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中社交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獲取職場乾貨,完全免費分享!

在玩中社交

客觀來講,我的社交能力還是很不錯的,朋友特別多,大家有什麼好的機會都會告訴我。

一路走來,正因為得到很多人的幫助,我才會走得相對快一些。

經常有很多人會請教我如何在陌生的環境裡快速搭訕?如何問含金量高的問題?如何和別人交流學習到更多的東西?……

其實,很多時候瞭解很多建議真的幫助不大,如果思維跟不上是不會相信的,最終也起不到什麼效果。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多還是要自然一些,尤其通過一些遊戲、活動產生互動,有更多鏈接,說不準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1

我結婚了,在這之前,和老公的家人都不熟悉。

最初見面,我們除了八卦一些各自家庭的信息,都不知道說什麼,坐著挺尷尬的。一般這種情況,需要一些家庭活動迅速熟悉起來。

公公特別喜歡打牌,我就是和他一起打牌溝通比較多才熟悉起來的,這種融入家庭的方式特別好。

元旦3天,我第一次見大嫂和二嫂(劉先生哥哥們的女朋友),大家都挺害羞。因為不熟悉,我一上午和大嫂說了不到5句話,也僅限於問好。

下午,我提議大家打牌,6個人打夠級,大嫂和二嫂不會玩,我們教了她們規則,玩了一下午,大家有說有笑,迅速熟悉起來了。

打牌能夠很好地瞭解一個人,有輸贏、有配合,大家一起做事情,可以很快了解彼此。

反正一種放鬆的方式,就這樣我和大嫂、二嫂熟悉起來,很快成為了好朋友,三個人單獨聚會,也經常在網絡上聊天。

大嫂的媽媽挺喜歡看話劇,大哥也很喜歡,就買了話劇票請岳母大人看,看完之後雙方有了很多共同的話題。

打牌、看話劇都是形式,最重要的是我們以此為載體,可以更好地交流思想。

在玩中社交


2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是從陌生到熟悉,這是一個過程;要想成為好朋友,彼此之間真的需要一起做過很多事。

同齡的學弟學妹學長學姐們或者同行業的人認識,大多通過職業化活動來進行,比如某個工作搭檔、某個行業會議,然後再延伸到生活、情感等其他領域。

真正對一個人產生影響的,都是生活中不經意的一件小事

小貝,北師大心理學博士,是我本科時低2屆的學妹。最近我在北京,她來酒店找我住了2天,我們認識快10年了,她提到早期對我的印象。

大學時,我經常舉辦一些個人的講座,給低年級學弟學妹分享一些讀書的經驗。在他們眼中,我是一個傳奇的人物,特別有自己的觀點,積極向上,主動,還很個性。

在我眼中,小貝是一個很努力的學妹,見了我就表示崇拜,要向我學習。

當然,這是不熟的時候。她說我對她影響很深,但並不是這些積極向上的,而是一種生活態度。

有一次,她正在去圖書館的路上,我突然喊她:“小貝,你會打牌嗎?我們缺一個人。”她很震驚,我竟然會找她打牌,不是應該一塊去上自習嗎?

但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特喜歡打牌。大學時,一般情況下一週會打一下午牌,認識了很多好朋友。

打牌時大家會一起八卦很多消息,有什麼活動舉行可以報名,有什麼實習機會可以去爭取。

在玩中社交


後來,我畢業了,寒假幫她找了一份兼職,比在學校裡當家教多賺幾倍。那時候,我很窮,工資很低,北方的冬天很冷,租的房子也沒有暖氣。

我帶著她去澡堂洗澡,竟然還花15塊錢錢找了一個搓背的,一週還帶她去吃一次美食。

當時我對她講:“小貝,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都記得對自己好一些,過當下能過的最好生活。”

工作一段時間,我賺了錢就租了更好的房子,她幫我搬家。那段時間,我過得挺不順,但心態不錯。

後來,小貝家裡出了一些事情,爸爸生病離開了。除了努力上進,她一直對自己特別好,每天吃水果,一日三餐按時吃,也會和身邊的人去爬山,一起玩,活得一點也不壓抑。

過去,小貝一直覺得沒有資格享受好的生活,而現在她越來越活出了自我。她的導師和我們以前的院長開玩笑:“小貝很個性,有自己的觀點。”

院長笑著說:“沒點觀點,還讀什麼博士呀?”

她也越來越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更多是在一起的影響,互動中的改變,而不見得是追著別人給一些建議。生活需要一天天過,保持一個好的心理狀態特別好。

在玩中社交


3

很多時候,我和朋友談什麼事情,微信就可以解決,反而見面就只是閒扯。

我經常請幾個女性朋友一起做“大保健”,大家經常坐著,頸椎都不好,按摩放鬆一下,同時聊聊近況。因為大家基本上赤裸相見了,也都放鬆下來。

2017年下半年,我們經常一起玩狼人殺。這個人更多,一次不熟悉,玩上十幾次就好了。有時,你約一個人喝咖啡沒有時間,但一起跑步、吃美食就可以。

團隊的小夥伴,我出錢讓她們去在行約人聊天,她們一直問我:“這次聊天,我要問什麼問題,需要我瞭解什麼內容?”

我都強調,帶著你困惑的一個問題,想聊什麼就聊什麼。為什麼我要做這樣一件事情?就是讓她們多見一些人,能夠和對方交流,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改變。

任何一項社交都不會單獨進行,都要藉助於某些形式,不同類型的人切入點不一樣。不管怎樣,兩個人之間流暢的互動都是最重要的

人與人的相處,來日方長,沒有必要一見面就迅速和對方熟悉起來,也不用上來就一定要找別人學習很多東西,大家保持一個很好的溝通狀態就特別好。

如果你不擅長社交,那麼就從參與開始,慢慢熟悉吧。

楊小米:自媒體【遇見小mi】創始人,《行動變現》一書作者,心理學科班出身,定居在上海的山東人,3年從普通職員到市場總監,並創業,分享職場經驗和成長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