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祐通寶的錢文為何人手書?有何史料依據?

用戶5013848078852


貞祐通寶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29、古泉一百名珍之82。為金宣宗完顏詢貞祐年間(公元1213~1217年)所鑄,並配合貞祐鈔發行,鑄量小,流通時間短,存世稀少。錢文楷書直讀,據今所見,分為小平、折二、折三3種。開始收藏古錢幣時,我總是不記得錢幣大小的標準,現在簡單介紹一下:小平錢也叫平錢、直徑一般在2.3釐米左右;折二錢直徑一般在2.8釐米左右;折三錢直徑一般在3.1釐米左右;折五錢直徑一般在3.5釐米左右,也有說3.2~3.6釐米;折十錢,直徑一般在4釐米左右。貞祐通寶以折二為罕見,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一枚。2007年嘉德秋拍一枚貞祐通寶小平,成交價格為20萬元。



孫先森SUNYX


不好意思,我還真給你找到怎麼一個客觀符合的人物。

首先我們先看看正史是怎麼記載的

金史·卷四十八·志第二十九·食貨三

貞祐四年八月,平章高琪奏:“軍興以來,用度不貲,惟賴寶券,然所入不敷所出,是以浸輕,今千錢之券僅直數錢,隨造隨盡,工物日增,不有以救之,弊將滋甚。宜更造新券,與舊券權為子母而兼行之,庶工物俱省,而用不乏。”濮王守純以下皆憚改,奏曰:“自古軍旅之費皆取於民,向朝廷以小鈔殊輕,權更寶券,而復禁用錢。小民淺慮,謂楮幣易壞,不若錢可久,於是得錢則珍藏,而券則亟用之,惟恐破裂而至於廢也。今朝廷知支而不知收,所以錢日貴而券日輕。然則券之輕非民輕之,國家致之然也。不若量其所支復斂於民,出入循環,則彼知為必用之物,而知愛重矣。今徒患輕而即欲更造,不惟信令不行,且恐新券之輕復同舊券也。”既而,隴州防禦使完顏宇及陝西行省令史惠吉繼言券法之弊。宇請姑罷印造,以見在者流通之,若滯塞則驗丁口之多寡、物力之高下而徵之。吉言:“券者所以救弊一時,非可通流與見錢比,必欲通之,不過多斂少支爾。然斂多則傷民,支少則用不足,二者皆不可。為今日計,莫若更造,以‘貞祐通寶’為名,自百至三千等之為十,聽各路轉運司印造,仍不得過五千貫,與舊券參用,庶乎可也。”詔集百官議。戶部侍郎奧屯阿虎、禮部侍郎楊雲翼、郎中蘭芝、刑部侍郎馮鶚皆主更造。戶部侍郎高夔、員外郎張師魯、兵部侍郎徒單歐里白皆請征斂。惟戶部尚書蕭貢謂止當如舊,而工部尚書李元輔謂二者可並行。太子少保張行信亦言不宜更造,但嚴立不行之罪,足矣。侍御史趙伯成曰:“更造之法,陰奪民利,其弊甚於徵。徵之為法,特徵於農民則不可,若徵於市肆商賈之家,是亦敦本抑末之一端。”刑部主事王壽寧曰:“不然,今之重錢輕券者皆農爾,其斂必先於民而後可。”轉運使王擴曰:“凡論事當究其本,今歲支軍士家口糧四萬餘石,如使斯人地著,少寬民力,然後徵之,則行之不難。”榷貨司楊貞亦欲節無名之費,罷閒冗之官。或有請鑄大錢以當百,別造小鈔以省費。或謂縣官當擇人者。獨吏部尚書溫迪罕思敬上書言:“國家立法,莫不備具,但有司不克奉之而已。誠使臣得便宜從事,凡外路四品以下官皆許杖決,三品以上奏聞,仍付監察二人弛驛往來,法不必變,民不必徵,一號令之,可使上下無不奉法。如其不然,請就重刑。”上以示宰臣曰:“彼自許如此,試委之可乎?”宰臣未有以處,而監察御史陳規,完顏素蘭交諍,以為:“事有難行,聖哲猶病之,思敬何為者,徒害人爾。”上以眾議紛紛,月餘不決,厭之,乃詔如舊,紓其征斂之期焉。未幾,竟用惠吉言,造“貞祐通寶”。興定元年二月,始詔行之,凡一貫當千貫,增重偽造沮阻罪及捕獲之賞。

興定五年閏十二月,宰臣奏:“曏者寶券既弊,乃造‘貞祐通寶’以救之,迄今五年,其弊又復如寶券之末。初,通寶四貫為銀一兩,今八百餘貫矣。宜復更造‘興定寶泉’,子母相權,與通寶兼行,每貫當通寶四百貫,以二貫為銀一兩,隨處置庫,許人以通寶易之。

接下來我胡說一通,上面說;平章政事術虎高琪說;“自從打仗以來,花了好多錢,全部靠紙幣發行,但是收回來的遠不及支出的,所以現在紙幣貶值了,1000塊只能換到幾塊錢硬幣,隨時造出來的錢就馬上花完了,費用大大增加,不如不採取一些辦法,問題會越來越嚴重,現在我出個餿主意,我們印一點新款的錢出來,用一些差點的材料,工序也減少一些,這樣能降低印錢的成本,然後和舊款的紙幣一同使用,那麼國庫所需要的費用就增多了。”(由於金朝政府濫發鈔票,致使鈔票嚴重銷滯,導致通貨膨脹。)濮王完顏守純一幫人都害怕改,說;“從來軍費都是從老百姓那裡徵收的,先前因為100塊一張的小票流通不暢,所以印了1000塊的,然後又禁止使用硬幣。老百姓哪裡懂那麼多,他們覺得硬幣耐用容易保存,所以有硬幣就收起來,有紙幣就馬上花掉,擔心紙幣破了個角花不出去了,現在還大量的印,不去搞搞回收,發行越多,貶值越快。紙幣的貶值和不被重視,不是老百姓的問題,是貨幣政策的問題。現在最好的辦法是少印一點,然後再回收一點,讓收支有個良性的循環,老百姓知道紙幣也值錢了就會好好重視了,紙幣也就不會貶值了。如果不這樣,等著瞧,到時候新發行的紙幣又會和舊幣一樣。”然後,隴州防禦使完顏宇及陝西行省令史惠吉又討論了一通。完顏宇請不要再印了,先看看再說。史惠吉認為;“發行新的紙幣只是解決一時的困難,紙幣的流通不能跟硬幣比,要正常流通,就要增加收納,減少付支出,但是收納多了也有問題,支出少了,那麼國庫不足,這兩個辦法都不合適,我來出個餿主意,從目前的情況看,不如發行新的硬幣,換個名字叫‘貞祐通寶’從一百到三千共分十個等,讓有關部門造,與舊款一通使用。”然後就是一堆大臣,支持一堆大臣反對,有人說維持現狀,然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又有人自告奮勇,說給我什麼權利什麼權利,我能辦好這個事,金宣宗完顏詢見一直吵個沒完拖來拖去也沒個定論,於是一句話維持現狀,後來沒過多久,金宣宗完顏詢採用陝西行省令史惠吉的餿主意,發行了‘貞祐通寶’興定元年(1217年)二月,詔“用貞祐通寶,凡一貫當貞祐寶券千貫。”並增加對偽造和妨礙貞祐通寶的懲處和獎賞的力度。

從正史的記載我們可以得到三條很重要的信息。

第一條“貞祐通寶”四個字是陝西行省令史惠吉提出來的,金宣宗完顏也是採用了他的意見。

第二條“貞祐通寶”聽各路轉運司印造,也就是朝廷作一個母版,然後有關部分一起印造。

第三條“貞祐通寶”從興定元年二月開始至興定五年閏十二月結束,歷時五年十個月。

現在我們得知,當初是為什麼才印造的,也知道了最後為什麼停止又更換了,又知道一共印造了多少年,根據金朝政府的做法,當時印造的“貞祐通寶”不可能數量很少,至於現在發現得少估計就怎麼些原因,第一考古還沒有發現的,第二因為是用銅印造的,有可能被後代的人重新熔鑄去做別的了。

至於問“貞祐通寶”的錢文為何人手書?因為書寫的是楷書,楷書又作為一種很常用的正式的書寫字體,又是一般書法的入門字體。我們現在知道錢是各路轉運司印造,但是我們還不知道母版是那個部門製作的。

那麼我們要看看金朝當時的百官制度。

最直接跟錢有關的部門

尚書省下的戶部下的右屬衛尉司。

交鈔庫。使,舊正八品,後升從七品,貞祐復。掌諸路交鈔及檢勘錢鈔、換易收支之事。副使,從八品。掌書押印合同。判官,正九品。貞祐二年作從九品。都監,二員。見《泰和令》。

印造鈔引庫。大安二年兼抄紙坊。使,從八品。副,正九品。判,正九品。掌監視印造勘覆諸路交鈔、鹽引,兼提控抄造鈔引紙。承安四年,罷四小庫,並罷庫判四員。至寧元年設二員,貞祐二年作從九品。

抄紙坊。大安二年以印造鈔引庫兼。貞祐二年復置,仍設小都監二員。使,從八品。貞祐二年同隨朝。副使,正九品。判,從九品。

交鈔庫物料場。至寧元年置。場官。舊正八品,後作正九品。掌收支交鈔物料。

隨處交鈔庫抄紙坊。使,從八品。貞祐二年,設於上京、西京、北京、東平、大名、益都、鹹平、真定、河間、平陽、太原、京兆、平涼、廣寧等府,瑞、蔚、平、清、通、順、薊等州,貞祐三年罷之。

大致上的制度和漢代的“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範),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的機構類似。但是品級太低,我不認為怎麼重要的“貞祐通寶”四個字會是出自這些部門的某人之手。

還有一個部門要提別注意一下

翰林學士院。

翰林學士承旨,正三品。掌制撰詞命。凡應奉文字,銜內帶“知制誥”。直學士以上同。貞祐三年升從二品。翰林學士,正三品。翰林侍讀學士,從三品。翰林侍講學士,從三品。翰林直學士,從四品。不限員。翰林待制,正五品。不限員,分掌詞命文字,分判院事,銜內不帶“知制誥”。翰林修撰,從六品。不限員,掌與待制同。應奉翰林文字,從七品。

相信稍微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應該清楚翰林學士的地位和工作吧?

我們再來找一找金朝有名的書法家,說來也巧真給找到怎麼一位。

趙秉文(1159~1232年6月2日)字周臣,號閒閒居士,晚號閒閒老人,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金代著名學者,書法家。

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進士,調安塞主簿。歷平定州刺史,為政寬簡。累拜禮部尚書。金哀宗即位,改翰林學士,兼修國史。歷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嘗一日廢書。積官至資善大夫、上護軍、天水郡侯。正大九年,卒,年七十四,

能詩文,詩歌多寫自然景物,又工草書,所著有《閒閒老人滏水文集》。

我們再看看他在正史裡面的一些記載

貞祐初,建言時事可行者三:一遷都,二導河,三封建。朝廷略施行之。明 年,上書願為國家守殘破一州,以宣佈朝廷恤民之意,且曰:“陛下勿謂書生不知兵,顏真卿、張巡、許遠輩以身許國,亦書生也。”又曰:“使臣死而有益於國,猶勝坐糜廩祿為無用之人。”上曰:“秉文志固可尚,然方今翰苑尤難其人,卿宿儒,當在左右。”不許。四年,拜翰林侍講學士,言:“寶券滯塞,蓋朝廷初議更張,市肆已妄傳其不用,因之抑遏,漸至廢絕。臣愚以為宜立回易務,令近上職官通市道者掌之,給以銀鈔粟麥縑帛之類,權其低昂而出納。”詔有司議行之。

興定元年,轉侍讀學士,拜禮部尚書,兼侍讀學士,同修國史,知集賢院事。又明 年,知貢舉,坐取進士盧亞重用韻,削兩階,因請致仕。金自泰和、大安以來,科舉之文其弊益甚。蓋有司惟守格法,所取之文卑陋陳腐,苟合程度而已,稍涉奇峭,即遭絀落,於是文風大衰。貞祐初,秉文為省試,得李獻能賦,雖格律稍疏而詞藻頗麗,擢為第一。舉人遂大喧噪,訴於臺省,以為趙公大壞文格,且作詩謗之,久之方息。俄而獻能復中宏詞,入翰林,而秉文竟以是得罪。

五年,復為禮部尚書,入謝,上曰:“卿春秋高,以文章故須複用卿。”秉文以身受厚恩,無以自效,願開忠言、廣聖慮,每進見從容為上言,人主當儉勤、慎兵刑,所以祈天永命者,上嘉納焉。哀宗即位,再乞致仕,不許。改翰林學士,同修國史,兼益政院說書官。以上嗣德在初,當日親經史以自裨益,進《無逸直解》、《貞觀政要》、《申鑑》各一通。

我們可以看到,他是金宣宗朝的人,金代的文壇領袖級人物,一號書法家,有翰林院的身份,還有正史記載討論過關於錢幣的事情,在‘貞祐通寶’發行的這一年他又剛剛當上禮部尚書正三品的大官,我們是不是可以猜想,除了他還有誰?


九磚學士


貞祐通寶,為金宣宗貞祐年間(1213-1217年)所鑄,金史未記載。《淵鑑類函》有“金宣宗貞祐鑄貞祐通寶錢”的記錄。1213年,金朝已呈風雨飄搖、江河日下之徵象,中都駐守城北金兵副統帥紇石烈執中弒衛紹王,擁世宗孫、衛紹王侄完顏珣登上皇位。年過半百的完顏珣因亂即位,改年號貞祐,鑄行貞祐通寶錢。金宣宗


小糰子聊古錢幣


傳統認為,貞祐通寶系金宣宗完顏珣貞祐年間鑄制貞祐通寶錢,金史未記載。《淵鑑類函》有“金宣宗貞祐鑄貞祐通寶錢”的記錄。年過半百的完顏珣因亂即位,改年號貞祐,鑄行貞祐通寶錢。此時,成吉思汗率蒙古大軍兵臨城下,貞祐通寶錢便是金宣宗進退維谷、殘局敗象之真實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