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慈觉林村:“家门口”就业 “金饭碗”致富

岁月不惑,春秋正隆。改革开放40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凯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风雨四十年,改革在路上。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40年·改革印记”系列报道,用记者的视频、图片、文字,通过人民网、手机人民网、人民网法人微博、微信、人民视频APP等多个端口,为您讲述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改革印记”,在时光的记忆中传递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感受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

西藏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慈觉林村,与布达拉宫隔河相望。村民祖祖辈辈在石头山脚下刨地种土豆、青稞,务农是当地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而今,村里家家户户都搞起了文化产业建设,依靠文化旅游捧上了“金饭碗”,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得益于一座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的兴起、一台实景剧《文成公主》的唱响……现在,一走进慈觉林村,便会感觉眼前一亮:一幢幢藏式小楼红顶灰砖充满民族风情,干净宽阔的水泥路,崭新的太阳能路灯,相映成趣的文创园区……

拉萨慈觉林村:“家门口”就业 “金饭碗”致富

从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眺望布达拉宫。文创园供图

这个以前靠传统农牧业为生的村庄是如何转型为依靠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多种经营的新型村庄?隆冬时节,记者来到慈觉林村一探究竟。

观念一变天地宽

拉萨慈觉林村:“家门口”就业 “金饭碗”致富

以前慈觉林村村民以农牧业为主。高佳库 摄

改革开放前,慈觉林村只是一个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民主要依靠种植、放牧才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的穷山村。“现在村里,有的做起了演员,有的搞起了运输,有的开起了家庭旅馆……家家户户都是二层小洋楼,都有私家车。”今年79岁的旦增达娃万万没想到,慈觉林村经过多年发展,文化旅游业成为了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毗邻拉萨城是慈觉林村最大的优势。由于村里多是山坡和荒地,除了务农外,村民还靠在拉萨市区摆摊出售牛粪和经销旧货维持生计。2003年,拉萨市容整治后,地摊被取缔;为了迎接这种改变,2004年,慈觉林村民利用当地特色林卡(园林)开展度假服务。

就在慈觉林村村民竭力接轨拉萨发展速度的同时,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对慈觉林村进行综合开发的战略部署也在酝酿之中:将慈觉林村打造成为展现青藏高原风情和有着浓郁藏文化内涵的可持续发展园地。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提出要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和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建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拉萨慈觉林村:“家门口”就业 “金饭碗”致富

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一角。文创园供图

2012年7月,随着《文成公主》实景剧场的开工,坐落于慈觉林村的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园区建设项目启动后,优先吸纳当地群众参与,最大限度地为当地群众谋求利益。”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管委会副书记、主任洛桑尼玛告诉记者,“为了让村民更好地参与园区建设,我们按照个人年龄、文化程度等特点组织开展培训班,帮助村民提高技能。”

慈觉林村党总支书记平措扎西说,“有了一技之长后,绝大部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不仅如此,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也在改变,纷纷告别传统产业投身到文化项目建设中。”

提到园区建设,当地老百姓激动地说:“有了园区,我们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我们的日子就更加好起来了!”

捧上产业“金饭碗”

拉萨慈觉林村:“家门口”就业 “金饭碗”致富

实景剧《文成公主》。吴雨仁 摄

早在1300多年前,大唐王朝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极大地促进了雪域高原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

1300多年后,以这位汉家姑娘为题的实景剧《文成公主》在慈觉林村上演,该剧不但一炮走红,长演不衰,还彻底改变了慈觉林村村民的生活。

“全村现有300多户1000多人,有200多人在《文成公主》戏里当群众演员。”慈觉林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索朗次旦告诉记者,现在当演员成为本村村民很重要的一块收入来源,每人月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冬天的休演季也能拿到每月600元的生活补贴。慈觉林村村民尼玛旦增说,就在自己“家门口”,每天只需要晚上2个小时,收入还高,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好事呢?

拉萨慈觉林村:“家门口”就业 “金饭碗”致富

牛羊在《文成公主》剧里当起了“演员”。吴雨仁 摄

场场爆满的《文成公主》剧让慈觉林这个小山谷热闹了起来。村民们走上舞台,变成了“演员”,家里的牛羊也拿起了“工资”。“我家里的羊也在那边当‘演员’,40只羊每月能挣5000多元呢,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尼玛旦增笑着说。

慈觉林村成为了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的孵化之地。一系列西藏文化项目在此落地,使慈觉林村由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传统村庄转型为依靠文化旅游产业多种经营的新型村庄,村民们也因文化产业发展尝到了甜头。

“村里计划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我们将规划一些促进村民增加经济收益的项目。”索朗次旦说,通过参与文化项目的建设,村民开始有意识地去创造和发掘自身的价值,包括文化传承、技能学习,甚至自主创业……

拉萨慈觉林村:“家门口”就业 “金饭碗”致富

重新改造房子,村民做起了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柴济东 摄

“通过园区建设,我跑起了运输,妻子也在《文成公主》剧场当演员,这几年存下了不少钱,打算今年开一家藏式体验旅馆,让更多人能够体验到西藏的民风民俗。”慈觉林村村民达瓦告诉记者。

索朗次旦介绍,2012年,慈觉林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为5500元,2018年已经达到了2万多元。“随着园区的不断开发、建设,相信群众收入还会‘节节高升’。”

“咱们村现在是远近有名的富裕村,邻村人都调侃我们村是下了‘雨钱’。我想把房子重新改造一下,一楼改成商铺,二楼装修成家庭旅馆。”慈觉林村村民索朗高兴地说,“是党的好政策,让我彻底脱贫致富。”

蓄力发展再跨越

拉萨慈觉林村:“家门口”就业 “金饭碗”致富

建设中的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柴济东 摄

《文成公主》剧场仅仅是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9大功能区中的一部分。现在,一走进园区就会被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吸引。一辆辆挖掘机、卡车、起重机……排成了一条“长龙”驶进慈觉林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昼夜不停地作业。

据介绍,目前,已入驻园区的项目总投资达100多亿元,园区项目全部入驻完毕估计总投资可达300亿元,这个距市区仅10分钟车程的山谷内,西藏打造的首个“高端精品”文化旅游创意园区雏形已基本显现。

“我们的目标是将园区建设成为藏文化的世界总部基地、藏文化旅游产品标准输出地、藏文化创意发祥地、高端休闲度假地、市民休闲理想地。”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管委会副书记、主任洛桑尼玛介绍说。

拉萨慈觉林村:“家门口”就业 “金饭碗”致富

藏戏演绎。吴雨仁 摄

“慈觉林村的‘藏戏队’成立于1963年,组建已有50多年历史。过去,由于开发条件尚未成熟,藏戏团只有在重大节日及相关综艺节目安排等情况下才会演出。”慈觉林村委会副书记旺青说,如今,依靠园区,在村里民间藏戏平台,和不断完善设备、建设场地的基础上,慈觉林藏戏团未来将发展成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藏戏表演团队。

“园区的建设将最大限度地保护、继承和弘扬藏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最终形成藏民族优秀文化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门类、多体系、多层次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洛桑尼玛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规划建设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的重要出发点。

从无到有,2018年6月,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正式获得“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称号,成为首批13个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之一。

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力争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培育30个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企业,40个重大文化科技创新项目;新增入驻园区文化贸易类企业40家;文化企业新增就业人数达园区总人数75%以上;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50亿元,实现文化出口额翻一番增长至3亿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比例达50%。

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不仅让当地村民都可以真正吃上“旅游饭”,全部建成后其就业容量将高达3万至5万人。这一项惠及民生的文化旅游工程将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今天的慈觉林村村民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文化产业建设中,投身到慈觉林村的变革中,村民们对传统充满眷念,对未来充满期盼,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正在创造幸福生活的新图景。(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