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当年杨修没有做曹操的谋士,而是做了其他人的谋士,他还会被斩首吗?

心安无相


杨修之死最大的问题在于夺嫡之争,如果曹操决定立曹植为继承人,那么司马懿就要被除掉,杨修就是辅佐曹植的重臣。司马懿和杨修两厢对比一下,曹操要杀司马懿的因由一点也不比杨修少。

杨修,弘农杨氏,祖先杨喜抢了楚霸王项羽的一块尸骨被封侯,真正让弘农杨氏成名的是东汉太尉杨震。自杨震开始杨家和袁术家族一样也是“四世三公”,杨修还是袁术的外甥。杨家是北方士族的首领,杨修的父亲杨彪也是汉室重臣,曾为迁都长安与董卓力争。到许都后曹操认为杨彪是在汝南称帝袁术的小舅子,要杀他,是孔融力辩才躲过一劫。曹操与杨彪的政见不和,被认为是杨修被杀的原因之一。士族只有在东汉的政体中活的最滋润,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虽提拔过曹操,但也是士族中的一员,司马家族虽不及杨家显赫,也是河内郡的一流门阀,家族长期出任太守等高官,特别是司马防的八个儿子个个出色,号称“司马八达”。司马防也在汉臣的队伍里,在《军师联盟》里司马防表现的和杨彪一样突出,实际上汉室衰微,两个老人都是韬光养晦,明则保身的态度。杨修却在很早就投入曹操怀抱,当了曹操的主簿,(相当于秘书)司马懿却看不起曹操出身“赘阉遗丑”不肯出仕,曹操用强制手段,才出任文学橼,按理司马懿比杨修更该杀。

杨修聪太明了,事事都能料曹操先机,凭着“鸡肋”一词就洞悉曹操要撤退的心思,曹操顾忌杨修的能力杀之。司马懿难道不聪明吗,荀彧、郭嘉难道不能洞悉曹操心思吗,也没见曹操忌惮他们太聪明杀掉的心思。曹操要是这点容人之量都没有,他手下也不会谋士如云,一统北方了。杨修恃才傲物,骄傲自大惹人讨厌是可能的,要忌惮的杀他,那有“狼顾之像”且又懂得隐忍的司马懿要被杀的理由充足多了。

曹操太清楚手下这些谋士的能量了,两个儿子下面各有一批文臣武将的,杨修无疑是曹植集团的首席谋士,杨修家族的影响力又是如此之大。曹操既然决定了继承人是曹丕,那么曹植集团的势力必须打压,他不会对曹植下狠手,也不会杀了与曹植交好掌握军权的另一个儿子曹彰。杀掉杨修就能震慑曹植集团,为曹丕接位扫清障碍,中国历史上夺嫡引发的血案太多了,面对三国鼎立的形式,一个不小心引起内讧,形势就会此消彼长。

至于杨修投靠其他人会怎样,在三国乱世,各方都在招揽人才,凭杨修的家世和才能不说成为诸葛亮似的顾命大臣,位置也低不了。毕竟杨修这样的人才,投入敌方阵营对自己是大不利。








爱读历史的大胖子


如果换个人做主公,杨修的结局真不一定如此凄惨,我们看下曹操为何要杀杨修,有以下几个说法:

*杨修爱耍小聪明说。



一、“阔字门”,一次曹操修建花园,走到门前时,皱了皱眉头,啥也没说提笔在门框上写了个“活”字,人皆不解,唯杨修矜持一笑,道:“丞相嫌此门太窄,门内一活,岂不是阔字?”

二、“梦中人”,曹操多疑,老是担心睡觉时有人害他,语众人:“我梦中好杀人,勿要靠近!”一夜,曹操被子掉了,近侍给他盖好 ,曹操跳起提剑杀之,又上床睡觉。第二天起床佯装大惊:“是谁杀了我的近侍!”众人据实以告,曹操大哭,命人厚葬, 众人都觉曹操仁义,唯独杨修叹道:“非丞相梦中,是你在梦中啊!”曹操听说后更为厌恶杨修。



如此卖弄之事,杨修做过好几次,可能是犯了曹操的忌讳,但以曹操爱才之心,杀杨修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破坏曹操立储说。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心爱的儿子,对于选哪个做接班人,曹操也很头疼,于是一直在观察考验他们,便指派杨修去辅佐曹植。后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而随着曹植日渐高傲,杨修预感要出事,想疏远曹植而不得,后相助曹植之事被曹操得知,非常气愤,这可是立储的大事啊!



曹操曾写信给杨修之父杨彪:“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意思是你的好儿子杨修,仗着你的权势,处处与我作对,心中颇恨啊!后来曹操以“前后漏泄身教,交关诸侯”等罪名杀了杨修。可见让杨修死的原因主要是其破坏了立储一事。



如果换了别的主公,那未必会派如此“嘴贱”之人去辅佐储君人选,或者干脆就不重用而疏远之。如刘备那等厚黑专家,可能会让杨修当个幕僚出出主意,不会把如此重大之事托付给杨修。反观曹操爱才用才良苦之心,明知这个人毛病很大,还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搞得最后无法收拾。


百味乾坤


俗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杨修恃才放狂而又优柔寡断,在政治上比较幼稚的性格来看,他就算投靠别的主公迟早会被人所伤。


一、恃才放狂

杨修才华极高,是大家公认的。能把多疑的曹操安排的得妥妥帖帖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

史书上流传下来的门上添活、一人一口酥……以及绝妙好辞的典故,到最后害得自己身死的军令鸡肋,每一个故事都体现出了杨修极高的才华。

但是这些故事并不足矣让曹操起杀心。让曹操对杨修起杀心的是:杨修替曹植捉刀。

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之间考察继承人的时候,杨修身为曹操的办公室主任经常把曹操的考题偷偷透露给了曹植,并提前按曹操的喜好准备了答案。

虽然曹植靠这样的伎俩赢下了几局,但事情暴露之后,不论是曹植还是杨修,都被曹操深为忌恨。

请问东汉末年有多少主公可以容忍恃才放旷,肆意介入争储夺嫡这种大忌的杨修呢??

此乃死罪一也。


二、外结仇敌

作为四世三公世家出身,杨修本身家族势力非常庞大。自己虽然是曹操的亲信,但同时也是袁绍的亲戚。

杨修自己身在曹操这样的枭雄身边,却和曹操大敌袁绍保持亲戚关系。

请问东汉末年有几位主公可以接受自己贴身的谋士和自己大敌是亲戚关系?

此乃死罪二也。

三、激流不退

凡是聪明人,都讲究激流勇退,过犹不及。

只可惜杨修这样一个聪明绝顶的天才,偏偏在这两点上落了下风,不知进退。


在曹植和曹丕之间经过了多次斗争之后,杨修早已经看出曹植必败。但是正是因为曹植和杨修都是才华横溢,而且又是知心好友,惺惺相惜。

所以杨修见不得曹植沦落失望,明知这种时候应该远离曹植,杨修依然经常和曹植厮混。最后惹怒曹操,曹操无法杀自己儿子,就只好杀了杨修警告曹植。

请问东汉末年那个主公原意一个才华横溢偏偏不知进退的人当属下呢?

此乃死罪三也。


在以史为鉴看来,杨修本身就带有上述三种性格缺陷,要是在和平时期不算什么,凭借弘农杨氏的巨大家世,混个清谈高官引得世人赞叹是极有可能的。

但是在乱世中,这三个性格缺点被无限放大,最后成为杨修的取死之道。


其实和杨修性格相似,关系也极好的:孔融,祢衡二人最后的下场又如何?可以说孔融、杨修、祢衡三人的组合使东汉末年非常有才华的三人组合,也是当年的喷子组合,最后也是自杀组合。

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杨修拥有这样的性格,在乱世之中不论跟随哪一位主公,肯定不得长久。

这是以史为鉴一家之言,如有不妥,还望见谅。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靠着与世家大族结盟而起家。他当上皇帝后,没有过河拆桥,而是与“功臣"一道共享富贵。这就是“士族门阀时代”的开始。

到了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士族已占据了社会统治地位,是统治阶层的基石,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都需要礼遇和交好的势力。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而各路诸侯大都不是士族子弟。曹操丶刘备、孙权三位大佬都不是士族门第出身,但是他们的跟班却大多是士族子弟,这也是当时真实的政治现实。诸侯得不到士族的支持就成不了气候,士族不当诸侯的跟班,就分享不到更多的权力,就会有损士族门阀的家运。

杨修出自有名的士族门阀,而曹操虽然也是官宦子弟,却不是士族子弟,只能算是庶族。

杨修可能是因为年少轻狂,可能也是有些恃才放旷,但个人认为,他也有可能骨子里看不起曹公的庶族出身。因此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曹公面前显示“小聪明”,往好里说是他不懂事,往坏里说是内心看不起曹操。

曹公也不是没有雅量的人,但是任由杨修这么下去,迟早会影响曹公的威信,假如其他士族子弟也纷纷效法,就有可能会出大问题。所以曹公需要杀杨修,达到杀鸡儆猴,以儆效犹的目的。

假如杨修不跟曹公,而选择玄德公或孙权,估计结果也差不多。刘丶孙二公也不是士族门第出身,而是庶族门第。杨修对孙刘二公的态度也不会比对曹公好。

曹公杀杨修没错,只可惜没有防住士族,最终士族出身的司马氏篡权,取代曹魏,吞掉吴、蜀,自此三家归晋,天下归一。


鬼影147951010


叱咤风云历史人物,千百年来任人评判,论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皆付笑谈中。杨修乃世家子弟,自小苦读诗书,立鸿浩大志,祟儒道至圣,佐王开拓之心,废寝忘食学而不殆。博学闻名于世,远近以其为范教育子弟,后有幸得曹操恩眷得以仕途纵横。此杨修命运与曹魏紧紧相连,尽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工作勤恳任劳任怨,但性格上致命缺陷断送了他的前途与性命。恃才傲物,狂妄自大,尤其善于揣度曹操内心而断论让曹操恼羞成怒而被杀,千古悠悠因为卖弄聪明被宰天下第一人者,惜饱读才子为狂妄而付性命之代价,不知泉下可曾捶胸顿足乎?千百年来一直成反面教材式人物警醒着后世,予以启迪!论史实杨修挨窣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演义讲的鸡毛蒜皮之事,那些情节只是为了衬托杨修卖弄才华目无领导的错误,其实杀杨修曹操酝酿许久:由于杨修孔融荀彧三者坚决支持恢复汉室惹怒曹操,而曹不称帝不等于曹家后代不取而代之,成为伴脚石眼中钉哪有不除之理?绝顶聪明大才子身首异处令人叹息,警醒后人谦虚谨慎,谨言慎行!假如杨修恃从他人,下场会如此否?天生性格上缺陷,争强好胜,骄傲自负目无尊长自以为是,即使不被杀也难以功成身退,树大招风处处树敌,临危落井下石者多,怎能立一番事业?悲剧性人物一直警醒着千秋万代保持虚怀若谷谨记此历史教训!


用户375234117768小草


杨修是三国时期的文学家。他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勤奋好学、博古通今、有卓越的能力,建安年间被举孝廉,后担任魏国曹操丞相的主簿,当时曹操忙于南征北战、日里万机,杨修主持内外事务,颇合曹操心意。

导致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是"鸡肋事件" :当时,曹操大军受困于斜谷,粮草不继,如果进攻,前有蜀国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英勇顽强的抵抗;若敛刀收兵,又怕被“大耳儿”刘备的蜀军耻笑,内心犹豫不决。

有一天,曹操手下的将军夏侯惇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正在吃鸡肋,就脱口而出:“鸡肋,鸡肋。” 夏侯惇便传令三军,杨修知悉后对夏侯惇说丞相要退兵了,夏侯惇疑惑不解,忙问原因。

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吾等进不能胜,退又怕耻笑,可见将要退兵了。”

曹操出军帐,见将士们都在收拾行装,忙问夏侯惇,夏侯如实相告,曹操明白杨修看透了自己的内心,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杀了杨修。

联系到改建花园大门的“阔”字释义、分食塞北“一人一盒”酥饼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件事,归纳杨修确有“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毛病!

但,置他于死地的根本原因却是:他企图扶植曹植做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这就非常危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曹丕时代的大患;不杀他杀谁?

作为精英人物在领导面前就要谨言慎行、严以律己;如果放纵自己,目空一切,随心所欲地抖落自己的聪明才智,明显是在挑衅上司的智商,甚至威胁到上司地位,长此以往,一定会有不良后果!


希望星晨58298869


杨修之死,最主要的原因是卷入曹丕和曹植的争位,曹操以防万一,于是杀了杨修。无独有偶,三国中,陆逊也是才华横溢吧?但是晚节不保,就是参与了孙权家室,而非孙权嫉妒陆逊的才华。因此,大飞熊认为,杨修的死,和他的才华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杨修到别的政权,如果不再参与这种皇帝,诸侯王的“嗣子之争”,未必会死。而且,凭他的才华,可能还会受到其他诸侯重用。实际上,曹操也是很重用杨修的。



根据《三国志》注引《典略》,杨修出身世家,家族从杨震到他父亲杨彪都历任三公,再加上杨修谦恭才博,很快入仕,任曹操仓曹属主薄。当时军国多事,曹操让杨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所以,杨修不仅有文采,还有后勤管理的才能,又加上他善于揣测曹操心理,从曹丕到大臣,个个争着和杨修结交。如果说,杨修死于才华,这时还有声望,曹操也没对他怎么样呀?即便是到了汉中之战,杨修的“鸡肋事件”,也没有记载曹操不满《三国志》注引《九州春秋》。曹操219年五月从汉中撤退到了长安,去世于220年正月。《典略》里说,杨修死百余日而太祖薨,所以,杨修大概死于219年九月。如果杨修因“鸡肋事件”让曹操性起而处死,中间怎么会拖了四个月?《后汉书.杨震列传》里提到“鸡肋事件”,也只是说“修之所决,多如此类”。因此,杨修之死,和“鸡肋事件”无关。



杨修的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遇到了“猪队友”曹植,其实杨修对曹植在“嗣子之争”的帮助是被动的。《典略》记载,杨修和曹植因为文采定交,但是杨修发现曹植开始骄纵起来,天天喝酒开“轰趴”,于是想疏远。但是,曹植很看重杨修,常常找他,杨修也不敢拒绝呀。所以这就出事了,才有《三国志》注引《世说新语》的典故,曹操出题考验儿子们,曹植每次赶着第一个交卷,而且答得很好。曹操就觉得很奇怪,于是责问,曹植只好供出杨修了。这不是“猪队友”吗?考试偷鸡也不能这么着急,让老师(曹操)一下看出破绽,还把杨修给卖了。诸如这样的故事,还有其他版本,结果都是把曹操惹怒了。这也好理解,谁愿意自己的想法在手下眼中成了透明的?



但是,更关键的是,曹植和曹丕本就在曹操心里难于取舍,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曹操在犹豫纠结中考验两个儿子,就是作为下决心取舍的标准,被杨修给破坏了。于是,曹操以“泄露言教,交关诸侯”,把杨修收杀之。假如,曹植不这么“猪队友”,或者坚持保住杨修,坐上世子之位再说,那不就过关了?所以,《典略》记载,杨修死前说了句话“固自以死之晚也”,其意坐曹植也。可见,杨修也知道早晚被曹植害死呀。


大飞熊骑士


要是换别的主公,应该不会被杀头,因为曹操最恨人家看懂自己,也即识穿人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倾向,曹操自尊心很强,说句“今晚吃鸡肋”都让杨修猜出要退兵,这让曹操的脸往哪搁,干脆以“扰乱军心”把他杀掉。

其实杨修主薄,无必要去施展锋芒,应该低调行事才能保住一命,他自恃有点小聪明玩世不恭,总想显示自已才能,特别是他帮曹植泄露曹操心声,这一点曹操更是憎恨,因为曹操不喜欢外人来干预自己世子之争,其实“吃鸡肋”事件并非曹操杀杨修的主要原因,只能是“导火线”。因为在平日很多场面的风头都让杨修占尽了,他自作聪明地叫大臣们把一盒点心给吃了,还说是曹操的意思(盒)……

话说回来,即使他不是为曹操办事,而是为刘备、孙权也不会得到重用。因为杨修的本事也只能是在身边人的心理活动凑效,耍点小聪明,其实在两国交兵的战略部署上并没有什么大智谋,为在人性上讲,谁愿意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理想法。

所以象杨修这种恃才傲物的为人都不会被看好,所谓言多必失,有些事不该你管就不要自作聪明,虽然孙权、刘备没有曹操那样霸道和小心眼,不至于杀头,但也不会得重用:有些事不要懂得太多,多了只能招来杀之祸”。


知足常乐6144539457


其实真正的原因根本就不是杨修有多聪明,在三国时期,要论聪明才智,比得过曹操的人还真没有几个,曹操真正算得上是文武双全,天下奇才,诗词歌赋出色当行,冠绝一时,著兵书,指挥作战无人能及,杨修不过是有点小聪明的纨绔子弟,曹操要杀他,是因为他背后那个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的门阀士族,这个家族累世高官,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朝廷中的实力盘根错节,跟汝南袁氏还是姻亲,杨修是袁绍的外甥,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手下大量的官员暗地里私通袁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杨氏这样的门阀士族,曹操烧毁信件既往不咎,虽说是大度之举,但是也包含了多少的心酸与无奈,曹操虽然也是官二代,但是不属于门阀士族,在当时被很多望族所鄙视,有多少门阀士族的官员在背地里给他使绊子,搞小动作,比如河内的司马氏就不屑于在曹操手下为官,装病推辞,而曹操一直以“唯才是举”的策略,大力提拔庶族出身的新兴势力,打击不合作的门阀士族,一直都是曹操的既定政策。

中国的门阀士族,发端于东汉,起始于汉末,成型于三国,鼎盛于两晋,特别是东晋时期甚至达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地步,一直兴盛到唐末的“五姓七望”(太原王氏琅琊王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这些门阀士族都是亲连亲,亲套亲,同气连枝,一呼百应,权倾朝野,左右朝局,甚至左右皇家事务,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唐朝的皇帝要娶范阳卢氏家的女儿,都能遭到卢氏的拒绝,由此可见门阀士族的势力可怕到了什么地步。弘农杨氏是仅次于五姓七望的著名的士族集团,千百年来,人才辈出,在朝廷的政治生活中一直都有极大的影响力,杨修虽然担任了曹操的主簿,但是他的家族对曹操并不友好,他们打着效忠汉室的旗号,一直都对曹操说三道四,在政治上抵制曹操,最重要的就是杨修卷入了曹魏集团的储君之争,成为曹植的支持者,在曹操确立了曹丕的储君地位之后,杨修这样站错了队的政治投机者就已经大难临头了,可悲的是,他还不知道收敛,倚仗家族势力,恃才傲物,跟孔融,祢衡一干狂儒,品评朝政,非议领导,妄议XX,这样的人哪朝哪代的帝王都不会容忍的,“鸡肋”不过是一个借口,一个让弘农杨氏家族无话可说的借口。


狼的影子319


杨修之死,也是必然的。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杨修族谱之中世代为官,四世先人都是太尉的高官,而到了杨修这里也不差,身为曹操的主簿,甚至可以做到让曹操都嫉妒其才能的地步,所以杨修的聪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在我看来,杨修之死更多的是因为他不懂官场的“潜规则”,在曹操面前卖弄自己的聪明。这可与太过于聪明的概念不一致,聪明说到底也还是一个褒义词,聪明只会令人羡慕,嫉妒;但是卖弄聪明可就不一样了,卖弄聪明会令人嫌弃,讨厌。而杨修显然就是将卖弄聪明发挥到了极致,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