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早年不得志,晚年創作一首詩,詩中處處是悲涼

陶淵明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偉大詩人,或許古代詩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一開始都希望成為國家棟梁之才,也非常想為人民百姓做些貢獻,但又總是得不到當政者的重用和喜愛,之後就歸隱山林能為一代文豪,古代的詩人或知識分子很多有這樣的經歷,也許是封建社會容不下他們這樣胸懷天下的人吧,這也是封建社會獨有的弊端,接下來我們說說陶淵明的一首詩。

陶淵明早年不得志,晚年創作一首詩,詩中處處是悲涼

這首詩詞也體現了陶淵明晚年的無奈,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這句詩詞的意思是說:陶淵明晚年的時候非常希望兒子們能夠成才,但是兒子們卻讓陶淵明非常的無奈,因為陶淵明的五個兒子當中,基本上都是文盲級別的,兒子們非常厭惡讀書,更別提寫作或者作詩了,這時的陶淵明心灰意冷,想到自己的後代沒有一個知識分子分子,從而十分擔憂,就寫這句詩詞。

陶淵明早年不得志,晚年創作一首詩,詩中處處是悲涼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這時陶淵明形容自己大兒子的詩詞,大家能夠看得到,這個時候孩子已經成年了,但是卻十分的懶惰,還十分喜歡吃喝玩樂,陶淵明認為當時社會上的懶惰分子,沒有一個比自己的兒子更厲害,或許也是陶淵明家境條件比較好吧,要不然也容不下這樣懶惰的兒子,不過可喜可賀的是,這個兒子也就懶惰僅此而已,並不違法亂紀,人品還不錯。

陶淵明早年不得志,晚年創作一首詩,詩中處處是悲涼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意思是說:陶淵明的二兒子什麼都喜歡玩弄,唯獨不喜歡讀書,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這句就很好理解力,意思就是說:三兒子四兒子都這麼大了,居然數字都認不全,據悉陶淵明的這個兒子並不弱智,三兒子和四兒子與二兒子一樣,就是不喜歡讀書而已,相反這幾個兒子還非常聰明,但都是紈絝子弟的性格,這就必然導致貪玩不喜歡學習。

陶淵明早年不得志,晚年創作一首詩,詩中處處是悲涼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這是陶淵明形容自己小兒子的詩詞,意思是說:自己的小兒子九歲了,但是什麼也不會就會吃喝,本來陶淵明還想把小兒子培養成孔融那樣的人才,因為孔融四歲就知道讓出食物給別人分享,但是小兒子都九歲了,想讓他能夠孔融這樣的人,那簡直比登天還難,整首詩都是在批評自己的兒子,詩中處處都是悲涼和無奈,陶淵明一首詩道破他晚年淒涼的玄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