保潔等服務的24小時物業管理、實現居民自治的“小院議事廳”,街區內新開的書店、新型菜站、理髮店和主食廚房等便民設施,也顯示著這片歷史街區的新面貌。

东西城共划分183个街区,今年将分类“更新”

3月1日,草廠四條衚衕一處文創店外牆懸掛著風車裝飾。攝影/新京報記者 周依

居住在草廠四條29號院的葉子是街區內春風習習雜誌圖書館的年輕員工,年前住進這間經過改造的“共生院”,讓她對街區歷史和衚衕的鄰里文化有了更深的感受。“院子裡是三個單間,都有獨立的廚衛,線路改造後還可以使用節能智能家居,一個月能省下好多電費。和衚衕裡的大爺、大媽熟悉後大家經常走動,很有大雜院的親切感。”

據東城規劃國土分局介紹,街區更新是指在街區層面進行整體的規劃、整治、建設和提升,包括保護風貌、騰退修繕文物、天際線控制、公共空間提升、補足便民服務設施、改善住房條件、開展社區營造等。目前,東城區已打造出史家衚衕、草廠四條等“精品示範街巷”,各有特色。其中草廠地區的規劃提升,就考慮到此處居民的多樣性。

西城區展覽路街道的德寶新園街區,則在更新中著重強調“需求導向”,在1號院內修建了可休閒健身、晾曬衣物的小公園,並保留了老人們在小區路旁的“下棋據點”,鋪上防腐木、搭上遮陽傘,將其提升為夏季可乘涼、冬季可曬太陽敘閒話的休憩點。

东西城共划分183个街区,今年将分类“更新”

德寶新園1號院居民在新修建的公園中健身。攝影/新京報記者 周依

據瞭解,西城區針對全區劃分的101個街區,已形成15套街道城市設計導則、20餘套重點地區深化設計方案,依據設計方案推進了17片重點街區的實施亮相。各街道街區整理展示中心已基本建成並對外開放。

責任規劃師“加盟”街區治理,指導民居古建修復

走進東城區史家衚衕45號,一座紅綠漆垂花門令人瞬間重拾老北京四合院的歷史記憶。

參與修繕這一院落的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責任規劃師趙幸介紹,該院是掛牌保護院落,改造前,院內這處垂花門古建築已破損脫色、瀕臨倒塌,“因此我們在設計中尤其注重對院落整體風貌的提升及有價值建築的保護”。經過專業測繪與嚴謹論證,設計團隊最終決定將垂花門拆除後原址、原貌重建,並繪以傳統民居最常見的黑紅淨彩畫。原垂花門殘件則被編號收藏,在史家衚衕博物館中進行展示。

东西城共划分183个街区,今年将分类“更新”

史家衚衕45號院,經過修復的垂花門。攝影/新京報記者 周依

同時,以垂花門修繕為契機,團隊還與居民協商拆除了廢棄的煤棚和違建,利用騰出的空間劃分種植區,給居民提供了種花、種菜、晾衣的空間,還增加了必要的無障礙設施,方便居民出行。

“原本只希望把垂花門修一修,沒有安全隱患,沒想到能修得這麼好。”45號院居民周阿姨感慨,原本院內堆滿雜物,還有不少私搭亂建,嚴重影響環境和出行,這次改造著實給自己帶來了驚喜。

記者瞭解到,這間院落所處的東四南歷史文化街區是北京市第三批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據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哲介紹,這一街區的“更新”最早可追溯到2011年北規院主持編制的《東四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這一規劃為街區保護更新提供了依據。2013年,朝陽門街道辦事處與英國王儲慈善基金會(中國)在街區內的史家衚衕修建了北京市第一家衚衕博物館——史家衚衕博物館,“讓老百姓的鄉愁有了可以安放的地方”。

2014年,北規院與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共同推動建立了由居民、產權單位、社區、專家、志願者共同參與的社會組織“史家衚衕風貌保護協會”,多名規劃師以“責任規劃師”身份在協會任職,利用協會平臺組織開展了大雜院公共空間提升設計,組織社會力量共同開展衚衕口述史調查,帶領社區居民制定社區公約,以北京國際設計周為契機舉辦展覽和文化活動,併成立了北京首家歷史街區治理創新平臺……李哲介紹,自此,“責任規劃師”開始深度參與街區更新工作,也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與社區居民隨之加入進來。

東城規劃國土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東城區邀請中規院、北規院及北工大、清華同衡等12家知名設計單位的專業人士作為街區責任規劃師,以團隊形式派駐到各街道,協助街道開展工作。同時,《東城區街區責任規劃師工作實施意見》已由東城區政府發佈實施,明確了責任規劃師的職責、權利和管理保障措施。目前,街區責任規劃師制度已成為東城區在完善街區治理工作中,需要堅持的一項長效機制。

在西城區,則由區規劃國土分局牽頭成立了街區整理統籌協調辦公室,通過編制《街區整理城市設計導則》以及老舊小區、平房四合院設計導則,成立城市品質提升專家藝術審查委員會,聘請56名街道規劃顧問,制定《西城區責任規劃師制度工作方案》,推動建立責任規劃師制度。

校對 陸愛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