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廢江河流
目前,整個史學界,對於《史記》評價很高,作為歷史學中的字典。
《史記》記載,五帝者: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皇: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地位最尊貴。
應該說,字典裡的東西是高於正史和野史的。
土木啟趙春光
我們所說的《三皇》和《五帝》是中華文明史的開始,和文明的創造的開端。是最早流傳於民間的《山海經》上面的記述,而我們中華民族的正史是從夏的(大禹)開始的,是三千年。我們所說的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就包含了《山誨經》所述的大約兩千年的文明史!所以我認為《三皇》和《五帝》是中華民族的正史。三皇是指:燧人氏《天皇》伏羲氏《地皇》神農氏《人皇》。五帝是指:少昊,顓頊,常嚳,堯帝。堯傳位與大禹,就是夏朝的開始,就有了正史《春秋》。
為什麼呢?是因為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將打來的野獸埋在火裡燒熟吃,結束了人類籲毛飲血的生活。伏羲氏發明了結繩記事和結網打魚,弓箭和長矛以便於打獵,也讓人們人山洞走出,用木頭搭建草屋,更方便人來居住。
神農氏,嘗百草,造八卦,教人們開墾農田播種五穀,並創造了文字結束了了古老的結繩記事。他還發明制洶技術,教人們使用淘器煮菜喝湯,再到後的夏商時期就有了青銅器,人使用青銅器開始做飯煮肉吃了,從此,我們先民們的文明又向前邁了一大步。答之不周!望見諒!謝謝閱讀。
夜無眠158725182
歷史其實是在敘事,是在講故事,是與“真實”不同的。
歷史修撰中最重要的不是內容,而是文本形式。因此,歷史學家在寫歷史時,把一些構想和結構強加到歷史上去,目的是要再不同的歷史敘事中找到共同的結構因素,以便“追溯變化,勾勒出所論時代的歷史想象和深層結構。”
所有的歷史著作,即便是其中最出色的,都是對過去的高度簡化和濃縮。
“三皇五帝”中的人物,我們不應該全部都歸之於神話或者野史,這是不嚴謹的。“三皇五帝”已經不是原來口頭相傳的記載,而是經過了後人的記錄整理,“雖然難免有整理者的某些思想和成分,卻不是整理者杜撰的,也不是周秦之際或其後學者們所擬議的一種考古般的推測。”
從中國的歷史情況來看,“作為狹義民族的夏或者華夏族形成於我國傳說時代的‘五帝’時期,夏國和夏朝的建立,可以作為他形成的標誌’”。也就是說,華夏族與“三皇五帝”當中的“五帝”均大致形成於夏朝建立的時期,我們也英國看到,“三皇五帝”不是憑空臆造出來的,當中的人物許多是中國上古各部族的神話傳說人物和祖先神靈。這些人物經過春秋戰國以來歷史學家、經學家多次編排和整合,才變成華夏族的帝王祖先。
三皇五帝的歷史是在原本非完整的古史的重建
縱觀先秦典籍,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即先秦典籍有著非常強烈的人本特色,如《尚書》、《詩經》、《春秋》等典籍都是以前人的歷史為主要記述對象,以人類社會的活動和規則為主要內容,而少有什麼話性的記錄,極少對自然現象、神靈等自然和超自然事物的解釋和說明。
任何一個社會都不可能只有關於人類社會與制度的解釋,而且必須有關於生活自然環境的解釋,而這些在先秦典籍中卻十分缺乏。但從《山海經》等書籍看,當時解答自然現象、記錄神話的書籍當也不在少數,只是由於後世取捨,導致這類書籍亡佚,被人遺忘而已。
由此可見,三皇五帝的歷史,其實是從人本的角度出發,相比世界歷史發展,人類最初歷史是從神話開始的,幾乎所有文明的前期歷史都充斥著神話和傳說,中國歷史卻明確地以人為主,這種現象說明,中國古史系統的形成初期即拋棄了神話與傳說,而關注人自身的歷史。
是故,三皇五帝這段歷史,其實是在並不完整的歷史記錄中完成了對古史的重建,這其中有政治需要的重塑和解構,但大體上其中存在的人物應該是真實存在的,事蹟的話有可能存在整理編纂講故事的需要而發揮過想象力。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青年折緣
被魯迅先生稱為“無䪨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時代開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確實做到了“究天地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對後代影響巨大。
而史記就是從《五帝.本紀》開始的,後世史學界論中國歷史就採納“始於三皇五帝”這一說法,但儘管有故事情節和人物傳說,但缺乏相應的考古研究證據來支持,因而大部分史學家都是把他們當作傳說中的人物來陳述的。
個人認為,“三皇五帝”既不屬正史,也不屬野史;往往正史指的是歷朝統治集團組織整理的有益於本階級專政的歷史資料,野史往往指民間有史學知識的人編撰出來歷史資料。
“三皇五帝”太遙遠不管官方、民間都沒有流傳詳細的歷史資料,縱使真正地存在過,當時的文明程度也沒到能用文獻資料的形式記錄自己活動的這一地步!所以,形成不了正史或者野史。
說到我們稱自己是炎黃子孫的意義:《尚書》、《山海經》、《史記》都有三皇五帝的形象,初中歷史也有炎、黃帝的故事描述;流傳了幾千年,華廈民族在文化與情感接受、認同他們由來已久;所以在文化傳承上,在促使民族大團結上,在塑造各民族共同體上,在追溯中華文明起源方面都有積極作用。
現在,“我們是炎黃子孫”已經成為我們約定俗成的習慣用語,成為華夏民族的精神標籤,在加強民族融合、推進兩岸堅持“和為貴”的原則的方面依然有深遠的意義。
希望星晨58298869
這個時代距現在太遙遠,沒有相應的考古發現,所以不被稱為信史,也就是說不是可靠的歷史。但是不應該把這段歷史歸到正史或者野史中,這兩個類別都是不合適的。因為正史指的是統治政權官方整理的歷史資料,野史指的是民間編撰的歷史資料,但是三皇五帝假如存在的話也沒有發展到用文獻記錄自己歷史的文明高度,官方都沒有這個水平就更不用說民間了。但是後世不管是官方的正史還是民間所謂的野史都選擇相信這段歷史的存在。
《史記》開篇就是五帝本紀,後世也基本上都採納了這一說法。但是因為缺乏相應的考古成果作為支撐,所以現在史學界的看法應該都是把他們作為歷史傳說或者是可能存在過的部落首領。
至於題主問到的我們稱自己是炎黃子孫有何意義。我認為,現在來看三皇五帝到底是否存在還不得而知,但是即使不存在的話,從《尚書》《史記》到如今廣大中華兒女的頭腦中都有了三皇五帝的形象,炎帝黃帝的故事流傳了幾千年,大多數中華兒女都將他們在文化上或者情感上認同他們,看一下黃帝陵祭祖的規模就知道了。所以他們更多的意義可能是在於文化傳承上、在於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上的。炎黃子孫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每個個體不可磨滅的精神印記,所以當然是有意義的。
這只是個人的看法,如有不妥之處,歡迎大家在評論中批評指正。
圖為黃帝陵祭典盛況
高級而有趣
三皇五帝應該是正史,通古今之變的《史記》就歸於二十四史中的正史,史記記載了上至黃帝的五帝本紀。其它的書目和道經也記載了五帝事蹟,只不過人名各不相同,根據不同史料記載,有以下五種說法:
①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②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③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④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鑑外紀》)。
⑤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
另外,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追根溯源、尋根問祖的傳統,我們也常常自譽為炎黃子孫,華夏上古八大姓也確實與三皇五帝有關。上古八姓:姜,姬,媯,姒,嬴,姞,姚,妘,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
姜姓源出炎帝神農氏,炎帝生於姜水,因以姜為姓。以後由姜姓繁衍出一百多個姓氏。
姬姓源於黃帝,黃帝因生活於姬水,以姬為姓。黃帝是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遠古華夏民族共主,五帝之首,尊為華夏人文初祖,姬姓衍生出四百多姓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華夏民族姓氏的起源。
姚姓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舜生於姚墟。
嬴姓可追溯到顓頊高陽氏之孫皋陶,也有的認為是源自於少昊。
姒姓祖先可以追溯到大禹。
妘姓是中國傳說時代火神祝融。
媯姓出自上古高辛氏後裔堯帝的封地,得姓始祖是堯帝。
姞姓是黃帝姬軒轅的直系後裔,《國語》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
德厚致遠
三皇五帝。是中華民族先古社會父氏社會的創世英雄和完美皇帝的典型代表。屬於神話傳說的故事範疇。顯然所有對三皇五帝的文字記錄,佐證了三皇五帝是野史記載範疇。據現發現的資料考證的文字最早記載於巜搜神記》、《呂氏春秋》等多部典籍,其典籍子均屬於文學鉅著,相比《搜神記》是文學著作而言,《呂氏春秋》一書有史料考證的記載,亦文亦史。
三皇五帝的文字記載於中國第一紀傳體歷史鉅著《史記》。《史記》是我國最有影響力的史學典著,所言,三皇五帝的亦是官史所記載。三皇五帝是正史。(吳新堅)
吳新堅詩人作家
一般現在都是把歷史分為傳說時代、信史時代幾個部分。
在沒有文字的那個年代,歷史就靠著口耳相傳,一代一代傳下來。這就是傳說時代。
口耳相傳,經過漫長的時間,很多人和事都會發生演變,真相就會被掩藏在那些古老的傳說之中。很多不能拿來作為信史來看。
但是傳說時代還是會保留很多的重要信息。
譬如說,很多記載堯舜是禪讓相傳,而《竹書紀年》記載則相反。《竹書紀年》記載是舜囚禁流放堯,奪取的權力。
那麼,我們應該採信哪種說法?《史記》成書年代離那個時候也很遠,而《竹書紀年》一直備受爭議。所以,人們都是根據需要來採用符合自己利益的那種說法。
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那個時候是按照堯舜禹的順序傳下來的?
黃帝大戰蚩尤,具體誰打誰,有爭議。但是,那時雙方處於敵對並且發生了戰爭,應該可以確定無疑。
大禹治水,可以佐證那時有洪水發生。
等到有了文字,就進入了信史時代。文字的傳承畢竟比口耳相傳要可靠的多。
這時候又分為正史、野史。一般官方編纂的史書,被稱為正史。私人編纂的稱為野史。民間口耳相傳的歷史故事,一般不被作為歷史資料,但是可以作為參考佐證。
在論述某段歷史時,一般還是以官方史書的記載為準。畢竟官方無論在史料上,還是在學術上,都是民間人士所無法比擬的。而且官方史書更具有權威性。
譬如,咱們討論諸葛亮。我爺爺引用了個民間故事,我拿出一本我自己寫的《諸葛亮傳》,你拿出《三國志》。人們更願意相信誰的說法?
現在,人們更加重視實物證據。大量的出土文物,證實了我們很多的歷史記載。也解決了好多歷史困惑。
出土的雲夢秦簡《法律答問》,以實物證據證實了秦朝那時的律法狀態。
兵馬俑的出土,證實了秦朝當時的很多情況。尤其,那時古人的髮髻是怎麼梳理的,這是任何史書都無法給出詳細描述的。
不要受某些人的影響,而對自己的歷史沒有信心!
當有些人斥責你們那時的歷史是野史的時候,請記住他們連野史都沒有!
寄暇學宮
人物是真實的,故事是傳說,
就像《三國演義》《隋唐演義》一樣,有這些人物,故事背景也是真的,但是,是小說。
三皇五帝的人物也是真的,時代背景也是真的,故事是假的,正史裡有,如《史記 五帝本紀》,但是,明顯就是假的,是神話故事了。
三皇五帝是指夏朝以前的中原地區部落聯盟首領,時間跨度有數千年,
夏朝建立以前,屬於原始社會部落,是母系氏族社會,比如,上古八大姓,都有“女”字旁,“姚、姬、姜、姒”,
就像後來的遼、金、元、清,他們都還是原始社會部落,後來產生部落聯盟了就壯大了。
所以,三皇五帝可以類似於後來的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這些人,他們是部落聯盟首領,帶領自己部落征服蠻夷戎狄,擴大地盤,
三皇五帝是一種概稱,並沒有特定所指,像春秋五霸一樣有爭議,
南朝四百八十寺
三皇五帝,三皇,有前三皇、中三皇、後三皇之分。
三皇分別有以下各種說法:
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記·補三皇本紀》
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
伏羲、女媧、神農;出自《春秋運鬥樞》
伏羲、神農、黃帝。出自《三字經》
東方天帝太昊伏羲,屬神句芒;南方天帝炎帝神農,屬神祝融;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屬神蓐收;北方天帝顓頊高陽,屬神玄冥;中央天帝黃帝軒轅,屬神后土。
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僅太古時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人民則把他們敬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績。
五帝。“帝”原指五方上帝,戰國才附以人間歷史人物之名替入。人間的“五帝”一詞在孟子時尚未出現,他書中只提到“三王五霸”。
黃帝(軒轅)、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農)、白帝(少昊)、黑帝(顓頊)。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一般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禮記·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為五帝。
《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為五帝。
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秦國原有四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按呂不韋十二紀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時和五行之神。黃帝居中,具土德;大皞居東方,具木德,亦稱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亦稱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稱白帝;顓頊居北方,具水德,亦稱黑帝。對於五帝,則一般採取《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