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故事,妖佞三則,假大師(姜撫先生,紙衣師,明思遠)

古代故事,妖佞三則,假大師(姜撫先生,紙衣師,明思遠)

姜撫先生

唐姜撫先生,不知何許人也。嘗著道士衣冠,自雲年已數百歲。持符,兼有長年之藥,度世之術,時人謂之姜撫先生。玄宗皇帝高拱穆清,棲神物表,常有昇仙之言。姜撫供奉,別承恩澤。於諸州採藥及修功德,州縣牧宰,趨望風塵。學道者乞容立於門庭,不能得也。有荊巖者,於太學四十年不第,退居嵩少,自稱山人。頗通南北史,知近代人物。嘗謁撫,撫簡踞不為之動。荊巖因進(進原作過。據明抄本改。)而問曰:"先生年幾何?"撫曰:"公非信士,何暇問年幾?"巖曰:"先生既不能言甲子,先生何朝人也?"撫曰:"梁朝人也。"巖曰:"梁朝絕近,先生亦非長年之人。不審先生,梁朝出仕,為復隱居。"撫曰:"吾為西梁州節度。"巖叱之曰:"何得誑妄?上欺天子。下惑世人。梁朝在江南,何處得西梁州?只有四平、四安、四鎮、四徵將軍,何處得節度使?"撫慚恨,數日而卒。(出《辯疑志》)

【譯文】

唐代有位姜撫先生,不知道他究竟是個什麼人,常常穿戴道士的衣帽,自稱已經好幾百歲了。他手裡拿著符,還有長生不老之藥,再加健身之術,所以當時的人們叫他姜撫先生。唐玄宗崇尚道教,安坐無所為,神態怡然,行如清風。姜撫就像有神氣附體一般,常常說些成仙得道的話,並投其所好專門侍奉他,為此受到不少恩賜,可以在各州採藥並修行,以使功德圓滿。各州縣的軍政大員均望塵莫及。來向他學道的人,想在門口站著都沒有地方。有個叫荊巖的人,在最高學府唸了四十年,卻未能中第,便隱退到嵩山少林寺,自稱山人。他頗為精通南北朝的歷史,對近代人物更瞭如指掌。曾經有一次,荊巖去拜見姜撫,姜撫傲慢失禮,沒有動彈。荊巖於是走了進去,問道:"先生今年多大年紀?"姜撫說:"你又不信奉本教,怎麼有閒空來問我的年紀?"荊巖說:"先生既然不能說出自己的年紀,那麼你是什麼朝代的人?"姜撫說:"梁朝的人。"荊巖說:"梁朝很近。先生看樣子也並不很老,不用問,你一定在梁朝做過官,後來罷職而隱居。"姜撫說:"我原來是西梁州節度使。"荊巖冷笑一聲,怒斥道:"你怎麼能如此膽大妄為欺騙人呢?!你上欺天子,下迷惑世人。要知道,梁朝在江南,西梁州在什麼地方?再說,梁朝只設有四平、四安、四鎮、四徵將軍,什麼地方設過節度使?!"聽罷,姜撫又慚愧又悔恨,幾天之後就死了。

李泌

李泌以虛誕自任。嘗對客:教家人遣灑掃,今夜洪崖來。有人遺美酒一榼,會有客至,乃曰:"麻姑送酒,與君同傾。"傾未畢,閽者雲:"某侍郎取榼,泌命倒還,亦無愧色。(出《國史補》)

【譯文】

李泌這個人以虛妄而自我放任。一次,他曾經當著客人的面,告訴家人打掃房間,說今夜洪崖要來。有人送來一榼美酒,恰巧來了個客人,李泌就對他說:"這是麻姑神仙送來的酒,咱們一同把它喝了吧。"尚未喝完,看門的人喊:某侍郎來取榼子了!李泌趕緊讓人把酒倒出來後,才把榼還給人家,臉上毫無羞愧之色。

紙衣師

大曆中,有一僧,稱為苦行。不衣繒絮布絁之類,常衣紙衣,時人呼為紙衣禪師。代宗武皇帝召入禁中道場安置,令禮念。每月一度出外,人轉崇敬。後盜禁中金佛,事發,召京兆府決殺。(出《辯疑志》)

【譯文】

唐代大曆年間,有一個和尚稱為苦行僧,他不穿棉布綢子之類的紡織品,專門穿紙做的衣服,當時人們稱他為紙衣禪師。代宗召他進宮,安排他做道場,讓他念經,每月一次。出宮之後,人們對他轉變了態度,崇敬起他來。後來,他因偷宮中金佛一事敗露,招致殺身之禍,被京兆府處決。

明思遠

華山道士明思遠,勤修道籙,三十餘年。常教人"金水分形之法",並閉氣存思,師事甚眾。永泰中,華州虎暴。思遠告人云:"虎不足畏,但閉氣存思,令十指頭各出一獅子,但使向前,虎即去。"思遠兼與人同行,欲暮,於谷口行逢虎。其伴驚懼散去,唯思遠端然,閉氣存思。俄然為虎所食。其徒明日於谷口相尋,但見松蘿及雙履耳。(出《辯疑志》)

華山有位道士叫明思遠,勤奮地鑽研道教典籍,三十多年,常常教人所謂"金水分形法",並告訴人家要屏住呼吸靠意念行事。來向他求教拜師的人很多。唐永泰年間,華州鬧起了虎患。明思遠告訴人們說:"老虎沒什麼可怕的,只要屏住呼吸靠意念行事,想象十個手指頭各出來一隻獅子,然後就讓它們衝上前,老虎立刻就會跑掉。"他並與人同行去找老虎,天快黑的時候,在谷口遇上了老虎。同伴嚇得四處逃散,只有明思遠泰然端坐,屏住呼吸靠意念行事。結果,頃刻之間被老虎吃掉了。第二天,他的徒弟們進山尋找,只看見松蘿上面有一雙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