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和李善長哪個功勞比較大?論個人能力哪個更強?

看史明理


李善長:明代建國的股肱之臣,堪比漢代蕭何,如果非要說出一個對明代建立功勳最大的功臣,毫無疑問就是李善長。朱元璋最初被郭子興所忌憚,想把李善長調離朱元璋身邊,而李善長在朱元璋人生起步的困難階段,選擇了對朱元璋的堅定支持,這對於朱元璋而言,至關重要。

朱元璋攻城略地,所過之處都是李善長出臺政令,安撫百姓,治理國家,與蕭何的作用是一模一樣的。在朱元璋統轄手下大臣,制衡武將的方面,李善長也積極出謀劃策,給了朱元璋很大的幫助,這又是張良的功績。編纂《元史》,李善長有司馬遷的功勞。漢初設宰相,左為尊,李善長為左相,封公,乃人臣之極,三公之首。

可惜的是,明初的對權臣的清算,讓他的功績被遮掩了很多,但是事實是不能抹殺的,我們可以說一個古人好,說一個古人壞,他生前做過的事情,卻並不是能夠輕易的被歷史遺忘的。

反觀劉伯溫,雖然在《明史》中略有褒獎,然而卻沒有較大的實際貢獻。劉基在巔峰的時候,做到了御史中丞,不過是個二品官,在朱元璋的開國功臣當中,能夠排進前30名就不錯了。但是劉基最大的特點在於,他會接神仙方術吹捧帝王,地方日食、井水乾枯,他都能解釋為“君權神授”。沒有大的才華,行的都是吹捧之能,所以得以平安。劉伯溫晚年,地方一個縣令要見他一面,劉伯溫都能立刻報告給朱元璋,其人可見一斑。有猜測說是胡惟庸毒死了劉伯溫,可能也是因為討厭他總是告密吧。而劉伯溫去朱元璋那裡告狀,說胡惟庸要毒死自己,朱元璋很冷漠,說明劉基的地位和重要性真的很一般。

《明史》中有一段,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宰相,劉伯溫居然用相面之術解釋誰適合誰不適合,如果朱元璋相信他的鬼話,估計最後的漢族王朝開國皇帝就叫陳友諒了。

劉基是怎麼獲得後期的名聲呢?明朝第十個皇帝明武宗的時候,距離朱元璋開國150年左右了已經,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想要找個開國功臣來紀念一下,發現開國功臣基本上已經都被打倒不能翻案了,就拿出了劉基說事。並且稱其“渡江策士無雙,古今文人第一”。授予太師什麼的,這個時候劉伯溫才成為了一品。

最初劉伯溫只不過是元朝末年第二十三名的進士,社會大變革時期跟了朱元璋。到了明武宗的時候,開始樹立他為榜樣,清朝末年天下鉅變,有人借其口編造了《燒餅歌》,至此聲名達到巔峰。


村中無人對局


他們兩人都是當時人傑,但是兩人擅長的領域不一樣。李善長相當於漢代的蕭何,主要工作是,安定國度,撫慰蒼生,供給糧餉,不隔絕運糧通道;劉伯溫相當於漢代的張良,運籌帷幄當中,決勝千里以外,是參謀型人才。一個擅長管理,一個善於搞陰謀詭計。

就功勞而言,我覺得還是李善長功勞更大。明朝開國之後,李善長被封韓國公,俸祿四千石,位列開國六大公爵第一,是唯一一個以文臣身份封公爵的大臣。而劉伯溫被封誠意伯,是最低等的爵位,俸祿才兩百石。這是朱元璋論功行賞的結果。朱元璋還是非常肯定李善長的功勞的。

這樣的封賞,朱元璋也是有私心的。首先,朱元璋是個鄉土觀念很強的一個人,李善長是他同鄉,再一個,李善長這個人能力很強但是為人低調,是朱元璋的老下級,深得朱元璋信任。開國之後,國家也正需要這種管理型人才,所以綜合考慮就封他開國第一大公吧。而劉伯溫這種搞陰謀詭計,搞政變,擅長顛覆國家的人,開國之後還需要這樣的人麼?不宰了他就不錯了,還要啥封賞。

能力上,綜合考慮一下,還是劉伯溫更強吧。劉伯溫多謀善斷,給人感覺就是助楚則楚強,助漢則楚亡,對天下大勢分析極準,對人心也瞭解特別透徹。

個人膚淺的看法。哈哈



風吹星光顫


劉伯溫隨軍出行提供作戰策略,負責戰事策劃,把方向、定基調,相當於軍師。曾提出堪稱比諸葛亮“隆中對”的“時務十八策”的等一系列正確戰略方針,為朱元璋平定割據起到了至為關鍵的作用。朱元璋對其評價:“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御乎一方。”

李善長坐鎮後方,提供錢糧,招募兵員,為前方戰事做好後勤保障工作,作具體的行政事務,相當於總管家。

朱元璋建政後,李善長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左丞相,位列百官之首,封韓國公,位列開國六公之首。劉伯溫授號“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

這一切,原因一、錢糧人是作戰的首要因素,後方行政工作對於前方戰事起著決定性作用,故而李善長在明朝建立中起的的作用是最大的。二、李善長投奔朱元璋較早,屬於明初統治核心層安徽系人員,劉伯溫等其他地域人員在建明後被疑心極重的朱元璋排除出了統治中心。

故而,論功勞李善長居首,管家作用大於軍師。論個人能力李善長和劉伯溫在各自領域各有所長,難以評斷。





東方史話


劉基是外聘人員,起初是充當備顧問預謀略的工作。他本人25歲時就在蒙元朝廷相繼擔任過縣丞、掾吏,38歲時做教育系統的省級官員,在投靠明太祖前他的官職是江浙行省元帥府都事,這年他41歲,這期間也主管過一段時間軍事。

在成為吳、明官員之前,劉基在前朝參加過科舉,做過官,加上務實,性格耿直,知民疾苦,地方上名氣大。

1360年,49歲的被朱元璋禮聘為謀臣,而後世某些人說劉是再世孔明,活諸葛之類的觀點,應該就是受這期間的影響。

56歲時,劉基成了吳國的太史令,第二年做了明朝廷的御史中丞(御史臺二把手)兼太史令兼弘文館學士,爵誠意伯。

作為外聘謀士,1360-1367年這段時間,他參與了滅陳滅張及滅蒙元的戰略規劃,而劉基多謀正斷,機略過人,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策略。

2.李善長

李善長,字百室,定遠人。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陽,善長迎謁。太祖知其為裡中長者,禮之,留掌書記。

他比劉基大三歲。

太祖略滁陽是啥時候?是至正十三年冬,李善長39歲,劉基辭官在家。

離開濠州獨自發展的朱元璋剛剛擴充了兵力,朝著滁州而來。這個時候28歲的朱元璋充滿著堅毅勇武,年輕使得他體魄健壯,思維發達,本身就很有見底。與李善長聊過以後,他認為這個當地的名人言談很有道理,於是就認命他為掌書記,管文件檔案,後勤等工作。

攻克滁州以後,兩年後朱元璋克和陽,這一次讓他對李善長刮目相看的事情是李打敗了前來偷襲得元兵。

克太平後,李善長被任命為元帥府都事(跟之前的掌書記沒啥區別,還是給朱元璋管檔案後勤 )。

不久28歲的朱元璋攻下集慶,李善長做了他的行政一把手。

這時候猛人朱升被禮聘,劉基被禮聘。

說到謀略,朱升笑笑不說話,問問別人我跟小朱說的啥名言。

劉基做太史令的時候,李善長是右相國,劉基做御史中丞時,李是左相國,爵國公。

與陳友諒,張士誠的爭霸戰爭中,謀士不僅僅只有劉基,還有很多人。而說劉基謀略高於李善長,可能有所偏頗。畢竟管理這些謀臣的人就是李善長,他通曉典故,裁決事物果斷迅速,後勤工作搞得有聲有色,不讓老闆煩神,而又跟隨太祖時間比較早,早期艱難創業經歷多,軍政亦多參與。

《明史·李善長傳》: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謂:“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

時封公者,善長位第一,製造比之蕭何,褒稱甚至。

李善長是務實型人才,講透徹點就是既能參與謀略,但是更優秀的是具體的執行。那麼為什麼封賞會高於劉基呢?

結合上述,以來李善長跟隨太祖的時間比較早,從濠州出來找方向的朱元璋那會並沒有什麼名氣,所以可以說共起於草莽,創業於危急。而來從朱元璋對他的任命來說,確實反映了李善長本人的工作能力很優秀。

沒有牛叉的團隊,是搞不定陳友諒和張士誠的,論錢論地盤朱元璋沒得比,所以內政軍事的微操就顯得很重要了。

劉基與其他謀士一樣,在大的戰略決策方陣上,有著很清醒的預判和認知,但是落地執行差了些。

太祖的評價說,李善長雖然沒有在戰場上取得什麼功勞,但是跟隨我創業的時間很早,在供應軍需穩定地盤上,功勞非常大,完全應該給個國公幹幹。

這當時人當事人當權人說這個話,已經很全面了~



知行陽明道


以功勞來說的話,自然是李善長更加突出,朱元璋也給出了答案,開國後論功行賞,李善長任左丞相,封為宣國公,之後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在六個公爵中排名首位。

而劉伯溫則相形見絀了,雖然也是開國元勳,但跟李善長還是比不了。洪武三年他被封誠意伯,他主要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在民間聲譽很高,有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要說誰的能力更強,這個不好比,這2人都在不同領域,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對於領導者來說,不做選擇題,這2人都要!


紅黑聖西羅


李善長出生在1314年,辭逝於明朝1390年,年享76歲,屬於安徽人,是明朝時期的開國功臣之一,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同鄉,因為會因才用人得到朱元璋的賞識,從打江山開始,就一直跟隨左右,直到明朝建立之後,是朱元璋非常寵愛的開國功臣之一,功不可沒,賜免死金牌,深的朱元璋寵愛和信任,其可以免除李善長2次死,還可免除一次子孫之死,可謂是受寵愛萬千,自然地位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李善長自幼就愛讀書,有謀略和智慧,而且在法學上面有一定的研究,可以預測很多的事情,而且大多數事情都被他說中,又懂得看人,會因才用人,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和賞識,為什麼說李善長是智勇雙全?當時朱元璋攻佔滁州之時,出其謀略,並且還參與了重要大事的決策,軍隊物資供應都是又李善產負責,當時朱元璋對其非常的信任。

晚年時期,因為謀反罪而被朱元璋賜死,原因是因為胡惟庸有謀反心裡,這個朱元璋也是知道的,胡惟庸也是一直想拉李善長下水,但李善長一直都不願意,最終要其弟弟勸說李善長,久而久之,李善長最終對其弟說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這樣的一句話,意思是我反正已經老了,等我死之後,你們愛怎麼做就怎麼做。也就是因為這句話,最終導致了免死金牌也沒能救下李善長一家70多口,最後不得善終。

劉伯溫和李善長

明朝自開國以來,能人眾多,但是謀略以劉伯溫和李善長為最。因此很多人都喜歡把這兩個人拿來比較,從各個方面分析這兩個人誰的能力更強。

劉伯溫不擅長為人處世,他為人剛正不阿,但是李善長反之,他擅長拍朱元璋的馬屁,他缺少劉伯溫的自恃清高,也沒有那種與生俱來的傲氣。所以他可以在朱元璋面前多蹦躂一會,但是劉伯溫做不到,他先於李善長被朱元璋處死。

兩個人在謀略上都有著自己的見地,劉伯溫是點子多,常常能夠看清大局,決勝千里,李善長也不差,他擅於搞後勤,幕後為朱元璋分擔,並且李善長是朱元璋最早的一批班底。兩個人就好比張良和蕭何對劉邦的作用,有些人就會認為李善長才是大明的第一功臣,畢竟在功勞和苦勞,甚至於價值都遠在劉伯溫之上。

這兩個功臣彼此的關係並不是特別的好,說到底都是爭權的結果。淮西派和浙東派的鬥爭,兩大朝廷派別對立,他們兩個的關係肯定好不到哪裡去,並且劉伯溫又不給李善長面子,執意要處死李彬,李彬是誰?他是李善長的親信。

隨著兩者矛盾的加劇,甚至到了你死網破的局面,朱元璋對此是知曉的,但是他並沒有絲毫的勸阻的意思,因為他對功臣是起猜疑之心的。胡惟庸這麼一個小人物的登場,極大的改變了這場局面,他加劇了劉伯溫的敗亡,並且是趁你病要你命,曾追不捨。以胡惟庸所代表的淮西派是戰勝了浙東派,一代謀士也就隨之滅亡。

可悲,這兩個人如何的爭奪上風,最終的結果也都是被朱元璋所消滅,不知道他們兩個死的那天,老天有沒有替他們哭泣,都是大明王朝的重大損失。

李善長之死

我們在小學就已經開始學習我國的歷史,因此我們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但是,對於跟著朱元璋經過戰火洗禮的人非常的多,我們對於這些開國功臣卻不怎麼熟悉。李善長是跟對朱元璋打江山的一個重要人物,今天我們就要來了解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之死。

朱元璋成功的建立明朝之後,便開始從開國功臣的手中集權,甚至不少的開國功臣都因此被朱元璋殺害。那麼,李善長之死是不是也是因為朱元璋集權呢?根據史料記載,李善長是被朱元璋以謀逆的罪名處死的,李善長不僅僅沒有保全自己,就連自己的親人都遭到了迫害,最終只有李善長的幾個兒子得以活命。

那麼,李善長真的是有心謀逆嗎?答案當然不是。隨著李善長的年紀不斷增加,管理能力開始下降,李善長的手下經常做出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但是李善長卻利用自己的權利,幫助自己的下人減輕罪責,甚至是逃避罪責,這令朱元璋十分的憤怒。

而使得朱元璋對李善長出現殺意的是胡惟庸謀逆一案,李善長早就知道胡惟庸要謀逆,而且胡惟庸多次表明要與李善長合謀。雖說李善長拒絕了,但是卻沒有上報給朱元璋。正是因為如此,朱元璋審理胡惟庸謀逆一案時,胡惟庸誣陷李善長是同謀。再加上李善長的家奴也主來指責李善長謀逆,從而坐實了李善長謀逆的罪名,最終使得朱元璋下令將李善長殺掉。


二馬聖達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戰場上有兵有將有糧草,這就看主將與謀士的籌劃策略和將士的攻守戰力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好的主帥,再有策略的謀士,無兵無將,任你天大的本事才能,也只有打敗仗的份。因此,漢封功臣,首推主管後勤的蕭何,其次才是韓信、張良等。劉邦無論是兵源、糧草和後方鞏固等,都是蕭何一手操作。劉邦之所以能打敗項羽,很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有蕭何這樣為劉邦供兵供糧供錢的人,保證了劉邦在各個戰場上的需要。劉邦作為當事者和領導人,他應該很清楚蕭何在打天下時的作用地位是多麼大的。現在有很多諸葛黒,說什麼三國時蜀漢的劉備領兵打仗,從沒帶上過諸葛亮,以此否定諸葛亮的軍事能力。要知道,劉備領兵在外,後方的家裡得有一個能獨擋一面能力的人,為他守住老巢,為他足食足兵供給。縱觀當時蜀漢陣營,除了諸葛亮又有哪一個能勝任呢?在戰爭年代,後方也是極不穩定的,既要嚴防敵國的偷襲,又要安撫民心,發展經濟,保障前方軍隊供給,還要不斷為前方徵兵補充兵員。其實身在後方的鎮守者,一點也不輕鬆,其緊張程度一點也不比前方差。明朝開國,李善長在老朱還不起眼時就跟隨了老朱,一直為老朱打天下管理後勤,幫助出謀劃策,後來老朱有了地盤,李善長就在後方為老朱守地盤,治理鞏固地盤,打退元軍的進攻,並搞活經濟,發展生產,保障前方戰事的兵源軍糧供給,雖沒有參與滅陳友諒、張士誠及元朝的戰役,但僅憑保障軍需供給這點,就非常了不得了。劉伯溫是在老朱前景很好的時候被老朱聘過來的,一直在老朱軍營擔任軍事參謀。劉基多謀善斷,很會分析戰爭形勢,在各次戰役中對老朱幫助很大。如果沒有劉伯溫的幫助,老朱很有可能會在黑暗中多徘徊幾年。明朝建立後,叫花子出身的老朱竟成了明太祖,他大封功臣,論功行賞,首推李善長,被封為丞相和公爵,而劉伯溫只被封為伯爵,後晉官御史中丞。雖然不排除李善長與老朱有同鄉之誼、參加革命時間長等的原因,但對一個賞罰分明的明太祖來說,恐怕更多的還是內心肯定了李善長的功勞巨大。至於劉基與李善長誰的能力更強,這就很不好比較了。劉伯溫多謀善斷,運籌帷幄,軍事能力更強一些;李善長能籌善理,保障供給,治世能力更強一些。總之兩者各有所長,難分伯仲。


sunjin72976689


承蒙邀請,不堪感謝。

對此問題,在下簡言概之。

首先,這個問題沒有可比性:因為,劉伯溫是政策的策劃者,朱元璋是政策的的決策者,李善長是政策的執行者。雖然,後來李善長官至宰相,與劉伯溫爵位比肩,但也是按照前期劉伯溫策劃制定並由朱元璋簽署頒佈的基本路線來執行的。

所以,他們之間沒有可比性,但是,對於明朝當時的發展歷史卻有著不同的偉大功績,更沒有誰比誰 貢獻更大之說。僅此而已。



笛蕩晚霞


李善長是朱元璋的老臣子,是正宗的宰相,後方的民政後勤吏治都是他在管。相比之下,劉伯溫一直心向蒙元,被逼著才出山,只起到一個謀臣的作用。兩者功勞,李善長是封太師,宣國公,而劉基不過是誠意伯,兩者都是功臣,都是為明朝效力,所以從某重程度來說兩個都不能去比較的。


小彥之聲


給李善長提鞋吧。還比較個毛線。多看看正史,地攤雜誌小說看看就好別當真。李善長是朱元璋的第一功臣,劉伯溫可能排到二十號後還不知道有沒有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