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重陽就是陽,其實它既陽又陰,既正又邪

別以為重陽就是陽,其實它既陽又陰,既正又邪

重陽節在農曆的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所以也稱重九節。它的陽很好理解,《易經》裡,“九”是最大的陽數,“六”是最大的陰數,《易經》把陽爻稱為“九”,陰爻稱為“六”。九九便是兩陽相重,所以“九月九”叫“重陽”。從易數來說,九月九是一年裡最陽的日子。

別以為重陽就是陽,其實它既陽又陰,既正又邪

從太陽的高度和白天的長度來看,陽氣最重是夏至,但九月九的重陽是從易數的角度來看的,這是兩種不同的觀察角度。

所以,從九九重陽裡看出陰邪來,也只需要換個角度,用古代術數家的角度就行。

術數家有個“陽九之厄”的說法,這些神奇的術數家們在經過一堆不可描述的計算後,得出過一個結論:在“一元”(這是術數家的術語,即4617年)中會發生57次極嚴重的水旱災害,其中在最初的106年裡就有九次,叫“陽九”,這是“一元”中災難最頻繁的時期,“陽九之厄”就指災難頻發。

頻繁的大災難,當然是陰邪的。

這“陽九之厄”本來和重陽節並沒有關係,但是重陽的九月九有兩個九,所以重陽就被古人投射了“陽九之厄”的恐懼:只要人心覺得有,沒有也會有。九九重陽就這麼在陽和正之外,又增加了陰和邪的特點,總之,古人用神叨叨給重陽節賦予的意義,居然就這麼整出了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

所以重陽節這天要辟邪祈福,來消解“陽九之厄”。

古詩云:

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

去邪萸入佩,獻壽菊花杯。

宋朝吳自牧的《夢梁錄》也記載:

“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

茱萸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菊花則是中國古人心中的長壽花,漢朝的《神農本草經》記載:“菊花久服能輕身延年。”重陽節自古也是老人節,便是從菊花延壽的傳統裡來的。

別以為重陽就是陽,其實它既陽又陰,既正又邪

東漢開始,民間就有登高避災的故事流傳,說九月九這天會有不好的事情降臨,這不好的事情有的說是瘟氣,有的說是水災,要避免災難就要躲到高處去,所以這天要登高。這種說法就跟陽九之厄有關。

不過這是漢代之後的人編出來的節日故事,從源頭來看,登高和這兩個九沒關係。

別以為重陽就是陽,其實它既陽又陰,既正又邪

別以為重陽就是陽,其實它既陽又陰,既正又邪

別以為重陽就是陽,其實它既陽又陰,既正又邪

別以為重陽就是陽,其實它既陽又陰,既正又邪

現在是一年裡風景最美,氣候最好,最適合出門玩的一段時間,居然不出門,不爬山,不看花,不看葉,真是逆天!

要知道,這時候出門爬山是中國人民的優良傳統。此時秋收基本結束,農人比較空閒,山野裡的野果、藥材也正好成熟,正是採山珍、打野味的好時節,人們把這時的上山採集打獵叫做“小秋收”,秋日登山,是從上古沿襲下來的傳統。

別以為重陽就是陽,其實它既陽又陰,既正又邪

那倒不是,重陽節的起源主要有兩種推測。

一種認為重陽起源於先秦在季秋九月舉行的“大饗帝”祭祀,《月令》記載在季秋之月要“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就是在豐收後祭祀天地祖先。

另一種認為重陽節起源於祭祀東方蒼龍星宿中的“大火星”,就是現在的“心宿二”,這顆星亮度比較高,被古人當作季節的標誌。“大火星”在季秋九月會沉入西方地平線下,一直到第二年的季春三月時,才會從東方升出地平線。學者認為古人在九月大火星西沉時會舉行送火儀式,這個儀式是重陽的源頭;而在三月大火星東昇時的迎火儀式則被認為是上巳節的源頭。

這些重陽節起源的說法雖然都是推測。但古人倒是一直把三月三上巳節和九月九重陽節聯繫在一起,認為兩節互相呼應,相互聯繫。

這兩個節日在習俗上倒也有相似之處,都要出門遊玩驅邪祈福。

《西京雜記》說:“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

民間也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的說法。

三月三上巳節出門踏青,迎接大火星,九月九重陽節出門辭青,送別大火星,這兩個節日,正好相差半年,在時間上,數字上,都實在是太對稱了。

別以為重陽就是陽,其實它既陽又陰,既正又邪

當然了,人最好也能齊齊整整的,別象王維那樣“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別以為重陽就是陽,其實它既陽又陰,既正又邪

別以為重陽就是陽,其實它既陽又陰,既正又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