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下神坛VS持续亏损 新东方在线、沪江教育如何扛起资本大旗?

跌下神坛VS持续亏损 新东方在线、沪江教育如何扛起资本大旗?

导 读

《战狼2》、《流浪星球》两部爆款大戏横屏,沉浮演艺圈多年的吴京成了最红演员。相比一时刷脸的小鲜肉,沦为蹭热综艺节目来刷存在感。吴京的成功告诉人们:实力是最终标准,谁笑到最后,谁才笑的最好。

人如是,企业亦如是。正所谓短期靠运气,长期靠实力。先行者未必永保江山,后来者也能逆袭居上。“机皇”诺基亚横行通讯市场时,苹果还只是乔布斯的臆想;8848王峻涛叱咤电商时,阿里18罗汉也在打地铺抗争生死。显然,市场风云,行业沉浮中,要想笑傲商海、久立资本云端,除了先行闯劲,还要讲究策略、控制速度、靠品质实力说话。

这于在线教育业表现更为明显,蓝海市场,资本加持,先行者众。率先冲击二级市场的新东方在线、沪江教育,可谓双雄。不过,近期两者接连陷入困境:前者出现业绩变脸,后者爆出减薪裁员风波,上市之路蒙上阴影。身处襁褓中的在线教育,正在经历着什么?头部企业的震荡,源于何因?又是否会引发蝴蝶效应,影响消费资本态度?

跌下神坛VS持续亏损 新东方在线、沪江教育如何扛起资本大旗?

“道路千万条,上市第一条。行业不规范,韭菜两行泪”。近期网上火爆的“流浪体”,放在教育投资者上身,似乎同样适用。

投资价值疑云

2月19日,铑财发布名为《创新王者VS逐利青铜 gogokid 、vipkid 、51talk如何走出死胡同?》的文章,细数了在线教育行业的部分乱象,引发不少投资者的后台提问:在线教育,是否值得投资?

这不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起码要分层来看。

利好方面,从市场端看,市场增速强劲。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2517.6亿元,同比增长25.7%,预计未来3-5年增速仍保持16-24%之间。

从消费端看,2018年用户规模突破1.6亿。相比传统教育,在线教育具有强大的优质师资整合能力。同时,时间灵活、价格低廉、授课效率高,极好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碎片化、品质化的教育需求。

从产业端看,直播、录播课程等新授课方式,克服了学生体量与场地、教师的硬性匹配度,突破了行业成本魔咒,从而有利企业的技术模式创新。同时,在线打通了区域时空壁垒,市场增量空间放大,企业规模化大幅提升。两者加持下,促进了行业产业化水平。

从投资端看,资本仍然热情,2018年上半年在线教育市场共发生58个项目,金额约42亿。从全年来看,融资规模前十的教育企业中,在线机构占到绝对地位,融资金额最多的三家企业Vipkid、作业帮、猿题库,都是在线教育,分获5亿美元、3.5亿美元、3亿美元融资。

弱周期,抗风险、受经济波动影响小等教育自身属性,也让投资显得更稳定。上述因素,是资本热捧在线教育的逻辑所在。从目前来看,这些基本逻辑没有变。

只是,一些利空因素同样值得考量。

简单归纳主要有四点:政策监管力度加大、行业酝酿变局;机构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虚假宣传、假师资、退费难等乱象不断,企业持续亏损;51talk、尚德教育等上市企业表现不佳、股价低迷。

利好利空交织之下,行业态度自然出现分化。

具象到企业层面,表现更为明显,也让身处上市期的新东方在线、沪江教育资本前景略显微妙。

前者业内盈利能力第一,后者在流量方面称王,同时业务方面互有交叉,提交招股书、通过聆讯的日期也十分接近,且均选择港股上市。新东方在线和沪江教育,颇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味道。

只是2019年,不是三国时期,资本市场也并非瑜亮独大。增量市场属性明显的在线教育业,竞争格局一日千里,稍有不慎便可能被后来者取代。

上述言论,并非耸听。二者近期出现的不同变故,甚至引发了外界对行业投资价值的质疑。对此,铑财分别向新东方在线,沪江教育发函,并得到部分回应。

跌下神坛VS持续亏损 新东方在线、沪江教育如何扛起资本大旗?

业绩变脸

先来看新东方在线。背靠新东方集团强大的师资、经验、品牌,以及腾讯强大的资金、流量支援,新东方在线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

当然,自带光环的新东方在线,也一度达到了外界对其的期待。去年7月,新东方在线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首次现身的华丽业绩,无疑是高起点的象征。也让各方对其未来的资本表现,甚至整个在线教育行业产生遐想。

招股书显示,新东方在线2016年营收3.34亿元,净利润5955万元;2017年营收为4.46亿元,净利润9221万元。截至2018年2月28日止九个月营收为4.85亿元,净利润为8077万元。

这样的数据,堪称华丽。

纵观整个在线教育行业,且不说净利润接近1亿,就算增收增利的企业也并不多见。与新东方在线同一规模的友商中,持续亏损是常态。

例如美股上市的51talk。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净亏损人民币0.904亿元,去年同期亏损1.418亿元。

行业龙头企业尚且如此,规模稍小企业情况就更不乐观,现金流为负的现象时常发生。

新东方在线的首发招股书,不仅意味着自身率先度过了烧钱期,更为行业带来可参考的盈利模型。

不过,新东方在线的盈利神话,却因更新的招股书打破了。

港交所官网显示,新东方在线于2019年2月初更新了招股书。与去年的数据相比,可谓“两副面孔”。

其最新招股书显示,2018年6月份至11月份新东方在线实现纯利3620万元,较2017年同期的9020万元,下降了59.87%。

同时,其毛利率也呈走低趋势。2016财年、2017财年、2018财年以及截至2018年11月30日为止的六个月,新东方在线的毛利率分别为67.4%、68%、61.2%、58.8%。

针对财务状况变脸的原因,新东方在线向铑财表示:主要由于我们加强推广工作,导致销售及营销开支大幅增加所致。于往绩记录期间,由于我们的学前教育业务仍处发展的初期阶段,我们在具备充足的创收能力前,已在开发产品及聘请教师及员工方面作出大量投资。

简言之,新东方在线业绩变脸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烧钱换市场。

跌下神坛VS持续亏损 新东方在线、沪江教育如何扛起资本大旗?

跌下神坛

客观来说,虽然新东方在线采取烧钱换市场的行为影响了业绩,但整体来看,其还是业内少有的盈利企业,为何会引发如此关注呢?

在业内人士看来,净利润,毛利率等关键数据呈下滑趋势,或许只是表象。更为重要的是,烧钱换市场的行为,引发外界对其生存发展环境、长期成长性的质疑。

成长性,是资本投资最重要的考量。的确,如果连新东方在线都开始烧钱了,那么还有谁能不烧呢?

广证恒生曾发布研报指出,从在线教育的商业逻辑出发,其核心环节包括两个节点:流量的引入、流量的变现。

流量的引入即学员的最初来源,包括品牌传导、口碑传导、营销投入、存量流量二次转化等几种主要方式。

流量变现即将前端的注册用户、活跃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获取收入的过程是在线教育企业规模化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资本加持下在线教育机构的引入环节并不难。早在2017年前三季度,在线教育融资额便达到75亿,有150家在线教育企业成功融资。通过融资烧钱获得容量的企业大有人在。

甚至直到现在,大多在线企业还处于这一阶段,这也是业内普遍亏损的主因。由于在线教育目前处于发展期且不乏冷启动的跨界者,外界尚可理解烧钱换市场的行为。

唯独,新东方在线有些例外。

对于新东方在线的盈利,在不少人看来,是新东方集团海量的潜在客户群体,以及强大品牌号召力所致。凭借新东方集团及腾讯的加持,可以低成本,且较快度过引入阶段,实现流量变现。

也就是说,热启动的新东方在线与大多数竞品的发展不再一个维度。其拥有着流量变现的先天基因。这就像游戏里,大多数人还在打怪升级,新东方在线却直接已是神丹护体。

甚至,在不少投资人眼里,新东方在线招股书的数据,是衡量在线教育行业流量变现水平的重要参考值。

基于此,也就不难理解新东方在线业绩变脸的影响力了:不仅让外界对其实力产生质疑,也一定程度拉低了二级市场对在线教育流量变现的期待。毕竟,新东方在线首版招股书显示市场份额达到了0.63%,位居行业第一。

从去年开始,资本市场震动不断,往期的一些通行逻辑走下神坛。比如烧钱引流。在滴滴,瓜子二手车等企业相即陷入困境后,不少投资者对这一模式产生质疑。

跌下神坛VS持续亏损 新东方在线、沪江教育如何扛起资本大旗?

烧钱速度

谁也不知道下一个OFO会是谁,在此背景下,新东方在线的烧钱行为显然撞到枪口上,尤其是其烧钱的速度实在太快了。

最近三个完整财年的数据显示,新东方在线的平均获客成本此前一直保持65元以下,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新东方在线2018年6-11月的营销开支同比猛增244.79%,主要用于线上媒体推广,这直接导致其获客成本达到138元。烧钱速度之快,体现非常直观。

不过,相比巨大投入,所换来的流量却并不理想。

数据显示,2018年6-11月,新东方在线付费学生数量为110万人次,同比增长36%,学生报名流水5.27亿,同比增长41%。相比营销开支提升的244.79%,新东方在线显然有一部分钱白烧了。

更加令人玩味的是,其平均每位学生的开支为430元,同比下降7%。

其招股书也表示,用户数量增长不及预期、消费能力下滑,对于新东方在线的业绩影响重大:如果没有继续吸引学生修读在线课程,并增加他们平台的消费,将会对公司业务以及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的影响。

原因何在?

获客成本提高,平均学生消费减少——两个企业最怕出现的现象,在新东方在线身上同时出现,其业绩下跌也就在清理之中了。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无论是资本表现还是业绩表现,都离不开产品表现。从产品切入或许能找到答案。

公开资料显示,大学教育、K12教育和学前教育三个核心课程是新东方在线的三架马车,截至2018财年,合计有约190万付费用户。

中大学教育付费用户共有120万名,占比59.7%;K12教育付费用户18万名,占比9.5%;学前教育付费用户59万名,占比30.8%。

不难发现,大学教育是新东方在线最主要的营收来源。

新东方在线招股书数据显示,大学生贡献了2018财年71%的营收。但大学教育付费学生增速放缓,导致2018财年营收下降。

2017财年,新东方在线大学教育付费学生同比增长54%,2018年6-11月为61万人次,同比增长35%。

此外,另外两大业务线的情况也不乐观。

2018财年由于开发产品、教师支出增加等因素影响,学前教育录得亏损;由于业务扩张、人员成本增加等因素,K12教育的毛利率出现下降。

如果拉长时间维度,这种下降兼具持续性:2017财年、2018财年及2018年6-11月分别为59%、39.2%和16%。

新东方在线在回函时也表示:我们的K-12教育在2018财年加大扩张,包括增加教学人员及课程研究人员成本、投资于东方优播及成立K-12产品的专责营运团队。

此外,市场增速变缓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数据显示,中国在线课外辅导及备考课程付费市场整体规模虽仍不断增长,但增速开始放缓。2013至2017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7.9%,预估2017年至2022年将仅为12.6%。

跌下神坛VS持续亏损 新东方在线、沪江教育如何扛起资本大旗?

发力方向的考量

不难看出,新东方在线的上述表现和动作既有自身原因,又有行业原因,烧钱或许也是无奈之举。

专家表示,开拓市场,不仅只有烧钱一种方法,在流量时代即将结束的当下,新东方在线将资金用于线上投放,无疑是投资了夕阳产业。在重品质,讲口碑的教育行业,其应该不断强化产品,修炼自身内功,通过口碑裂变,平稳的度过这一时期。

显然,新东方在线的发力点似乎出现了问题。铑财曾在上一篇教育文章中提出,纵观教育行业,与线下传统教育相比,在线机构本可以做个创新王者,发挥自身技术、模式、理念等核心优势,借助互联网、大数据、AI思维,开发出高品质的创新产品服务来打动消费者,凸显竞争优势。却在一味在烧钱圈流量、比拼速度规模中痴心狂奔,陷入困境,实在是将一手好牌打坏。也许,到了找回产品品质初心,用口碑带动企业良性发展的时刻了。

结合新东方在线来看,平均学生消费减少的现象,也凸显了教育品质的重要性。

相比烧钱做市场,不如把师资水平再提升下。

据新东方在线向铑财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31日,我们共有62名全职教师、957名兼职教师、53名全职导师及1,525名兼职导师。绝大多数全职及兼职教师均持有学士学位,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持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截至2018年11月30日,我们共有221名全职教师、2,232名兼职教师、79名全职导师及2,890名兼职导师。绝大部分全职及兼职教师均持有学士学位,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持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数量大幅增长。

全职与兼职老师数量上的悬殊差距,是在线教育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新东方在线一直在师资方面不断投入,这十分值得认可。

但另一方面,超高数量的兼职老师,会让新东方在线难以形成产品壁垒,也不利于产品品质的沉淀提升,甚至降低用户对产品服务的信任度。如果大部分师资均为兼职,那么在线教育企业,与具有中介性质的O2O企业又有何区别呢?

不过,毕竟全职师资的成本过高,本就在市场方面投入巨大的企业,想必压力不小。若人力成本投入过高,难免会重蹈当下沪江教育的覆辙。

跌下神坛VS持续亏损 新东方在线、沪江教育如何扛起资本大旗?

裁员降薪引发的震荡

近期,有媒体报道沪江在2019年3月进行各业务线裁员,并且取消了2018年年终奖。

同时,其总裁办的内部通知在各大社交网络上流传,通知明确公司核心管理层集体降薪20%~50%,所有高管贡献出独立办公室,用于业务拓展和协助办公和会议室使用。

此外,该通知还宣布唐小浙卸任集团CTO职位,继续以联合创始人及技术顾问身份参与公司业务;唐红浙卸任集团高级副总裁一职。

对此,沪江教育向铑财表示:面对经济寒冬,公司进一步加强增收减支力度,提升抗风险和对接资本市场能力,高管降薪只是其中的一个举措,符合沪江股东、用户和全体员工的长期利益。岗位优化是公司常规动作,也是保证公司提能增效的必要举措。在此过程中,我们会严格遵守劳动法规及相关人事制度。

沪江的上述回应,侧面印证了媒体报道的真实性。自2018年底到春节之前,部分互联网企业都采取了裁员措施,所给出的官方答复也大致与沪江相近。

但发生在沪江身上,就显得有些突兀了。

持续亏损

正如上文所述,教育行业的固有属性,让经济波动对其自身影响较小,虽然在线教育市场增速放缓,但作为业内“流量之王”,沪江教育裁员降薪的举动还是引发了业内震荡,结合其常年的亏损态势,不免引发外界下坡路的担忧。也让其上市之路,颇显崎岖。

据沪江教育2018年12月7日更新的招股书显示,2015年至2017年亏损持续增加:2015年亏损2.8亿,2016年亏损4.2亿;2017年营收为5.55亿元,但是却亏损5.37亿元,2018年前8个月营收虽达到4.46亿元,亏损却高达8.63亿元,亏损增长远高于营收增长。

这样的亏损确实比较尴尬,尤其是相比沪江教育60%的毛利率。同时与竞品相比也很尴尬,2017财年,沪江教育营收甚至比新东方在线还多出24.44%,但二者净利润上却出现较大偏差,沪江网校同期亏损增长逾25%。

这样的差距,显然是不正常的。

当然,悬殊的差距还在于营销。

2015-2017年,沪江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2.44亿元、3.92亿元、5.89亿元,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高达132.2%、115.3%及106.1%。尽管占比在下降,但公司销售及分销开支仍高于收入。2015年至2017年,沪江广告及推广开支由1.8亿元增加至3.75亿元,增加了108%。

跌下神坛VS持续亏损 新东方在线、沪江教育如何扛起资本大旗?

上市的急迫性

如此处境下,沪江教育执着上市的原因也就好理解了。

梳理之下,原因有四:1.与对手新东方在线的竞争已从消费端升到资本端;2.常年亏损导致其需上市补血;3.高流量带来的资本期待;4.前期资本方给予的压力。

前三点不难理解,第四点需稍加解释。

公开信息显示,沪江教育在多轮融资中,签订了对赌协议。如未能按时在2018年底前完成上市发行,须以回购价格回购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回购价格为投资价款加上按年息10%复利计算的利息之和。

资料显示,目前沪江教育已经融到了D轮,估值已经达到了70亿元人民币。

招股书显示,2011年沪江教育获得A轮融资,目前持有公司三年以上股份的股东共有7位,分别是陈金霞、陈继武、蔡来兴、蔡雷、互元投资、上海文化产业基金以及百度网讯。

值得注意的是,陈金霞是“涌金系”的掌舵者,其已被套牢9年。根据PE/VC通常投资3到5年需要退出的惯例,前期股东变现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另一方面,明世投资、金玖惠通投资、腾云投资等股东的投资期也将满三年。按照业内3年到5年的平均投资退出时间,留给沪江教育投资人的时间也不多了。

而沪江教育披露的最后一次融资情况在2015年10月28日,顺为资本、中汇国投、民生银行、软银中国资本、汉能投资、磐石资本、皖新传媒、马赛资本、兴旺投资等入股沪江,投资金额10亿元人民币。

如何转型

深耕教育行业的创业导师徐科曾表示,许多在线教育的模式其实是玩不下去的,只是靠一轮又一轮的融资支撑运营。许多创始人也是在融资扩大规模的同时,思考如何转型。

这对沪江来说,同样是一个考量。故事,可以讲得下去吗?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亏损现状,沪江教育再谋融资的难度可想而知。若由此引发类似OFO的资本撤离现象,对自身影响将是巨大的。也就是说若此时再不上市,相信资本方也无法接受。

况且,流量变现也是一个考量。

沪江教育相比新东方在线更强的烧钱能力,让其获得了业内最高流量,其向铑财透露:目前沪江的累计用户数已经突破1.9亿。庞大的用户数量,让自身、行业甚至资本端都在关注其转型态势。

但正如上文所言,资本市场的逻辑态度已出现变化,烧钱能力已不是关注核心,如何成功转型,如何早日变现才是焦点。

这在沪江身上,或许会体现的更加强烈。结合其接近两亿累计用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资者的期待。但深挖下去,其转型之路并非坦途。

跌下神坛VS持续亏损 新东方在线、沪江教育如何扛起资本大旗?

短板在K12

专家表示:低龄学生无论对在线教育,还是线下教育而言都是一座金山。年龄越低,盈利越高是业内的共识。若机构的业务线足够长,跨度足够大,甚至可能出现一位学生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毕业,都在同一所机构消费的情况,投资回报率之高可想而知。

专家观点,具有强力的数据支撑。

2016年,我国K12课后辅导市场规模达到3541亿元,2012-2016年的CAGR为11.6%。目前,国内一线城市的K12课后辅导渗透率约为50%,预计2022年全国K12课后辅导参培人数将达到6450万人,届时全国K12课后辅导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

这也是关注未来的资本眼中,投资沪江教育的重要因素。

只是如此市场潜力下,沪江教育的K12业务表现难言乐观。数据显示,该业务毛利从2015年的﹣559.8万增长到2017年的不足1000万,相比2017年沪江整体毛利率的60.8%,其K12的毛利率才22.1%。

值得注意的是,新东方在线同样存在这一情况,截至2018年财年的前9个月,新东方在线来自大学教育的流水为4.05亿元,占总流水5.05亿的80.2%。

跌下神坛VS持续亏损 新东方在线、沪江教育如何扛起资本大旗?

质变临界点

分析之下,新东方在线与沪江教育的问题不少,但若因此看衰在线教育行业,显然太过武断。

值得庆幸的是,作为业内龙头,两企业对问题也已察觉。

新东方在线向铑财表示:我们计划在教师招聘方面加强与中国一流大学的合作,进一步优化我们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教师培训计划,并在武汉、西安等知名院校云集的城市成立K-12教师培训中心,作为招聘及培训合格候选人的地区中心加以运作,以降低成本。由于位置邻近大学, 该等培训中心有助我们更直接地接触更多合资格的K-12课程人选。

我们将于该等中心安排驻场招聘人员,负责与当地大学接洽、组织供学生参与的招聘活动及举办现场培训课程。我们相信,经营有关培训中心可提升教师的归属感,同时可减少在北京以外地区招聘及培训教师的相关成本,从而有利于我们的扩张计划。我们预期将于2019年启动程序,并将花费约人民币15百万元主要用于租赁物业、购买设备、招聘当地员工及制作培训材料。

沪江教育也指出:截止到 2018 年底,我们已经实现了亏损的显著收窄,在 2019 年会进一步加大力度优化业务和运营效率,加快实现盈利;而上市融资也会帮助我们巩固在互联网教育创新上的领先优势。

不难发现,两者正在对各自问题进行积极调整。同时,上升到行业来看,调整也是大趋势。虽然面临流量瓶颈、产品服务瑕疵、监管政策趋严、持续亏损等短期利空,或带来市场、资本端的震荡洗牌,但这样的行业洗牌,确是必须也是必要的。经历诸侯纷争的野蛮生长,在线教育业或已走到专业内力打造、精耕细作的质变临界点。痛苦涅槃过后,行业会迎来春天,质量或将取代流量,成为在线教育行业的主旋律,无论是行业巨头先行者,还是成长性的追赶军,拼实力、拼耐力、拼打磨力已成为其生存发展的根本。

在铑财看来,头部企业往往决定了行业走向,新东方在线与沪江教育拥有更强大的品牌认知、技术实力、以及充足的资本保证,以此奠定了两者行业先行者的地位。但地位越高、影响越大、责任和风险也就越大。面对行业发展模式、逻辑的改变,如何摒弃烧钱浮躁找到正确发力点、如何扔掉功劳簿重新起航、如何创新打磨产品品质,进而引发消费共振,扛起资本大旗,考验着两者的经营智慧。对此,铑财也将持续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