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用来玩的,是用来活着的

西双版纳 | 不是用来玩的,是用来活着的

近年来,云南一直以怡人的气候、少数民族风情和种类繁多的美食,高居旅行热门地。但在昆明、大理、丽江涌入大量游客时,人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大象、泼水节。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西双版纳就主宰了云南旅游的第一个时代。

西双版纳古傣语名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20多年过去,无论时代如何“喧嚣”,在这片雨林之下生活的13个民族,始终奉行着一种“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理想。

文|蒲亮


被遗忘的西双版纳

自从多年前,“七彩云南,旅游天堂”、“风花雪月,逍遥大理”的口号喊起,云南就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民族、美食等资源优势,成为中国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但在大理、丽江相继爆火之后,西双版纳却只有微弱的存在感。

西双版纳 | 不是用来玩的,是用来活着的

这种“弱势”,一方面要归结于地理环境带来的交通壁垒。西双版纳全境群山起伏,山地面积达到95%,造成了基础建设的困难和高成本。虽然坐拥云南省第二个国际机场,但是依靠机场运输的旅客毕竟有限。至今西双版纳州还未通铁路,而经过西双版纳段的玉溪至磨憨的高铁也要到2021年才完工。在此前,大部分旅行者不得不在山区的公路上经过长途周折,才能抵达。

求效率和求热度的旅行者,好像都巧妙地放弃了这里,让它成为蒙尘的遗珠。但熟悉西双版纳的人都知道,云南旅游的第一个时代,是以西双版纳为主的时代。

20世纪9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孽债》开播。“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西双版纳因为这句歌词而家喻户晓。雨林、大象、孔雀,神秘的民族文化,成就了西双版纳观光旅游价值。

当时,对于很多人来说,西双版纳是中国边境上的一座美丽的小城,但由于边境的管理远没有今天开放,很多人到了西双版纳,好像走到了天涯海角,只能望着另外一个世界叹息。

近年来,在国家战略云南桥头堡的蓝图下,尤其随着中国昆明到泰国曼谷大通道的打通,未来国人可以从西双版纳通过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水路抵达国外。而外国人,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拥抱西双版纳。

昆曼大通道,让西双版纳在云南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边境小城,而已经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国家开放与合作的门户。门户两个字,说明的是西双版纳未来的价值,而这种价值,让这座城市的旅游业得以实现从观光向度假的华丽转身。

西双版纳 | 不是用来玩的,是用来活着的

西双版纳是用来活着的

西双版纳的“弱势”还和资源的“包装”有关。在西双版纳被丽江和大理赶超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丽江是被炒作了,大理是被策划了。一个“艳遇之都”的概念,让多少人心驰丽江?电视剧《天龙八部》的拍摄,让多少人心归大理?而西双版纳依旧是大象、热带雨林、少数民族。

我们拜访定居在西双版纳的作家马原时,他告诉我们,很多人问他版纳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他说,细想一下,居然没有。你去黄龙九寨黄山泰山,总是有什么点,比如著名的古迹、文脉传承,或者是奇山怪石,但西双版纳没有这些。你去西双版纳的几个村寨看看,发现几乎每个寨子都是一样的,或者去一些森林景点、佛寺佛塔,发现也大同小异。“这个地方好像不是用来玩的,而是用来活着的。”

在过去的几年里,从最初的“去丽江疗伤”到大理的“慢生活”,越来越多火起来的“网红”目的地,都长成了一个模样:文艺小店、网红咖啡店、酒吧、小吃街、艺术展……如果说这些是当初一小撮人对“诗与远方”的幻想,如今仿效者把它变成最容易复刻的模式。许多初见惊艳的地方,逐渐面目统一。这种“包装”让对于在地体验充满期待的旅行者陷入一种乏味。我们奔赴千里之外,却过着熟悉配方的都市生活,仿佛旅行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吃喝拉撒睡。从这一点上看,西双版纳的缺乏“包装”保护了它,保护了它原始鲜活的自我面貌。

西双版纳 | 不是用来玩的,是用来活着的

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的原因,西双版纳和很多东南亚国家有着山脉同连、江河同源、民族同根、文化同流的亲缘关系,很多民族跨境而居,互通婚姻,往来自由,宗教信仰相同,语言民俗相通。

相比于这些旅游商业化已经相当成熟的东南亚国家,西双版纳还保留着淳朴的生活和宗教信仰。在西双版纳,我们还能在澜沧江畔看到记得住乡愁的田园都市,在散落水韵的佛塔和寺庙听到喃喃诵经声,来自四面八方的旅行者穿梭在神秘的雨林中,还能感受这片土地的神奇风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