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財團”是如何煉成的?


“中國第一財團”是如何煉成的?|| 企業家精神


  • 關注秦朔朋友圈
  •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496篇原創首發文章


上週筆者寫了《一年過完了會留下什麼?一生過完又會留下什麼?》,寫的是榮德生自述的一個甲子,每年的所想所做,踐行經世濟民的實學精神,是中國獨特的企業家精神的典範。其實榮氏兄弟(榮宗敬和榮德生)有太多值得挖掘的精神意義。願讀者不厭其煩,繼續聽我說一些故事和啟示。

毛澤東曾說:“榮家是中國民族資本家的首戶,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稱得上是財團的,就只有他們一家。”1945年,榮德生的兒子榮毅仁率先向上海市政府提出將他的產業實行公私合營……“紅色資本家”的稱呼由此而來。1979年,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找到榮毅仁,探討在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一些問題。鄧小平要榮毅仁在引進外資方面多多出謀劃策。不久,他拿出了“方案”,建議按國際慣例,建立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

這一紅色財團,天生帶著家國情懷,並且在創業過程中一直貫徹著實業救國的理念。筆者特簡單翻譯榮德生老先生所寫的《吾兄宗敬創業經歷》和《振新紗廠創業經過》兩篇,來看看他們的精神所寄。

“中國第一財團”是如何煉成的?|| 企業家精神



“中國第一財團”是如何煉成的?|| 企業家精神

榮宗敬創業經歷

此段為《吾兄宗敬創業經歷》翻譯改寫而成:

1932年,榮宗敬60週歲。親朋好友籌畫為他慶祝(僉謀捧觴稱慶)。宗敬聽聞後,驚詫地說:“這會加重我的過錯啊。君子要先天下之憂而憂,而後天下之樂而樂。老百姓還在水災裡困頓,郊牧林野,水勢還那麼廣闊,水災還不曾斷絕。怎麼防治它,還是沒有好的法子啊!讀‘鴻飛何所逃,烏止誰之屋’這樣的詩,心裡都是憂愁和悲哀啊,民不聊生啊,況且東北告急,被虎視眈眈,戰火紛飛下,同輩們、同志們都在想辦法抵禦外侮,良士和勇夫都在獻出自己的力量。在這樣的時刻,我怎麼還敢做壽啊!”

我兄長的話,是仁者的話,怎麼敢不聽呢!但是我兄長艱苦卓越的創業經歷,可以更多地被世人知曉。

我的兄長幼小聰慧,長大後聰明剛烈。八歲時開始讀書,師從殷省甫先生,做起文章來很有靈氣。先生稱他,“這不是一般的有才”。十五歲的時候,去上海打拼,在錢莊當學徒接觸金融業。在上海,中外各方人士往來眾多,物質與精神匯聚,信息靈敏,思想先進,經過幾年,兄長就洞悉了世界貿易變遷與現狀,知道了商業的法則訣竅。他認為此時此刻的中國,若不知己知彼,深度剖析利弊,就不能挽狂瀾於既倒。經過一番經歷和思考,他認為,實業救國之道是可行之道。

二十歲,兄長經常來往於無錫與上海之間,實踐實業。他認為,“衣食是人民的命脈。要做好這些根本之事,一定要多開設麵粉廠、紡織廠才行。”(“衣食者,生民之命脈也。欲培其根而植其本,非多設麵粉廠,紡織廠不為功。”)然而,大廈並非一隻手能夠擎住,巨大的財貨並非吆喝就能自然而來。白手起家之後,就要更多謀劃,考慮天文地理,人間世道。在平原之地,水陸交通的樞紐非常重要。有一天他路過西城外,見有荒地二十多畝,這塊地叫太保墩,他眼光獨到,認為可以建設麵粉廠。於是就購地募集股份,落成了茂新第一面粉廠。那一年是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到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又在惠山浜創設二廠。民國三年(1914年),在一廠旁邊添設了三廠。民國二年(1913年),在上海新閘橋創設福新一廠,民國三年(1914年),在上海西蘇州路創設二廠。民國六年(1917年),在山東濟南創設茂新四廠,同時又創設福新三廠於上海小沙渡路,並在二廠附近建設四廠。後又創設五廠於漢口嬌口宗關。民國七年(1918年),創設六廠於上海新垃圾橋,同時創設七廠在上海新閘大通路,創設八廠於莫干山路。這樣麵粉廠共十二個了。

至於紡織廠,最早基於民國四年(1915年)創立於上海白利南路的申新一廠。民國八年(1919年),又創設二廠於上海宜昌路。創設三廠於無錫西門外五洞橋。民國九年(1920年),創設四廠於漢口嬌口宗關。民國十三年(1934年),又創設五廠於上海楊樹浦高郎橋。民國十四年(1935年),設六廠於常州南門外,民國十八年(1939年),創設七廠於上海楊樹浦。民國十九年(1940年),創設八廠於上海陳家渡,民國二十年(1941年),又創設九廠於上海楊樹浦。這樣,紡織廠共九個。

這些都是因為我兄長的見識和能力,真正的愛國情感和內心意志所致,創造了先前的商人都沒有做到的事情。另外王堯臣、王禹卿、丁梓仁、浦文汀輔佐並支持他。人們都知道他“審察輕重,明析秋毫”,而不知道他“抵制於無形”,因為我們自己製造的國貨越好,就會損傷他國商人的利益。這就是我的兄弟,鍥而不捨的意志,健而不息的誠意,並非僅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商業版圖,這是君子的想法啊!

原文來源:《杖鄉導遊錄》,一九三二年版,並據一九三五年《榮氏宗譜》卷二十九校訂,標題為《榮德生文集》

中國近現代商道起點本就很高啊!那時候的人想著如何背上自己的使命,背的更重更能體現自己的價值。負重前行,這些重量並不能壓垮他們的脊樑,不覺得是負擔,而是一種積累,為家積累,為國積累。

最近的這幾篇文章,我都在強調積累主義。積累主義經過實踐的提煉超越了經驗主義。而且這種積累主義比集體主義也更加深刻,是真正的集中力量辦大事,並且是激發個人的努力,而不是抑制個人的思想。中國真正的企業家精神,從來不是放飛自己,而是浸潤到經濟社會的網絡裡有機地擔起自己的使命。

“中國第一財團”是如何煉成的?|| 企業家精神



“中國第一財團”是如何煉成的?|| 企業家精神

榮德生的冒險精神

榮德生有一篇《振新紗廠創業經過》,筆者將其略微翻譯:

振新紡織有限公司創始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初七日,在上海北京路壽聖庵的西廂發起成立。為什麼選在壽聖庵,是因為榮瑞馨先生在這為他的先人辦齋事。參與發起的人有張石君、葉慎齋、鮑鹹昌、榮瑞馨、徐子儀還有榮家兄弟(榮宗敬、榮德生),共七個人。當天大家認購股份,發起人各認3萬元,共21萬元,其餘向外募集,籌到60800元,股本共計270800元。第二年開始建造,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初八工廠正式開工(也就是用了一年多時間),一切完成,建築廠房及定購紗機一萬錠,成本投入要33萬餘元,不夠的6萬元由董事墊付。開工後,營業方面流動資金全靠調度,即靠錢莊借貸。

開工後的這一年中秋節,已經欠裕大祥30餘萬元,董事會推我作為廠經理,在管理振新的同時也管理茂新。我管理以後,一個月之內,銷售庫存的紗,兩個月內全部出清,算起來,並不虧損。廠裡的經濟調度,開始是由總經理張雲伯負責,沒幾個月,雲伯離開上海,所有事都交給我主持。期間經歷了很多困難,我都設法解決了。

宣統二年(1910年),振新幾乎要破產了,我37天內每天在無錫上海之間奔走聯繫,想盡辦法,借到資金,籌劃、墊付、購新、贖舊,幸虧轉危為安,我的堅心和毅力,大家都看在眼裡。我也由此信念更強,專心從事事業,擴大生產。茂新是靠冒險購得最新技術的機器解決發展困難的,所以振新要圖大發展,必須增添最新技術的機器不可。正在考慮這件事的時候,辛亥革命爆發,廠裡運營資金無法週轉,停工了幾個月,我就想了一個辦法,就用“工資票”的方式代替現金,度過難關,復開了工,才有了轉機。

民國元年(1912年),營業情況轉好,我又想到增添新機器的事了,要徹底解除振新困苦的狀況,就要添機器減輕往後的開支。看到新的機器圖紙之後,就決定添紗錠18000枚,須33250英鎊,機器需用1350千瓦的,連同馬達及其他配備,共計需10500英鎊。當時每英鎊約等於十銀元,即需要43.75萬元。跟賣方商議先付定金10%,每三個月付10%,直至90%都付完。這筆錢從1912年十二月初五日簽字,到1915年十月初四付完。為了安置新機器,還投放了新廠房,由外國人馬勒設計,共用去建築費68000元。我盡力經營,每一次都是如期付款。後來,因為跟董事會不和,我辭了職。

回憶這個公司創業46年,經歷人世變遷,老機器都已經毀壞,後來添置的“新機”也都快四十年了。按照一般的紡織業的理論,紗錠使用三十年就應該報廢了,對於這樣的老機器,我心裡很是憂慮。不日前聽彙報,知道廠裡的現任管理者,已經訂購了新機器兩萬錠並配好了其餘設備,很是欣喜,料對將來肯定頗有好處。能夠再經過四十年,發展擴充,前途無限。我的子孫以後都可以從事這個事業而衣食無憂。對於國家和社會而言,也是能夠增加生產量,滿足人們生活需要。這個廠開設的早,也培養了不少人才,尤其是女工人才。後來陸陸續續有不少的紗廠開放,都來振新學習挖掘人才,使得一般百姓對工廠企業有所瞭解,這個行業漸成風氣,幫助國家和社會的方方面面有所發展。希望新機趕緊裝好開工,我為各位股東感到欣喜,為企業前途感到慶賀,為國家社會感到欣慰。

原文載於:中新史料委員會編《申新系統企業史料》,第六編第二期。1951年11月。

在榮德生的創業經過敘述中,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借錢融資,花費鉅額資金購買最新技術的機器,以及培養最新技術的人才。企業家精神本質上都是冒險精神,無論是負重前行,還是負債前行,都是對自我生命的挑戰。在一個階段集中力量克服嚴重的困境,才能突圍。所以別害怕苦難和挫折,將它統統視為考驗和考題,就看自己如何冷靜處理了。

“中國第一財團”如何煉成,從這兩篇文章中可見一斑啦。


“中國第一財團”是如何煉成的?|| 企業家精神


  • “實學與積累主義”:

別光研究心學,“實學”更能告訴你如何經營一個高產出的人生

一年過完了會留下什麼?一生過完又會留下什麼?

水調歌頭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中國第一財團”是如何煉成的?|| 企業家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