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呆!“三歲定終身”的奧祕原來是這樣!

文|糖媽驛璇

驚呆!“三歲定終身”的奧秘原來是這樣!

昨天有位媽媽問了我一個問題:孩子總是喜歡說“不”,什麼事情都說“不”,怎麼著都不行,這種怎麼辦?

我的回答是,其實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因為孩子聽到了太多次的“不”。

01

試想一下,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不斷地通過啼哭來表達飢餓、睏倦、不舒服、要抱抱等等需求,這時候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寶寶不哭”。

這個時候開始,“不”這個詞慢慢走進了孩子的生活。“不怕”、“不摸”、“不許碰這個”……當孩子的世界充斥著這樣一個否定意義的詞,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很快就會用“不”來回應我們,也是再自然不過。

說這個其實是想告訴大家,我們每天跟寶寶說的話,不管是經意還是無意,也不論是誇獎還是嘮叨,都會對孩子今後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這個深遠的程度,超出一般人的認知。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由美國兒科教授達娜·薩斯金德博士和她的團隊編著的《父母的語言》。達娜博士在書中詳細講述了她們開展的3000萬詞彙倡議活動,和她們的發現。

驚呆!“三歲定終身”的奧秘原來是這樣!

原來,在孩子三歲前,父母對他們說的話直接影響其大腦發育。換句話說: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著孩子的大腦。

人類的大腦是唯一在出生後還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歲前。三歲前,大腦會發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這三年裡,使大腦建立神經連接的條件是什麼呢?是語言,具體來說,是父母的語言。

“3000萬詞彙倡議”是達娜·薩斯金德博士和美國芝加哥大學婦科共同發起的,在這個活動進行過程中,達娜·薩斯金德博士她們還發現了一個秘密,即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為什麼“輸在起跑線”上。

調查顯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三歲前聽到的單詞數量遠遠少於高學歷家庭的孩子。

靠救濟金生活家庭,孩子每小時聽到的單詞數是616個

工薪階層家庭,孩子每小時聽到的單詞數是1251個

高收入的家庭,孩子每小時聽到的單詞是2153個。

低收入家庭的小孩不僅聽到的單詞數量少,而且會接收到很多消極的單詞和粗鄙的俚語。在出生的頭幾年,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聽到的包含積極、正面意義的單詞數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多56萬個。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並不是他們家境富有,或者報了多少課外班,而是他們一出生,就能夠在語言豐富、積極正面的環境中薰陶。

驚呆!“三歲定終身”的奧秘原來是這樣!

02

其實美國很多研究兒童發展的心理學家已經指出,社會上講的所謂學前教育期,在時間上實際已經晚了。

真正的教育,從孩子剛出生的第一天就開始了,學校並不是教育的起點。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是父母對孩子早期教育的一種檢驗。

研究還發現,孩子的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聽到的詞彙有關係。這才是我們老祖宗所謂“3歲定終身”的核心所在。

如果你平時經常說:我的孩子最棒啦!寶寶,你最厲害了!你是最漂亮的!……幾年以後,你可能會發現,孩子無法接受有人超越自己,或是比賽贏了自己。因為你傳遞給他的信息就是隻有他才是厲害的那個人,可以贏的那個人,他已經習慣了形容詞“最”。

如果你平時經常說:你再哭我就打你!你再不聽話我就打你了!……這類的話語,那麼幾年之後,你可能會發現孩子對“打”這件事情有獨鍾。

你也許會想,哇,平時說的話原來這麼重要啊!看來我只要關注平時說話的內容,多跟寶寶說各種詞彙就好了唄。

那我又要潑你冷水了,一個人的大腦發育的過程哪裡是那麼簡單的呢?這就是這本書另一個重要的價值所在:激發孩子的大腦不僅取決於父母跟孩子說了什麼,更重要的是父母怎樣去說的。

當你熱情洋溢的時候,你的所有語言都會變成美妙的音符,承載著滿滿的愛流進了孩子的心裡。

可是當你對孩子大呼小叫的時候……哦,天吶,你帶孩子的除了恐懼和焦慮,其實還有神經系統發育的不良影響。

馬薩諸塞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Edward Tronick)曾在網絡視頻上完成了一個讓人難忘的“靜面實驗”(面無表情實驗)。這是個關於寶寶社交需求的例子,讓人感觸頗深。

視頻中,一位年輕的媽媽將她的寶寶扣在了一個很高的椅子上,然後跟寶寶一起嬉戲。然後媽媽突然背對孩子,當她再次轉過來時,面部一下子猶如一張白紙,毫無表情。

寶寶滿臉茫然地盯著她,緊接著寶寶的面容如陽光般燦爛,他手舞足蹈,伸手蹬腿,嘗試用各種方法引起媽媽的回應。當寶寶意識到這純屬徒勞時,便耷拉著小腦袋開始號啕大哭。這一幕真的讓人難以置信。

接著,我們看到媽媽開始焦慮,束手無策。最後,她蒼白的面部又恢復到了之前慈愛溫柔的媽媽的模樣,寶寶也馬上就又高興起來了。

長期生活在“面無表情”或更糟糕、充滿憤怒或是懷揣敵意的環境中,這肯定是無法在短短的幾秒鐘時間內就能用一個擁抱彌補的。

正如之前提到的壓力荷爾蒙一樣,皮質醇開始浸入寶寶的大腦,這對寶寶大腦的核心區域極為不利,它將直接影響寶寶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行為能力、自我及情感控制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身體健康狀況。這樣的消極影響是不可逆的

驚呆!“三歲定終身”的奧秘原來是這樣!

03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樣去做呢?

《父母的語言》這本書介紹了最大化地激發其大腦潛能即“3T”原則法:

1共情關注(Tune in):共情關注你的孩子在做什麼。

當孩子在玩積木的時候,如果你非要拉他來聽你讀繪本,那麼這就是不符合共情關注原則的。

正確的做法是:先觀察孩子在做什麼,加入他,而不是硬性要求他來配合你。

2、充分溝通(Talk more):與孩子討論時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詞語。

什麼叫描述性詞語呢?其實就是把你看到的說出來。我來舉個例子。

當孩子幫你掃地之後,肯定是特別希望得到你的讚揚。這個時候,推薦的說法是:“我看到你努力的幫助我掃地,跟我一起把房間打掃乾淨了,我們合作地不錯!”

重點在於肯定孩子的努力過程。指出他們已經完成的進度,不管有多少,都會帶給孩子堅持不懈的勇氣。

關於“大量”的意思,書中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

假設人的大腦是一個存錢罐。如果你只滿足於往裡面塞硬幣,即便把它塞滿了,你還是付不起大學學費,更別提去醫學院了。

同理可得,如果父母只顧往孩子的腦袋裡塞入簡單的單詞,裝得再多,它們也無法跟大學水平相提並論。

3、輪流談話(talk turns):和孩子輪流參與談話。

我發現總有些家長因為孩子說話晚而焦躁,總想替孩子把話說完,性子急,等不得。其實這些都是交流中的大忌。

其實慢慢聽孩子說完,那稚嫩的小童音,努力想表達的樣子,都會永遠印在你心裡的。

最後給大家分享“3000萬詞彙倡議”活動組織者,兩位教授得出的結論:

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並不影響孩子學業的好壞,然而,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才是最最關鍵的影響因素。也就是說早期語言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孩子今後在學業中的表現。

所以各位爸爸媽媽,不要只顧著給孩子報各種早教班、學習班,多關注平時與孩子的溝通,開啟孩子智慧的那把金色鑰匙,就在你們的嘴裡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