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場上的士兵都是如何“搶人頭”的?

dayu23


在古代,為了鼓勵將士奮勇殺敵,隨之而來便衍生出了相應的軍功制度,而最著名的想必就是“首級”軍功制了。所謂的“首級”軍功制,就是按照砍下敵人腦袋的數量來確定軍功。可是這會造成一個現象,那就是一旦敵人被殺死,往往很多人衝上去搶著割人頭,這便是所謂的“搶人頭”了,事實上這種現象在古代戰場上還是比較常見的,但卻容易造成軍隊混亂。

△“首級”是獲取軍功最直接的方式

古代戰場上搶人頭比較常見,但卻不是個好現象

在商鞅改革軍功制之前,普通士兵大多數來自於農民,他們參與作戰乃是必盡的義務,因此無論在戰場上殺死多少敵人,無論作戰多麼勇猛,都不會改變他們農民的身份。而他們的戰功,通常只會被記入將領的名下。直到商鞅改革軍功制之後,才改變這一不公平現象,普通農民士兵也可以通過軍功來改變自身的身份地位。

商鞅的《軍功論》有載“以斬獲首級數目賜爵”,這種依靠斬殺敵人獲取首級來獲取軍功的方式,使得秦軍士兵每次聽到打仗都極為興奮,從而便有了“虎狼之師”的稱號。這種最初的“首級”軍功制,確定戰功的方式便是將斬獲的敵人首級系在腰間帶回,或者用馬匹、馬車運載裝回。

那麼士兵為了獲取戰功,是否會在戰場上發生“搶人頭”現象呢?事實上不僅存在,而且一度達到了氾濫的地步。畢竟在戰場上,很難確定敵人是誰殺死的,往往會出現“一個賊首,數十人報功”的混亂現象。這種情況下,士兵們為了戰功,很容易就會圍繞人頭展開爭搶。

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中便有記載,“自來北軍臨陣,專好爭功,殺倒一賊,三、五十人互相爭奪,卻將敗賊亡了追殺,每每致賊以數人為餌,誘你上前都去爭功,他卻大眾一擁殺來,一個首級又不得,不知倒被他殺了多少”。也就是說,兩軍交戰,一個敵人被殺,往往有三、五十個士兵互相爭奪敵人首級,對於逃跑的敵人反而沒人管了,於是敵人便通常以幾個人為誘餌,引誘你們上前去爭奪軍功,然後在指揮大軍反殺回來,結果不但沒有獲得首級,反而被敵人殺死不少。

古代行軍打仗,並不像我們平時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樣,大家一窩蜂的衝上去互毆,事實上是很講究行軍佈陣、進退有序的,這種“搶人頭”的做法,雖然會增加自己的軍功,但卻很容易將大軍的陣型衝散,從而導致戰敗。甚至,有時候戰場上為了爭奪一顆首級,自己的士兵還會出現自相殘殺的現象,更惡劣的則有殺良冒功的情況出現。

△搶人頭很容易使戰陣混亂

同時,這種依靠首級計算戰功的方式,雖然有一定益處,但同樣也有弊端,例如弓箭手殺傷敵人卻無法獲取首級,騎兵衝擊而過根本無法割首級,攜帶首級過多影響士兵靈活性,割首級容易導致被敵人反殺等等。

如何解決“搶人頭”現象,配備專門的“砍頭隊”

既然“搶人頭”容易導致本方戰敗,但是取消“首級”軍功制又會影響軍隊戰鬥力,例如宋代文官徐禧領兵與西夏人作戰,竟突發奇想取消了以首級軍功制,結果士無戰心,徐禧也兵敗身死。

那麼該如何解決士兵的“搶人頭”現象,並儘量平衡各個軍種之間的戰功分配問題呢?其實也並非沒有辦法,那就是配備專門獲取人頭的士兵,而軍功也不再記在個人身上,而是以團隊為主。

△戚繼光

戚繼光的《練兵紀實》中有載“今後其長牌、長槍、狼筅,凡該當先,長兵之數決不許帶解首刀,只管當先殺去,不許立定顧戀首級。其殺倒之賊,許各隊短兵砍首,每一顆止許一人就提在陣後,待殺完收兵,有令催驗,方許離陣赴驗”,“今日比前不同,若殺倒首級、馬匹,都不必管他,殺手只管殺向前去。我自另定一班人,割首級,收馬匹”。也就是說,持長兵器交戰的士兵不允許攜帶解首刀,只管在前拼殺,不許顧戀首級,凡是被擊殺的敵人,統統由各隊持短兵器的人去收取首級,且每顆人頭只允許一個人在陣後攜帶,等到戰鬥結束,將領下令驗證之時,才允許離開本陣前去檢驗。

而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則對戰功的分配進行了規定,“每顆首級以三十兩論之,當先牌槍筅分二十兩,砍首兵二兩,餘兵無分者分一兩,火兵雖不上陣,本隊有功,亦分五錢;每顆本隊鳥銃手亦分二兩。”“但以殺退賊為主,即將級銀先賞衝鋒,首級以十顆為率,衝鋒者六顆,銃手二顆,割首級與紮營者一顆,俱系陣前回營均分。”也就是說,戰功不再記在個人身上,而是以團隊為單位進行計算,整個團隊中衝鋒肉搏的、負責砍頭的、遠程射擊的,按照危險程度以不同比例分配獎勵,這樣不但保證了軍隊的戰鬥力,而且避免了士兵爭奪首級,且讓軍隊變得更加團結,大家各司其職的去消滅敵人,只要仗打贏了,那麼軍功自然就少不了。

那麼在戚繼光之前是否已經有人考慮過個問題呢?目前我還沒有看到相應記載,不過由於戰場上搶人頭的事情經常發生,幾乎每個朝代都有相應的法律規定,一旦發現是要嚴厲懲處的。總之,在戰場上搶人頭是個危險係數極高的工作,不僅容易被殺,而且一旦被發現還容易受到軍法處置。


香茗史館


拿古代士兵攻城舉個例子吧。

以前,第一個往城牆上爬的,叫“梯頭”。攻城的前一天,大家就要決定一下,誰來做剃頭。做剃頭都是有好處的。決定是你的時候,就得意思意思了——幾串錢,先收下。可以先換點酒喝,快活一晚上也好。沒有人知道明天的事,第幾個上,都會死的,還沒有錢。

中國歷史上當兵的窮苦人居多,他們想要正常途徑改變命運,幾率是非常渺茫的,做第一批攻城士兵是最快的捷徑,即使死了,他的撫卹金也是很多的,最起碼讓家人衣食無憂。還有一點那就是古代作戰也是有督戰之人的,戰鬥響起後,如果正好自己的隊列是第一批登城的,裝死會被踩死,逃跑也會被處死,殺急眼之後,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拼死一搏。

用必死比較誇張了,但是死亡率絕對是非常的高,高風險同樣有高回報,從秦朝開始便出臺了獎勵制度,無論是拿哪朝哪代,對於第一批的攻城士兵獎勵都是非常豐厚的,令人心動無比,這並不是簡單的金錢獎勵。簡單的解釋一下,拿到這種軍功的人可以改變人生,封官加爵是肯定的,並且從此之後他便不是普通士兵了,如果能力夠強,地位會越來越高。

舉個例子,樊噲此人在歷史上頗有名氣,他一開始就是個屠夫,但是當兵之後,攻打濮陽時候他率隊衝鋒登城,並且活了下來,正是因為他的這種舉動,才成了將軍,從此平步青雲,還當上了左丞相。

歷史證明了一點,最終取得勝利的都是那些靠著道義,靠著榮譽,靠著嚴明紀律的軍隊。只有這些軍隊裡的軍人才勇敢,才無所畏懼。而那些靠著金錢美色誘惑,靠著督戰隊再戰友背後舉著刀子逼著他們前進的軍隊,是沒有戰鬥力的,是最終要失敗的!






賞心樂史


“搶人頭”其實就是戰國時期推行的“軍功首級制度”,在推行軍功制以前,各國選拔人才,包括軍事將領時,實行“親親尊尊”路線,主要在奴隸主貴族中選取。平日村社各級首領,戰時就是各級軍官,普通士兵無論在戰爭中立下多大功勞都不會改變他們的社會地位。後來各國推行變法運動,軍功制給了普通士兵上升通道。

但是這些國家裡只有秦國推行軍功制度是最徹底的,也是最合理的,因為他們的軍功首級制度是合理的分人頭,是團隊合作。而其他國家是搶人頭,是單打獨鬥。最終也只有秦國能滅六國一統中華。

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怎樣是合理的分人頭:在現代影視劇裡,常常把古代戰場表現為相當混亂的混戰狀態,然而在古今中外的戰爭歷史上,這種情況其實極少出現。戰場上大部分情況都是兩方軍隊結成戰陣,在保持一定距離的基礎上用長矛互捅(當然也不排除一些混戰,比如說偷襲或者埋伏,我這次只說大概率的戰爭狀態)。因此在這種模式下,經常是一方前進較猛時,將另一方壓制後退。這樣保持前進的士兵就很容易去捕獲對方來不及救助的受傷士兵作為俘虜,或者割取沒來得及拖走的士兵屍體的首級。古代士兵主要靠敵軍首級換軍功的,所以只有勇往直前,才能有機會去收割更多的敵軍首級。那會不會出現一個首級有數十人爭功的情況呢?也就是現在說的搶人頭。其實這種情況屬於常見現象,甚至歷史上出現過敵軍故意留下一些屍體,士兵們都爭著去割首級搶人頭而遭到敵軍反殺導致戰爭失敗的案例。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就吃過這種虧,他最後要求士兵要各有分工,設置專門割取首級的人,並將首級統一管理。

他在《紀效新書》與《練兵實紀》中分別提出瞭解決辦法“每顆首級以三十兩論之,當先牌槍先分二十兩,砍首兵二兩,餘兵無分者分一兩,火兵雖不上陣,本隊有功,亦分五錢;每顆本隊鳥銃手亦分二兩。”“但以殺退賊為主,即將級銀先賞衝鋒,首級以十顆為率,衝鋒者六顆,銃手二顆,割首級者與紮營者一顆,俱系陣前回營均分。”這兩段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首先分工不同,得到的獎勵也不同,但是隻要戰爭勝利,殺死了敵人,整個隊伍裡不管是衝鋒陷陣的,還是看家做飯的,都有獎勵。這個制度不僅避免了士兵爭奪首級貽誤戰機,而且讓士兵們更團結的,各司其職的去消滅更多的敵人。


點贊很容易,評論顯真情,關注更有愛!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或者是更好的答案可以留言,我們互相交流和學習!


我是網絡小白菜


如何"搶人頭"這個你要問我了,因為我是"搶人頭"的高手。在遊戲裡,我通常都是眼疾手快,搶人頭信手拈來,殘血放大招,人頭只一刀。

言歸正傳,在古代,斬獲首級多少直接關係到你的軍功,也代表了隊伍的整體戰鬥力。如果士兵屢次斬獲頗豐,等著他的將是升遷,將是封侯拜將。但是搶人頭歸搶人頭,首先得保證戰爭的整體勝利。想要保證戰爭的勝利呢,就必先調動士兵的積極性,然後時時操練,做到令行禁止,這樣才能形成一支有戰鬥力的部隊,而不是隻會搶人頭的散兵遊勇。只有威武雄壯之師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搶人頭"。


比如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商鞅為了提高秦軍戰鬥力,推出了獎勵軍功的措施,這樣自然調動了秦軍的積極性。外加秦人天生好勇鬥狠。秦軍成為了令諸侯膽寒的虎狼之師,後來秦王掃六合,一統華夏,秦軍搶人頭能力開歷史先河,無與倫比。

"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史記商君列傳》

到了漢朝時期,漢武帝舉全國之力,實行大包圍,大穿插的戰術。漢軍多次遠征匈奴,在衛青霍去病帶領下,漢軍斬首共幾十萬餘,衛青霍去病封侯拜將,不在話下。此時還是以"首級"為計量單位,漢軍"搶人頭"源自強大的戰鬥力,更是強大國力的體現。


隨著歷史的發展,以首級為單位獎勵軍功的方式逐漸演變成了"耳朵"。神鵰俠侶裡,楊過夜襲蒙古大營,帶回了數萬"耳朵",功莫大焉。這是小說之言,也是真實的歷史寫照。

而到了明清時期,戰爭的獎勵更偏重團隊和整體性。搶人頭支持,也更重視隊伍的整體作戰力。哪個隊伍先殺入敵陣,先攻下城樓,成為戰爭勝利的關鍵點,這支隊伍的功勞也就最大了。人頭再多,團隊輸了,那就沒啥可吹噓的了。

綜上所述,"搶人頭"也得保持整體性。小功掩蓋不了大過,如何搶人頭,先得保證威武之師,戰無不克。否則,那就是空談。

(我是風雪夢不逝,覺得不錯點個贊👍,分享關注吧,謝謝)


風雪夢不逝


對於古代戰場上的士兵“搶人頭”,俺唯一知的是古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有這案例。當時,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戰國初年,約有十幾個國。大國有秦,魏,韓,燕,趙,齊,楚,即“戰國七雄”。最終,秦國在戰場上對士兵以“搶人頭”,即士兵在戰鬥中割下一個敵國士官的人頭拽在腰間,戰後根據士兵獲取人頭數量來論功行賞的戰爭激勵方式,而統一了華夏大地,成為中華大地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

對此,以現代人的思維想象力的結論為:雖殘忍,但有成效。


手機用戶禾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