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我們的“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11月11日晚七點在臺灣逝世

致敬致敬我們的“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先生,11月11日晚七點在臺灣逝世。

曾仕強(1934年8月28日—2018年11月11日),中國式管理大師,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 。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

曾任臺灣智慧大學校長,臺灣交通大學教授,臺灣興國管理學院校長。著有《胡雪巖的啟示》、《易經的奧秘》、《家庭教育》、《孫子兵法與人力自動化》等。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佈,曾仕強以780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5名。

2018年11月11日19:54,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先生在臺灣安詳辭世,享年84歲。

致敬我們的“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11月11日晚七點在臺灣逝世

曾仕強教授於1934年生於福建漳州,長於臺灣,後遊學歐美等國,先後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和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並歷任臺灣交通大學教授、臺灣興國管理學院校長、臺灣智慧大學校長、羅浮山國學院院長等職務。

1979年,曾教授在新加坡講學,首度提出“中國式管理”理念。他認為,中國的人文習俗與西方有很大差異,不能一味模仿和追隨西方的管理模式,而應該用中國人自己的方法來化解中國人的問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990年4月,他又曾預言,21世紀必將是中國人的世紀。

其後,曾教授在傳播“中國式管理”的同時,逐漸轉向社會層面的教育。他先後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嶺南大學、中山大學、遼寧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對外經貿大學等高等學府,為在校學生進行演講。

2004年3月,曾教授在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為司局級以上幹部做了管理培訓,提出“中國式管理之六字真訣”:

兩難——凡事都是相對的,有一些矛盾;

兼顧——把矛盾統一起來,合起來想;

合理——尋找此時此地的合理決策。

2007年至2013年,曾教授受中央電視臺10套《百家講壇》欄目邀請,先後參加了《記憶中國——文化遺產博覽月》大型電視行動《我讀經典》系列的錄製、並主講了《胡雪巖的啟示》、《易經的奧秘》、《道德經的玄妙》等系列講座。《易經的奧秘》更成為60年來,《易經》在央視平臺的首次全景展示。

曾教授也在熒屏上留下不少經典語錄,其中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

養兒子不教,害自己全家;養女兒不教,害別人全家……

2014年,曾教授開辦了中華道統文化傳承班,以遊學的方式,向全國幾十位實業家精英人士授課。2015年,他又緊隨國學復興的時代潮流,推出《論語給少年的啟示》、《論語給青年的啟發》、《論語的現代智慧》等三部著作,並指出“統一與和平”是孔子學說對於國家極大的貢獻。

2016年5月,曾教授親至山東曲阜,登臨孔廟杏壇開講《論語》,講述《論語》的真義。9月,他憑藉畢生國學積澱,在廣東羅浮山創辦了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10月,他首倡的第一屆海峽兩岸暨全球華人敬天祈福活動,也在泰山天地廣場圓滿禮成。同年9月,曾教授因積勞成疾,不得不臥床修養。自那以來,他多次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向大家講述面對病魔的自處之道,一如平日裡幽默風趣,笑看人生。​

致敬我們的“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11月11日晚七點在臺灣逝世

在百家講壇講《易經》、《胡雪巖的啟示》深受觀眾歡迎。

人生只做三件事,知道此生為何而來,這是目標,知道如何完成,這是方法,知道如何做得更好,這是改善。三件事聽起來簡單,真正做起來並不那麼容易,需要付出一生的時間和精力。

曾仕強現任國立交通大學教授,美國東西方大學管理學教授,成功雜誌的首席顧問,專研中、美、日管理比較,易經管理,中、西管理思想比較,人際關係與溝通,中國人的民族性與管理。

在中國社會想要取得成功,必須先要悟透中國人獨特的民族習性。

從出發前的自我準備、到人際關係的巧妙運用、社交圈的拓展要領、自身情緒意志力的自我控制,甚至如何與同事搞好關係,與上級相處的分寸等等,這些都是中國五千年來的社會文化精髓,是邁向成功的必修課程。曾仕強教授在亞洲可謂是大師中的大師,他將超過10個簡單口訣式的歸納,來分別介紹中國人獲得成功的10個要素。

一表人材

致敬我們的“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11月11日晚七點在臺灣逝世

曾仕強作品誰的命運誰做主

一個人長成什麼樣是父母給的。18歲之前不要挑剔自己的長相,不要對美有固定的標準。別用第一印象去論定別人,但別人卻用第一印象來論斷你。不管父母生我什麼樣,我要讓別人很樂意跟我交朋友。"要使自己從內心來改變外貌"。將自己練成一個強有力的磁鐵,吸引許多人來和你在一起,那你就成功了。

二套西裝(在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

跟別人配合是成功的基礎之一。隨和一點,人生別太自我設限,給自己更大的彈性空間。讓別人對我們有好的印象。

三杯酒量(互動的原則)

做任何事都要適可而止;做任何事都有要適量且量力而行。從人際交往中瞭解別人的個性。

四圈麻將(現代社交活動)

一個人要培養一些適當的社交活動,但不要變成嗜好,贏的要裝作沒贏,讓對方輸得有面子,輸了裝作沒輸,增加互動的樂趣。常做一些有益身心的社交活動,娛樂自己,又可以增廣人脈。

五方交遊:五方(東南西北中)

一個人不要故步自封,多結交各種行業的朋友。一個人想要成功,則須建立廣闊的人脈,多和異業交流,增廣見聞。

六出祈山(運作的技巧)

致敬我們的“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11月11日晚七點在臺灣逝世

曾仕強論三國智慧

諸葛亮為滅魏國六次出師,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屈不撓,經得起打擊。做人不須常常承認失敗或是認輸,而是要勇於承認錯誤,力求改進與補救。因比較重要,只要努力,盡力的去做,至於結果是如何,則不需太計較。經不起風吹草動,流言中傷的友誼不是真友誼。成功網

七術打馬(誠心的讚美別人)

拍馬屁的哲學,讓別人不易察覺則可盡力去拍,人人皆看得出則不可為之。術--是一種技巧,要合情合理的情況下,常常讚美別人,常利用向人討教的機會達到讚美別人的目的。一個人要能夠常常欣賞別人的長處,讚美別人。

八口吹牛

適當的出風頭,多為自己營造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英雄不提當年勇,別老吹同樣的牛,否則反遭人貽笑。不會讚美別人的人,則別人也不願意聽你吹牛。先看得起別人,然後才看得起自己,先把人做好,然後才把事情做好。

九分努力(做事的態度)

把事情做好是最基本的條件,做人是做給別人看,做事是做給自己看。一個人努力不努力,只有自己知道,別人是不知道的。做人不以成敗論英雄,做事則"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好好做人,是為了好好做事。

十分忍耐(做事的態度、持續忍耐方可成功)

心上一把刀,體會忍耐的真義,忍人所不能忍,才是能成功的人。將忍耐培養成習慣。別人讓你難堪,則需要先檢討自己。

致敬我們的“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11月11日晚七點在臺灣逝世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斯人已去,道統長存。

向曾老師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