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科舉屢試不第,生活貧困落魄,卻給後世留下了一本曠世奇書

清朝康熙年間在山東的淄博一帶流傳著一本叫做《聊齋志異》的書。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叫做蒲松齡的人。

他科舉屢試不第,生活貧困落魄,卻給後世留下了一本曠世奇書

蒲松齡(1640年至1715年)字留仙,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今山東淄博淄川區人。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一生熱衷科舉考試,19歲時參加縣府的考試,縣、府、道試均奪得第一名,考中秀才,但在之後卻始終不得志。他的一生都在貧困中掙扎。他為了溫飽挖空心思,他一輩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參加科舉考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雖然蒲松齡這一生過得很痛苦,但是他卻給後世留下了一本神奇的小說,那就是《聊齋志異》。

他科舉屢試不第,生活貧困落魄,卻給後世留下了一本曠世奇書

其實,蒲松齡的出生本就帶著一絲神奇的色彩,崇禎十三年(1640),農曆四月十六日夜間,山東淄川蒲家莊一個姓蒲的商人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他看到一個披著袈裟瘦骨嶙峋病病歪歪的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塊銅錢大的膏藥,走進了他妻子的臥室內,姓蒲的商人一下子給驚醒了。

很快,他就聽到了從他妻子臥室裡傳出來的嬰兒聲,原來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出生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姓蒲的商人驚奇地發現,新生的三兒子胸前有一塊青痣,而這塊痣的大小和位置,正和他夢中所見的那個病病歪歪的和尚所貼的膏藥位置完全相符。

他科舉屢試不第,生活貧困落魄,卻給後世留下了一本曠世奇書

蒲松齡在年輕的時候,生活還算是優越的,因為他的父親是個商人,在他父親的照顧下,年輕的蒲松齡可以不用考慮錢財,安心地讀書,跟朋友們搞詩社。但是這種快活日子並沒有維持多久,因為蒲松齡還有兩個哥哥,兩個哥哥娶的老婆都是潑婦,經常會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把家裡鬧得個雞犬不寧。

父親只好給兒子們分家,可是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蒲松齡的兩個嫂嫂又能打又能搶,而蒲松齡的妻子是個老實人,打不過又搶不過,只能躲在一邊看著兩個嫂嫂把好的東西全都搶走了。

最後,蒲松齡只得到了連門都沒有的三間破屋,二十畝薄田,還有二百四十斤糧食。分了家後,蒲松齡就失去了父親在經濟上給他的支持,從此,他便開始了自己的謀生之之路,長達四十五年之久的私塾先生。

他科舉屢試不第,生活貧困落魄,卻給後世留下了一本曠世奇書

但是做私塾先生掙的錢不多,蒲松齡的孩子們經常會捱餓。有一次,因為家裡沒有糧食了,只好煮了一鍋稀飯。大兒子看到了,立刻把勺子搶在了手裡,到鍋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裡邊放,二兒子不幹上去就跟哥哥搶。而小女兒就只是很可憐地、遠遠地站在那兒看著自己的父親。這讓蒲松齡非常心疼,卻又無力改變這種貧困的狀況。

生活的貧窮、考場的失意並沒能阻止蒲松齡寫出《聊齋志異》的決心,無論他在哪教書,只要聽到一些奇異的故事,他都會停下來將故事記下來。

《聊齋志異》全書共有491篇短篇小故事。而這本書中多數作品都是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

他科舉屢試不第,生活貧困落魄,卻給後世留下了一本曠世奇書

在蒲松齡編寫《聊齋志異》的同時,他還在參加著科舉考試,卻沒有一次是中榜的。

在他五十歲的時候,他的妻子勸他:“算了,別考了,如果你命中註定有功名,那麼到現在應該連宰相都做上了,再說咱們一直在村裡住著,不是挺好的嗎?何必再去考那個不知在哪的功名?”

他科舉屢試不第,生活貧困落魄,卻給後世留下了一本曠世奇書

蒲松齡覺得妻子的話很有道理,但是他以後每看到年輕的學子去參加科舉,他還是忍不住也跟著前去考試,只可惜,依舊沒能中個一官半職。

他科舉屢試不第,生活貧困落魄,卻給後世留下了一本曠世奇書

直至71歲時蒲松齡才成歲貢生,隨後在家裡安度晚年。沒過幾年,與他共患難的妻子患病去世了,這讓他傷心不已,還飽含深情寫了《述劉氏行實》來緬懷妻子的美德。就這樣,他在對妻子的思戀中又度過了幾年的歲月,在康熙四十五年(1715)去世,結束了貧困無助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