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梁海战在战略上到底是谁赢了?

这话我真没说过


2014年韩国拍摄了一部电影《鸣梁海战》,很是火了一把。历史上的鸣梁海战发生于1597年10月26日,有人称其为“

鸣梁大捷”,后人研究过后认为是鸣梁伏击战,这一战是朝鲜人自己打的,没有明朝军队的参与。鸣梁海战在历史上非常有争议。(李舜臣剧照)

李舜臣和鸣梁海战

一、李舜臣和闲山岛大捷。1592年8月13日,李舜臣率领朝鲜水军在闲山岛与日本海军决战。李舜臣首先派六艘板屋船引诱日本海军追击,引诱到闲山岛附近,8月14日,朝鲜水军围歼日本海军。此战,共消灭日本海军大船36艘、中船24艘、小船13艘、击破数63艘,(这些数据都是李舜臣提报的报捷奏章提及的)朝鲜水军大胜,日本军队非常畏惧李舜臣。(朝鲜水军龟船复原图)

二、李舜臣和鸣梁海战

1.陷害李舜臣。1597年1月,为了第二次开战,丰臣秀吉日本关白,类似丞相)为小西行长(侵朝部队先锋主将)出计策,首先拔掉李舜臣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小西行长利用朝鲜政府内的党派之争,派人到汉城(首尔)散布谣言,陷害李舜臣。朝鲜国王果然中计,李舜臣被免去职务,以士兵的身份在军中服役。

二、偷袭消灭朝鲜水军主力。1597年7月7日,日本海军统帅九鬼嘉隆偷袭朝鲜水军(漆川岛之战),因为双方在谈判中,朝鲜水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朝鲜水军主力几乎全部被消灭,日本海军取得完全的制海权。

危急时刻,朝鲜紧急起用李舜臣为海军统帅。这时朝鲜海军只剩下12-13艘龟船和100艘民船,民船是李舜臣加急改装的临时战船,数量少的可怜。与当时日本海军相比较,简直不值一提,但是李舜臣决定利用鸣梁海峡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水文特征,与日本海军决一死战。

三、鸣梁海峡的特殊环境。鸣梁海峡非常的窄,最宽处只有294米,现在已经修建了大桥使得珍岛和陆地连接,狭窄处可以布置铁索拦截船只。鸣梁海峡每隔3个小时,海峡内的海流会发生逆转,流速有10节,相对于当时的军舰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阻碍。日本军舰是尖底船,朝鲜的龟船是平底船,朝鲜的军舰在这里行驶更平稳,利于作战。(现在的鸣梁海峡修建了大桥图)

四、鸣梁海战。1597年10月26日,李舜臣又采取了诱敌之计,派遣一艘龟船引诱日本海军进入预先设定的作战区域——鸣梁海峡。由于日本海军将朝鲜水军主力偷袭消灭了,急于消灭剩余的朝鲜水军,因此共有130艘战舰和200艘支援船只参与作战,而李舜臣一方只有12-13艘龟船作战,100多艘改装船只只是摇旗呐喊助威,辅助进攻。(鸣梁海战作战图)

日军的先锋军舰进入鸣梁海峡后,与埋伏好的李舜臣军队对战,很快海峡内的水流发生逆转,日本海军的30艘军舰互相碰撞,朝鲜水军的炮火击中日本海军的概率很高,而混乱中的日本海军却无法击中朝鲜水军。铁索也拦阻了日本战船的前进。(被斩杀的来岛通总剧照)

此战,日本共损坏战船30艘,将领来岛通总被杀,几十的伤亡,整个日本海军舰队撤退。在李舜臣《乱中日记》中自己就说:

“贼船有三十只撞破”

《鸣梁海战》这部电影中说:击沉31艘日船,击伤92艘日船,杀死日军7300人,阵斩对方主将的巨大胜利。当时作战的整个日本舰队也只有7200人,看来是夸大其词了。

作战战略到底日本和朝鲜谁赢了?

通过历史记载来看,李舜臣的鸣梁海战充其量是伏击作战,挫败了日本海军气势汹汹到底势头。但是李舜臣的海军军力是在是太弱了,此战过后,李舜臣率军迅速撤退。

后日本海军大举来袭,占领了朝鲜的在此地的海军基地,并彻底摧毁了,掩护陆军的进攻。从整体作战战略来讲,日本海军达到了预期的作战目标,应该是日本战略上胜了。

从长远来看,李舜臣保存了朝鲜水军,此后发展了朝鲜水军。1598年11月,日本军队无心恋战,纷纷撤退。明朝水师主将陈麟、副将邓子龙、朝鲜水师主将李舜臣率军截击日本海军,在露梁海战中击溃日本海军,500多艘日本军舰几乎被全歼,日本的主将们都脱困逃跑了。明朝水师副将邓子龙和朝鲜水师主将李舜臣却阵亡了。(露梁海战油画)

比较奇葩的是日本和朝鲜对露梁海战都是避而不谈,或者篡改这段历史。


穿越再现彼岸


无疑是日本在战略上取得了胜利,因为朝鲜海军在鸣梁海峡不过是伏击了日本海军的先锋,击沉击伤日船30余艘,日本海军主力并未受损。而且朝鲜海军在该战结束后随即撤离了,最终是日本海军取得制海权,并且摧毁了朝鲜海军的基地,达到了击败朝鲜海军,确保了海上运输路线的安全,所以从战略上来看日本确实取得了胜利。




鸣梁海战只能算是战役级别的胜利,朝鲜海军并没有给予日本海军以重创,夺回半岛附近海域的制海权,更无法切断日本通往朝鲜的海上补给线,以暂缓日本陆军在进攻,对于整个朝鲜战局而言,鸣梁海战的影响微乎其微。实质上早在之前的漆川梁海战中日本海军就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朝鲜海军几乎算是全军覆灭,损失战船188艘,阵亡官兵数千人,仅有12艘战船逃了回去,而这12艘战船就是鸣梁海战的主力舰只。


日本海军在夺权了朝鲜半岛海域的制海权后,随即大量陆军登陆朝鲜,一路攻城掠地,19天内陷汉城,50天内陷平壤,几乎占领了朝鲜全境,日本针对朝鲜半岛的入侵取得了完全的成功,摧毁了朝鲜的陆军和海军,取得了战略上的完胜。如果没有明朝派兵驰援,恐怕朝鲜真的就亡国了。我们要正确看待鸣梁海战的历史地位,电影《鸣梁海战》显然是对这场战役的规模和影响过分的夸大了,如果真的重创了日本海军,那么朝鲜海军该干嘛后撤,放弃了自己的水师基地呢?朝鲜的都城又何至于丢失呢?


战略论


现在说到平型关战役大部分的人都会知道,又有多少人知道在整个大的作战环境中平型关战役只是太原会战中一个不痛不痒的小插曲而已。而前几年韩国人拍了一部叫《鸣梁海战》的电影,剧中表现了李舜臣的勇猛形象,看完之后的确让人热血沸腾,但是看完之后怎么感觉是李舜臣带领着朝鲜水军打败并赶走日本的呢?其实在当年的朝鲜海战当中,鸣梁海战只不过是露梁海战的一个小插曲,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最后一柱定乾坤的还得靠大明水师在露梁海域和日本人血拼。


而且无论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是大明稳赢了。虽然鸣梁海战起到了一定的战术作用,但是对整个大的作战环境和作战格局来讲鸣梁海战的作用是微乎其微,所以鸣梁海战只能算是战术上的胜利,根本达不到战略上的层面。而且韩国和朝鲜的民族英雄李舜臣只是给明朝军队打下手的一个辅助而已,但是他们在历史中是绝口不提的,因为真的深挖的话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虽然说朝鲜有300多艘战船加入明军500多艘战船里面,但是出了几艘大船以外其他都是辅助的小船,所以,露梁海战上面基本上是500艘船对日本500艘船,不过在船的体积上还是明军占优势,而在整个露梁海战当中明军的作战非常勇猛,而最后连明军水师统帅70多岁的老将邓子龙也在海战当中阵亡殉国。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1592-1598年朝鲜半岛上曾发生了明朝和朝鲜联合抗击日本的战争,战争开始于1592年为壬辰年,朝鲜称为“壬辰倭乱”,因是在万历年间,我们史称“万历朝鲜战争”。

石见银山,日本的银矿山,现已废弃,丰臣秀吉时能每年产银百万两,成为入侵朝鲜的重要资金保障。

1590年,日本经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国内乱后,丰臣秀吉终于统一日本,但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是,满大街的武士因为没有战争,成了无业游民,和平时期的武士没了任何用处,成了滋事的祸源,丰臣秀吉为防止内乱再次发生,让这些武士发挥作用,于是1592年开始侵略朝鲜。

万历朝鲜战争以日本退兵结束,丰臣秀吉在结束前已死,不久日本爆发内乱,德川家康夺权,图为丰臣秀吉画像。

倭寇先从釜山登陆,朝鲜国王李昖听说倭寇来了,立马放弃汉城,仓皇出逃至丹东,受明朝保护,倭寇本来准备攻入汉城挟持朝鲜国王后,一起进攻大明,谁知朝鲜国王早早跑路了,这时明朝援军已和日军打起来,前有明军,后有朝鲜李舜臣集结的舰船海上打伏击,2年后前后夹击的日军撤退了。

鸣梁海战示意图。

3年休战后,1597年日本人再次集结,这年是丁酉年,朝鲜称为“丁酉再乱”,共持续了2年时间,而韩国电影《鸣梁海战》就是发生在丁酉再乱的初期,再次被起用的李舜臣带领朝鲜水军战胜日本水军的一场战役,但是注意了,这只是其中的一小场战役,李舜臣用仅剩的十几艘龟船,在鸣梁海峡对日军打了个伏击战,恰巧歼灭了日军主帅来岛通总,混乱间击毁了日军30多艘舰船,朝鲜的水军也全军覆没。

李舜臣在鸣梁海战赢了一局,不久多次败退,中流弹而亡。

鸣梁海战对朝鲜是破釜成舟的,作用是仅阻挡了日军的基中一次进攻,而朝鲜水军全军覆没,主战场上还是明军和日军对航,前期明军打得很臭,后来攻坚战掌握了一些主动权,丰臣秀吉死后,国内动乱,朝鲜的日军归心似箭,无心念战,1598年退兵。


图文绘历史


首先我们先来解读一下鸣梁海战的时代背景!鸣梁海战又称之为鸣梁大捷,是公元1597年10月26日,朝鲜水师在将领李舜臣的指挥下与日军在今天韩国鸣梁海峡进行的一场海战。鸣梁海战之所以比较出名,一方面有朝鲜抵御外来入侵的坚强决心,另一方面这确实是一场以少胜多,利用天时地利设下的一场漂亮的海上伏击战。

实际上在鸣梁海战之后朝鲜军方面迅速后撤,对于朝鲜方面来说只是取得了小部分的胜利对于整个战局来讲微乎其微,而日本方面虽然损失了一小部分战斗力,但对于整个战局来讲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鸣梁海战之前也就是在4,5月份的时候日本军队已经渡海进入朝鲜,并且7月15日的时候在漆川梁海战役中对朝鲜水师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到了9月中旬朝鲜领土近乎失陷,而在10月26日进行的鸣梁海战实际上只是使日本前锋本部稍微受到了一点损失,但在随后的战役中,日军取得了该地的制海权和摧毁了朝鲜的水师基地,达到了夺取制海权,掩护陆军全面进攻的战略目标。

所以综上所述,以我个人观点来说,鸣梁海战抛开整个战局来说是一场抵御外来侵略,本土国民众志成城打响的一场振奋国民精神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海上伏击战,但对于总体战局来说,并没有产生太多的实际效果,而相反日军本部在此后的一系列战役中都取得了绝对胜利,所以从战略意义上来说还是日本取得了既定目标!






京北小市民


战略上当然是日本赢了,如果真的像韩国电影里面描述的那样,那韩国也不至于向中国求救。

关于鸣梁海战,其实这一场海战已经没有太多的争议了,这场海战本身就是在朝鲜当局面临着大溃败的时候,这时候李舜臣提出来的一个半路劫机的方案,这个方案能够拿到多少战果是没有考虑在内的,这纯粹就是一场打了就跑的战略。

人数上来讲,朝鲜方面是12艘从海军内部调出来的战船,再加100多艘由普通商船,民船改装出来的船只作为预备力量,而日本方面则是200至300余艘战船。

日本人的主体战略仍然还是在海上牵制朝鲜海军主力夺取朝鲜海军的基地。其实从战略上来讲,日本人夺取朝鲜海军基地的那一刻起,李舜臣就已经输了,有一句歌词怎么唱来着,带着我最后的倔强,我也一定要看着你灭亡。

话虽如此,但是面子还得要,李舜臣就在日本人必经之路上面设下伏击,定下木桩,从战国上来看,日本损失十几艘小船,对于整体战果影响也不大。从战术意义上来讲,赢是赢了,但是赢的有一点儿没什么头绪。

其实,从这场战役的初衷以及整个战役进行的过程,我们就可以推测出李舜臣的龟船并没有参与到此次作战行动之中,这是一场打了就跑的战意归船,如此庞大的目标,(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如果被别人给看见了,那岂不是隐藏不了,而且就算是没被别人看见,并且伏击成功了,那这速度一旦降下来怎么逃命啊?所以由此推测,李舜臣的龟船并没有参与到此次的作战行动里面,参与此次作战行动的应该都是12艘板船。

但是无论如何,真实的历史和电影拍出来那是两码事情。整天一天到晚喊着中国电影电视剧都是神剧,都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等国外真的出了事,这种神剧那一大堆人就接着洗外国电影好啊,外国电影讲的都是真实的外国电影,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这就奇怪,一样都是两块肉,不过就是来的地方不对,你就偏得说,一块肉是神仙该吃的肉,另一块肉似乞丐该吃的肉,那这是不是有点儿夸张之嫌?


漩涡鸣人yy


这次战役中击溃日军主力的是陈霖{名字不太确定,也可能叫陈炎}的露梁海战,整个鸣梁海战李舜臣只有12艘战船获得了小胜而已,整个战争主力就是明军,只是韩国人不提罢了(虽然韩国有些电影不错,但是人脸皮是在太厚,多少有点学识的,其实讨厌韩国人远超日本人),韩国一直是中国属国,文化继承的中国,据说在美国行医的针灸医生,韩国人比中国人多,当然人家说是自己的东西,反正这年头中华正统周围小国都大包大揽,历史书上记载过中国参战的邓子龙,但是这个人没起多大作用,据说只是个打酱油的,开战一半就死了


Monica12956


謝邀。

鳴梁海戰的贏家,要从兩個層面分析。

首先是戰役層面,从現場戰損來看,顯然日本是輸家;其次是戰略層面,从曆史來看,大清、日、朝三國在朝鮮半島的策略實施及國家實力上、从二戰結束前,日本是贏家;到二戰結束后,日本輸了个精光。

再説多一句,戰爭面前,永遠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贏家——贏了當下,輸了道義与將來,又如何?


AlexTsui0810


战略上胜利是个很微妙的说法,或者说这全凭后人主观臆断,当事者能够预料到一只蝴蝶扇起来的龙卷风?别闹了,很多历史事件我们之所以读起来神乎其神,又觉得深不可测,都是有人刻意营造的,认真去分析就会发现,这些都是心理学上的小把戏。

说日军战略上胜利的,是用后来的进程来强行拼接的,包括教科书般的说辞,也都是一样的。


别样风花雪月


我其实不讨厌韩国人,就是担心哪一天它突发奇想,说中国源自韩国,最后还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就麻烦了[捂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