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我并没有刻意追求爆款,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使命

今天,人民日报刊登了秦朔的《风雨过后是彩虹》一文,这是近期难得的对中美贸易战下社会经济走势的理性分析文章,也说明了专业的自媒体可以在重大问题上发声,并被权威官媒认可。2015年,秦朔从《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的位置上离去,好友吴晓波认为:在某程度上意味着一个传媒黄金时代的终结。不久后,秦朔创办自媒体“秦朔朋友圈”。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秦朔的文人气质与理想情怀始终不变。10月16日,“秦朔朋友圈”迎来了3周岁,搜神记对秦朔进行了专访。

10月23日,百神传媒将举办2018年度人文大神致敬典礼暨新榜人文自媒体榜单发布,秦朔作为特邀嘉宾将出席大会。
秦朔:我并没有刻意追求爆款,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使命

本文约3700字,只需8分钟。

2015年6月7日,吴晓波在自己的公众号发布《最后一个“看门狗”也走了》一文,认为“秦朔的离去,在某种程度上便意味着一个传媒黄金时代的终结”,对自己同窗好友秦朔给予极高的评价,这位《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的离职,当时在媒体圈是一个热门话题。

2015年10月16日,《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一文宣告“秦朔朋友圈”正式上线。

秦朔:我并没有刻意追求爆款,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使命

▲“秦朔朋友圈”上线当天发布的微博

2018年10月16日,三年转眼即逝,“秦朔朋友圈”推出《3Q,谢谢在一起的每一刻》一文为自己“庆生”。

秦朔:我并没有刻意追求爆款,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使命

▲他在文中提到“因为希望,缘起你我。愿与你继续同行,但问耕耘,得失不惊,俯仰无愧。”

“责任”、“文明”,是秦朔投身媒体事业的初衷,从“一份有责任感的财经杂志”的《南风窗》,到“对时代负责”的《第一财经》,延续到“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的“秦朔朋友圈”。

改变的是在传媒江湖的位置,不变的是他的文人气质和理想情怀。

1968年出生的他,在这个“知天命”的年龄里,他表示跟所处的时代达成一种透彻的理解,就没白活一生。

秦朔:我并没有刻意追求爆款,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使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职

搜神记:2015年10月16日,《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宣告“秦朔朋友圈”正式上线。 目前,“秦朔朋友圈”已经3年了,这3年来有哪些心得和感受呢?

秦朔:这3年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找到自己的天职。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中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逃避不了的义务,就如同每天早晨都有一个闹钟在叫醒你。

作为一个60年代出生的人,我基本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全过程,希望试图以这样的角度去理解这个时代和国家。作为一个学新闻的人,如果见证了这个时代,而没有理解它,是一件特别悲哀的事情,我希望自己利用至少八年十年的时间,形成对这个时代更透彻的理解和认识,这就是我一直创作的内在动力。

秦朔:我并没有刻意追求爆款,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使命

▲马克斯·韦伯著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搜神记:你依然坚持写作,保持着每天2000字以上的写作量,每周至少创作2篇文章,每篇文章动辄上万字,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有担心灵感枯竭吗?

秦朔:我现在确实写作量很大,每个礼拜“秦朔朋友圈”固定有两篇文章,单篇起码五六千字。此外,还有一些视频和音频节目的录制以及约稿。我经常会有灵感枯竭的时候,也非常担心这个问题。那么我是如何解决的呢?

首先,“生命之树常青”,“采”是第一位。我现在还会经常像90后一样去采访,进行现场调研,参加会议展览,从鲜活的实践中吸取养分。

第二,大量阅读。我会挑选有价值文章、相关的论文和书籍进行阅读。除此之外,微信中会有一些有价值社群,我们经常会针对不同问题进行探讨,这些互动也会激发自己思维。

第三,进行长线工作的研究和著述。比如我从长期的角度来研究美国的商业文明史、中国的商业文明史……这些长期工作需要持续不断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发现跟当下热点结合的角度,我也会去创作。

所以,尽管会有灵感枯竭的的时候,但只要拥有开放的、互动的、向现实学习的态度,以及定一些长线工作的研究,那么还是不断会有新的东西冒出来。

秦朔:我并没有刻意追求爆款,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使命

▲秦朔在喜马拉雅FM平台上讲述《美国商业文明通史》

我的使命是去理解这个时代

搜神记:目前,财经媒体如此之多,“秦朔朋友圈”区别于其他财经媒体的地方在哪里呢?

秦朔:我觉得“秦朔朋友圈”区别于其他财经媒体的地方除了个人的IP特色,还有就是对初心的坚持。首先,说得通俗点,个人IP特色指的就是把我原来《南风窗》那时候的情怀和责任心,用这种力量去做《第一财经日报》的内容,现在把这样一个基本的内容生产模式应用到“秦朔朋友圈”上。

秦朔:我并没有刻意追求爆款,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使命

▲《第一财经日报》创刊时期的秦朔,图片来自“秦朔朋友圈”

而第二个特色就是始终坚持专业主义。严格来讲,现在自媒体只能算是自传播现象,做媒体的话,就需要有“采写编评”等方面的专业要求,而现在很多自媒体并不符合专业要求。

当然,如果我们要做成自传播现象,可能会带来很大的流量,但这不是我想要做的。我现在做的跟传统媒体很像,所以很多人评价“秦朔朋友圈”像是本杂志,而不是新媒体。

第三,我喜欢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喜欢客观冷静平衡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希望在每个领域只是浅尝辄止。

同时,我不希望只有新闻的学术背景(注:本科为复旦新闻系),我还涉及了三个领域: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我是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从企业管理角度,我是中山大学企业管理博士;从金融角度,我读了上海高金的EMBA,现在正在读DBA。

搜神记: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商业文明的角度,而没有选择类似投资报告这样的角度来写财经?

秦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或者价值偏好。中国的财经报道,从投资、科技、人物故事等角度进行写作的很多,而我自身长期研究人文、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机制。

2008年,我在《以责任创造新商业文明》一文中也表明了自己的方向。早在2004年,我在《第一财经日报》等系列媒体时,就提出“纪录中国,推动商业文明”的理念,现在进军移动互联网内容生产阵地,我希望仍旧保持初心。

搜神记:你的写作风格、表达方式和价值取向,跟商业会不会有矛盾呢?不担心这些研究不被受众所接受吗?

秦朔:我觉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性,同时又有一代人的使命。我这种风格,可能不是很popular,文章阅读量也不是特别大,一般保持在两三万阅读量,没有特别多的“10万+”。

我们的读者可能偏精英化,以商业界学术界居多。我一直也没有刻意改变去迎合手机读者,因为有一些内容表达出来,它就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搜神记:这三年,你写了多少篇爆款文章呢?在追求爆款和追求客观冷静真实上如何做到平衡?

秦朔:这3年以来,粗略统计“10万+”的文章,大概二三十篇。最有影响力的是《最大的灰犀牛,可能来自哪里?》,不过很快“被删除”,早期影响大的文章是《反思中国富豪十大错》,近期的就是《别人可以读不懂中国,我们不能读不懂自己》。

秦朔:我并没有刻意追求爆款,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使命

▲来自秦朔的朋友圈

我并没有刻意追求爆款,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使命是去理解这个时代,真正理解中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个方向本身不可能火爆,并且很多问题也不是靠一篇爆款就能解决。

我会考虑如何让读者更易于阅读,但是不会刻意追求爆款,我追求的是客观理智冷静的写作风格。

搜神记:你在体制内的时候也很勤奋,很敏锐,跟在体制内相比,创业后心态上、生活上有哪些变化?

秦朔:之前在体制内,我也没有脱离业务一线,会经常进行创作,但是同时还要做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工作,而我现在的状态与其说创业,不如说是创作,这个更符合我实际情况。

另外,关于心态,我自己总结出“三随”原则:随遇而安,随心而动,随缘而行。不再肩负那么多管理职责后,我每天在足够时间思考、读书之外,还能安安静静去写作。

秦朔:我并没有刻意追求爆款,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使命

我50岁了,不可能什么都想要

搜神记:在大家的认知里,可能还是习惯把你看作公共知识分子。但创业说白了要接地气,经常要谈钱、找人、求人等等。你现在还有这种身份上的撕裂感吗,还是已经适应了?

秦朔:确实很多人觉得我是一个公知分子,而我自己更倾向于称为人文财经学者。现在公司规模很小,不到十个人,经营压力不算太大。这样的话,就不像在管理《第一财经日报》的时候,每年都有KPI,而我现在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和创作。

搜神记:你是1968年出生,今年正好是50岁,你有听到内心浮动的声音吗,所谓的“知天命”?

秦朔:这个是必须的。就像我回答第一个问题那样,我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的天职在哪里。我想跟所处的时代达成一种真切的了解,这样我才觉得没有白活这一生。

如果我能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到别人,就非常幸运了。即使不能给别人带来帮助,如果能让自己理解这个时代,让明天更好,就已经很满足了。我今年50岁了,不可能什么都想要。

搜神记:很多文人在立言上有建树,但难以成为商业上的高手,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秦朔: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让创业者成为商业的高手很重要,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不同的社会职业有不同的社会角色,我觉得一个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还是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达到平衡。我在运作《第一财经日报》的时候,也基本证明了自己拥有运作能力。

搜神记:在未来三年,你对于“秦朔朋友圈”的发展和规划是怎么样呢?

秦朔:我希望把更多精力放在长线项目上,因为最早离开《第一财经日报》做“秦朔朋友圈”的时候,就是希望自己以长线项目为主,做国别史意义上的商业文明研究,而商业文明的理论,需要有一个平台跟大家互动,才有了“秦朔朋友圈”。这3年下来,我做了一些偏中短期的项目,长期项目就搁置了,在未来,我会以更多精力关注长期项目。而当下的状态就是随缘,不刻意就好。


秦朔:我并没有刻意追求爆款,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使命

▲本书收录了秦朔的商业文明研究和政经观察评论文章,透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老财经媒体人对于这个时代的深情与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