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邀请中国参加一个组织,毛主席直言“想法不切实际”

文|黄金生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的仪式上发表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明确宣布,美国政策的目的是“在全世界恢复有效的经济制度,促进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的出现”,6月中旬,马歇尔进一步指出,欧洲复兴的计划适用于亚洲以西的整个欧洲大陆。马歇尔的讲话被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阿瑟·范登堡形象地称之为“全世界都能听到的一声枪响”。随后,美国和西欧主要国家又采取措施限制对东欧国家的出口。苏联也迅速做出反应,加强了与东欧各国的经济合作关系。1947年7月至8月,苏联分别同保、捷、匈、波、罗签订一系列经济贸易协定,这些协定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于是,过去流向西欧的大宗贸易转向了苏联及东欧地区,初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东欧贸易集团。

苏联邀请中国参加一个组织,毛主席直言“想法不切实际”

20 世纪 80 年代经互会成员国示意图

1954年9月,据毛泽东的俄语翻译师哲回忆,赫鲁晓夫访华时,他曾谈到想邀请中国参加经互会组织,说这是沟通欧亚经济合作,互相协助、互相配合、互相发展和加速经济繁荣的渠道之一。不知道毛泽东有什么看法,有机会可以同他交换一下意见。师哲一回到北京,就把上述情况向毛泽东做了汇报。毛泽东听后马上回答说:他这个想法不实际。他们同我们之间的差距太大,困难很多,如果稀里糊涂挂上钩,将来的麻烦会不堪设想。

苏联邀请中国参加一个组织,毛主席直言“想法不切实际”

1978年召开经互会会议时的场景。经互会的建立,使得传统的东西方,尤其是东西欧之间的贸易被就此割断

过了两天,赫鲁晓夫会见毛泽东时,果然向毛泽东提出邀请中国参加经互会。据阎明复回忆,毛泽东不容置疑地回答说:没有这个必要,这对中国的发展建设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相反,可能麻烦很多,纠缠不清,还会妨碍建设的进展。赫鲁晓夫听后,立即改变了腔调,完全否定自己原来的想法。他说:“中国是个大国,具备独立发展的一切条件,而且发展前途广阔。不像东欧那些小国……常常受到人力和物力资源、销售市场等多种条件的限制,无法独立自主地大规模地发展若干部门的工业生产。他们只能通过经互会的协作……互通有无,同舟共济。”

中国虽然没有参加经互会,但从1956年5月起,每当召开经互会会议和各种常设委员会会议时,中国都派观察员列席会议,以便同经互会成员国保持联系和交流情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