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前,還有這些故事!

早年,福州的鼓樓在今八一七北路與鼓屏路交接處。鼓樓南面的地方就叫鼓樓前。

這地方是南來北往必經之地,加之城樓上有滴漏計時設備,定時撞鐘報時和換掛時辰牌,所以也成了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地方。

鼓楼前,还有这些故事!

說起鼓樓前

就要先來說說

▽▽▽

鼓樓

“鼓樓”為唐、宋福州“七重樓”之一(古代七重樓從北往南依次為都督府門、威武軍門、南虎節門、還珠門、南利涉門、甯越門、沙合門),歷來是閩都古城的時代標誌。明王應山《閩都記》把福州鼓樓稱作“全閩第一樓”。

鼓楼前,还有这些故事!

鼓樓北枕屏山,南對五虎(方山),始建於唐元和十年(815),是唐代福州府治的門戶,稱“州門”。唐乾寧三年(896),福州升為威武軍,改為“威武軍門”。

五代,閩王王審知在此置“漏水奩具”,用以計時,並用“撾鼓吹角,銅鉦報時”,鼓樓成為一座報時的譙樓。

後唐天成四年(929),鼓樓曾進行過一次大修,竣工後被稱為“鼓角樓”。

北宋嘉祐八年(1063),郡守元絳進行擴建,把單門改為雙門,上建樓閣9間。北宋熙寧二年(1069),光祿卿程師孟知福州,始創“銅壺滴漏”計時,採用“鼓角更點”(報時),被正式定名為“鼓樓”。

鼓樓前

原來還有這些故事

從宋至清,鼓樓曾發生過五次重大火災。鼓樓多次被火焚燬而又多次重建,它以木構為主,因而施工時經常留下大量木屑(福州方言“柴配”),附近居民小孩前來撿拾回去引火。

《閩都別記》記載,有兩個在鼓樓前藥鋪的小夥計,一個是連江人徐得興,另一個是羅源人俞百均,常一起在鼓樓前拾“柴配”燒飯熬藥,互相幫助。

有一日拾“柴配”,卻發生了一件事,引用徐得興的話說:“俞百均被木料壓將死,抬回店中,我立誓他死我也死,幸漸漸復活。我遂廢寢食,日夜服伺醫治,過月餘始愈,二人加倍親愛。至三鋒藝滿,各去一方,便尋不得,惟夢想而已……”

這段故事,可見二人交情之深。所以福州人形容朋友關係非同一般時,就說是“鼓樓前拾柴配”,即指“總角之交”,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

鼓楼前,还有这些故事!

網絡圖

明代,鼓樓又遭一次特大風災。因是省會的重要建築,每次災後都在官府的主持下得以重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布政使陳大賓對鼓樓進行改建,仍然採用“銅壺滴漏”計時,並在南面樓前高懸“海國先聲”巨大匾額。

清代,改用掛“十二時辰水牌”報時,從中產生出福州民間對一些無所事事人的比喻,方言叫“鼓樓前掛時辰牌——挨時度日”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鼓樓火災,藩司徐繼畲重修,改用西洋大自鳴鐘報時,高一丈,廣六尺,聲聞數里,每月一次,時辰牌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1847年,又毀於火,總督劉韻珂重建。南面正額有“雄鎮全閩”四個大字,左額“海天”,右額“鰲柱”。凡官府重要的政令、文告和福州貢院錄取舉人的榜文均張貼在鼓樓前。清咸豐年間,臺灣彰化舉子陳肇興《第一樓觀榜》,有“姓氏高懸第一樓”之名句。

鼓楼前,还有这些故事!

網絡圖

“鼓樓前”

烙印在老福州人心中

1949年8月福州臨解放,海軍宿將薩鎮冰等知名人士為迎接解放軍進城,聯名起草了《告福州市民書》,就張貼在鼓樓前最醒目的地方。1952年,因修建鼓屏路,鼓樓被拆除。鼓樓前的三隻石獅被移放在南門兜。但鼓樓前的地名早已深深地烙印在老福州人的心中。

鼓楼前,还有这些故事!

今天的鼓樓前已成為寬敞的交通要道,展現出都市的繁華。2001年,鼓樓遺址在地下考古中被發現。2009年,鼓樓區政府為保護歷史文化,對地下遺址進行科學的保護,闢為公園,向世人展示。

本文轉自:福州晚報 若侵權請後臺聯繫刪除

鼓楼前,还有这些故事!

福州那點事兒(放棄吧,點不開)→微信號:fzndse

鼓楼前,还有这些故事!

合作/投稿/活動:13067316363

同城活動專用服務號,不定期派發各種福利

長按識別二維碼即可加入我們

福州,有你真好

福州吃喝玩樂瘋,一個有聲音的公眾號!

關於@福州吃喝玩樂瘋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入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