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谏言咸丰效仿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为何咸丰最终没杀慈禧?

wiuyo


西汉时期,汉武帝的钩弋夫人生下刘弗陵,武帝立弗陵为太子时,担心将来主幼母壮后宫干政,武帝将钩弋夫人赐死。清咸丰末年,效法“钩弋故事”劝皇帝采取果断措施立子除母,除去后患那拉氏,那是咸丰宠臣肃顺的主意,是他希望咸丰不要手软,顺便自己也有机会仿效一下“霍光”。



对于那拉氏来说,她在咸丰最后的日子里表现得特别“娇弱”,整天带着小皇子在皇帝病榻前哭哭啼啼。她也清楚自己必须在敏感时期夹紧尾巴,还那么高调干政,万一皇帝耳朵根子一软把她打入冷宫,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看着还幼小心爱的小皇子,咸丰肝肠寸断,心中滋味确实不好受。人之将死,其心也善,咸丰绝对没有汉武那样的“冷血”,在此时此刻咸丰表露的更多是丈夫和父亲的角色而不是国家的主宰者。圆明园中的嬉戏,天地一家春的柔情,那些美好的记忆都浮现在咸丰脑海里,咸丰考虑的不是怎么处理那拉氏,相反皇子不能失去母亲,他要保全那拉氏。

对于身后事,咸丰不是没有仔细考虑过,没有对那拉氏采取措施,是因为这个问题咸丰自以为只要安排好将来的政权结构,那拉氏自然就不可能掀起大风浪。


其实包括那拉氏,咸丰对谁都不会彻底放心,他精心设计了“三权分立”的权力格局。首先把老六恭亲王弈䜣排除在外,将“同道堂”印给了那拉氏,把“御赏”印给了皇后钮钴禄氏,再任命肃顺等八个顾命大臣,让他们相互制约监督,以避免任何一方擅权独大。

咸丰用心良苦,认为如此这般既能保全那拉氏,毕竟她给自己生下皇子,对大清是有功劳的,又能避后宫独大干政的局面。但事实总比想法来得骨感,咸丰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的这位皇贵妃那拉氏在他驾崩后会发动政变,最后攫取了最高权力,将主宰大清五十年命运。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咸丰帝之所以在去世之前没有效仿汉武帝那样赐死慈禧,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对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不信任。咸丰帝想让慈禧牵制八大臣集团,让两股势力互相斗争,从而保证皇权的最大利益化,进而达到势力平衡。

咸丰帝一生多疑,他疑心自己的六弟恭亲王奕訢,他疑心太子的生母懿贵妃,同样他也疑心自己原定的八名“赞襄政务”大臣。咸丰皇帝去世后,清廷高层分为三个股势力,其一为以八大臣也首的辅政大臣集团;其二为以两宫太后为首的帝后集团;第三股势力属于隐形势力,其主要代表为被排除出权力中枢的恭亲王集团。实际上,咸丰帝生前并未想到慈禧会与恭亲王集团勾结,所以,出于防止辅政大臣欺凌幼主,专权独裁的情况出现,咸丰帝就没有在临终前行钩弋之事。咸丰非常了解他的这位懿贵妃,她对于朝政的热忱曾经一度让咸丰帝有所警觉,但是自己的皇后却又宽和有余而果断不足,这在自己百年之后极有可能被权臣所欺凌,王朝初年的多尔衮和鳌拜欺凌幼主的事情不能再自己的儿子身上重演,可是谁又能制衡八大臣呢?恭亲王不可靠,那就只有太子的生母懿贵妃了,太子是她的亲生儿子,她定会站在她的利益上考虑的,并且懿贵妃为人颇有心计,也经过咸丰朝多年对政治的参与,懿贵妃也具备了一定的朝政处理能力,正好与皇后慈安互补,也正是因为如此,咸丰帝才在赐予皇后一枚代表权力的御赏印章后又赐予了懿贵妃一枚“同道堂”。咸丰帝深知,只有懿贵妃和皇后联合,才能制约愈加跋扈的肃顺,咸丰帝虽然重用肃顺,但是,却并不十分信任他。



但是历史仿佛和咸丰帝开了个玩笑,咸丰帝千算万算,却没有料到自己死后两宫太后会联合远在北京的恭亲王,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击败了八大臣,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因为他当初的一念之差,让清朝从此陷入了女主临朝五十年的深渊。清朝自咸丰帝以后直至灭亡,再没有一位皇帝掌握实权。



历史课课代表


这个问题是野史的说法。应该是构陷肃顺的,以肃顺的政治头脑应该不会提出这样的意见,因为一是肃顺根本没有瞧得起当时的懿贵妃(慈禧)。二是满清根本就没有后宫干政的传统。肃顺也意识不到慈禧以后会干政。当然,就算肃顺提出这样的建议,以咸丰优柔寡断的性格也未必会同意这样的意见。

咸丰自幼失孤。对亲情十分看重。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在幼年的时候,又失去父亲和母亲。这对于六岁的孩子实在太残酷了。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咸丰还是比较仁慈和宽厚的。当年的慈禧美貌与智慧并举,能够在妃嫔中脱颖而出,而且咸丰是个好色的天子,肯定有她的能力和机缘,一个年轻的妃子要想尽快超升,只有获得皇帝的青睐和宠幸。这些慈禧都做到了。而且生下了咸丰唯一的儿子。可以说,后宫女子肚皮争气是第一位的(这得靠天)。无疑慈禧是幸运的。就凭母以子贵,慈禧基本上就可以利于不败之地。

满清没有后宫干政之说,再者慈禧不是皇后,就算后宫干政也轮不到慈禧,还有一点就是,有鉴于当年多尔衮旧事,以及鳌拜的事情,咸丰在考虑辅政的问题上,不得不权衡利弊,绝不能再次出现多尔衮专权,因此他摈弃了最有能力的近亲宗室恭亲王奕忻,康熙朝四大辅政大臣的事情。也让咸丰十分忧心,所以才才设立了八位辅政大臣分权。所谓三岁看老,对于年仅6岁儿子,咸丰自己还是颇为了解的,他觉得这个儿子肯定不是康熙那样的英主,也许比自己还不如,面对当时环境,这个孩子能否保住大清江山,咸丰实在是担心很。他希望有一个真心保护皇帝的人,而这个任务唯一可以做到的只有皇帝的生母了、他们是最大的利益共同体。因此无论如何,咸丰都不会杀当年的慈禧。

最后一点就是,当时的慈禧不是武则天,武则天在高宗当政的时候,就已经听政了,而当时的慈禧恪守本分,就是一个后宫贵妃,从任何方面也没有看出有任何政治才能,其实慈禧的政治才能是被迫的,是逼出来的,谁也不会有如此远见看出慈禧有这样的能力和水平。而咸丰性格绵软,不是英武之主,就算他看出慈禧有政治野心,他也不会杀慈禧,咸丰和慈禧的感情还是比较深厚的。从各个方面来说,尤其是皇权稳定来说。咸丰都不会杀慈禧。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因为咸丰也不完全信任肃顺。

咸丰这个人吧,啥主意都没有,窝窝囊囊,耳根子特别软。他为什么打压恭亲王啊?有人说因为恭亲王先斩后奏假传圣旨。其实是他驾驭不了恭亲王。恭亲王自视才高,不把咸丰放眼里,咸丰降伏不了他,只好把他放一边了。

肃顺也有才,但他也不是那么好驾驭的,虽然比不了恭亲王,可咸丰对他也是很顾忌的。他虽然决定把身后事交给肃顺,但是也担心将来他变成第二个鳌拜。

他安排了八个顾命大臣,八大臣其实不都是肃顺一伙的,也有跟肃顺不对付的,还有跟着凑数的,希望他们能对肃顺有所牵制。这样他还不放心,还给了皇后和大阿哥一人一个印,等于说希望将来皇后干政,制约肃顺。

懿贵妃早有干政倾向,肃顺觉得这人比较棘手,所以才有“杀母立子”之议。倘若咸丰完全信任肃顺,即使不杀懿贵妃,也可以下个圣旨,禁止她干预朝政。肃顺将来拿着这个圣旨完全可以对付了她了。问题是咸丰根本不想杀她,也不想她不干预政事,而是希望她和皇后一起压制着肃顺。

咸丰这个安排属于异想天开,完全漏算了恭亲王。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有人谏言咸丰效仿西汉武帝,像赐死勾弋夫人一样赐死慈禧,咸丰为什么不采纳呢?


这是因为,咸丰本来就是一个庸君,是一个缺乏大气魄大智慧的庸才。在这厮即位的第二年,太平天国运动就爆发了。如果不是洪秀全、杨秀清之流在定都天京后革命意志消退,等不到这厮在热河一命呜呼,清妖就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词。这厮在即位后,虽然对前人留下的弊端,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仍然属于小修小补的层次套路,于大局并没有多大的改善。

对国际局势一无所知的咸丰,在被英法二夷揍得丧师失地后,狼狈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做起了一条钻进浑水泥浆里的黄鳝,以逃避无情的现实。在承德,这厮终日缠绵沉溺于男女之事,本来就体弱多病的这厮,终于精尽力竭,一命呜呼。

而这厮在临终遗诏中,敕令辅政八大臣一起辅佐后来的清妖同治皇帝。但是,这厮却忽视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在有着共同的利益的驱使下,两宫皇太后:慈安和慈禧与人称鬼子六的恭亲王奕訢合谋,诛杀和流放了辅政八大臣,这就是晚清史上有名的“辛酉政变。”一个清妖版的吕后,祸害中国长达四十七年之久!


孤独的人209381559


以清末为背景,朝廷积弱,终究没有逃过历代王朝由萌芽至鼎盛,由鼎盛至消弭的过程,其中颇为人所诟病的就是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时期,很多朋友也都因为这段屈辱史扼腕叹息,其实就政治水平而言,常年身居高位,说她完全不懂政治有些过于偏颇了,但某些朋友说慈禧的执政水平很高,那就真是有些扯了。

在叹息的同时,很多人会想,本来不应出此祸患,因为肃顺曾经向咸丰建议过,要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事例,杀掉慈禧,以绝后患。何以咸丰帝不纳谏言,在其归天之际没有铲除慈禧这个祸害呢?

究其原因,我们说,有一种速度叫做-慈禧速度,可见咸丰帝对慈禧的喜爱,那是一种异乎寻常的爱,慈禧自咸丰二年入宫,她没有任何背景,没有家族的荣耀光环,刚刚一入宫就是贵人,短短五年时间:

兰贵人→懿嫔→懿妃→懿贵妃

咸丰帝后宫,从来没有哪个女人能以这种速度蹿上来的,无论从四面八方无数种角度来分析,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喜欢,喜爱到什么程度呢,还是那个词“异乎寻常”。

慈禧:“入宫后,宫人以我为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

《清稗类钞》:“有机智,遇事辄先意承旨,深嬖之。”

《满清外史》:“少而慧黠。”

《慈禧外纪》:“以己之聪明智慧,遂蒙帝宠。”

《十叶野闻》:“当文宗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者,仿佛似之。”

总结一下就是,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o⊙)…好吧,既然史料是这么写的,照搬以后我们也就不占用篇幅去吐槽了,慈禧究竟是否如此,大家心知肚明,公道自在人心。

爱新觉罗·载淳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皇位的继承是毫不存疑的,慈禧作为载淳的生母,母凭子贵,并且孩子尚小,需要照顾,即便可以转为慈安抚养,咸丰也不想让自己唯一的儿子长大后恨自己处死了他的母亲,因为这是丧人伦的事情,皇帝家也是如此。

子弱母壮,必乱朝纲的道理是受过帝王教育的咸丰帝所知晓的,但是只有唯一一个儿子的情况下,主少国疑是不可避免的,无可躲避,肃顺觉得慈禧当杀,那是因为慈禧参政、议政,但是慈禧哪来的胆子呢,很显然,这是咸丰帝的纵容所致,因为所谓的慈禧参政,咸丰帝就在旁边坐着呢,难不成还是慈禧单独照会大臣议政么,那作死就作出天际了。所以对于慈禧的所作所为,是咸丰帝了解且愿意的,因为这个原因杀慈禧,理由不足。

子弱母壮导致后宫干政很可怕,难道多尔衮和鳌拜是假哒?这也是咸丰帝所考虑的,毫无疑问,咸丰只是个皇帝,他没有预测未来的本事,只能在有限程度内,通过自己的推断,来尽量避免非正常专权情况的发生。未雨绸缪,他怕后宫专权,所以虽然没有处死慈禧,但也安排了慈安,他怕朝堂架空自己的儿子,安排了八大顾命大臣,出于对臣子的信任,他就不能找一两个么,不好意思,咸丰帝还真的是不放心,在他看来,八大臣和后宫势力可以做到彼此牵制,都不容易出圈,但事与愿违,他没想到慈禧的决绝和杀伐果断,如果他能掐会算的话,自然是会处死慈禧,可是咸丰帝可没那本事。

为了防备大臣,咸丰帝并没有给他们最终裁断的权利,最终的权利给了慈安和慈禧,任何诏书只有加盖她们手中的“御赏”、“同道堂”两个印章才能生效,这样一来表面上趋于平衡,也把奕訢再次排除到势力圈外。

一切看似很有道理,其实偏偏漏算了慈禧、奕訢、奕譞的作用,尤其是慈禧和奕訢,慈禧上文讲过,不多赘述,奕訢已经被排挤多年,而对权利的热衷却始终没有冷却,扶助八大臣没有好处,八大臣也没有裁断权,那只能是依靠慈禧,一拍即合之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清末颓势已不可逆,再加上慈禧专权47年更是给大清王朝戴上了沉重的镣铐,乾隆年间攻打缅甸已经尽显颓势,再加上慈禧的几次错过重新崛起的机会,大清王朝只能被带入万劫不复的毁灭境地,积重难返、不得不变之下,才去求强军强国,悔之晚矣。


古今通史


清末,没有慈禧,清朝早就完蛋了!肃顺等八大臣如果执政,只会进一步维护满蒙贵族阶层利益,不会重用汉大臣,就没曾国藩打破南京的历史!

对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去“对比”,慈禧比汉武帝那个美妾重要100倍!钩弋夫人不过是汉武帝一个玩物而已,有她没她无关大雅。

慈禧可不是这样。咸丰帝为何年纪轻轻吐血死亡?这个问题值得考究。

少年得志,青年登基做皇帝,咸丰志得意满,风流好色!他在后宫淫乐太多了,自然怠慢政务。满清是皇帝高度集权专制王朝,要亲自批阅大臣的奏章。(唐朝、宋朝、明朝都是设内阁议事,宰相有权处理不是很重大的事)

清朝的宰相(大学士,军机大臣)明面上位高权重,其实没啥实权的!比如康熙朝汉人宰相张廷玉,有啥权力?各省总督巡抚的奏章是直接呈给皇上的,宰相不能私自拆开看!除非是明折。就算张廷玉看了,也只是看看,他无权处理!要皇帝御笔批示意见,下发各部办理。说白了,张廷玉就是皇帝身边秘书长而已!

看一些公布的清史密件透露,清朝皇帝每天要批阅奏章一万多字!(同志们,如果领导让你每天抄写文件一万多字,你累吗)

明朝皇帝为啥不愿意做这个?而委托身边太监去干?明朝的掌印太监就是专门负责代皇帝批阅奏章的哦!叫“太监批红”!(就是代皇帝朱批,没点墨水的太监是干不了这份差事的)

所以明朝太监权力大啊!分外廷(宰相议事,呈报奏章),内廷(太监批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掌印太监如果觉得宰相的意见有问题,可以专门向皇帝请示处理。太监批红如果有问题,宰相也可以向皇帝提出质疑。这样操作,皇帝就可以不管事,长期不上朝,在后宫天天找爱妃玩乐了!所以明朝嘉靖帝和万历帝都是长期不上朝办公。

而如果宰相与掌印太监串通一气做坏事,那么皇帝是不知道的!

清朝皇帝就看透明朝这个弊端,所以自己来干,所有大臣的奏章都必须有皇帝御笔朱批!宰相无权批示,清朝严禁太监干政!

既然要皇帝每天批阅奏章一万多字,就等于学生做作业了,好累!好浪费工夫!哪还有时间召后宫美女淫乐呢?

咸丰必定是个“嫌烦”的主,青年好色好玩,怎么办?就交给贵妃慈禧来帮忙了!因为不能交给太监代劳,又必须要由皇帝亲自朱批,除了交给自己老婆代劳,还忙交给谁呢?(儿子也不能交,老子还没退休放权呢)

慈禧既做皇帝的贵妃,又做皇帝的女秘书,她聪明有才(慈禧很有才华,看她的书法绘画就知道),很快上手!咸丰帝可以放心找美女玩乐了!

所以咸丰帝“房劳”过度,伤了元气,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使他急火攻心,患病不起!

(其它地方都可以烧,唯独紫禁城与圆明园不能烧!紫禁城皇宫要办公,圆明园好玩,可以收罗一千几百美女藏在园子里天天寻欢作乐!一把火烧了,大批美女没了,园子没了,祖宗留下很多珍宝也没了!你叫咸丰帝如何不痛心吐血啊)!

咸丰帝不但不会处死慈禧,他很欣赏她!而那时慈禧也没有表露出要想干政的迹象!她个人也没实力!否则,她干嘛要拉拢恭亲王援手?没有恭亲王联盟,她是无法扳倒肃顺等人的!

所以,咸丰又怎会对爱妃下手呢?

是慈禧认为自己有能力上朝理政,她比肃顺有能力!她不甘心就这样做后宫无聊的寡妇!她要工作!她更想掌权!她能代咸丰朱批,自然就有能力管理朝政!

看看慈禧掌权后的手段吧:

①大胆起用汉族大臣,交给他们兵权。授予曾国藩“节制五省”的兵权财权!

②提拔左宗棠、李鸿章,分曾国藩的权,以免曾国藩“尾大不掉”。

③升官是“逼债”:授予曾国藩两江总督(江苏安徽是太平军占领主要地区,曾国藩做总督就必须收复失地!等于向他追债);授予李鸿章江苏巡抚(南京是洪秀全老巢,李鸿章必须收复南京才算是正式的江苏巡抚,也是一种逼债);实授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浙江省大部地区被太平军占领了,左宗棠必须收复失地!也是逼债)

咸丰帝不敢提拔重用汉族大权掌握兵权!肃顺执政就敢吗?给个西瓜他做胆也不敢!

打垮太平军,搞洋务运动使“同光中兴”的代表人物是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谁提拔重用的?慈禧太后!

一个领导人能力如何,看她用人就知道了!

事实证明,慈禧很会用人!而且高明!袁世凯很有能力,统兵治政都行,所以她就提拔重用!

(袁世凯后来反水,是载沣逼反的。载沣一上台就踢袁世凯出局,让他回老家“养老”)

纵观清朝末年,满蒙贵族阶层已经没有谁可以担当重任了!(恭亲王不被慈禧信任)

打个比方,没有慈禧掌权,清廷还有谁玩得动呢?没有了!靠光绪帝?扯蛋!这是清阿斗!甲午海战就是他刚愎自用受翁同龢教唆和怂恿,在海军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打的!(翁同龢与李鸿章有仇,嫉妒李鸿章位高权重,想借日本人整垮北洋舰队,一味鼓动开战!他做户部尚书,却不拨军费购买军火!近十几年很多清朝历史档案都公布出来了。)

光绪皇帝如果真有些执政能力,慈禧也不会这么操劳!(皇太后在后宫也可以掌权啊,小事不管,大事管一下)

光绪帝用康梁变法,那些变法措施今天看来有几成管用的?由此就知道光绪帝是个书呆子没用!一个长期窝在皇宫没有社会经验没有政治权谋的青年皇帝还能对付得了列强的虎视眈眈和不断蚕食?谁信?袁世凯不跟他就是看准他不行!

是咸丰帝有眼光,娶了一个能够挽救大清天下的女强人!

(注:清史稿对慈禧评价也很高!这段历史评价是慈禧死后,载沣执政时编写的,比较中肯,可信!因为载沣本来也不喜欢慈禧,是看在儿子继位的份上尊敬她的。)








大城公


原因肯定很多。但是按照去母存子的方法。好像就没有垂帘听政了?是不是这样想的。

我告诉你们去母存子这种方法根本没用。比如说,奶娘掌权。北魏就是这种方法。杀了皇帝亲娘。然后呢?奶娘掌权。养母跟嫡母掌权。

所有人都是事后诸葛亮。知道慈禧会掌权。但是,当时的角度。谁能保证慈安不会掌权?你们就是时候诸葛亮。慈安也是有可能掌权的。必须抛弃事后诸葛亮的思维。

然后就是顾命八大臣其实也有可能掌权。很多人都是事后诸葛亮。知道了慈禧会掌权。就只会防备慈禧。但是其他人都有可能掌权。包括恭亲王。

比如说,一道选择题。你知道选择a是错的。但是你不知道,选择b可能还是错的。因为,生活中。对于多数人。所有的选择都是一样的。

皇帝年纪小,让谁来管理国家都会被架空。亲妈毕竟是亲妈。她不会害自己的儿子。不过同治皇帝死了。不然慈禧可能真的会慢慢交出一部分权利。

古代太后掌权,很多人都认为杀了太后就可以。但是没有太后。还会有其他人架空皇帝。只要皇帝年轻。怎么做都没用。亲妈还是比外人强。去母存子不过是大臣为了自己掌权的借口。


博学多才文盲


主要原因是性格没错

1.慈禧帮了不少忙

2.给他出了不少主意

3.咸丰不能料到事情这样变化

4.辅政大臣其实是交给肃顺等辅政大臣的

5.但是被慈禧联合恭亲王给灭了

6.后来慈禧也给恭亲王灭了

7.最后她才英勇无敌

从提问者的角度来看,您是不是人物慈禧是负面形象,其实不是这样,慈禧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女同志非常重要的或者聪明绝伦的女性。他是晚清的政治其才,其一生英勇堪称一绝。

女性还没有解放啊!同志们

尤其是吕中演的慈禧,绝了





日日涤新读书会


咸丰皇帝一向优柔寡断,慈禧是同治的生母,而同治当时只有四五岁,也许他下不了手或者自以为聪明,也许以为有慈安皇后和肃顺等顾命大臣制约,慈禧不可能大权独揽,没想到这些人却根本不是慈禧的对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