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仁兩位皇帝為何要實行收縮政策?放棄安南,奴兒干都司等一大片固有領土?

剛日讀史


在明朝初年的歷史上,相對明成祖朱棣的文治武功、南征北戰而言,明仁宗和明宣宗父子二人的統治就顯得低調的多了,這裡所說的低調指的不是說他們的統治不出色,而是說他們的的統治政策沒有朱棣那麼亢進。朱棣在其統治期間發動了多場戰爭,南下北上,開疆拓土,為驅逐殘元勢力、為鞏固開拓明朝疆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都是不可否認的,但是與此同時,連年的大動干戈,勞師動眾,也讓明朝政府擔負著沉重的經濟負擔,隨著明成祖朱棣的駕崩,明仁宗和後來登基的明宣宗因為國力等原因放棄了成祖時期的擴張政策,轉而實行了全面的收縮,並先後放棄了奴爾幹都司和安南地區的統治。

一、宣宗放棄奴爾幹都司:

奴爾幹都司位於今天的遼寧以北,吉林、黑龍江全境以及俄羅斯外興安嶺地區、濱海邊疆區、以及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區域,這片區域在元朝時曾是元朝的遼陽行省轄地,元朝作為中央政權倒臺後撤往塞北草原,但仍然有效控制著遼陽行省的廣大地區,後來隨著明太祖和明成祖兩代帝王幾十年的用兵,北元政府控制下的前遼陽行省逐漸被明朝佔有,該區域內地域遼闊、人口稀少,自古以來並非傳統漢族人居住生活的區域,所以明朝在征服該區域後請沒有對其像中原那樣進行有效的統治,而只是設置了軍事機構,也就是奴爾幹都司。奴兒干都司實行軍政合一,其性質頗為類似建國後的新疆建設兵團,一邊防護祖國,一邊備戰邊疆。奴兒干都司設立後,黑龍江下游奴兒干地區的元代故臣多歸降明政府。明政府在元代驛站的基礎上,恢復了奴兒干通往內地的驛傳,密切了奴兒干同明廷的政治聯繫、經濟往來和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明成祖駕崩後,仁宗繼位,仁宗享國僅一載,隨後宣宗繼位,宣宗即位後,逐步廢止了奴兒干都司。明宣宗為何放棄奴爾幹都司呢?我覺得有三個原因:

1、明宣宗認為奴爾幹都司統轄的廣大區域為苦寒之地,不僅人口稀少,還不利於發展耕作等農業生產,類似於雞肋。不僅不能為國家的發展帶來利益,還要每年耗費錢糧軍餉派兵把守,浪費了很多財力物力。

2、此時退到草原的殘元勢力已經陷入分裂,韃靼和瓦剌相互之間陷入爭鬥,無暇顧及南下侵擾明朝,明朝北境壓力減弱。所以,朱瞻基認為以軍事為目的的奴兒干都司,在沒有戰爭的時候,就失去了意義。

3、明宣宗認為明朝應該休養生息,不再繼續發展成祖的擴張事業,放棄一些浪費錢財的地方。而奴爾幹都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放棄的。

二、宣宗放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安南即是現在的越南,其原本為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區域,但是在宋朝時,越南從中國獨立出去,到了明成祖時,越南已經獨立於中國之外近400年了,明成祖時,越南發生內亂,明朝政府應越南陳朝王室後人邀請平定內亂,在內亂平定後,明朝並未直接撤出越南境內,而是直接在其境內設置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對其進行直接統治。但是到了宣宗時期,明宣宗果斷的放棄了明朝已經統治了二十餘年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明朝官吏及軍隊全部撤出,越南(安南)隨即再次獨立。明宣宗廢止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主要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1、明朝在越南的統治不得人心,遭受普遍抵制:由於越南獨立與中國之外已經400年左右的時間,所以,越南當地人對明朝政府沒有所謂的認同感,明朝對越南的統治被越南人認為是侵略,是佔領。更為致命的是,明朝派往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的官員皆為貪官汙吏,他們在當地橫徵暴斂,魚肉百姓,導致其統治在當地造之激烈反抗。

2、明朝為了維繫在越南的統治,耗資巨大:由於當地人民對明朝統治進行了長期的激烈的反抗,導致明朝政府不斷向其境內派駐更多的軍隊進行征剿,這不僅使明朝軍隊傷亡慘重,也耗費了明朝政府巨大的財政支出,而越南人卻越戰越勇,明朝始終沒有在軍事上取得徹底的勝利,反而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明朝政府放棄奴爾幹都司以及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明宣宗“棄置交趾”所造成的消極影響是長期的和致命的。這一事件沉重地打擊了明朝在西洋地區的國際聲望,動搖了明朝的宗主國地位。同時,明朝失去了安南意味著失去了西洋,這一點恐怕是朱瞻基也沒有料到的。相對於放棄安南,奴爾幹都司的撤銷更為致命,因為撤銷奴兒干都司,蒙元殘餘勢力再度崛起,最終導致了“土木堡之變”的發生。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成為蒙古軍兵的俘虜。並且,明朝政府讓女真部落經營東北,最終導致了建州女真的崛起,最終奪取了明朝江山。


歷史課課代表


因為在經過了明成祖的好大喜功之後,大明的國庫已經非常疲憊了,此時的明政府,需要的不是擴充疆土,而是休養生息。

成祖皇帝時期,為了征討蒙古、平定越南,明軍可以說是花費了巨大的財富。軍隊的錢由政府出(成祖的時候,國家的主要兵力就已經是募兵了),而政府的錢則是要靠百姓的賦稅。為了維繫戰爭的進度和規模,政府往往要提高賦稅來維持軍隊開銷,但這樣一來,百姓的日子就會過得很艱辛,一旦有個天災之類的,那老百姓基本上就要破產了。因此在成祖皇帝時期,大明的流民很多,起義軍也不少,其中還有個最著名的唐賽兒起義。


打天下要錢,治理天下也要錢。對於奴兒干都司、烏斯藏都司和安南這些地方,實在是投入和收入不成正比。那時候東北人少樹多冷的一批,你要這地方能幹嘛?如果說是為了皮草,只要控制住當地的漁獵部落就夠了,沒必要派遣軍隊還專門駐守。西藏當時地高交通不便,大明政府對於藏傳佛教也沒啥興趣,要了也沒用。至於安南,那地方你強行用武力征服,然後當地人表示並不服,沒事還得給你捅個亂子,然後交通非常糟糕,派兵去鎮壓還不好走,收稅收不起來,留著除了耗國力也沒什麼實際意義。


所以從當時來看,仁宗所做的從大局來看還是很有道理的。當然這也實在是沒辦法的辦法,當時大明的財政幾近崩潰,東南地區因為重賦稅逃離戶籍的農民不在少數,寶鈔作為當時大明唯一的貨幣又迅速貶值(大明早期是不認白銀作為貨幣的),明宣宗迫不得已只得宣佈政府允許用白銀來代替糧食作為稅收被上繳。如果再去花費額外額錢去管理這些無人區,那大明差不多就可以提前倒閉了。

除了這些原因,還有一點就是大明的開中法在宣德年間已經幾近崩潰了。原本開中法是通過對鹽的掌控來維持政府的工程開銷和邊境開發,政府募商人輸糧換取鹽引,憑引領鹽運銷於指定地區,計道路遠近,運糧多寡,考慮中納商人能否獲利等因素,以確定糧引兌換額。但是隨著統治階級的日益腐敗﹐皇室﹑宦官﹑貴族﹑官僚們見持有鹽引有利可圖﹐紛紛奏討鹽引﹐轉賣於鹽商﹐從中牟利。這一現象被稱為“佔窩”。這種現象愈演愈烈﹐破壞了開中制度﹐也嚴重影響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政府收入不足之後,就會加大灶戶的負擔,最後灶戶不堪重負紛紛逃籍,成為了社會動盪的因素。而失去了開中法的支持,明政府就難以再繼續維繫對邊境無人區的控制,只能選擇放棄。



火器工坊


一句話:場子扯的太大,撐不住了!

朱棣為了證明自己的英明,同時掩蓋自己篡位的事實,搞了太多超級工程,這些工程是要消耗極大國力來支撐的。

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中說:“如果環境的開展與事實上的情形稍有差異,朱棣在歷史上的聲名很可能和隋朝的第二個皇帝楊廣等量齊觀。”

意思就是說,還好朱棣死的及時,不然繼續上馬大項目,朱棣就和楊廣差不多了。

這是一個很危險的時刻!

所以朱高熾和朱瞻基必須要給朱棣擦屁股,搞收縮算是一時之選、應時之策。

事實上,收縮政策給明朝帶來了仁宣之治,這可是明朝為數不多的盛世。

至於這個政策引起的後果,我們不能苛求古人的眼光,更不應該把什麼責任都讓古人來背。


Mr機械馮


這兩位皇帝這樣做也是很正常的,以大明的財政收入,要維持偏遠不穩定的邊疆地區的統治是很難的,首先是奴兒干都司在苦寒之地,是遊獵民族的地盤,大明在那裡根本沒有任何稅收,又種不了地,想移民過去也是不可能,之所以設置這個都司也是為了對抗蒙古人,是單純的軍事目的而已,根本上就是穩賠不賺的買賣,能夠佔領遼東就已經很不錯了,畢竟漢人政權幾乎沒到過那地方

還有就是安南,自從北宋開始就已經走上了獨立建國的道路,雖然朱棣又重新佔領,但又因為地方官員統治不當,導致反叛不斷,大明每年都得往安南投入大量的錢和軍隊,搞得百姓苦不堪言,安南的反抗也是愈演愈烈,所以只得放棄了

畢竟還是內地統治的穩定才是最重要的,不能為了維持這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地方的統治,而加重老百姓的負擔,搞不好就像明末為了平定後金建努一樣,加大了對百姓的徵稅,導致西北的叛亂,最後滅亡了大明


keeptrying666


仁、宣兩帝受儒家思想影響嚴重,還有對明太祖的“不徵之國”影響嚴重,認為大明身居中原,應施恩“蠻夷”,教化他們。而且成為成祖後人,繼位是合法的,而不是像朱棣一樣“靖難”起家奪取侄子皇位,需要赫赫武功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仁、宣二帝放棄的地方對於富庶的中原王朝來說,是未開化之地,投入和收穫不成正比,大明朝每年都要為了在這些地方投入大量錢糧,但除了“虛名”外沒有什麼實質性收穫,東北地區自然環境惡劣,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不好管束,這些民族時常因為沒有飯吃而掠奪他人,中原王朝如果救濟他們,耗費巨大,路途遙遠。

安南則是戰爭泥潭,叛亂不斷,而仁、宣兩帝又沒有成祖的遠見和魄力,受每年不停派軍隊平亂耗費士兵和錢糧,所以放棄了。


龍角大將軍


多瞭解一下明朝歷史吧。那些荒涼的戈壁沙漠,要它幹什麼?明朝只要想要就能要,但沒必要。這正體現了明朝皇帝的愛民如子。要了就得花費納稅人的錢搞基礎設施建設。明朝皇帝考慮到百姓的錢就必須得花在改善百姓生活條件上,所以沒必要要。這恰恰體現了明朝皇帝是好皇帝!


故國明月照


財政包袱總有背不動的時候,又搞不了種族清洗,只有退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