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中國歷史上還有哪一句話能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相媲美?

mingri2


這句話是出自當年西漢名將陳湯(很榮幸老鄉)、甘延壽


下面我就為大家總結一些歷史上聽了讓人熱血澎湃的句子 。

這是在誅殺殺匈奴郅之單于後說的陳湯給漢元帝上疏全句為:

“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意思是:“砍下敵人的頭顱掛在蠻夷居住的槀街,讓他們都知道,敢於冒犯強大漢人,即使再遠,我們也一定要把他們誅殺。

“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句話是孟子的名言之一,原文是:“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丑上》

意思是縱然面對千萬人,我也勇往直前。何等氣魄,可以看出儒家從來不是教人軟弱之術!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這句話是東漢末年黃巾軍的口號。“蒼天”指漢王朝,漢代軍隊的衣服以蒼青色為主,“黃天”是指黃巾起義軍。在那個天威所至,皇權至上的年代,一句話藐視皇權,魄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勢。

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生當如此。


這兩句大家都很熟悉了。”秦始皇南巡,軍隊,儀仗萬千,威風凜凜,路人紛紛低頭跪迎。唯有項羽抬頭,直視聖駕,項羽的叔父項梁怕他鬧事,拉他低頭,同這時候”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也。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實至名歸。後面一句是劉邦當時說的。

成則為王,敗則為寇

成功了的就是正義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邪惡的,被稱為寇賊。勝利即正義,一句話封建時代的本質暴露無遺。

此外還有:

壯食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出自岳飛的《滿江紅》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衝兒敢作聲。俱往矣,千古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縱使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這氣魄,不用說都知道是誰吧!


他日若逐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出自施耐庵《水滸傳》裡面宋江的反詩。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沒錯,食人魔黃巢無疑了。


路遙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百萬州。 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再來遊。。 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這三句都出自乞僧帝王朱元璋。

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本人比較喜歡這一句)出自李清照

凡江河所照,日月所至,皆為漢土。最早出自漢宣帝定胡碑,真是狂的沒邊啊!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為家)。沒錯就是我們勇冠三軍的冠軍侯—霍去病大將軍是也!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是宋太祖趙匡胤他老人家的話。



此外還有清朝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不用想就是始皇帝嬴政了。可惜不是萬世,而是二世而廢,三世而亡!


還有哪些你認為狂拽d炸天的句子和詩詞歡迎補充!

本文全憑記憶發貨,如有疏漏誤筆,煩請指點,斧正,再次感謝!


濟州府一戶侯


方圓論壇觀點!

能媲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話可不少。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不知道多少文人墨客英雄梟雄之輩。比較有氣勢可以表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血性節氣的口號也不少。下面我給大家簡單列舉幾個。

第一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致,皆為漢土。

這句話聽起來就氣勢滂沱,有一種藐視一切無所不能的霸氣形象。說這話的人也很符合這句話的氣質。這句話就出自東漢漢宣帝劉病已。他是漢武帝的曾孫。這句話就是在他征服匈奴,收服西域,平定西羌之後說出來的話。


第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句話出自明朝顧炎武,是明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顧炎武有感歷朝歷代經歷的國破家亡,又加上當時正處於滿清入關之際,才發出如此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口號。號召每個人為國家為民族獻身。直到現在這句話也被很多人奉為硅固。

第三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

這句話出自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全文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句話總要是誇讚一個人或一群人。活著就當人中的俊傑,死了也要當鬼中的英雄,表現了對一個人堅韌不拔,內心無比強大,從不屈服的讚揚。



第四 大丈夫生當如此,彼可取而代之

項羽年輕時與叔父項梁遇見秦始皇的巡遊車駕,路人紛紛低頭避讓,唯項羽抬頭,直視聖駕,叔父怕他鬧事,拉他低頭,同時對他說:“大丈夫生當如此(大丈夫活著就該這樣).”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也。



第五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該口號毛澤東主席之口。同時也是在全國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的著名演講。他為這次會議起草的宣言中指出:“當著我們舉行會議的時候,中國人民已經戰勝了自己的敵人,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五萬萬六千萬中國人現在是站立起來了,我們民族的前途是無限光明的。”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成為人們表達歷經艱難困苦的民族獲得新生的無比自豪自信、自強的話語。也表現出了近代我們為之奮鬥的一切終將成功的喜悅,也向世界宣佈,拿破崙口中的“睡獅”已經醒來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朕統六國,天下歸一、築長城、鎮九州龍脈、衛我大秦、護我社稷。朕以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為證,天地共鑑,仙魔鬼神共聽之!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嬴政(霸氣側漏,但並不符合事實)

寡人以渺渺之身,興兵除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服其辜,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秦始皇嬴政(這是真的)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漢高祖劉邦

務必使內外六夷不敢小視中國,亂臣賊子不敢窺測神器!——漢武帝劉徹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陳湯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漢宣帝劉詢(定胡碑)

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皆為臣妾。——班彪

寧叫吾負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負我。——曹操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李世民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宋太祖趙匡胤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明太祖朱元璋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崇禎帝朱由檢


妙齡老翁談歷史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是對國土安全的最高宣誓和對敵人的最強威懾警示!

每次讀來,都蕩胸生豪氣,熱血盡沸然,給人以無法言喻的自豪感和王霸之氣,讓人不禁被漢武帝的豐功偉績和英明神武深深折服,可謂歎為觀止!

如果說,要找一句與此相媲美的話,實非易事,但縱古至今,我認為還是有一句話不遑多讓,頗有此句的八分威嚴和九分霸氣,如今聽來同樣會讓人感到熱情豪邁,那就是: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

這句話,是近年來廣為流傳,深受國民認同的一句話。

背景是在當年日本對釣魚島搞出國有化鬧劇之時,中國海警和兩岸漁民遠赴釣魚島宣示主權、熱血保釣。彼時,政府和國民對釣魚島事件舉國關注、同仇敵愾,對日本不尊重歷史事實,不服從波斯坦公告等一眾國際公約的裁定,對美國縱容日本駐留釣魚島及附屬島嶼表達出了強烈的不滿和譴責,並由此開啟了中國海警常規巡航釣魚島及後來海空軍護航釣魚島海域的全新局面。在這起事件中,“中國,一點都不能少!”首次被提及並開始廣為傳播。

此後,美國鼓動以菲律賓當局為首的一眾嘍囉,又在南海搞事情,特別是操縱菲律賓搞出了轟動一時的所謂“南海仲裁案”,更是讓中國政府和民眾徹底憤怒,進而民族凝聚力驟然提升,“中國,一點都不能少!”再次成為了街頭巷尾,特別是愛國人士標配的“護身符”!

作為中國領土、領海的重要組成部分,釣魚釣群島及南海諸島,雖然在地圖上僅僅是一個點,被有些人形容為彈丸之地、滄海一粟,但是,無論是多麼渺小的領土,多小的“點”,這都是我們的祖先和前輩們用世代的耕耘、探索,甚至是獻血換來的寶貴財富,不容任何外敵惹是生非、混淆視聽,更別說掠奪霸佔了。

近代中國,已經在歷史上受盡了屈辱,如今,我們中華民族正在全面實現偉大復興,在復興的道路上,我們更不會容許任何的國土和資源,淪落入他人之手!

泱泱華夏,宏偉博大,但是,中國,一點都不能少!


薇父私房


按照時間順序,我認為可以有以下:

1.《詩經》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話不僅與之比肩,而且超越。

2.準備為燕太子丹刺殺秦王的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句話,充滿悲壯的豪情,能與之媲美。

3.楚國貴族南公為報楚懷王被秦殺害提出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能與之媲美。

4.東漢漢宣帝劉病已的“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致,皆為漢土”這句很狂妄的話,能與之媲美。

5.唐太宗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民族政策,平等自信包容,能與之媲美。

6.趙匡胤滅南唐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很霸道,也能與之媲美。

7.成吉思汗奉行的“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也能與之媲美。

8.從南京遷都北京的明成祖朱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能與之媲美。

9.抗戰時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提出的“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正義凜然,也能與之媲美。

10.毛澤東提出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槍桿子裡出政權”、“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和“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等,無比自信霸氣,也能與之媲美。


京師大學堂師範館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能夠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話媲美。

而且最大的不同是,這句話不是任何人發出的豪言壯語,而是後世的人們對於二百年明朝氣節的總結與讚譽。

靖難之役後,朱棣在南京稱帝。但是當時明朝主要的外部威脅是地處北方的韃靼和瓦剌。而南京位於江南,北方的戰報需要大量的時間才能傳到南方,不便於永樂帝指揮戰鬥。1421年永樂皇帝將國都由南京遷到了北京。之後二百多年間,北京城成為了抵抗北方外敵的橋頭堡。姑有了“天子守國門”。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時選擇煤山自刎。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永厲皇帝被吳三桂絞殺在緬甸。明朝這麼多位皇帝中,除了被俘虜的英宗皇帝外,沒有一位投降之君。所以才被人們贊為“君王死社稷”。

這句話完全可以作為明朝的名片與氣節真符合“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的態度。所以,無論遇到怎樣艱難的時節明朝唯一的選擇就是咬牙堅持。再苦再累也要合著血水往肚子裡吞。這可能也就是為什麼明朝的皇帝大多荒唐,可是明朝依舊讓許多人喜歡的原因吧。比之宋朝,兩者皆亡於異族之手。卻出現了大量投降的君主。從宋朝立國之初便一再簽訂議和條約,給予他國以歲貢。兩者之間形成了鮮明對比。比之宋朝的軟弱,明朝的皇帝更代表著漢民族的鋼鐵脊樑。



作為現代人,世界全球化趨勢加強。與外國人的接觸大大增加,國民中出現了大量的人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或者是“哈美”“哈日”。這些人就是丟失了我們民族的氣節與脊樑。這麼說並非批判什麼,而是應該客觀理性對待我們與外國之間的差距,兼容幷蓄。可喜的是這樣的差距越來越小,我們民族的脊樑必將再次堅強。


歷史的拐點


我說一個可能知道的人比較少的吧,明王朝鼎盛時期——永樂大帝執政時的宣言,鄭和碑碑文

鄭和是明代著名航海家,在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在第七次下西洋前夕,其船隊正寄泊福建長樂港口以候風時,為祈求航海順利,他們在重修了長樂南山的天妃行宮、三峰塔寺並新建三清寶殿(既東南沿海人民的海神信仰——媽祖),並鐫嵌了《天妃靈應之記》碑(俗稱“鄭和碑”)放置於南山宮殿中。

這碑文有多霸氣呢?全文大家想看可以自己搜,我說幾句,“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我皇明一統海內外,豐功偉績超越先秦三代,遠邁漢唐,天涯海角各個藩屬小國沒有不臣服的)。“皇上嘉其忠誠,命和等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餘艘,齎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我大明王朝的天子對它們的恭順表示讚賞,令我鄭和帶領這由百艘鉅艦組成的龐大艦隊,大軍數萬人去賞賜他們一些禮物,同時宣揚我大明王朝的恩德教化,對遠方懷柔),及臨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蠻寇之侵掠者,剿滅之。(路上遇到不開眼的蠻夷國王,直接活捉他們吧;如果是遇上異國海盜侵略我們什麼的,直接大軍剿滅)。大明王朝國際影響力似乎是不及漢唐,但鼎盛時期的國威與霸氣,可以說是遠邁漢唐!


國史拾遺


“江山是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動我們一個手指頭也不行!”

“什麼都可以談,唯獨國家尊嚴和主權不可談”。

“對於戰爭罪犯,不管什麼時間,不管逃到那裡,都要將他繩之以法,交給人民審判他。”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頑固派打了第一槍,這一槍傷的很深,人民會記住他們,帳總是要算的!你打由的你,收就由不不得你了,直到打到人民解放,人民滿意為止!

“共產黨人,最不怕打壓,因為共產黨人的骨頭最硬。”

“我贊成這樣一句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連續作戰,直到勝利”。

“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狼煙一九三一


這句話之前就有一句極為霸氣側漏之言,“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



什麼意思?

把(郅支單于的)腦袋懸掛在長安槁街蠻夷人所居住的地方,昭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是西漢甘延壽、陳湯向漢元帝所上書的官方報告。

總之,在京城蠻夷所待的地方,當場懸掛郅支單于的腦袋,以儆效尤,昭告天下,膽敢冒犯我大漢,距離再遙遠,也定砍下你的腦袋。


漢元帝看後,丞相匡衡以及御史大夫等紛紛進言反對,說“之前將郅支單于和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個首級周遊了十五國,蠻夷當中沒有不感受到我們熊熊的國威。現在正值春天,按照《月令》曆法,不宜懸掛頭顱,宜掩埋屍骨。”

另一幫武將不苟同,他們一致認為“還管什麼適宜不適宜,就該懸掛個十天才掩埋,當年孔子在炎夏齊魯夾谷之會時,還不是照樣砍了優倡侏儒的手足,將其運出。”

最終,漢元帝拍板,示眾十天。

不光要有一種有力的威懾,還要有一種氣魄,包容的氣魄。

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李二向大臣問道:“自古以來很多帝王都能夠平穩中原,唯獨無法制服周邊的蠻夷,尤其是北方,而偏偏這些人卻稱我為“天可汗”,我能力比不上他們,但又取得如此偉大的功績,希望你們如實告訴我,這是為什麼?”


大臣你望我,又望望你,一同拍馬屁,難以言明。李世民說了五點理由,重視人才,任人唯賢,善於納諫……

自古皆貴中華, 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扯了那麼多,核心就一個——包容。

這是一種自信。


史小二記


“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此話出自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奏章之中。那時候匈奴欺西漢內部混亂,多次掠奪邊關,西漢與匈奴協商都被匈奴傲慢對待。當時的漢元帝也怒了,派遣陳湯前去剿滅匈奴。陳湯完成擊退匈奴單于後給漢元帝上表的奏摺中就有這一句。這一句代表的是“誰敢惹我,老子追你到天涯海角”的決心。後來漢朝也確實做到了徹底打跑匈奴。

中國古代能與此句相提並論的不多。

1.唐李世民的名句:“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表達出了李世民的野心與唐朝可以容納世人的胸懷。

2.清康熙的名句:“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帶,朕皆巡閱,概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延袤數千裡,養兵幾何方能分守?”。這句話表達了康熙不願被動防守,更希望在遇到侵犯時可以隨時反擊的決心。實際上,康熙對俄羅斯靠近東北時也用行動表明過自己做事準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