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的房子还会继续抢手吗?

已经到了离开内地县城的时候了!

中国地理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大致的方向是两个:一是打破省级财政,以京沪广深为中心,形成三大都市群。 二是不打破省级财政,以发达省城为中心,形成15-20个次中心。

以哪个方向为主,我也看不出来,好像是都在搞。

思路一,效率最高,难度最大,因为各省的基本居民保障不同,要想一体化,拉平成本巨大。 思路二,效率和难度相对平衡。

不管怎么走,人口集中的大方向是明显的。除了沿海省份有历史形成的双雄城市外,华北,西南,东北,华中,西北,省会城市的GDP,医疗教育,就业房价,明显超过本省第二第三名的地级市,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地级市属于过度层,毕竟大城市也容纳不了所有人。县城的发展难度,越来越大。

县城发展问题,在2014年左右其实已经彻底显现化了。当时,各大开发商在县城的楼盘,基本处于滞销状态,电视台做过很多报道,我印象中,福建宁德,浙江宁波,江西赣州等地,下辖各县,很多楼盘非常困难。

但是,“楼市去库存”的到来,棚改资金的从天而降,掩盖了县城发展后劲不足的内在。一夜之间,县城楼市,锣鼓喧天,彩旗飘飘,大家发了疯一样的抢房子,两年翻倍是客观的描述。短暂的亢奋和激情,已经过去了。今后怎么办?

县城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高薪岗位。大部分县城人口也就是几万人,消费力也不大。每年的高考,就像是抽水机,把县城最好的人口和资金,彻底抽走。几十年如一日。过去很多年,县城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乡村农民工的回报。

很多乡村农民工在发达地区打工,把资金寄回老家县城买房。县城里的优质人口,通过高考机制逐渐撤离,奔向京沪广深和省会。有进有出。以前,县城每年高考产生的985毕竟少,农民工更加多,所以,县城总体上是发展很快的。

现在,情况变化了。90后农民工不怎么愿意回县城了。考虑到留守儿童,医疗教育和沿海城市的户籍开放,内地县城已经成为鸡肋,慢慢成为老弱妇幼的生活区,消费力进一步下滑。乡村劳动力直接跳过县城,进入沿海发达地区。

生活在县城的白领心里也知道,如果下一代不能进入体制内,只能离开,因为当地的营业员工资还不够吃饭的。现在的乡村,基本没有几个青壮年了。县城接盘侠越来越少。县城土地多,新区和老城区抢夺潜在住户,老房子越来越没有价值了。


县城的房子还会继续抢手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