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援朝戰爭,為什麼平壤戰役一打響,褪去朝鮮裝束露出明甲的明軍能讓日軍嚇破膽?

我戴錶



平壤之戰指的是萬曆朝鮮之役中於1592年至1593年發生在平壤附近的4次戰鬥。題主所指的是第4次奪城戰。



1592年4月,日本太閣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配合攻明為由,正式發動對朝戰爭。

釜山鎮殉節圖(描繪日軍登陸釜山的朝鮮畫卷・原作成於1709年,重繪於1760年)

王京漢陽被日軍攻陷之後,日軍於五月十八發起臨津江之戰,並於六月初一乘勝突襲了松都(今開城)。偏安於平壤的朝鮮朝廷處於一片恐慌之中。朝鮮宣祖率大臣逃離平壤,前往義州,留下金命元、尹鬥壽守城。另一方面,宣祖派人嚮明朝求救。


平壤戰役的各次戰鬥

第一戰:朝鮮軍敗

六月十三,小西行長率日軍兵臨平壤城下。尹鬥壽、金命元、李元翼突襲日軍,但戰敗,只得搗毀並撤離了平壤。翌日,日軍進入平壤城。

與此同時,明朝的萬曆帝得知朝鮮遭受日本的入侵,決定派兵協助朝鮮抗擊日軍。為了能夠迅速支援朝鮮,遼東巡撫郝傑撥出遼東士兵5000人,以遼陽副總兵祖承訓為主將,前往朝鮮支援。當祖承訓得知平壤被日軍攻陷之後,便率軍南下,準備協助朝鮮收復平壤。


第二戰:明軍敗

七月十七日,祖承訓率明軍到達平壤城下,攻打平壤城。金命元得知明軍的到來,也率軍相助。明軍騎兵作戰英勇,攻入了平壤城。日軍將狙擊手埋伏在平壤城各處,明軍騎兵進入平壤,便在街道上遭遇日軍火繩槍的襲擊,最終幾乎全軍覆沒。祖承訓等隻身逃回,這場戰鬥的戰敗震驚了明朝朝廷,明廷決定派遣大軍支援朝鮮。


第三戰:朝鮮軍再敗

雖然明軍戰敗,但此時日軍的補給線太長;在加上李舜臣、李億祺、元均等率朝鮮水軍不斷攻擊沿岸的日軍,日軍的補給出現不足,朝鮮決定趁此機會再度奪回平壤。八月初一,李鎰、金景瑞、李元翼糾集各地朝鮮兵共四萬人,對平壤城發起進攻。但被小西行長擊退。


第四戰:明朝聯軍勝(朝鮮軍起到的作用並不大)

十月廿六日,明朝派李如松率四萬三千名援軍進入朝鮮,試圖突襲平壤。另一方面,明廷派遣沉惟敬前往平壤,與小西行長談判,希望拖延時間。翌年正月初五,明軍到達平壤城下。對於明兵的突然到來,小西行長措手不及。

初七日,李如松對平壤發起全面進攻。命吳惟忠、查大受率部攻打平壤城北的牡丹峰要塞;楊元、張世爵進攻西面的七星門;李如柏、李芳春則攻普通門。祖承訓、駱尚志之部假扮朝鮮軍,隨朝鮮將領李鎰、金應瑞攻打城南的蘆門。唯獨靠近大同江的城東不攻。

由於日軍輕視進攻南城門的朝鮮軍,祖承訓則先以朝鮮軍打頭陣,然後率部卸裝而進,露明盔甲。

日軍大驚(但沒有嚇破膽),急忙分兵增援南門,但明軍已經攻上了城樓。

明兵相繼攻破了城西、城南和城北,攻打牡丹峰的明軍也在由休靜和尚率領的僧兵的幫助下奪取了這座要塞。日軍向東退卻時,早已佈置好的明兵大炮一起攻擊,日軍死傷慘重。


尾聲:平壤之戰震驚了日本,李如松乘勝南下,試圖奪回漢城,最終明兵與日軍在碧蹄館遭遇,引發了碧蹄館之戰。



【關注歷史,我是夜未央】


萬里長空夜未央


在1592年,明軍第一次以副總兵祖承訓3000遼東明軍攻打平壤的時候,雖然遭到700日軍火繩槍手伏擊,損失300多人失敗。

但是日軍小西行長軍團長還是說:“誰說明軍很弱小(你們朝鮮人欺騙我們說明軍不能打)?他們非常能打!今天他們雖然敗歸,但那是勝負在天,命中註定的事情,其實他們很難抵擋!”

實際上,也說明,日軍對遼東明軍的強悍戰鬥力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雖然,石田三成、增田長盛、大谷吉繼三奉行和小西行長都勸阻豐臣秀吉,想要打敗明朝是不現實的。但是,抱著僥倖心理,豐臣秀吉還是想繼續冒險。

但是第2次平壤戰役,李如松親自出戰,明軍遼東邊軍,戚家軍等等精銳盡出。本來,日本很輕視半島軍隊的戰鬥力,而明軍祖承訓等部隊在盔甲外面都套上了朝鮮軍隊的服裝,日軍根本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

也就沒有投入主力防禦,但是突然間,上百門虎蹲炮、大將軍炮、佛郎機炮一起開火。攻勢猛烈,遠超日軍想象,本來是極度輕視,突然就變成了排炮轟擊,日軍頓時發生了極大的恐慌。

朝鮮史載:“戰雲蔽日,血光沖天,天朝軍隊前者伏而後者至矣,累屍而上,未見有歇。”日軍完全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明軍無論將,還是兵都很勇敢,薊鎮遊擊吳惟忠左臂被炸斷,胸口多處負傷,依然揮刀衝鋒。

主將李如松更是2次負傷,2次重新站起來指揮戰鬥。李如松在戰後致朝廷的戰報中稱:“斬獲倭級一千五百有餘,燒死六千有餘,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餘。”戰後, 明軍乘勝追擊,一氣收復開城及平安、黃海、京畿、江源四道,倭寇退守王京。


深度軍事


這個說法有點意淫,日軍可能嚇一跳,但不可以嚇破膽。而且明朝援朝抗倭戰爭打得並不順利,但結局完滿。

開局不利

先頭部隊是由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領的五千精兵,都是東北漢子,個個長得高大孔武,騎著高頭大馬,突然出現在平均身高一米五幾的小日本身邊,那肯定會嚇一跳,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的是長了明軍的士氣,壞的是增長了明軍傲氣。

祖承訓去之前就沒把小倭寇放在眼裡,認為小個子拿把破鳥銃成不了大事,明朝天兵一到,嚇也嚇個半死,一定會殺他個片甲不留。

祖承訓得到情報,平壤日本守軍大都調往京城,平壤城空虛,覺得機不可失,認為倭寇小腦袋沒有什麼計謀,於是想都沒想率軍衝向平壤城,很輕易地攻破城門,殺入城中,與日軍展開巷戰。明軍先頭部隊以騎兵為主,如果在開闊地打仗日軍不是對手,但是打起巷戰明軍施展不開,吃大虧了,戰馬跑不起來,日軍打的是麻雀戰,不與明軍正面接觸,而是利用城中的建築物作為掩護,居高臨下向明軍放冷槍冷箭,明槍易躲暗箭難防,5000明軍精銳被700多日軍打得摸不著北。

明軍派李如松增兵

首戰失利後,明將李如松率4萬多大軍親征朝鮮,雙方再次在平壤展開攻防戰。當年火器已經相當發達,日軍用的是鳥槍,射程遠,在明朝算是現代化武器了。但明軍有攻城利器大炮,威力無比。

日軍抵擋不住明、朝聯軍猛烈進攻,平壤城被攻克。日軍敗逃朝鮮都城。

豐臣秀吉病死為戰爭畫句號

之後的戰鬥明軍並不順利,碧蹄館戰役、南原城戰役、島山戰役等都損失不小,後來明、朝聯軍穩住陣腳後,雙方互有勝負,呈膠著狀態。

戰爭的轉機是日本一代梟雄豐臣秀吉忽然病死,日軍開始撤軍。大明朝海軍發威,發動露梁海戰,消滅日軍上萬,打得倭寇200年才恢復元氣,為萬曆抗倭援朝戰爭畫上了完滿的句號。


聾王侃史


此說法實在有些誇張。如果是嚇一跳我信,但嚇破膽,可能性微乎其微,不然平壤之役就不會打的那麼慘烈了,日軍早就望風而逃了。

當時的日本經過國內的連年戰爭,早已經打造出一支身經百戰的軍隊,不同於沿海侵襲的倭寇之流,這些是職業軍人,紀律嚴明,戰鬥力當然屬於勁師。既然有打明朝主意的膽量,那它對自己的實力還是有一定信心的,何況朝鮮作為明朝的藩屬國,你打朝鮮,就等於打明朝的臉,明朝一定會援助朝鮮的。既然有了跟明軍正面對抗的思想準備,嚇破膽一說更沒有依據了。只可能是明軍的突然出現,讓日軍下意識地心停了一下。就跟我們普通人一樣,突然眼前出現一個東西,都會嚇一跳的。



我們簡單說一下這場戰鬥的過程吧(不是戰役哦)。

日軍的頑強尚武精神還是令人欽佩的(時刻都準備著在自己肚子上劃一刀,佩服佩服),所以當時的戰役打的十分激烈。日軍對明軍重視,對朝軍都不帶正眼瞧的,明軍也是利用這個弱點進行喬裝打扮,把自己扮成朝鮮軍隊,以此來麻痺日軍。日軍本想著開兩槍就嚇跑這支小部隊了,結果等到了城下,才發現這不是羊群,而是勇猛的狼。當時日軍應該確實是嚇了一跳,但很快就組織起了反攻,明軍反倒被打退了。當然後來還是拿下了含毯門,這是後話。



雖然平壤之役將侵朝日軍打痛了,日軍同意議和,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個毒瘤,結局就是三年後,明軍再次入朝作戰,打擊侵略者。



我是歷史伶俜者,用最平凡的語言講述歷史文化故事,歡迎各位在下方評論區進行討論,如果喜歡請點上一讚


歷史伶俜者


萬曆時期的援朝戰爭,被稱為“萬曆三大徵”之一。是明朝的屬國朝鮮遭受日本侵略後向宗主國求救的一場戰爭,戰爭成功擊潰了日軍,使得日軍三百多年不敢窺視中原。


日軍統帥豐臣秀吉此時剛剛統一日本,志得意滿,自認為天下無敵,就想開始海外擴張,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臨近的朝鮮(話說每次日本對外擴張朝鮮都是第一個躺槍)。朝鮮丟城失地,狼狽不堪,於是急忙向大明求救。

明朝出於保護小弟的目的,以及痛恨倭寇的心情出兵援助朝鮮。戰爭一開始極為不順,明朝僅僅派了李如松3000人出兵,結果很難與日本的十萬大軍抗衡,緊接著大明不斷向朝鮮增兵,總共累計出動了四萬兵馬。



當明軍扮成朝鮮軍隊到達平壤城下脫下軍裝亮出明軍鎧甲的時候,日軍驚呆了。其一,他們沒想到明朝動了真格,也自知全面戰爭不是明朝的對手。其二明軍火器先進,武士道精神在火器面前只能無謂中槍。其三,明朝平定東南倭寇不久,戚家軍主力尚在,日軍聞“戚”膽寒。其四,中國人當時高大威猛,日軍個頭矮小,單兵作戰不佔任何優勢。

經過平壤城下的攻堅圍剿,日軍被斬首一千多人,日軍主將狼狽撤出平壤,節節敗退,明軍一路收復失地,最終將日軍徹底趕出了朝鮮。



經過此次戰爭,朝鮮對大明的崇拜可謂到達了極致,即使後來大明滅亡,朝鮮仍以大明傳人自居,崇禎年號一直使用到清末就足以證明。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如果認為我說得還有些道理,煩請動動小手,點波關注不迷路。


亮仔學史


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萬曆援朝戰爭是怎麼回事。

萬曆援朝戰爭,又叫萬曆朝鮮戰役,朝鮮國稱之為壬辰倭亂。是當時日本國內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之後,沾沾自喜,為了掠奪更多的資源、土地,好分配給為統一有功的武士而發動的侵略戰爭,軍隊總數約十五萬人。短短一個月就攻佔了朝鮮都城,並驅逐了朝鮮國王李昖。當時朝鮮是作為明朝的附庸國存在的,所以李昖請求明朝軍隊支援。



明朝軍隊在戚家軍的帶領下開赴朝鮮戰場,同倭寇開戰。就是在題主所說的平壤戰役中重創日本軍隊,迫使倭寇退兵議和。

那麼為什麼倭寇看到明朝軍隊會怯戰呢?

明朝正值張居正改革完成,國力強勢

萬曆皇帝啟用張居正,發佈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立“考成法”,貫徹朝廷政令,定期彙報地方治理情況,使得明朝各地曆法清明,上下一致; 清查全國土地,重新整理並按土地收稅,使原來的“黑土地”全部曝光,稅收也隨之增加,國富民強; 興修水利,疏通河道,農業發展迅速。



所以這次改革成效十分明顯,明朝一改往日腐敗的氣象,實力大增,雖然張居正病逝,但改革效果影響深遠,對於比鄰的倭寇也有些許震懾。

戚家軍曾重創倭寇

戚家軍曾在東南沿海一帶多次擊退倭寇的擾亂,一時間戚家軍的名號在島國就如同天神一般的存在。因為之前他們對明朝的騷擾行動太順利了,基本可以用暢通無阻來形容,冷不丁冒出一支軍隊打敗了他們,肯定會感到惶恐。



所以,當倭寇看到戚家軍的旗幟時,士氣已經洩了十之八九,已經無心戀戰,這也是原因之一。

倭寇與明軍士兵體格對比

古代日本人的個頭十分矮小,經歷過日本侵華時期的老人應該目睹過,平均身高差不多在一米五、一米六,而古代的日本人甚至還要矮。

因為日本日常飲食多為魚片之類的生食,吸收不好而且容易拉肚子,而且古代日本天皇還下發過禁肉令,不允許國民吃肉,因此造成了古代日本人營養不良,身高普遍偏矮。



反觀明朝軍隊,雖然比不了現在的NBA球員那麼高,但是相對而言塊頭是佔優勢的。所以當倭寇看到數萬大塊頭撲面而來,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所以,倭寇萬萬沒有想到明朝軍隊會來支援,對於戰局起到了扭轉作用。


土豆夜談


這個問題,大概是來自於某本意淫小說吧?平壤戰役是明軍獲勝了,但也是經過了浴血奮戰才獲勝的。如果讓日軍看看明甲就能將對方嚇破膽,那還需要浴血奮戰嗎?

另外從心理層面上,日軍也沒有可能害怕明軍。在秀吉侵朝之前的近百年中,大量日本倭寇,即來自於日本中國、四國、九州地區沿海的強盜入侵朝鮮和中國,經常留下一小股倭寇橫行數百里、殺傷官軍千百人的“傳說”,這些事當然被帶回到日本大肆吹噓。在日本戰國武將看來這些沿海的強盜戰力根本不入流,居然也能在大陸上橫著走,那十幾萬正規軍登陸了殺到北京豈不是小菜一碟?正是這樣的心理讓秀吉做出發動戰爭決策。從秀吉到他手下將領,還有十幾萬日軍官兵,沒有誰覺得明軍可怕,反而都有明軍是“菜雞”的幻想。

當然了,日本侵略者的估計是錯的。可是要說完全錯到底了,也不對。侵朝日軍是在前線大戰、後防被朝鮮義軍成天騷擾、海戰還頻吃敗仗的情況下,居然堅持到秀吉死掉以後才撤軍的。人員損失雖然很嚴重,但並沒有嚴重到豐臣政權馬上垮掉的程度,幾年後還是可以到關原戰場上分成兩派大戰一場。


鷹眼戰情室


這場戰爭在朝鮮在日本之間被非常重視,但在當時的萬曆時期不是太被重視,因為這場戰爭是朝鮮國王請求明萬曆皇帝幫助,所以幫住,朝鮮小弟保家衛國,朝鮮當時在二個月內國土面積幾乎丟了進八成,日本當時在豐臣秀吉的帶領下率14萬大軍徵朝,


明朝萬曆皇帝也派4萬大軍其中還有戚家軍,援助朝鮮,之所以日軍當時被嚇破膽我想應該有些二點

第一就是日本沒有想到明朝萬曆皇帝會率大軍援朝,出乎了日本豐臣秀吉的預料。

第二就是其中還有戚家軍,當時日本倭寇經常騷擾浙江台州,就是戚家軍讓倭寇吃了大虧,不敢在來騷擾,這次沒想到穿著朝鮮穿脫了後居然是還有戚家軍,

在此後幾年裡在朝鮮有明朝軍隊,日軍沒有佔到一點便宜,最後談判和解,這次援朝明朝最多時出動7萬大軍,日本豐臣秀吉回國後慢慢的也被幕府代替,


世界歷史觀講解


嚇破膽是誇大了,嚇一大跳是有的,明軍是和蒙古人打了200年的職業軍隊,很多都是身材高大的遼東人(包括女真人),外衣一脫,往往就是黑黝黝的鎖子甲,一根粗大的狼牙棒兜頭砸下來,但日本人也不是吃素的,他們的武士也是久經沙場,還戴著獸頭鬼面具,他們殺的昏天黑地,把傍邊看的朝鮮小朋友們嚇壞了……


wenssu


朝鮮戰場上的日軍是當時各大名的聯軍。不是東南沿海的“倭寇”。這些大名正規軍打仗是很“講究”的。還保留著中國中古時期兩軍主將“單挑”的戰爭方式。遇到不講“規矩”的明軍,上來就是劈頭蓋臉一頓胖揍,直接就懵圈了。“主將”沒見著就開打,這叫什麼事(゜ロ゜)。不得不說這種日軍還是挺“古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