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打仗特別厲害的書生嗎?

歪膩50


明朝打仗特別厲害的書生很多,這個和明代軍制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

明代開國之初,朱元璋麾下的軍將基本上是草莽出身,有一些是元朝的軍人。此外,像李善長、劉基這樣的文人,也會參與軍事行動的決策,但不會親自帶兵上陣。

靖難之役,有一個鐵鉉在戰場上表現突出。鐵鉉是山東參政,協助大將盛庸守衛濟南。朱棣率領大批燕軍圍困濟南三個月,曾經被鐵鉉欺騙,差一點被俘。最終朱棣只能從濟南撤軍,毫無收穫。此後鐵鉉升任兵部尚書,後來被朱棣殘忍處死。

朱棣和隨後的時代,每有徵戰之事,仍然是武將擔綱,一般會選派公侯伯或者五軍都督府的高官為總兵官,掛某某將軍印,帶兵出戰。征戰結束,交回印信。而兵部尚書、兵部侍郎等官員,可以參贊軍務,只是起一些輔助性的作用。

從正統年間開始,情況悄悄起了變化,文臣從參贊軍務,變成了提督軍務,而且也不限於兵部的官員,有時候會讓御史提督軍務。文臣逐漸成為軍事行動的統帥和主導者,總兵官仍然由武將擔任,但要受到文臣的監督和領導,地位越來越低。

以後,巡撫、總督的出現,武將的地位更低,總兵官的含金量也越來越低,專指邊鎮的最高軍事長官,要聽命於巡撫和總督。

於是,我們看到明朝的中晚期,越來越多的巡撫、總督成為戰事的主導者,他們都是文臣。

這些文人當中,許多人擁有高超的軍事智慧,很能打仗。

最早的一位於謙,是兵部尚書。後來的王守仁,是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率軍平定寧王反叛之後,進封為新建伯,這在明朝是極為罕見的。

晚明時,內憂外患交至,許多文臣以巡撫、總督、經略、督師的身份,率軍出戰,表現突出。比如熊廷弼、楊鎬、袁崇煥、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等等。

個人認為,這其中的袁崇煥、洪承疇、孫傳庭等人都是不錯的軍事統帥,都親自指揮過重大的戰事,取得過很好的戰績。

因為是文人出身,他們有更好的理論修養,戰略視野更寬廣,有更好的統籌和協調的能力,畢竟,戰爭是一種非常複雜的人類活動,武力比拼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


於左


大家都說王守仁(王陽明)打仗厲害,但估計並不能準確知道王守仁打仗到底厲害在哪裡。所以這裡就說說王守仁平寧王亂的事,看一看王守仁的恐怖。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寧王朱宸濠經過多年的經營和謀劃在南昌登基稱帝,年號順德,集兵號稱10萬,發佈檄文,聲討朝廷。隨即派人攻下九江、南康(治今星子縣)。七月初一,朱宸濠留宜春王朱拱樤留守南昌城,率10萬水師,戰船千艘出鄱陽湖,蔽江東下,攻打安慶,指向南京,欲攻取南京即帝位。

要知道南京為明朝留都,是明太祖定都的地方,如果讓朱宸濠順利拿下南京,那麼可以說寧王之亂就成功一半了。再加上其來勢洶洶,南昌和南京距離如此之近,寧王幾乎勢在必得,整個朝廷譁然。但是好巧不巧,此時的王守仁正奉命前往福建平亂,路過江西豐城,可問題是王守仁兵符還沒到手,寧王拿下南京又是指日可待,這對王守仁提出了極大的考驗。

於是他先是使用疑兵之計,假裝傳檄各地勤王,聲稱朝廷已經集結二十四萬大軍要進攻南昌了,並且在南昌城內到處張貼告示。這就使得寧王非常被動了,畢竟南昌才是他的老巢,二十四萬大軍一到自己肯定受不住的,於是便按兵不動。等了十多天,朱宸濠見沒啥動靜,才明白自己中計了,於是立馬派大軍攻打安慶。

但是這個時候王守仁已經集結好了八萬義軍,按照正常人的邏輯是趕快去救安慶,但是王守仁偏不,寧王前腳剛開始攻打安慶,王守仁就轉而攻擊南昌,氣的朱宸濠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回守南昌。結果王守仁在番陽湖以逸待勞,直接生擒了寧王朱宸濠。寧王籌劃近十年的大計就這樣僅僅過了35天就被王守仁給破了。

實際上王守仁本身就是明朝的軍事家,平常沒事幹就到處平叛,自然知道怎麼做才能把仗打成漂亮。比如發生在嘉靖六年(1527年)的盧蘇、王受造反,當他們聽到朝廷派王守仁做總督的時候,直接就嚇投降了。

只是可惜的是,終武宗一朝,王守仁都沒有得到重用。等到嘉靖帝上位之後,才位列朝廷重臣,可惜嘉靖七年便去世了,不然哪會有嘉靖後期那些亂七八糟的事。


三觀粉碎機


有,而且特別牛逼!牛逼的打起仗來你連專業出身的將軍都害怕;更牛逼的是,他一輩子沒打過敗仗,而且帶著一群臨時湊起來的人都能打贏一群訓練已久的軍隊。

這個人就是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

“一生俯首拜陽明”——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在殲滅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勝利慶功宴上,面對人們問他制勝的之道;東鄉平八郎拿出了隨身攜帶的一塊木牌,上面刻的就是這句話。

王陽明打仗得特點是:他知道你要幹什麼,但你不知道他要幹什麼;你不知道他有什麼,他知道你有什麼;你以為不選A就選B,但是他會選C。總之,這個人不僅是知己知彼,還能引導敵人幹自己想要得事情;王陽明是罵的過書生,打得過流氓。

這個人不論從他得相貌還是學識上,你都不會把他和軍事家聯繫在一起,更不要說常勝將軍了。

中國聖人的標準是——立德立言立功,符合這個標準的有兩個半人。第一個是孔子,儒家鼻祖,立德立言,孔子相魯九個月,路不拾遺,難免大敗越國,東面使齊國不敢侵魯。

第二個聖人就是王陽明——就是開篇說的一生俯首拜陽明的主角。王陽明原名叫王守仁(王守義可不是他兄弟,別搞混了,之前有人這麼問過我);如果一個人是哲學家,那這個人在人們的印象中就不可能是軍事家,但王陽明是——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

王陽明出生書香世家,老爹是狀元出身,叫王華。這是一個嚴格的書香世家,當王守仁年齡很小的時候,他老爹就發現這個兒子與眾不同。大家看一下7歲的王守仁寫的一首詩:蔽月山房 山近月圓覺越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這首詩一出來,他老爹王華一個標準十分高得人,突然覺得眼前一亮,我去,這小兔崽子詩裡面有哲學。

當王守仁長到差不多十來歲得時候,果然印證了他爺爺得夢——這不是一個遵守規矩得人。整天讀兵書,還把學堂裡得學童叫在一起排兵佈陣,搞得學堂裡得先生氣的鼻子都歪了,於是告狀到他爹王華那裡。王華把王陽明叫了過來,訓斥他:為何不好好讀書。王陽明答道:保家衛國報效國家,聖賢書有何用。老爹差點沒把鼻子氣歪了。不僅如此,16歲得王陽明還親自騎馬到關外查看——那裡經常有少數遊牧民族出沒。這下把老爹王華給驚呆了。後來上書朝廷請求帶兵剿滅敵軍,但是沒有被採納。

突然有一天,王陽明不折騰了。開始在家好好讀書了,王華見兒子如此。感到十分得欣慰,於是問兒子立志做什麼?王陽明得回答讓王華這個狀元爹驚得半天沒合上嘴——做聖賢。這就等於說,我要當孔子,一個和尚說我要做佛祖。王華氣的當時抄起手上得書就砸向了王陽明……

不過在經理了宮廷痛罵劉瑾權奸,上山把主持說得還俗……一系列事件後,王陽明最終在龍場悟道,創立了心學。加上之前學得兵法,運用起來可以說是如虎添翼。

明朝開國時,朱元璋和陳友諒鄱陽湖大戰勝利,使得朱元璋有了爭奪天下得資本。王陽明同學也進行了一場鄱陽湖大戰,把一場叛亂以極小得代價極快得速度。

王陽明當江西巡撫得時候,寧王朱宸濠已經著手招兵買馬,組織軍隊準備搞起來,自己當皇帝。而且朱宸濠已經把朝廷上上下下都收買了——包括當朝得首輔楊廷和。可是,寧王沒有收買得了王陽明。如果寧王能夠站在站在歷史得角度上看問題,他大概不會選擇造反,即使造反大概也不會選擇和王陽明打——儘管王陽明是個文官,還是個光桿司令。

富得流油得寧王,把自己得十萬兵馬武裝到了牙齒。此時得王陽明王巡撫,終於湊齊了兩萬軍隊——其中四分之一是老弱病殘,四分之一沒上過戰場,剩下二分之一是臨時來湊數得。他們面對得是蓄謀已久得寧王十萬叛軍。這其中最關鍵得是,這支軍隊還沒裝備,大將伍文定只不過是個不怕死得縣令。

但是,他們有一個殺手鐧——王陽明。王大人行事之高深莫測,打法之詭異;不但敵軍看不懂,我軍也特麼看不懂。但是敵軍和我軍都佩服得一點是——王大人總能打勝仗。寧王最初看不起王陽明,但是很快他就後悔了,自己面對得王大人不是個書呆子——這是個比人精還人精得主。王大人得一通操作,愣是讓寧王搞得暈頭轉向,吃了好幾個敗仗。

寧王終於憤怒了,媽了個巴子。老子傾家蕩產,一身豪華裝備,簡直是人民幣玩家;居然連連被一個新手村出來得,毫無裝備得王陽明連連幹趴下,最關鍵的是自己得老家也被王大人給端了。於是,寧王把自己最後軍隊全部拉到鄱陽湖,幹了這一仗贏了請叫我萬歲爺,金鑾殿上見;敗了請叫我朱宸濠,天牢裡見。

朱宸濠對手下許諾了真金白銀,面對王大人得軍隊——此時已經戰力很強了,畢竟打了好幾場勝仗,裝備也是鳥槍換炮了。儘管寧王有好裝備,可是無奈王大人得打法太風騷……戰役很精彩,請自行查詢。

最終得戰鬥結果就是,寧王束手就擒。朝廷得軍隊還沒到達現場,戰鬥就已經結束了。

後來,朝廷大軍到了,聰明得王大人把戰俘朱宸濠交給了一個還算有良心得大太監——張永,看遍了爭名奪利得張永,面對王大人徹底拜服了。王大人面對明武宗朱厚照身邊權奸得挑釁——派軍人在巡撫門口罵街,但是王大人卻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病了給藥,餓了給吃的……老百姓對這幫人也是指指點點。最終這幫人有點罵不下去了。但是,壞蛋總是有得,劉瑾得人請王大人視察軍隊,看著瘦弱得王大人,提出了讓王大人射箭。擺明了要王陽明出醜,眾軍士都來圍觀,王大人肯定要出醜了。

王大人推辭道:射不好!但是,劉瑾得人堅持要王大人射箭。

於是王大人走上去,拿起弓箭,拉弓!啪得一聲,箭射出去了,正中靶心。

接著第二箭,第三箭,全部命中靶心……

全場死一般得沉寂,接著爆發出雷鳴般得喝彩聲……

王大人完勝,自此軍隊全部拜服於王大人,再也不去鬧事了……

過了若干年,王大人又被派道雲貴一帶,那裡到處是土匪叛亂。但是王大人到了之後,發現壓根沒有土匪。後來一打聽才知道,土匪們知道王大人來了,一盤算,自己這點道行跟王大人鬥法,那簡直是沒有勝算得可能,朱宸濠都那樣了,於是土匪們自己主動下山了從良了。就這樣土匪平息了下去。

到了清末,有一個人30歲之前一直不得志,直到他學了王陽明得心學,這個人不但成為了朝廷支柱,更是被成為半個聖人,他叫曾國藩。

分享心學四句箴言: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致知。


嘟嘟讀讀


古代文人,讀書讀到極致,能夠讀出一身浩然正氣,到了國家危難之際,就會挺身而出,比如宋朝的辛棄疾、文天祥,這就是文人的風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明朝末年,也出現了一批進士出身的書生,孫承宗、孫傳庭、楊嗣昌等等,他們換上戎裝,馳騁沙場!

烽火戲諸侯小說《雪中悍刀行》裡面,有個先生賣給了世子幾斤仁義道德,他叫盧升象,其原型應該是明末的書生,被農民軍稱之為盧閻王的盧象升。


《明史》中記載:象升白皙而臞,膊獨骨,負殊力。

意思是盧象升長得白皙,又瘦瘦弱弱的,好聽點是小鮮肉,難聽點是小白臉,一點兒也不像是一個帶兵打仗的。不過,他的雙臂骨架很大,力氣驚人,小體格里蘊含著無窮的力量。

天啟二年,盧象升考中進士,殺進官場後,穩步升遷,戶部主事、戶部員外郎、大名知府。

按常理來說,盧升象的仕途,絕對是一帆風順的,最後很有可能混個內閣大學士,甚至期待一下內閣首輔。

但是好死不死,崇禎二年,皇太極繞道蒙古,避開袁崇煥堅守的寧錦防線,帶著數萬八旗兵,直逼北京城!


去他丫的!盧象升接到崇禎天下勤王的聖旨後,覺得身為大明官,不能幹坐著不做事,就拉起一支約莫萬人的兵馬,前往京師勤王。

不過,盧象升知道,這匆忙組建的隊伍,只能夠上城牆擴張聲勢,真要跟八旗兵到野外幹架,不現實。

所以這時候的盧象升,是在一邊看著關寧鐵騎耍威風,於是決定效仿辛棄疾訓練飛虎隊,也要把自己的這支部隊,弄得像模像樣。

待到皇太極退去,盧象升立刻著手整頓兵備,史稱:天雄軍!


天雄軍的兵源比較特殊,以鄉親朋友家人組成,用血緣關係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能夠在短時間內把背部交給戰友們。

在陣仗中,一旦有人傷亡,就會激起旁邊的士兵的血性,一群人就是個小團隊,因此戰鬥力極為強悍。

但是,天雄軍有個很大的缺陷,萬一有個人跑了,很多人會跟著跑,戰陣出現缺口,致使戰鬥潰敗。鎮壓太平天國的曾國藩,就遇到過此類現象。

盧象升這一點做得很好,他和曾國藩不一樣,他與士兵們一同訓練,同甘共苦,有次軍中三天沒得糧食,盧象升不搞領導特殊化,三天裡滴水未進。


只有經過戰爭洗禮的軍隊,才能看出戰鬥力!自崇禎六年開始,盧象升的天雄軍,就參與鎮壓農民起義。他從北京出發,一路往南打到湖北,並在崇禎八年巡撫湖廣,之後,又命他總理江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山西、陝西等7地軍務,升任兵部侍郎。

要知道,大明朝除去南北兩個直隸地區外,全國的省級單位還有14個,亂世中軍務第一,而盧象升總理7個,相當於替崇禎管理了半壁江山!

盧象升不負崇禎期望,三年時間裡,高迎祥和李自成,他見一次打一次,總體上看,盧象升的崛起,扼制了農民軍的發展。


盧象升畢竟是新人,才三十多歲,怕他不服眾,在他總理7地軍務的時候,就御賜一把尚方寶劍,准許他便宜行事。崇禎九年,北方告急,傳召回去拱衛京師,崇禎帝又賜予一把尚方寶劍,盧象升帶兵來到宣府、大同一線,大興屯田,以拒建奴。崇禎十年,盧象升父親去世,他‘疏十上’,十次請求回家奔喪,崇禎不許,奪情起用,升為兵部尚書,並且賜下了第三把尚方寶劍,總督天下勤王兵馬!

當時,朝中已有‘攘外必先安內’的求和聲音,崇禎召見時,盧象升回答:臣主戰!崇禎聽了很高興,縮緊褲腰帶,連續幾天犒勞盧象升的軍隊。


盧象升主戰,得罪了主和派的太監高起潛,而高起潛手握關寧大軍。

崇禎十一年,多爾袞毀壞長城,帶兵入關,盧象升能夠調用的,僅宣府、大同、山西三地吃空餉嚴重的兵馬,不足兩萬人。

數萬關寧兵馬,距離不到50裡,卻在高起潛的授意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總督天下援兵,兵力不過兩萬。盧象升與多爾袞會戰蒿水橋,結果左右翼總兵怕死逃跑,只餘下數千人,他率領天雄軍,死戰不退!


天雄軍有親人,盧象升的親人,也加入了抗清鬥爭。

盧象升有三個叔叔,三個弟弟,皆是在崇禎十七年,一同戰死!後來滿清南下,盧家先後赴死者一百多人!

滿門皆忠烈,不外乎如此!


剎那歷史


正德年間王守仁陽明先生,剿江西之匪,平寧王叛亂,赴廣西招撫亂民。嘉靖朝抗倭英雄戚繼光也是進士出身,天啟朝建立關錦寧防線之孫承宗,.一手訓練出關寧鐵騎的袁崇煥,與清軍在京郊之戰英勇殉國的盧象升,生俘闖王高迎祥、在南原打得李自成差點全軍覆沒之孫傳庭,他們基本上是進土出身(孫承宗是帝師),都是書生。


大姚久醇釀酒坊店主


太多了,洪承疇、孫傳庭、孫承宗、袁崇煥這是明末。

中期的胡憲宗、戚繼光、徐渭等等。

這裡“書生”、“明朝”和模糊。“書生”的話讀過書的就算嗎?本來的官員家庭出身讀過書的算嗎?還是必須是布衣出身進入科舉才算?

明朝也是一樣,什麼時候開始?和陳友諒、張士誠互毆的時期算嗎?


沉睡的鄧布利多富貴


打仗很厲害的書生,戰略型的有劉伯溫,然後還有靖難之役裡面的鐵鉉,讓朱棣吃了不少苦頭,哪怕朱棣最後打到南京都是繞著鐵鉉走的。之後就是于謙於少保,拯救大明江山。再接下來就是陽明先生王守仁,一個月不到平定寧王叛亂。同時代的楊一清也不錯。中後期戚繼光勉強算一個吧,雖然不是書生,但是算得上一個有文化的名將,也有詩書流傳下來。明末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盧象升能力以及個人人品要好於袁崇煥,是個難得的人才。期間應該還有,我才疏學淺沒了解那麼多


河道十三太保


于謙北京保衛戰功臣。

孫承宗遼東防線締造者。

孫傳庭明朝最後守衛者。

洪承疇明末三大主力洪兵的統帥。

戚繼光名族英雄。

等等。。。。。。。


小白80166432


宋朝辛棄疾文天祥只是宋朝書生中的特例,明朝打仗厲害的文人一抓一大把!

于謙,王陽明,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每一個都是進士出身,以文人掌軍事,軍事指揮能力個個都堪稱一流。


liucan91


王陽明,于謙,袁崇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