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與唱歌

日本人與唱歌

日本人喜歡唱歌,平常靦腆的日本人到了卡拉OK像是換了個人,熱情奔放,放聲歌唱。唱歌時的日本人單純、容易理解,沒有支支吾吾,沒有曖昧渾濁。

NHK電視臺有個經久不衰的業餘歌手比賽節目,叫做“のど自慢”,相當於“日本好聲音”,參加這個比賽的人大都歌聲優美,更有趣的是很多人連唱帶跳,相當開放。唱歌對於日本人來說很重要,猶如精神充電一樣。聽過不少日本人說平時有一個人去卡拉OK的習慣,通過唱歌解消煩惱,補充能量。

唱歌不僅給個人的身心帶來積極的影響,它更有一種作用,通過合唱,讓參與者增強歸屬意識和連帶意識,日本的江戶時代就有勞動者們齊唱勞動歌的習慣,有種田歌、釀酒歌、擺渡歌、馬伕歌、伐木歌等等。自古以來,唱歌對於日本人來說,有一種團結力量。唱歌是人與自然做鬥爭的過程中靈魂的吶喊。

日本在明治時代走向文明的進程中,音樂曾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世紀70年代,明治政府早期就著手引進西洋音樂,但是,這並非單純是為了藝術的引進,而是借西洋音樂打造現代化國家所必需的國民的身體和精神,通過製造全新的國民音樂來凝聚人心。東京藝術大學的前身東京藝術學校的首任校長伊澤修二在1884年所寫的《音樂取調成績申報書》中總結了音樂的功用,一是增進健康的作用,增強肺活力和體格;二是道德上的影響。音樂可以驅動人心、誘導靈魂、健全理念,在戰場上要讓萬名兵士團結一致,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音樂來統率軍心。小孩從小唱歌,在學校就不會打架,在家就會孝敬父母。唱歌不僅形成個人的人格,對於共同體的形成有推動和維護的功能。

日本人與唱歌

明治政府熱心引進西洋音樂不等於否定明治之前的日本傳統音樂,改革的先驅者採取折衷的方法引進西洋音樂,讓西洋的活潑的長調音樂和日本原有的柔弱的短調音樂相結合。當時的先進國家都是普及長調音樂。通過引進西洋音樂,日本還改良了歌舞伎和創造了日本式歌劇寶冢歌劇。

音樂一直伴隨著日本向文明進步的過程。日本的學校一直很重視學生的唱歌,從小學生起,就接受大合唱的訓練,每個人都要放聲歌唱。不管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每個學校都有校歌,一般來說是歌頌學校的歷史、宣傳辦學理念。

日本的多數縣還有縣歌。其中長野縣的縣歌《信濃之國》歷史最為悠久,作於1900年。1998年長野冬奧會日本代表團入場時,場上響起的曲子就是《信濃之國》,當時會場觀眾放聲齊唱長野縣歌,一時成為日本全國的話題。

日本的球隊有隊歌,特別是棒球隊的隊歌對球迷來說是聖歌,一聽自己所擁護的球隊的隊歌,不由得心潮澎湃。

說到唱歌,不得不提到NHK紅白歌會,它起始於1951年,是日本的長壽電視節目之一。過年晚會,全是歌曲,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中國的春節聯歡晚會的歷史固然比起紅白歌會短,但要是整臺晚上全是歌,要挨全國人民罵了。現在就算是花樣多變,還是難以滿足觀眾口味。而紅白歌會卻是半個多世紀風格沿襲下來,紅白兩組輕鬆對抗,娛樂是關鍵,輸贏只是一種手段。日本人就這樣在過年夜看了幾十年照樣津津樂道。

喜歡唱歌說明日本人的感情還是很豐富的,平時總過著循規蹈矩的日子,壓抑著熱情和個性,唯有唱歌,才能開放自己,展示真實一面。(黃文煒)

日本人與唱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