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神秘楼兰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一、楼兰秘史

楼兰,位于今天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东端,是古代丝绸之路进入西域最东边的当道小国,扼西汉通往西域的要冲。西南通扞泥、且末、小宛、精绝、于阗等国,北通车师(姑师),西北通焉耆、龟兹等,东连白龙堆,通敦煌、凉州。国都为楼兰城(今新疆罗布泊西北)。楼兰沙漠多,水草少,以畜牧业为主,农田不多。人口万余,胜兵二三千。罗布泊当时被楼兰人称为楼(又写作“牢”)兰海,汉人则称其为泑泽、盐泽或蒲昌海。

中原政权知道楼兰是在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前元四年)。匈奴冒顿单于给汉文帝刘恒的一封信中说:“上天所立的匈奴大单于恭敬地问侯皇帝平安......依靠上天的福佑,官吏和士卒皆很精良,战马强壮有力,因此已平灭了月氏,把反抗不服的全部杀死,并降服了一般百姓。平定了楼兰、乌孙、呼揭和他们旁边的二十六个国家,都变成匈奴的臣民。那些善于弯弓射箭的人们,合并成一家......”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楼兰佛塔远眺

汉武帝时,“凿通西域”的使者张骞带回了有关楼兰的信息。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曰:“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说明公元前2世纪时楼兰已是个“城郭之国”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东西方的通路,同时汉朝与当时强大的匈奴争夺控制西域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公元前108年汉将王恢征服了楼兰。经过数次大规模的军事征战,汉王朝彻底控制了西域,同时也打通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东西方交通和丝绸贸易兴盛起来,同时也刺激了位于丝绸之路咽喉地位的楼兰古国的经济繁荣和发展,楼兰王国全盛时期,东起西汉阳关,西到尼雅河畔,南至阿尔金山,北到今天哈密一带。当时的楼兰古城就是楼兰王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汉昭帝时,汉匈为争夺西域都欲控制楼兰,楼兰小国,在汉匈之间“不两属,无以自安”,因此屡次替匈奴当耳目,并攻劫西汉使者。其两面派行为引起汉室反感。前77年,西汉勇士、著名外交家傅介子带人潜入楼兰,杀楼兰王安归,另立在汉的楼兰王弟尉屠眷为王,将其王城由罗布泊西岸迁往南岸的伊循城(今若羌县米兰),另置伊循都尉镇抚,又改其国名为鄯善。汉朝又在楼兰故地设都护府,置军侯,开井渠,屯田积谷。并自玉门关至楼兰,沿途设置烽燧亭障。成为军事和交通要地。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罗布泊的烽燧

东汉以后,西域经过长期的相互兼并,形成七国争雄的局面。鄯善国并吞了婼羌、小宛、精绝、且末等国,成为西域七强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鄯善国先后臣属曹魏、西晋、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北魏、吐谷浑。336年,前凉在吐鲁番高昌故城设立高昌郡。这是中原政权在西域地区实行郡县制的开始。结束了历代中原政权只使用军事手段统辖西域的历史,打开了以行政方式管理西域的先河。并延续东汉,在古城楼兰设置西域长史府,将西域长史归入沙州,成为内地行政组织的一部分。在西域长史治所内,有完整的行政机构,其衙署在楼兰城内占据中心的位置,规模较大。西域长史对楼兰城和楼兰地区的居民实行户籍控制,设司法刑狱,建立邮行网,社会生活有明显的汉族色彩。这一重大措施的实施,使汉族文化圈向西延伸,对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开拓西域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东汉时候,开始在楼兰设置西域长史,并一直延至魏、晋时期,时间长达五、六个世纪。相传,楼兰当年盛产美女,在丝绸之路上久负盛名,以致西域王公贵族纷纷以娶楼兰女为荣。345年,前凉国主张骏命沙州刺史杨宣伐龟兹、鄯善。西域诸国俱遣使“诣姑臧奉贡”,鄯善王元孟献上美丽的楼兰美女,深得张骏欢欣,不仅给她“美人”封号,还特地为她营造了一座名叫“宾遐观”的宫殿。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燧燧遗址

前秦苻坚时,鄯善王休密驮积极建议苻坚出兵西讨西域,甘为向导。382年,苻坚派吕光远征西域,休密驮为宁西将军,并为向导。421年,北凉攻灭西凉,鄯善王比龙到姑臧朝见沮渠蒙逊,西域各国纷纷向北凉称臣纳贡。439年,北魏攻灭北凉,北凉王沮渠蒙逊之子沮渠安国退保高昌,偏安一隅。448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北魏派大将万度归西征。万度归率领精骑五千,神速进兵鄯善。鄯善百姓布满田野,正在耕种放牧。万度归下令秋毫无犯,鄯善的将士和百姓深受感动,鄯善王真达也自动出城迎降,北魏指派韩拔为鄯善王。从公元前176年匈奴口中的楼兰,到公元448年鄯善国亡,西域著名的楼兰古国共计存在620余年。

公元400年,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楼兰故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城,这座丝绸之路上曾经的重镇,在辉煌了500多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只留下了处处沙埋遗迹,盛极一时的楼兰文明不明原因地随着岁月不知去向。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西域壁画

二、楼兰故城的发现

1、瑞典人斯文·赫定

时光取了公元1901年的2月,初春的微风吹拂着荒凉的罗布荒原。一小队骆驼在几个人的带领下,缓缓行进在沙堆、土丘和高大的红柳包间。驼队的主人就是后来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瑞典探险家、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 1865-1952)。他在瑞典国王和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的资助下,已经是数年之中第四次进入中国的罗布荒原了。去年的这个时候,他的探险队在塔里木河下游考察时,不慎丢失了一把挖井的铲子,罗布人向导奥尔得克在返回头一天的宿营地寻找时,于1900年3月28日在沙尘暴的挟裹下,闯入了一座有“泥塔、房屋和雕花木版”的古城。他捡拾了几块木版,赶回探险队向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瑞典人斯文·赫定

汇报。由于探险队饮水已尽,不得不把考察古城的行动推迟到年底。于是,在19世纪的最后几天——1900年12月20日,斯文·赫定便急不可耐地带领着他的探险队进入了罗布荒原,在罗布荒原中迎来了20世纪的第一个元旦。经过2个多月的艰难跋涉,1901年3月3日,斯文·赫定的探险队在奥尔得克的带领下,把营地扎在了一座古城中的泥塔下。这大约是自5世纪以来,首次出现在这座古城中的现代人类。斯文·赫定记下了他当时的心情和感受:“现下我们可说与整个世界完全隔绝了,我觉得自己宛如睥睨天下的帝王君临首都一般,地球上再无他人知道这个地方了!”古城中“所有的屋舍几乎都是木制的,墙壁则是用一束束的柳枝糊上泥巴构筑而成。有三处地方的门框依然挺立不倒,还有一扇门是敞开的。一千五百多年前,古城里的最后一位居民推开门扉离去,自此之后,这扇门想必就保持这样的姿态至今。”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楼兰出土文物

给养的短缺,迫使斯文·赫定要尽快结束他的考察。他拿出诱人的赏金,奖给那些第一个寻找到“人类笔迹的人”,哪怕他的手下“只找到毛毯破片、几块红布、棕色的人发、靴子底部、家畜的碎骨头、几截绳子、一个耳环、中国钱币、陶制器皿的碎片,以及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也都会得到斯文·赫定适当的奖励。至3月9日,斯文·赫定探险队所得到的收获,只有“用上一整本书的篇幅”,方能描写详尽。当然,此行最重要的发现,就是那百余枚汉文木简、30多件汉文文书和百余枚佉卢文木简。佉卢文是发源于印度及古代犍陀罗地区、后来流行于中亚广大地区的一种古文字,大约创始于公元前5世纪,废弃于2世纪中叶。在中国主要通行于楼兰、鄯善、尼雅、于阗、龟兹等国,作为他们的宗教和官方行政用语。在发现的汉文纸文书手稿中,最古老的是抄录中国史书《战国策》的残页,时间为东汉时期,由此该文书成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纸张实物,比欧洲现存最古老的纸张手稿至少早了700多年。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2000年前的楼兰人家

斯文·赫定不是考古学家,他不能肯定他发现了一座什么样的古城。回到瑞典后,他就把此次发掘所发现的文字材料,交给德国威斯巴登市的学者辛穆利。辛穆利在经过认真研究后,发表了关于这些出土文物的研究报告,指出斯文·赫定所发现的这座古城叫做楼兰,公元3世纪时相当繁荣富庶。辛穆利去世后,这批楼兰文物又被转交给德国莱比锡的康拉德教授,他不仅将所有文字翻译出来,而且还出版了一本研究专著《 斯文·赫定在楼兰发现的中国手稿与各式碎片》,他称楼兰所出书简文字中所讲的故事是一幅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文字中所提到的人和事有:逃税者及其惩罚、邮递信差、御史大夫马大人带着随从出巡、买卖丝绸的商旅、各式各样的武器、各级军事人员和其他官员、中原政权对楼兰的管理、游牧民族之间的敌对状态、以及当时楼兰的社会组织和行政机构等林林总总、各种各样的事物,显示在3世纪之前,楼兰已经有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康拉德教授指出,从楼兰书简及其他出土文物中,人们不难看出,在当时所盛行的楼兰文化中,糅合了游牧民族、中国和国际等3种特色。那时候,楼兰城因地处丝路要冲,是古代亚洲心脏地带的门户,远近旅人竞相前来,楼兰城里人声鼎沸,所有的客栈里都住满了人,来自印度、波斯、叙利亚、罗马和中国中原地区的各种物品、织物和工艺品在这里交易。而楼兰文书的作者们,用他们的一笔一划,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难得的见证和纪录。斯文·赫定在楼兰城发掘的纪年最晚的文书为东晋元帝建武十四年即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当时中原早已更换了皇帝和年号,由于路途遥远,信息闭塞,管理西域的前凉仍然使用着仅仅使用了2年的东晋建武年号。 由此也透露出,当年的前凉还是十分忠诚于中原王朝的。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楼兰出土有着“楼兰”字样的纸片

许多年以后,斯文·赫定仍然为他的发现而陶醉:“当我发现现存瑞典刻有北欧古文字的石头中,没有任何一颗年代比我在楼兰发现的脆弱木简或纸片更古老时,那惊异之情莫可名状!当马可·波罗于1274年穿越亚洲,完成著名的中国之旅时,这座城市已经在沙漠里沉睡了1000年,被人们所遗忘。一转眼,马可·波罗的伟大旅行已经过去650年,可是楼兰的幽灵却在此时重见天日,古老的文件和书简为逝去的岁月与人类神秘的命运点燃新的曙光。”

古城楼兰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引起国际学术界巨大的兴趣。1912年的美国《地理杂志》称斯文·赫定的楼兰之旅为“地理科学上真正的胜利”。人们往往把发现楼兰与发现意大利的庞贝古城相媲美。伴随着当年国际间地理大发现的热浪,一股楼兰探察热由此悄然兴起,同时也带动了整个20世纪丝绸之路研究热的方兴未艾。除斯文·赫定外,在探察楼兰热潮中较重要的另外两个人物是英籍匈牙利人奥里尔·斯坦因和日本僧人橘瑞超。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斯坦因的护照

2、英国人斯坦因

兼有东方学家、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等多项桂冠的奥里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1862年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这是一个从小就憧憬着前往东方进行探险的匈牙利人。由于匈牙利人深信他们与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有关,因此,追寻匈牙利人在中亚的摇篮,就成了斯坦因在其成人后前往中国旅行的动力。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斯坦因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即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攻读有关东方语言和考古的博士后。他除了攻读印度、中国等国的历史外,还在希腊文、拉丁文、梵文、波斯文、古突厥文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完成学业后,他又不失时机地来到距中国新疆很近、当时的英国殖民地印度,成为旁遮普大学拉合尔东方学院的负责人,并在此工作了10年。“鲍尔文书”的发现,斯文·赫定在中国罗布泊探险活动中所取得的成就,促使斯坦因尽快实施其前往中国新疆探险考古的计划,并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批准与资助。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斯坦因所获楼兰木简

从1900年5月至1931年1月,斯坦因先后四次进入中国西部地区,足迹遍布新疆塔里木盆地周围、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以及敦煌莫高窟等,其所到地域之广大,所获取文物之多,文物品级之高,均为同期进入中国西部的外国探险家之最。在此期间,斯坦因分别于1906年12月和1914年2月两次进入楼兰故城,对楼兰故城周围的地区进行了祥尽的探察,并对所发现的所有遗址逐一编号、测绘,其所涉楼兰遗址之多,掘获文物之丰富,至今无人能与其相匹。1909年,斯坦因被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授予“发现者金质勋章”,比利时科学院选举他为名誉院士。1910年6月,英国皇室授予斯坦因“印度帝国骑士”称号。1943年10月26日,斯坦因在中亚的又一次探险活动中,以81岁的高龄,病逝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楼兰城内的建筑构件

1901年3月,正当斯文·赫定发现楼兰故城之时,斯坦因则忙于在楼兰遗址以西500多公里处沙漠中的古精绝国遗址尼雅废墟进行着发掘。斯文·赫定发现楼兰的成就公之于世后,1906年12月,斯坦因带着自己由数十人组成的庞大的探险队,在斯文·赫定所绘地图的帮助下,走进了楼兰故城。当他发现楼兰故城及其周围数十公里范围内,几乎还是一大片考古处女地时,他暗自庆幸命运对自己的垂青,立即指挥自己的挖掘队伍,挨个挖掘他们所发现的每一处遗址,并按照考古学的方法,为每一处遗址按字母顺序排列编号,分别为LA、LB、LC……LT等,一共有20个编号。“L”,为罗布泊之英文缩写。楼兰故城的编号为LA,即罗布泊A号遗址。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楼兰古城内的房屋遗址

斯坦因在楼兰地区所获得的文物,远远超出了他的期望。他从清理掉流沙的房间遗址里,从一个又一个古代遗留下来仍然散发着难闻气味的不起眼的拉圾堆中,挖掘到了数千件文物。有犍陀罗风格的木雕、泥塑,漂亮的毛毯碎片,珍贵的整卷丝绸,精美的各种服饰残片、家具部件和青铜工艺品等,其中仅写有汉文、佉卢文的古纸和木牍就达上千件。时隔7年之后,1914年2月,斯坦因又一次进入楼兰古城,同样又掘获了一大批汉文、佉卢文文书及其它文物。

斯坦因之后,另一位在楼兰古城获得重大收获的人物,是日本净土宗西本愿寺的僧人橘瑞超。就是他,在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反复“筛洗”了楼兰古城之后,仍然在楼兰发现了著名的“李柏文书”,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前凉时期西域长史的“李柏文书”

1908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赴塔里木盆地探险,年仅18岁的和尚橘瑞超,在楼兰古城遗址内,幸运地在一处名为“三间房”的官署遗址“墙缝里”,找到了卷成小卷的一封古代书信,内容系前凉西域长史李柏写给西域焉耆国王的问候信。此即著名的《李柏文书》。从信函的内容和语气可以看出,为了拉拢这个“葱岭以东莫不率服”的西域大国,官位在焉耆王之上的李柏,不得不把自己摆在从属的地位,数易信稿,反复斟酌措词,做出一幅毕恭毕敬的样子,向焉耆王噱寒问暖,实施“统战”策略,无意之中印证了史书所载当年前凉打击叛将赵贞的历史事件。

尽管楼兰国的远古历史至今尚不清楚,但楼兰古城的发现,轰动世界。于是,各国大批的探险家、考古学家或地理、地质学者接踵而至。他们是:

1905年美国的亨廷顿探险队;1908--1909年日本的大谷光瑞探险队;1910--1911日本的大谷光瑞、枯瑞超第二次探险队等。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楼兰古城内建筑构件

三、神秘的楼兰人

面对神秘莫测的罗布泊中,人们往往首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什么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几乎是生命禁区的地方呢?汉代的楼兰人难道是这里惟一的主人吗?现代考古学的调查表明,楼兰地区的人类活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00年前。但出人意料的是,无论是早期的楼兰人,还是汉代的楼兰人,从距今7000年前至汉代的楼兰王国,在罗布泊地区活动的人类主体,不是蒙古人种,而是属于古欧罗巴型的古欧洲人种。这些古欧洲人种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罗布泊北部活动的高加索类型;一是公元前后西汉时期在罗布泊西南地区活动的地中海类型,而典型的蒙古人种则出现得较晚。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楼兰古城内的官署遗址

1980年,在罗布泊孔雀河下游北岸的一处风蚀土丘上,新疆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具鼻梁挺直、眉弓突起而发达、留着一头栗色披肩长发、明显具有欧罗巴人特征的女性“木乃伊”,后来被用现代电脑技术复原,并命名为世人皆知的“楼兰美女”。2005年4月,中国刑警学院赵成文教授利用相关资料,运用现代技术,再次对楼兰美女进行复原,还原出一个大眼睛、深眼窝、高鼻梁、高颧骨的忧郁中年美女的形象。凑巧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人类学家迈尔教授也在此时得出结论:在他对包括楼兰美女在内的数件楼兰地区出土的木乃伊DNA基因学研究后认为,从楼兰美女之后的1000年中,也就是距今4000-3000年中,塔里木盆地惟一的定居者是高加索人,也就是俗称的白种人。迈尔教授进一步指出,楼兰人很可能是石器时代或青铜时代由西方的某个民族迁徙而来,并与陆续来到这里的其他民族杂居,形成了后来的中亚各族。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美丽的楼兰姑娘复原像

2000年12月,新疆考古工作者继20世纪30年代瑞典学者贝格曼之后,首次进入有“一千口棺材”、充满神秘色彩的罗布泊“小河墓地”,发现了多具深目钩鼻、头发黄褐,具有明显欧罗巴人特征的男、女“木乃伊”。

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塔里木盆地早期的居民,很多人都是金发碧眼。远古时代的罗布泊地区,绝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角落,在罗布泊地区活动的古人类,与他们的周围世界存在着某种广大而遥远的联系。事实上,德国的勒柯克与其他欧洲的探险家对新疆石窟壁画着迷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他们认为壁画上的人长得很像他们自己,仿佛找到了自己久远的祖先。法国著名东方学家雷奈格鲁塞甚至宣称:“想想看,在这里,我们亲眼看到大漠中印欧民族的最后的代表,他们看起来和我们没有任何区别。历史上不会有什么能比这一幕情景更让人心动。”季羡林先生曾就此指出:新疆有白种人存在,是用不着奇怪的。相反,如果在新疆见不到白种人存在的痕迹,倒是要令人奇怪的一件事。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楼兰小河墓地

1935年,英国语言学家巴罗根据在楼兰地区发现的佉卢文木牍,发现楼兰人所使用的语言是古代中亚地区早已灭绝的另一种死语言--吐火罗语。这是印欧语系中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很早即从原始印欧语言中分化出来,并被视为“欧洲甲骨文”,曾经在罗布泊及其周围地区的龟兹、焉耆、高昌、尼雅、于阗等国以及从甘肃河西走廊西迁至今天阿富汗一带的大月氏人中广泛使用。在吐鲁番出土的高昌回鹘时期的文书中说明,这种古代印欧语言被古代回鹘人称为“吐火罗语”。在敦煌藏经洞也发现了大批使用吐火罗语书写的宗教、文学和医药文献。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楼兰出土古文字

2002年底至2005年3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神秘的小河墓地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在一座长74米,宽35米,高7米的沙山中,共发掘墓葬167座,出土文物数以千计。这些珍贵文物表明,在楼兰地区的确存在一支与中原文化明显不同的独特的考古文化,这在许多方面拓展了对这一地区进行考古研究的视野,同时也对周边地区的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大考古系教授林海村说:“楼兰人使用中亚佉卢文作为官方文字,而楼兰本族语言却是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学术界称作‘吐火罗语’。”“楼兰人类学研究的结论和楼兰语言学研究结果再一次提醒我们,在遥远的古代,有一支印欧人部落生活在远离欧洲的楼兰。”因而,楼兰人应该是“漂泊东方的印欧人古部落”。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今天的人类学家与楼兰人的对视

根据木乃伊解剖后在肺中发现的沙尘推断,罗布泊在4000年前就已经干旱多沙。后来,由于孔雀河改道,罗布泊水萎缩,生存环境日益恶劣,楼兰民众迫于严重干旱,缺水断粮,加之社会变革,遂遗弃楼兰城,逐渐南移鄯善国,开辟了后楼兰时期的辉煌,先后并吞婼羌、小宛、精绝、且末等国,成为西域七强之一,直到公元448年为北魏所灭。前后经历了600余年的楼兰——鄯善国,至此灭亡。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留有箭孔的楼兰人头颅

四、荒原楼兰

楼兰古城现存遗迹,地处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楼兰古城现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接近正方形,边长约330米,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楼兰古城遗址西北距库尔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县城330公里。几乎全部为流沙所掩埋。城墙用粘土与红柳条相间夯筑。有古运河从西北至东南斜贯全城。运河东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圆顶土坯佛塔。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组高大的木构建筑遗迹,曾出土汉文、佉卢文文书及简牍、五铢钱、丝毛织品、生活用具等。运河西南的中部,有3间木构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汉文文书、木简及早期粟特文和佉卢文文书,估计为衙署遗迹。其西的一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边分布着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种文书、简牍,被称作罗布泊文书。在20世纪初的考察过程中,大量楼兰文物被国外考察团掠走。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楼兰古城官署遗址

2003年11月1日,在干涸而广袤的罗布泊湖盆艰难奔波数天之后,我们――参加“楼兰论坛”的各界代表数十人,终于来到了心仪已久的楼兰故城。

用千沟万壑来形容楼兰故城周围今天的地形,那真是一点也不为过。楼兰兴盛时那水道密布、草木葱郁的景象早已隐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尽管我们读了不少的资料,也有着足够的心理准备,但这极度干旱、雅丹纵横、草木不生的荒凉景象,仍然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憾!选一个制高点四处瞭望,戈壁无际,黄沙漫漫,与蔚蓝苍穹下苍茫遥远的天际相接,向人们展示着一种苍凉而雄宏壮阔的大美!在云谲波诡般地一片片雅丹顶部,布满了虬枝纷生、生长约数百年乃至千年以上的一株株枯死的胡杨。它们扭曲着各自的躯体,向空中挥舞着无数的技丫,尤如一大群正在荒原上舞蹈着的鬼怪精灵,好似要挣脱大地的束缚,又好似向苍天祈望着什么。树身上那风刻刀雕般地条条裂隙,使我们不得不惊叹岁月风霜那毫不留情的严酷和历史留给我们深深地印痕。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楼兰民居

从我们的宿营地进入楼兰,只有区区18公里,因遭遇到了罗布泊地区特有的狂风,使我们所乘坐的现代化越野车也走了近4个小时!狂风一阵紧似一阵,卷起漫天的灰尘。人在风中,想站稳脚跟都十分不易。汽车缓慢地在弯弯曲曲、高低起伏的雅丹地貌中穿行,如同在狂风巨浪的海面上被肆意摔打的小舢板,一会儿爬上高坡,一会儿陷入低谷,厚厚的尘土象浪花一样扑面而来,紧紧裹住车身,车上的刮雨器也变成了刮尘器,不停地将遮掩在挡风玻璃上厚厚的尘土扫向两边。即使这样,车队还常常不得不停下来,等待灰尘稍稍散开,以便能看清前面那不是道路的道路。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通向楼兰的道路

绕过那一个又一个仿佛永远也绕不完的雅丹、枯树。暮然,十分熟悉且倾慕已久的楼兰古城的标志,那饱经沧桑如同世纪老人般的楼兰佛塔,显现在两座高大的雅丹之间,静静地等候着我们的到来。

楼兰故城,坐落在罗布荒原孔雀河下游尾闾地段,基本呈正方形,东西约333.5米,南北327米。在长年强劲的东北季风的吹蚀下,楼兰城内也早已成了沟壑的世界。除了一些残余建筑还坚守着原来的地面外,其余地面均被2000多年的劲风下切了3至4米。人行其间,如同置身在雅丹地貌中。曾经高大坚实的城墙,也只在南、北两面留下了几段残损破败的土垣。稍不留心,就不会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其中南城垣保留的一段长约80余米,高不足2米,顺着残存的城墙看过去,残破不全的楼兰城即刻呈现出一条颇为规整的直线。一条早已干涸了的小河河道,从楼兰城西北进入故城,斜向穿越故城南墙后向西南方向延伸。以小河为界,楼兰全城自然分为河东、河西两个部分。河东区残存的主要建筑遗迹是一座高10.4米 的佛塔,这是楼兰故城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塔基方形,边长19.5米。塔顶覆钵形,外包土坯。佛塔以南,是一大片寺院建筑遗址。楼兰故城现存的古代建筑主要集中分布在河西区,大多为门框、木柱尚立,屋顶早已不知去向的木柱苇墙建筑物。建筑房屋所使用过的木梁、木柱和檩条等,横七竖八地散乱在每一座房屋遗址上。所谓“苇墙”,是以木柱为骨架,红柳、芦苇做墙芯,用绳索捆绑平直,内外敷泥抹平、粉刷而成。这种建筑虽显简陋,但也适应了楼兰地区取材方便,修建容易的特点。直到今天,这种建筑形式仍然是塔里木盆地南缘乡村民居建筑的一种主要形式。有的房屋建筑还由门道、前厅、主室、侧室、储藏间以及后园等复杂格局组成,显而易见为当时的上层人物住所。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楼兰古城附近一座古墓中出土的古人头骨

楼兰故城中最高大、最结实、最吸引人的建筑,就是由数堵土墙组成的“三间房”遗址。它是城内极为少见的用土坯建成的房屋,也是楼兰故城除佛塔之外的另一处著名标志。房屋由大小不同的三间屋子组成,墙体厚达1米左右,虽经千年风蚀,至今仍巍然屹立。这三间房,东西总长12.5米,宽约8.5米,房屋空间虽然不大,但其位于一个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有1800平方米的大院落之中,这在小小的楼兰城中,也算得上是一座宏伟建筑了。从遗留在地面的数十根高大的木柱和加工精细的檩条、柱础等判断,这里也非一般的民居可比,因此一般都认为,三间房应该是楼兰故城的最高行政机构驻地。也许就是当年西域长史府的府邸所在。就在这组建筑内外,当年的斯文·赫定、斯坦因都曾经发掘和掠走了大量汉晋时期的佉卢文、汉文简牍和纸质文书。橘瑞超则在这里得到了那无比珍贵的“李柏文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这里也先后得到了劫余的60多件残纸断简。 考古学家证实,2000多年前的楼兰是一个兼有农、牧、屯田和贸易的城邦。汉王朝经营丝绸之路、控制西域时,楼兰的水利和屯田都得到大规模开发,楼兰人一度过着十分安逸的生活。东方的丝绸制品、陶器、漆器、铁器,中亚的棉布、毛布制品、铜镜甚至海贝,波斯、希腊、罗马的艺术品等都在楼兰出现。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楼兰壁画墓

斜穿楼兰城内的小河河床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碎陶片,显而易见,都是当年楼兰人汲水时不小心失落了各种各样盛水的陶罐所致。一块造型别致,仅有一只连着一小部分罐体的罐足灰陶片,映入我的眼帘。这显然是一只颇大的三足陶罐的一小部分。我小心翼翼地捡起它来,心想不知是哪位披着清晨明媚的阳光来到河边汲水的楼兰姑娘失手跌落的。站在干涸的小河岸边,遥想当年那人声鼎沸的年代里,那些婀娜多恣的楼兰姑娘们,在银铃般地欢笑声中,甩着飘逸的长发,拖着色彩缤纷的曳地长裙,娉娉婷婷地来到河边汲水、浣衣、玩耍、嘻闹,她们随风而飘的映在水中的身影,该是多么让人心驰神迷呀!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楼兰人用过的“打火机”,上面有钻木取火的痕迹

入夜,在距楼兰古城不远的古道旁,我们捡拾起倒地的枯木,燃起了一堆熊熊的篝火。一群蓬头垢面的探险者、考察者,在摇曳的火光中,丢弃他们在文明社会中的各种身份,尽情地啃嚼大块牛肉,尽情地把大杯白酒灌进口中,尽情地扯着嗓子吼、放开手脚跳,宣泄着他们进入楼兰后的欢悦!我相信,在这方圆几百里的范围之内,我们是今晚这个荒原上惟一的高级生灵。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楼兰壁画墓

五、LE古城

在楼兰故城东北方约24公里处,还矗立着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城。因为这座古城为斯坦因所发现,故由其编号为LE,即罗布泊E号遗址。在楼兰地区所发现的古城遗址中,LE古城在城区规模上仅次于楼兰故城。该城为方形,长宽为137米和122米。城墙基本完整,残高5米左右,基厚4米多,顶宽2米左右,夯土版筑,中间夹以大量的红柳枝和芦苇,南、北墙有门,宽约3米。城内有较大的建筑遗迹和建筑构件,但不见与佛教相关的建筑。整座古城具有典型的“汉代制造”的风格特征,而且极有可能其建造年代在东汉之前。中国考古学家称其为“方城”。有专家推测其为东汉所设屯田机构居卢訾仓遗址,也有学者认为是楼兰王国早期的都城遗址。无论如何,从LE城的建造规模和地理位置上,都可看出这在广袤的罗布泊中,是一座地位仅次于楼兰故城的重要古城遗址。其未解之迷,只能寄希望于埋藏于此的古代文物在将来面世后自报家门了。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楼兰LE古城

六、土垠遗址

在楼兰地区的众多古城遗址中,只有一座是由中国学者所发现的。这就是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1930年4月发现的土垠遗址。

1927年,黄文弼先生参加了由斯文·赫定率领的“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于1929年底进入新疆,1930年2月,他在考察完吐鲁番交河故城后,只身前往楼兰故城。4月14日,他因罗布泊湖水阻拦,无法进入楼兰故城,但也因祸得福,发现了土垠遗址。土垠遗址位于罗布泊北岸一处伸入湖湾的半岛上,东、西、南三面环水,北面通往屏列成障的龙城雅丹群。在南北长约110米,东西宽约90米左右的范围内,有大小10数间已成土丘的房屋遗址,遗址上可见土坯、木柱、麻布、柴草等建筑构件。黄文弼先生在土垠先后工作两次,共发掘出西汉时期木简72支,大量的五铢钱、铜镞及木、毛、丝织物等600多件。他还在土垠之北不远处,找到了一条车辙依然的古道遗迹,证明这里确是丝路南道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载有西汉明确纪年汉简的发现,这在楼兰地区的考古发掘中至今还是惟一的一次。72支汉简中,纪年最早为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年),最晚为汉成帝元延五年(前8年)。元延年号只使用过4年,成帝此时已改元为绥和元年,但西域不知,仍沿用着旧年号。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楼兰土垠遗址

透过这批汉简,我们知道,土垠遗址是西汉政权当年设在罗布泊地区的一个管理机构。当年守卫土垠的吏士们,循规蹈矩,迎来送往,辛勤地为每天奔波在丝路驿道上的各级官员、各国使节服务,从中也可看出西汉王朝当年对西域的管理是十分有效的。其中一简说,原交河曲仓一个叫“衡”的守丞,被调任至“居卢訾仓”,据此有专家推断,土垠遗址很可能就是汉代的居卢訾仓。2000年,新疆考古工作者进一步在土垠西侧堤岸边发现了一座水运码头遗迹,证明土垠遗址在当年还可能兼有水路运输的功能。在罗布泊有水的年月里,若经水路由此去楼兰,那肯定是既快捷又便当的。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土垠遗址

七、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基地

罗布泊由1万年前的2.6万平方公里辽阔水面,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的滴水全无,以及由此造成的约1700年的千里无人区和使人谈之色变的生命禁区,使之在20世纪60年代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一项神秘工程的首选地,这就是代号为“596”的核武器试验工程。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罗布泊氢弹试验

1959年6月,为了打破国外的核垄断、核威胁、核讹诈,党中央、国务院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一大批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决心制造中国自己的核武器。经过多方勘测和认定,把核武器试验场的位置选定在罗布泊西北地区。10万余名施工人员进入罗布泊,在茫茫的戈壁荒漠中,建设中国的核武器试验场。 1962年2月,罗布泊地区被划定为军事禁区,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地区爆炸成功。各种技术数据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爆炸成功。此后,罗布泊便以“蘑菇云升起的地方”闻名于世,同时这里也成了外人不得涉足的地方,中国所有的地面和地下核试验均在这里进行,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政府宣布终止核试验。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罗布泊开屏机场遗址

来到罗布泊,尽管我们不是刻意寻找,但也总会与那些分布在荒漠中曾经的核试验基地的遗迹不期而遇。在曾经十分神秘的罗布泊深处,听不到昔日的驼铃声,也看不到那些曾经在这里忙忙碌碌的将军、科学家和解放军战士们的身影,见到的只是一处处残破的房屋,废弃的机场和碎石铺就的跑道,被主人遗弃的家具、什物,以及被彻底摧毁的一个个军用工事和地堡。墙上残留的一幅幅大标语,使我们勾起了对20世纪60年代那个特殊时代的回忆。一面不大的墙壁上歪歪扭扭地书写着“开屏机场,1979年9月25日,再见”等字样,显为当年最后一批离开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废弃的部队营房

基地的战士所写,向我们透露了该基地被放弃的时间。“开屏”者,当为该机场地处孔雀河下游而取“孔雀开屏”之意。据说,这还是来自核试验基地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的提议。这里,应该是当年罗布泊地区与外界联系最快捷的通道。当年,在中国的这项“自力更生”的秘密工程中作出过巨大贡献的那些“两弹元勋”、“氢弹之父”、“导弹之父”以及大大小小名著青史的将军、指挥员们,不知多少次在这里起降和出入。后来听到一位当年参加核试验的飞行员讲述,当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从这个简易机场由直升飞机运往60多公里外的试验场。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罗布泊“201”指挥所遗址

距开屏机场不远一个叫白云岗的地方,是当年核试验场核心所在的主控站,它当年的代号为“201指挥所”。在一部纪录中国核试验艰苦过程的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两位身着防护服、荷枪实弹的士兵,百倍警惕地守卫在“201指挥所”窄小的门前。如今,那门禁森严的地方,早已成了一片废墟。在已被完全炸毁的硕大的钢筋混凝土地堡前,横一截断碑,上书“中国大气层核试验大当量主控站,一九八六年二月”,可以想见,当年核试验时那人所熟悉的激动人心的倒计时“……4,3,2,1,起爆!”的指令,就是从眼前的这座地堡中发出!稍后,这里的人们先是听到从60多公里外传来的那闷雷似的“隆隆”声,而后就可以看到中国自己的原子弹或氢弹爆炸后所形成的高耸入云的蘑菇云。当时,参与核试验的中国科技精英王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营房废墟中战士们使用过的马灯

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朱光亚等和新疆军区与自治区主要领导以及核试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等一大批人,都聚集在“201”旁边一个土坎前设立的观察掩体前,等待着那惊天动地的轰响。而放在掩体上的一架电话机,则接通着北京中南海周总理的办公室。万里之外的毛主席、周总理在焦急地等待着罗布泊的消息!为了方便试验场区与北京中南海的通话,周总理要求使用暗语。于是中国用于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即被后来成为第二炮兵司令员的李旭阁将军取名为“邱小姐”。原子弹装配为“穿衣”,原子弹吊至试验塔架顶端为“住上房”。当一切准备就绪,人员撤离爆心,爆炸零时即将到来时,李旭阁给总理办公室发出的第三个暗语就是“邱小姐住上房”。从此,中国打破了核垄断,步入了世界核国家的行列。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核试验的指挥者张爱萍(右)

距“201指挥所”数十公里处,就是在一般地图上也轻易能够找到名称的“207洗消站”。这个洗消站,空旷孤寂,没有几座房屋遗址。它是由核试验基地防护专业分队在爆区上风方向无沾染地区临时开设的,当年主要由水罐车、喷洒车、淋浴车以及各种检测设备组成,犹如一段淋浴走廊。凡在试验期间从核爆区出来的人员、车辆和直升飞机等,都必须在这里接受防辐射洗消。进入洗消站后,每个人都须脱去防护服和内衣,赤身走进淋浴车,在喷头下彻底冲洗,经仪器检测,证明身上携带的放射性剂量低于限定标准后,才准出来,穿上崭新的内外衣,乘车沿着设定了标志的路线向驻地行驶。当年核试验期间车水马龙的地方,今天却是墙倒屋塌,满目疮痍。惟有当年建造的作为大门标记的门墩,依然孤零零地伫立在苍茫的大戈壁上,静静地等候着寥寥的探访者。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洗消站孤零零的门墩

当天晚上,我们在开屏机场废墟中的空地上露营。钻进暖和的鸭绒被里,看着多少年未见的明朗的夜空,清晰的银河像一片薄薄的轻纱,铺挂在黑黝黝的宇宙空间。微微的夜风从耳边吹过,使人的思绪不由得在罗布泊数千年的往事中徘徊......

《丝路中国》(10)楼兰探秘

楼兰故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