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大功大過集於一身,八次封禪,求遍仙山,勞民傷財,無出其右

此人大功大過集於一身,八次封禪,求遍仙山,勞民傷財,無出其右

武帝是一個把優點與缺點都發揮到極致的帝王,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幾乎沒有一位帝王能與他的武功相比,也幾乎沒有一位地方可與他所鑄造的一切大禍相提並論。

歷史行進到大漢帝國武帝時代時,三代歷程和帝國並不遙遠,大漢帝國之前的秦帝國,雖然將三代的政教合一之中的“政”拋棄了,然而卻把“教”或明或暗地保留了下來,這種“教”在現代人眼中或稱為迷信,或稱為宗教,而在當時人們心中,這是一種被稱為鬼神的令大多數人都深信不疑的思想。武帝信仰神仙學說之堅定,追求飛昇意念執著,為鬼神活動付出代價之巨大,不但為他的前輩所望塵莫及,即使是後來忠誠於鬼神的帝王也不能望其項背。

此人大功大過集於一身,八次封禪,求遍仙山,勞民傷財,無出其右

正是這種對規範思想的信奉,武帝自其執政後期便開始無休止的祭祀封禪和求仙活動,他所做的這一切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神化皇權,飛昇登仙,按傳統的解釋,所以要祭祀,是昭告祖宗,通申明,所祭祀的對象為神鬼思想所認為的五帝。武帝在這方面可謂大下苦功,令人在長安東南郊立祠,每年春秋兩祭,至於封禪,似乎是武帝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傳統解釋封禪為: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因為: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帝國的諸多數是普遍相信,倘若得到當年皇帝所以留下來的天書去封禪,則可以登仙,武帝嘆道,如果真能登仙,我當棄妻兒為敝屣,於是從元封元年開始的第一次封禪,武帝終其一生達到了八次,當時的交通並不發達,幾萬人從長安城出發到達山東泰山,動用的人力與物力資源難以計數,僅一次封禪所花費的金錢之巨大就可想而知。

此人大功大過集於一身,八次封禪,求遍仙山,勞民傷財,無出其右

然而武帝所考慮的卻並不是帝國能否支撐得住自己的折騰,而對神仙學說的痴迷,沒有人可以解釋,也沒有人敢於向他詢問這種心理的來源,在帝國的諸多術士看來,早在帝國建立初年,流行在中原大地上的鬼神學說就已經大有市場,只不過因為整個帝國都在為諸多存在的弊病疲於奔命,所以沒有帝王有心思來理會這種學說,文帝雖然凡事必卜,但這不過是他的個人行為,他並沒有把這種迷信的行為帶到整個帝國中來,然而到了武帝時代就大不相同,整個帝國彷彿一艘順水而行的大船,又碰上風平浪靜,所以必要的折騰自然也就開始了,如果僅僅說武帝的折騰是對前輩鬼神思想的繼承,倒是小看了這位帝王,除了他深信不疑外,他還希望通過鬼神思想這一工具製造出一位赫然超傳的人間至上神,這一神仙是獨裁的,斷唯我獨尊的.

此人大功大過集於一身,八次封禪,求遍仙山,勞民傷財,無出其右

在封禪希望登仙,不果後,武帝又通過各種手段來強化自己的登仙,在他最愛的李夫人死後,武帝聽從一位方士的建議,在夜晚獨自一人呆在一個帳子裡,設蠟燭與酒肉,然後置其身並忘情而歌,是耶,非耶,利而忘之,偏何姍姍來遲,接著就是煉丹,一位方士建議他畫沙為黃金,用黃金做銀器,用此器皿飲食,可延年益壽益壽而可見蓬萊仙山,第三種方法是求神仙,許多方士都認為渤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山上住著神仙,神仙手中有不死之藥。武帝曾派出多人尋求,並幾次去海邊監督,但在多次未果後,武帝再次聽從方士的建議,派人在有神仙出沒的地方等候。然而這種種種方法都不可能滿足他的願望,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神仙,武帝不過是在於虛無縹緲做生意,因此無論付出多少,都不會得到一點回報。

參考:《帝國60年》赫闌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