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經師:佛學院是藏傳佛教的廣闊交流平臺

洛秋是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的專職經師,來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以下簡稱佛學院)於1987年9月1日在北京西黃寺創立,是專門培養藏傳佛教愛國愛教高級人才的學府。作為佛學院培養出的高級人才之一,洛秋可謂“反哺母校”的傑出代表。

2006年,洛秋是佛學院高級學銜班的一員。由於佛學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各種表現得到上師的肯定,2010年他通過層層選拔,成為佛學院高級班的一名經師,教授覺囊派佛學。現在,他的班裡共有13名學員。從學員到經師,洛秋對佛學院的教學特色感悟頗深。

佛學院結合了傳統學經方式與現代教學模式。“在這裡學員們既可以學習佛學專業知識,主要是研討五部大論,同時也會學習現代文化知識,包括法律、歷史、漢語、電腦等,開闊他們的視野。”洛秋說,“從鄉村到城市,學員們要逐漸適應城市的生活環境。現在他們使用互聯網、微信等越來越頻繁了。”

“受益最深的,莫過於在佛學院可以與藏傳佛教不同教派的僧人相互交流,不斷提高自身的佛學造詣。能夠通過佛學院選拔的學員都是德才兼備,他們都是很厲害的。”洛秋介紹,佛學院的學員來自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同時囊括格魯派、寧瑪派、覺囊派、噶舉派、薩迦派等藏傳佛教的各個教派,一起辯經時,不時擦出智慧的火花,“這一點,一般的寺廟無法做到。學員們獲益匪淺。”

此外,佛學院的學銜制度也與傳統寺廟不同。目前,藏傳佛教各教派都有自己的學經制度,其中格魯派的“格西拉讓巴”考試製度最為有名。佛學院設有相當於博士學位的“拓然巴”學銜和相當於碩士學位的“智然巴”學銜。“這是在借鑑藏傳佛教寺廟學經傳統和學銜考試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吸收現代教育的新方法,形成的新的藏傳佛教學銜授予制度。”佛學院教材辦南拉扎西主任說。說起“拓然巴”、“智然巴”和“格西拉讓巴”的區別,洛秋說,佛學院的學銜是針對整個藏傳佛教的,而“格西拉讓巴”是格魯派僧人修學顯宗的最高學位,且必須在拉薩大昭寺前授予。

洛秋每年在佛學院教課8個月,即從當年9月至次年5月。其餘的時間回到青海覺囊顯密佛學院開展教學交流工作,同時也會去鄉村為村民唸經,深受信教群眾的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