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雍正王朝》里雍正想让旗人自力更生,最后却不了了之?

春风又绿10


雍正根本就没有打算让旗人去种地自养。

很高兴再次和大家讨论解读《雍正王朝》,咱们还是老规矩,不站立场,不追究谁是正义的,谁是邪恶的,也不管他们谁对谁错,而是只解析人物的权谋和诈术。


政治这个东西挺有意思,曾经混过政坛的朋友们可能会有所感受,就是有时候推出来的这个政令,经常和纸面上所言的目的完全不同,等到揭开以后才令人恍然大悟。

政斗,本质上讲,是各方势力博弈和妥协的过程,而妥协,就要有一条利益妥协线,就像战争中的停火线。能准确地把握好这条线,就是高手,这叫政治家。而争一城一地之得失,那叫政客,在斗争中站位不够精准,跑到线外了,就会成为炮火中被湮灭的蝼蚁。

咱们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这个“旗人自养”的政策。

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的:

雍正看到很多旗人游手好闲,无所事是,每天提笼架鸟玩蛐蛐,还拿着国家的补贴,增加了政府的负担。雍正就打算进行整顿,给这些旗人们分给田地,让他们进行耕种,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和家人,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这个政策看上去似乎不错嘛,利国利民。真的是这样吗?

咱们来看看雍正真正的目的是要干什么。

雍正即位以后,他所面对的朝局形式并不乐观,八爷党的势力仍然庞大,朝中诸位旧臣的立场也没有多少是站在雍正一边的。

要想施行新政,没有可以依赖的人可不行。所以就必须逐步把这些旧势力从朝堂上打压和排挤出去,朝堂上就要“换血”。

引进新血,就是搞科举。把年轻的,富有改革精神的人才引进来,培植和引导,加以重用,安插进关键位置,掌握实权。

所以说,看剧要仔细,不要以为科举发生了腐败案,雍正丢了人,这次科举就是失败的。没有失败,雍正恰恰利用这个机会,广施恩惠,大加拉拢,将一批年轻才俊之士笼络到了自己的麾下。即使在新政过程中,这些年轻人有不满的地方,但在反对和排挤八爷党势力上,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要排挤旧血采取什么办法呢?――清缴亏空。

雍正定下规矩,凡是清缴亏空业绩突出的人员,将给予奖励和提拔,而办事不力,或贬、或罚、或免官、或抄家。

这样的话,雍正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以清缴不力的罪名将那些反对势力逐步定点清除,理由还很高大上。

这就是政治手腕。

而隆科多推举诺敏任山西巡抚,在清缴工作中搞弄虚作假,上报说半年之内,清理了将近二十年的积欠。

真是瞌睡给了个枕头,雍正大喜,嘉奖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

雍正相信诺敏吗?相信个屁!别忘了当年四王爷靠什么获得康熙老爷子垂青的。他就是清欠的老手了,其中的难度他会不清楚?

所以,他暗中就派田文镜去捉住了诺敏的小辫子,还把贴身侍卫头领图里琛都派出去彻查。

诺敏是小辫子,但推荐他的隆科多可是大辫子啊,这一把被雍正牢牢攥住了。

科举弊案,八爷推荐的张廷璐被拿下。清缴亏空,隆科多举荐的诺敏被拿下。

雍正义愤填膺地砍了两个头,实际上则是牢牢攥住了两个大辫子。八爷和隆科多再想控制人事的调整,可就要掂量一下了。雍正这就把人事权掌握在手中了。

而要进一步集权,就必须再折断反对势力的翅翼和爪牙。

反对雍正的势力主要来自于哪里呢?――旗人内部。

大清的皇帝可不仅仅是大清国的皇帝,他有三种身份:

1.大清国的皇帝

一国之君,统治亿万臣民。

2.蒙古大汗

所有蒙古诸部落的汗王。当年康熙把蒙古诸部晋献的玉如意交给幼年的弘历,一举奠定了老四胤禛夺嫡的基础。

3.八旗的领主

清朝皇帝是所有旗人的领主,所有旗人都是他的“奴才”(不要觉得以为这是贬称,奴才原意是“家人”),他是家长。

所以,要从旗人内部入手集中皇权,旗务整顿是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旗务整顿,通俗点来讲,就是家长要重新制定家规了。

而雍正推出所谓的“旗人自养”政策,无非就是说,家长不负责你的日常开销了,以后买衣服和化妆品,得自己打工挣钱,自掏腰包。

具体措施是,分给旗人一些田地,让他们自己耕种,自己养活自己。

但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也和雍正搞的新政是有冲突的。

为什么呢?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雍正搞新政,最重要的一项是“摊丁入亩”。就是把以前的人头税摊到田亩中去,只按地亩数量收赋,这就是让土地越多的人负担越大,承担的义务越重。这起到个重要的作用:防止土地兼并。

地多的人,交的赋税多。而普通百姓就会精心打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些土地多的人,又不可能自己去耕种,他也种不过来,就只能雇佣别人。而普通农民还得有时间和精力来受他雇佣才行啊!要么,提高佣价。那些土地大户们的成本一下就上升了。豪强们要想霸占土地,就得衡量一下后果。

那么,“旗人自养”为什么行不通呢?

有两个问题:

1.如果国家不再负担这些闲散宗室的补贴,那么,分给他们田地了,还要不要交纳赋税?

如果要交,定多少?定多了,旗人们不答应,定少了,全国农民不答应。只要你定,就全部都是反对。

那就不交?问题更大。

2.分给这些闲散宗室的土地定到多少?定的少了,养不活自己。定的多了,后果越严重。

现在问题就出来了。

这些闲散宗室旗人如果获得了这些土地,可以雇佣别人来耕种。如果收获不理想,要闹事。如果收获很不错,那他们就会大量地去兼并土地。

本来,清朝把王爷们都摁在京城里面,就是防止他们受封获得土地后,为了获取更大利益,而在地方上拼命兼并农民的土地,走了明朝的老路。但这个“旗人自养”的政策是不是对土地兼并又放开了口子?

所以说,这个政策的弊病是很大的。



那雍正还为什么要这么搞呢?这是个诱饵。关键不是“旗人自养”,而是“旗务整顿”。

前面说了,旗务整顿,就是重新制定家规,就是在宗室中权力进行重新分配。

以前通过正常的国家法令和政治制度弄不住的人,通过这次旗务整顿,用家规弄住他们。

旗规相当于军法,民法收拾不了你,我用军法来收拾你。这还是个集权的手段。

即将丧失权力的那些真正的反对者肯定要联合起来发动反扑,而雍正就是想要他们一齐来。

真以为八王议政要阴谋夺权的那帮人在朝堂上步步紧逼,就能奈何了雍正?雍正利用这个逼宫的机会,反而能把反对势力的首领一网打尽,还顺便将平时在朝堂上不露声色的那帮人全部辨明立场,逐个处理。

别忘了,当所有的皇亲重臣大boss们集中在朝堂上战火纷纭的时候,有个最重要的人并不在场――宝亲王弘历。
如果真要到了要图穷匕见、亮出底牌的地步,真正握着翻天力量的怎么可能是这帮自以为得计的八爷党和隆科多呢?

所以,当雍正听到某某人雇人耕作,或者卖了土地,只是一笑了之。几只蝼蚁扇动翅膀而已,谁还会真把它当成一阵风呢?


馋嘴肥猫铲史官


雍正想要继续推行新政,整顿旗务成为了必须和必然。

《雍正王朝》中,雍正看到旗人不务实事,反而每天一边养尊处优、领着皇粮,由朝廷负责供养,另一边则是三五成群,批判朝局、批评新政,造谣生事,这让雍正非常的气愤。

旗人的特权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大清入关后,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早已成为满汉民族矛盾的焦点之一。而此时的雍正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政,得罪了官吏、读书人、士绅、地主富户的利益,如果这个时候还继续允许旗人特权的存在,必然是会引起其他阶层的严重不满,使得新政的推行更加的举步维艰。

所以雍正整顿旗务,让旗人自立更生,也就成为了必然,一来是为了扫清推行新政的阻碍和反对的声音,二来就是为了借此把旗人这个压在朝廷头上巨大财政包袱彻底摆脱掉。而雍正为了表明整顿旗务的决心,还将读书人的领袖、清流的代表李绂提拔做了直隶总督,全力推行旗人自力更生的新政。



九阿哥出了个馊主意,让旗人变成了新的地主,不用自力更生也能继续过好日子。

为了让旗人自力更生,自耕自种,雍正也算是费了一番心思,不仅亲自下田耕种,还让满朝满洲官员拜了满人老农民为老师。

这下这些原本养尊处优惯了旗人慌了神,纷纷找到了八阿哥、九阿哥他们求助,而九阿哥给他们出了一个馊主意,就是把朝廷划分给他们的地租出去,让汉人帮他们耕种,他们当地主,收租子。

而这样一来,同样是不用干活,同样是有钱粮可以领取,这些旗人们甚至比以前拿到的更多,也就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地全部都包了出去。


雍正让旗人自食其力虽然表面上没有达到预期,但是雍正的真正目的实际上已经达到了。

当雍正听到朝臣汇报,说这些旗人将朝廷划分给他们的土地转租给了汉族的农民,自己在家里收租,依然过着以往的生活,甚至比以前得到的更多时,只是惊讶了一下,随后并没有在做过多的部署和安排,而在这之后,旗人自食其力也就这样被不了了之。

这是雍正觉得自己的这项政策失败了么,为什么雍正就这样将政策戛然而止了。

雍正当然没有失败,也不是停止了政策,而是雍正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雍正让旗人自食其力,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摆脱旗人不劳作、不交供、按月领粮米的特权所带来的沉重负担。

明朝的藩王制度,虽然有效的避免了藩王叛乱,但是也让朝廷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明朝后期财政吃紧除了庞大的军费开支外,养活这些藩王的银两成为了国家的拖累。

清朝时期也是这样,八旗子弟仗着祖上的军功,完全依靠朝廷财政补给,也成为了国家的负担,雍正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也想极力摆脱掉这个负担,让国库充盈起来。

而如果直接砍掉特权而不给予旗人生计之道,必然引发旗人的动乱,所以才借口旗人的种种弊端让旗人自食其力,实际上就是让旗人自谋生路,不要伸手向朝廷索取。

而现在旗人虽然没有自食其力,而是用国家划分的土地中进行获取,自己不再成为朝廷的负担,朝廷的财政压力减轻了,雍正的目的也达到了,,与此同时,执行整顿旗务的直隶总督李绂也因为田文镜的事情被雍正免职回乡,所以也没有人继续执行,而整顿旗务也就此不了了之了。


雍亲王府


雍正想让旗人像汉人一样春种秋收、自食其力,这个想法是好的,可是难以推行。因为这触犯了旗人的利益。而满清统治的基础是什么?正是旗人。尤其是康雍乾时期,虽然皇帝老儿们也使用一些汉臣,但大部分使用的还是旗人。尤其是关系到社稷之根的各地封疆大吏,几乎全是用的旗人。比如总督一职,在晚清以前,汉臣几乎难以染指。

换句话说,皇帝也不敢得罪旗人啊。

雍正为了让旗人耕种,是用了很多方法的。比如,他亲自参加春耕仪式,并赏了一个种地的老旗人五品顶戴,可这些办法毫无用处。对于那些习惯了不劳而获的八旗子弟而言,他们是不可能劳作的。他们的理由很充分:祖宗为打江山流过血,现在儿孙享受一点生活天经地义。

雍正逼迫太急,甚至引发了八阿哥胤禩领衔的逼宫事件。

胤禩借着雍正在旗人中引发的 怨恨,私下联络关外的四大旗主,进京逼宫,要求恢复从前的八王议政,削弱雍正的势力。

在九门提督隆科多已经投靠胤禩的情况下,要不是十三爷胤祥嗅到了异样的气息,急忙赶赴丰台大营掌住了丰台大营的兵权,雍正可能真的就败了。

这件事,虽然罪魁是八阿哥胤禩。可是,如果雍正没有在旗人中推行改革,没有触犯他们的利益,引起他们的怨愤,胤禩的阴谋可能就难以实施。

通过这件事 ,雍正肯定是有所反思的。

后来,雍正听到了另一个消息:旗人拿到朝廷分给他们的土地,并不自己耕种,而是租给了汉人农民,从中谋取租金。

这严重违背了雍正的初衷。

眼看着这个新政无法继续实施下去,雍正只好自认失败,不了了之了。其后的皇帝,更是不敢实施了。于是,等到清朝灭亡后,那些八旗子弟失去了朝廷供养的铁杆庄稼后,几乎都没有谋生的手段,很多人的 生活特别悲惨。

如果当时雍正的新政成功了,也许后世的八旗子弟就不会饿死了。所以说,福祸相依,谁敢轻言得失?


趣谈秘史


不完全是不了了之,而是雍正另有打算。

表面上,雍正想让旗人自耕自种,缓解国家财政负担,所以专门给旗人划拨了土地,还率先垂范,自己下地干起了农活,并表彰了一个汉族的种地能手,封了个五品顶戴,可见其决心之大。这事被八爷党知道了,于是为了捍卫旗人的既得利益,也是为了给雍正添乱,九爷胤禟给这些整日养尊处优的老旗人们出主意,让他们把土地全都租出去,自己不种,让给汉族老百姓种,自己光按月收租就行了。



但实际上,雍正真的那么在乎旗人是否自耕自种吗?不是的。

首先,这样做是有弊病的。因为雍正出于给国家财政甩包袱的目的,才鼓励旗人自耕自种,不找朝廷吃补贴,不给朝廷添负担,还给国家上税。但问题是,如果旗人真的在租地的问题上尝到了甜头,那么他们肯定会大量兼并老百姓的土地,即便是摊丁入亩,他们也会把负担转嫁到地租上,最终为害的还是国家和百姓的利益。



第二,雍正其实也志不在此。在《雍正王朝》中,雍正推进新政的最大阻力其实是来自中央高层的八爷集团、各旗旗主以及一些高级官僚集团,如隆科多等。如果不解决高层所带来的阻力,新政再好也难以推行。所以,雍正的目的就是,借整顿旗务为名剪除高层异己,以保证新政的推进。

于是我们才看到,雍正力主旗人自耕自种,但暂时搁置,接着又抱怨八旗子弟不务正业,失去了骁勇善战的特质,便决定迎请关外铁帽子王进京协助整顿旗务,这才有了后来的八王议政。最终,雍正粉碎了八爷集团和铁帽子王的阴谋,顺理成章地解除了高层异己势力,新政得以继续推行。



说白了,雍正此举是典型的钓鱼执法,就等着八爷集团上钩,聚而歼之。


达摩说


公司里面的老板经常会遇见一种困境:一项公司变革方案,不管出发点多么美好,会出现支持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甚至有人上下其手,让方案无疾而终。《雍正王朝》中,雍正花了功夫整顿旗务。为了让旗人自食其力,雍正把田地分给旗人,亲自带头示范,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习惯了坐享其成的人,很难自食其力。

这帮旗人的先祖,是生活在关外满人。他们在白山黑水之中,过着渔猎的生活,时不时南下抢点钱财。后来出现一个努尔哈赤的人,用八旗制度将满人组织起来。这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打仗的时候出征,不打仗的时候种地放羊,生活由政府补给,旗人的身份代代相传。在满清刚刚立国的时候,这套制度既解决了军需,也能提升战斗力,发挥出巨大的制度优势。

随着满清入关,战事逐渐减少,八旗制度的弊端就开始凸显。这些在编的旗人,平时不打仗,游手好闲,还要政府代代供养,这就给满清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入关没几年,八旗就开始养尊处优,战斗力锐减,到三藩之乱时已经不堪一击。康熙在位实行仁政,尚能容忍。雍正上位要除旧布新,整顿旗务。

雍正突然让旗人自食其力,他们内心深处就接受不了。旗人已经蜕化为满清既得利益者,他们是一群不干活的寄生虫,抵制一切变化,只会贪婪地索取。这就好比公司的一些混日子的老员工,给他们安排点事就会出现一千个抵触,取消一次奖金就会出现一万个不满。

朝野上下没有形成一个公约数,缺乏支持力量,仅仅是雍正自己一厢情愿,还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

《雍正王朝》中,真正干活的没几个,雍正、怡亲王、李卫、田文镜是干实事的;胤祉、李绂等清流党是看热闹、坐而论道的;八爷党等人完全是开倒车的。雍正推行整顿旗务,清流的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处于观望。八爷党是既得利益的代言人,肯定会死磕到底。果不其然,分到田地后的旗人,在九爷的唆使下,将田地出租给汉人,自己收租,还是坐享其成。公司的老员工跟不上公司的发展,就会一个劲地维持现状,只要有人触动奶酪就会被他们口诛笔伐。公司要发展,就必须改变。

雍正的新政,没有找到最大的公约数,没有拉拢一批支持力量。仅仅靠自己推,力不从心。旗人不会种地,也不想种地,骨子里就看不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动不动就搬出祖宗家法,时不时倚老卖老,再就是造谣抹黑雍正。

这些旗人虽不务正业,他们闹起来却能动摇雍正的执政基础。雍正也不能得罪到底,只能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



秋媚读史


首先,通古斯野猪皮本来就没农耕传统

白山黑水中狩猎维生的一群人,祖上就没有种地的习惯,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自立根生的方式就是狩猎,有出息一点的南下骚扰抢夺一下中原民族,抢到了就赚大了。在这样一群人中,遇到了努尔哈赤比较有前瞻性,先是编八旗,把游牧散户系统化地组织起来生产和作战,其次是开始和衰落的明王朝死磕,这已是难能可贵。但是他们入关以后,要像种地几千年的汉人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男耕女织,几乎是不可能的,没那个基因。

其次,主仆之分

根据经济规律,最低级也是最累的生产是农业生产,虽然它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人如果能够躺着就来钱了,那么绝对不会去耕地。恰好作为打江山的人,统治者,满人正好就是可以躺着的那一群人——我祖祖辈辈跟着你爱新觉罗家抛头颅洒热血,难道不是为了吃香喝辣吗?江山打下来了你不准我躺着吃躺着喝,而是要我去流血流汗,那我就不服,不服就要闹,闹了皇位就不稳。所以皇帝为了笼络自己的兄弟们,为了自己的统治能够受到坚实拥护,也就允许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人成为剥削阶级。所以一进京,城里好的位置都属于八旗子弟,好的差事和生意都属于八旗子弟,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根据经济规律,比生产产品更好的牟利方式是金融,在古代那就是典当和放债,玩钱就行了,不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投入。其次就是兼并生产资料,用其寻租,比如兼并土地,劳动力。也就是圈地,买奴隶。

所以八旗子弟干的事情如果不当官,经营手段一般就是开典当行,钱庄,当地主,奴隶主,他们自认为这也是自立根生,只不过这种以剥削为基础的自立根生必须依靠满清的统治作为后盾。

最后,反对派干扰

我们在《雍正王朝》里面看到的八爷,作为四爷的反对派,他反对四爷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是保守派,代表只愿意享福不愿意付出的八旗子弟,但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你倒下了干不下去了,我就可以当皇帝,所以,你要我们自立根生,我就要反对。八爷这样的反对派不在少数,动不动就搬组训,宗法,让雍正的改革举步维艰。其实面对历史的强大惯性,只有雍正敢得罪人,他的儿子乾隆都得罪不起这些皇亲国戚,努力巴结他们,废了自己老爹的改革。

亲王朝其实是个比较奇葩的王朝,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以封建农耕文化为主的民族,历来异族统治不长久,然而满清入关以后,努力学习,主动被汉化,才续命了几百年,但是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的缺陷就是民族凝聚力不强,对他们来说,反正华夏整个江山都是赚来的,不行就回白山黑水龙脉就行了,割地赔款国破家亡,割的都不是自己的肉,不像明王朝,山河将倾的时候皇帝选择自杀,绝不妥协,所以清代几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过世后,慢慢就自己把自己祸祸死了。

清朝打江山的是努尔哈赤,稳江山的是康熙,真正开始好好统治的是雍正,然而从败家子乾隆开始,就进入了作死模式,也翻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屈辱的历史篇章。


HannibalLecter


盘根错节 搞不动啊!身边人全是既得利益者 谁给他执行?你不见其它新政要田文镜和李卫去推行啊 !动满人的利益 没有匹配的威望 权利和地位还没干就死翘翘了。合适的人只有八爷,可他是极力反对的。只能不了了之。


白猫3500


许多不合理的事情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国家层面解释也哼哼哈哈,那么,这就是体制制度的问题了。体制制度所产生的弊病,皇上也无法解决,要碰硬去纠正弊端,也只能落得个焦头烂额的下场。如果真要解决问题,必须要改变体制,但是,要改变体制,自己也会完蛋。所以说,有些问题摆在那里,只能说说而已,作出一种姿态而已,或者说而已而已。


一眼观世界


自从满族如果,已经过去了近百年时间,满族内部既得利益集团已经盘根错节,比较稳固了,雍正要改革,就是动这个满族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与整个集团为敌,所以即使是身为皇帝,也无可奈何,因为他不想成为孤家寡人……


吹过田野的晚风


二月河脸皮再厚也没厚到无中生有的硬吹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