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趙富海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

趙富海,1945 年生於黑龍江,祖籍山東,定居鄭州。做過工人、幹部、報社和雜誌社總編。曾任團鄭州市委副書記、鄭州紫油機廠黨委副書記、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鄭州市作協顧問、鄭州市非遺專家委委員、二七紀念館名譽研究員、《華夏文明》雜誌副總編、《古都鄭州》雜誌執行總編、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趙富海同志是中原文化的挖掘者、探索者和傳承者。他勤學敏思,文功深厚,博古通今。30 多年來,他在中原特別是鄭州厚重深邃的史海遺蹟中鉤沉遨遊,為社會奉獻出了 26 部、500 多萬字歷史文化方面的宏制巨篇。以等身的作品和研究成果再現鄭州的歷史輝煌,傳承鄭州的厚重文脈,被人們譽為熟知老鄭州歷史“第一人”。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是趙富海同志擬結集付梓的又一部文集。作者以“鄭州是我城,我是鄭州人”的視角,通過 80 多篇散文、隨筆和記述文章,講過他所知道和親歷的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來,如敘家珍,親切自然。在我的誠邀下,趙富海同志慷慨應允,將這些文稿發給我,並同意在《中原視窗》公號上連載。自本期起,本網將分期發表,與網友分享。讓我們通過這一篇篇文章,一個個故事,走進鄭州的歷史和現實,品味作者的人生和守望。(《中原視窗網》總編輯:孟慶國)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

一、兩個大臣搬動了鄭州的歷史道岔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

1906 年 4 月 1 日,標有黃龍符號的火車頭牽引一列客車自北京盧溝橋駛來,終點站是漢口。當時叫盧漢鐵路(平漢、京漢、京廣已通達廣州。1913 年隴海鐵路全線通車。這才能稱鄭州是京廣、隴海兩大鐵路交會處。不是交匯)。

火車駛進鄭縣小城,城裡老少爺們看稀罕,高聲大嗓喊:牛逼不是吹哩,火車不是吹哩!

1904 年建成的鄭州火車站,被列為全國甲等話。它是北京盧溝橋至漢口即盧漢鐵路的中轉站,盧漢鐵路是 1897 年鋪設,1905 年建成汴洛線,鄭州火車站西是隴海車站,兩站之間有天橋通過。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

張之洞選擇了鄭州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

百年前的鄭州,城區面積不足 5 平方公里,人口不到 3 萬。如今的大鄭州,已是有常住人口 830 萬人,城區面積 2020 平方公里的大都市。

可以說,百年鄭州發展史是火車拖來的。在京漢、隴海兩大鐵路幹線支撐下,鄭縣小城發展成為華北繁華的大都市。

而鄭州最初成為鐵路經過的城市,源於張之洞。

當年修築盧漢鐵路時,清廷內部爭鬥激烈,於是開始下詔徵求沿海、沿江各省督撫意見。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認為,築鐵路應避沿海而內陸,內陸築路,遠離海岸,無“引敵”“資敵”之慮,具體意見是從北京附近的盧溝橋至湖北漢口修一條鐵路。

無“引敵”之慮擊中了清王朝要害,清廷採納了張之洞的意見。

在張之洞的奏摺中,設計了盧漢鐵路的具體路線:“從保定、正定、磁州南下,經彰(今安陽)衛(今新鄉)懷(今焦作)等府”,在滎澤口以下,“擇黃河上游灘窄岸堅經流不改之處,作橋以渡河。”過黃河後,則由鄭(鄭州)許(許昌)信仰驛站以抵漢口。

這條鐵路不走開封而拐彎走鄭州的滎澤口,由是,鄭州和開封這兩座城市因鐵路的通達,改變了命運。

張之洞的線路中有“灘窄岸堅經流不改之處”是指鄭州邙山頭,這裡河面較窄,岸基堅實,最終,張之洞、盛宣懷棄開封定鄭州邙山頭橋址,使鐵路從這裡跨越黃河。

1897 年,盧漢鐵路的南端終點改為漢口玉帶門;北端起點改為經北京西便門至正陽門(前門)西車站。1898 年底,從南北兩端同時開工,並於 1904 年修到鄭縣(即現在的鄭州)。鄭縣境內 70.2 公里,設有黃河南岸站、廣武、鄭州、謝莊 5 個站。

1905 年 11 月 15 日黃河大橋建成。1906 年 4 月 1 日全線竣工通車,全長 1214 公里,改稱京漢鐵路。次年全線通車。

同樣在 1905 年,張之洞又主持修建汴洛鐵路,數年後擴修成隴海鐵路。

京漢、隴海,兩大鐵路幹線交會於鄭州,從此,鄭州這座城市真正落座在中國鐵路大十字的中心地帶,成為中國鐵路交通樞紐,中國鐵路的心臟部位。

火車拉出了“華北繁華大都市”

鄭州得火車先機,“軌道銜接,商民輻輳”。

1905 年河南巡撫陳夔龍見鄭州車站周邊已成自然商街,上奏清廷,申請鄭州自開商埠。1908 年清廷准奏鄭州開埠。鄭州商埠位於城西南周圍 10 多里的區域,與火車站日漸形成的商業圈相互交融同步發展。1922 年北洋政府又批准開鄭州商埠。1928 年 3 月,馮玉祥主政河南,改鄭縣為鄭州市,以此為拐點,鄭州商埠業態和現代文明快速發酵。

火車站商埠圈內,最令人矚目的是商人往來,商風商氣瀰漫其間,談商、經商、辦商場、建旅館飯店,新興的商業把火車站周圍裝扮得繁華無比,新的店鋪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從火車站到舊城區的商業街陸續形成,大街小巷基本連成一片。其中火車站到大同路、德化街地段最為繁華,這裡每天從早到晚人流不斷,是全市商業的中心和鄭州百年商業孵化器。由於人口增加,商旅往來頻繁,為商旅和群眾提供食宿的商業服務業應運而生,旅館、飯店等服務業紛紛開業。

火車站周邊僅豫菜館就有 77 家。最著名的法國飯店於 1922 年開張;本土商人毛虞岑的華陽春飯店 1925 年對外迎賓,酒樓有電梯,專營俄國大菜。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

鄭州第一家旅社---迎賓旅社在火車站下沿的大同路開業,在“發財示範效應”的帶動下,很快又有一些中式旅館開業,其中較有名氣的有大金臺、第一賓館、五洲、通商、中國、文明、東方旅館等,多為中式兩層小樓,設有特、甲等客房,後有膳堂。

這當中,開封、湖北人開辦的大金臺旅館最有名。大金臺旅館面對火車站,院內花草假山、涼棚遮陰,客房整潔、古樸典雅,服務周到。客房分甲、乙、福、祿、壽、喜 6 個檔次,在同行業中佔據著主導地位,慕名而來的名人,賓客多宿於此。1924 年 7 月,魯迅同孫伏園等 10 位好友應邀由北京經河南到西安講學,往返經過鄭州,兩次都下榻於大金臺。

由於火車帶來交通的便利,鄭州很快成為中原地區大宗土特產的集散地。交易量較大的主要有棉花、糧食、油料、中藥材、皮毛等農副產品,以及京、津、滬、漢等地商人運銷內地的輕工產品和各種“洋”貨。

這一時期,最先發展起來的是棉花交易量的增多,棉花行棧多集中於飲馬池、二馬路一帶,開業的花行最多時有 30 多家,年成交量月 30 多萬包,成交金額達數千萬元。火車站附近北起大同路,南至五權路,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銀行街”。

雖然規劃的商埠建設並未如期進行,但火車站附近的大同路、德化街、福壽街、振興街、興隆街、一馬路、二馬路等,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商業圈,“每日京隴二線客貨車到站時,來往行人途為之塞”。

鐵路的通車,使昔日“由攤販而鋪面,幾經進展和變化,乃成為日巍壯美麗之洋樓”。鄭州依靠鐵路交通優勢,加快了向商業性中心城市發展。

1931 年,《中國旅行雜誌》舉辦《中國一日》徵文,“徵文”發起人茅盾撰文說:鄭州是華北繁華大都市。

百年三次大建

鄭州車站,百年來已融入鄭州人的生活,鄭州人清楚地記得百年間鄭州站的三次大擴建。

1904 年,鄭州車站建成,名鄭縣站,是為京漢線上的甲等站。當年火車試運營,1906年正式通車。當龐然大物冒著熱氣,隆隆轟鳴地駛進鄭縣城東,全城一片沸騰,人們像趕集一樣湧向車站,歡叫著等待火車的到來,嗚!一陣隆隆轟鳴,一輛標有黃龍的火車頭拉著一列客車,緩緩停下,人們一陣歡呼,又一聲長鳴,火車咣咣噹當駛出車站。(那時火車時速只有 15 公里)眾人望著遠去的火車,悵然若失,爺們說:牛皮不是吹哩,火車不是推哩!

1953 年進行了擴建,三年後投入使用,灰沙石結構,候車大廳寬大明亮,車站前是巨大的廣場。1959 年,廣場前增設公共汽車總站,百貨、旅社,上下火車的旅客匆匆而來,匆匆而去,等火車的月臺上,到處都是說話聲,送行的,告別的,熱鬧非凡。

1988 年鄭州火車站再次進行改擴建,第二年 12 月 28 日主站樓投入使用。1999 年 12月 28 日隨著主站樓的投入使用,長達 12 年的改擴建工程落下帷幕。

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鄭州車站已是國內少有的現代化客運站。

自從 1980 年“春運”這兩個字進入人們視野後,幾十年來,鄭州車站一直擔負“春運”重任,是重要的中轉站。30 年間,全國 10 條最繁忙路線,鄭州佔了三條:北京-鄭州、廣州-鄭州、深圳-鄭州。“春運”期間,鄭州站的南北進出站口、廣場,都建蓆棚接待候車人,又延伸到一馬路、二馬路。

1999 年、2000 年,這兩年的“春運”高峰,在鄭州車站滯留旅客高達 10 萬人。著名油畫家、清華大學教授王宏劍將這一情景畫成油畫,名《陽關三疊》,獲得全國油畫金獎。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

“鐵路上的”和“市面上的”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

“鐵路上的”,“市面上的”---這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鄭州城市“流行語”。

鄭州是 1948 年 10 月 22 日解放的。

解放後,“市面上的”鄭州,在第一任市長宋致和領導下,全市人民“改造國民黨留下的爛攤子”,種樹防沙,引進工礦企業,修建紀念“二七大罷工”的二七路、二七廣場、木質紀念塔、二七紀念堂。

“鐵路上的”鄭州,則在老鐵路原隴海花園大禮堂舊址上修建起鄭州鐵路工人文化宮,1951 年工程開工,經過一年的緊張施工,1952 年 6 月竣工落成,7 月 1 日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典禮。

新建的文化宮由蘇聯專家設計,整個建築呈路徽圖案,既以人民鐵路為意象,又體現了東歐 19 世紀的建築風格。佔地面積 20500 平方米,建築面積 4144 平方米,使用面積 3500平方米。除主體建築劇場外,還建有圖書館、閱覽室、遊樂廳、展覽廳、舞廳、宴會廳等;舞臺設施除燈光布幕齊全外,另設有樂池、排練室、化妝室、服裝室、休息室、暖氣鍋爐等。其設備齊全、裝修高雅,成為當時鄭州地區具有放映、文娛、圖書綜合功能一流的文化生活活動場所。

1952 年 10 月 31 日,毛澤東在鄭州車站視察,登上邙山視察黃河後,到市內休息。鄭州鐵路工人文化宮被選為主席在鄭州的接待處,當時的專列就停在現 101 中學西圍牆外。101 中學即原來的鐵路一中,它的前身是 1929 年鐵道部創辦的鄭州扶輪中學,是中國鐵路史上成立最早的子弟學校之一,也是鄭州近代史上最早的學校之一。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據公安部門統計,鄭州“市面上的”五戶中,“鐵路上的”佔了兩戶。

到了六七十年代,鄭州鐵路局轄河南、陝西、甘肅、湖北、湖南五省,職工 75 餘萬人。鄭州市鐵路職工、家屬最鼎盛時達 20 餘萬人。鐵路小學 11 所,鐵路職工居住地段分別在鄭州南北兩大地域。南:隴海大院,一馬路、福壽街、福民街、建華街、建中街、劉樓西工房;北:南陽新村,鐵路北站家屬區。

趙富海、1945年生,祖籍山東,定居鄭州。長期研究中原文化,博古通今,創作出版歷史文化書籍26部。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鄭州市非遺專家委委員、《古都鄭州》雜誌執行總編、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

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分享是一種美德,轉發是一種境界!點贊是一種支持!

↓↓↓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