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背后,都是高情商和大格局

情绪,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我们要学会和自己的情绪相处,了解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高情商者,善于了解和管理情绪,低情商者,往往为情绪所控。

不仅个体有情商,组织也有情商。高情商组织,氛围好、战斗力强、效率高,当然,组织是否高情商,决定于组织的领导者。要提升组织情商,关键在于发展企业家和核心管理者的领导力。

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湖畔大学学员向阿里巴巴永久合伙人蔡崇信提问:过去这么多年,最让你难过的事情是什么?

他的回答大意是:你是问难过的事情,还是难处理的?好像没什么难过的事,倒是经历了一些难处理的事……

仔细琢磨这句话:没有难过的,没有抱怨的,所有的事情,如果发生了,只是冷静地面对,最多是难处理而已,不会有太大的情绪起伏。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成功不要无谓的情绪。阿里巴巴能如此成功,蔡崇信是马云感谢的第一人,他如此冷静成熟的性格,让人震撼。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深以为然。


每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背后,都是高情商和大格局


危机时刻的情绪控制能力

是一个人的顶级实力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身上,有一种类似于“机器人”般的理性和克制。

印象更深的是2014年,今日头条确认获得1亿美元 C 轮融资后,有媒体起诉头条侵犯版权,《新京报》也发表社论跟进。一时之间,侵权问题被推向舆论顶峰。

张一鸣告诉《人物》杂志,当自己在公司高管群里看到《新京报》的社论时,「第一反应是委屈。你看我这边给你带流量,我也没有赚你们什么钱,未来你们需要的话,大家可以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

于是他主动找到“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希望传统媒体出身的张鹏,能帮自己解答疑惑。

其实,当时张一鸣的内心有不少情绪,但据梁汝波回忆,张一鸣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情绪波动,他只是“迅速召集全公司能帮的上忙的人开会,商量谁可以做些什么”。并且在纷争之后,张一鸣开始深度学习,了解版权相关的事宜。

接触过张一鸣的人,都觉得他太理性,高兴和沮丧都不轻易示人。一些跟随他多年的下属和同事甚至认为,这位80后 CEO 多少有些「缺乏情趣」。

著名产品人梁宁曾说:情绪,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驱动一个人的,正是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面对危机时刻的情绪控制能力,是一个人的顶级实力。情绪稳定的背后,是实力,也是格局。


每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背后,都是高情商和大格局


真正优秀的人

早已戒掉了情绪


前几天,和一个创业3年的学姐吃饭,席间我问她: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员工?她说:情绪稳定的。

我很诧异:能力、态度这些居然不是首要衡量因素?学姐不否认,同时讲了一个故事:

去年有一个211大学的女生来应聘,业务能力很强,唯独有一点不太满意:女生提到上家公司时,一直在抱怨。但考虑到女生的业务水平,学姐最终还是把她留下了。

刚开始,女孩确实表现出了不错的业务能力。但渐渐地,大家开始和她保持距离了,她的工作产出也变得不稳定。

经过了解后发现这个女孩时不时地会和其他同事抱怨,抱怨公司,抱怨领导,抱怨客户,对小事很敏感,容易陷入各种情绪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工作效率。

我忍不住问:那后来呢?你把她开除了?

学姐笑着摇头说:我不但没开除她,前不久还给她加薪了。

其实她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我不忍心看她因为情绪问题而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所以我及时指出了她的问题。而她也意识到了情绪问题带来的困扰,自己去读了不少情绪管理的书。从那以后,很少听到她抱怨什么,慢慢就成为部门的骨干员工了。

聊天最后,学姐给我提了一个建议:不要和经常带有负面情绪的人,走得太近

情绪是最容易传染的。领导的情绪会传染给员工,员工的情绪会传染给客户,客户的情绪会反过来传染领导和员工。没有收拾残局的能力,就不要让情绪影响自己。


每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背后,都是高情商和大格局


90%的沟通问题

都是情绪问题


世界上伤害人最多的武器是什么?不是原子弹,而是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

自媒体人艾小羊说过一个故事:

她有一个做儿童教育的朋友。有一天朋友13岁的女儿说:“我想自杀。”很多家长听到这样的话,都会有很大的情绪起伏。

没想到朋友淡定地回答:“活着确实辛苦。不过,青少年自杀是要上社会新闻的。大家都会猜测我们虐待你,是狠心又愚蠢的狼妈虎爸。

爸爸说不定连工作都得丢,毕竟我是老师。唉,又没办法跟人解释,我只是尊重女儿的选择,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

他认真的可怜样儿把女儿逗笑了。后来女儿说,觉得自己的父母很牛。她同桌也跟父母说过生活太苦,要自杀这样的话,父母发疯似地骂他,他妈边哭边打了她一个耳光。

朋友告诉艾小羊,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还愿意跟父母好好说话。两对父母两种不同的情绪背后,体现了两个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也对两个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好好说话2》里,周玄毅讲到一个沟通技巧:在聊天时,少问“为什么”,多问“怎么了”。因为这两种表达包含的情绪是不一样的。

他说,“为什么”容易显得有负面态度,倒不一定真有,但潜台词是:我不懂,你有义务给我解释,会给对方构成压力。

而“怎么了”的潜台词是:我虽然不懂,但认同你的观点,你没义务跟我解释,但我想多听你说几句。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说:情商,就是情绪管理的能力。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与人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