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寫了《史記》,他是怎麼知道幾千年以前的事情的?

傢俱幫幫棒


司馬遷是怎麼知道幾千年前事情的?這個問題有趣了。話說一兒子因歷史考試考得很糟糕,非常擔心回家後挨扁,不料回家後,他那位可愛的具有西方思維的母親卻對他大加安慰:可憐的孩子,不是你的錯!那些事情都發生在你出生前,你怎麼能知道呢?

中國社會跟西方世界有很大不同,就是特別重視歷史傳承,自有部落首領、帝王始,便有世襲史官傳史留紀。沒有文字時,由史官世代口口相傳,“史”字就是一個人頂著一張大口,是為史;有文字後,更留下了卷帙浩瀚的各種典籍。

這些史官忠於職守,秉筆直書,仗義執言。春秋齊國時一個臣子崔杼弒君,召來史官太史伯,拿著劍逼迫其記載國君是因暴病而亡,而太史伯不為所動,記下了:夏五月,崔杼弒君,幾個大字。崔杼殺了太史伯,又召來其二弟,太史仲亦不為所動,仍記下了上面同樣的幾個字。崔杼殺了太史仲,又召來其三弟太史叔,太史叔毫無所懼,仍舊秉筆直書,崔杼將太史叔碎屍萬段,可同樣沒有逃脫弒君罵名。齊國另一史官南史氏聽說了太史氏三兄弟相繼被殺,便抱著簡策跑來欲前仆後繼,見到史冊記載的仍是崔杼弒君後,才滿意而去,並將這件事完整的記錄了下來,流傳至今。

司馬遷出自於世代史官之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僅收集了大量史料,而且遊歷了神州各地名勝,實地考察。並採取了一整套鑑別信史的方法,即所謂孤證不採。以公元前841年為界,之後的歷史因有各方面的史實相互印證,是為信史;以前的歷史,因證據不足,不能形成交叉印證,是為傳說。雖是傳說,由於採史嚴格,仍具極大的真實性,如商代各王年表,已被甲骨文發掘研究完全證實。

司馬遷還開創了紀傳體通史書寫方法。《史記》中的本紀,記錄帝王天子一級人物,有十二本紀;世家,記錄諸侯王一級人物,有三十世家。肯定了農民起義推翻暴政的正當性,把項羽當作帝王一級人物記錄,所以有了《項羽本紀》;把陳勝作為諸侯一級人物歌頌,所以有了《陳涉世家》。為重要人物,也為普通人出生的優秀人物立傳,有七十列傳;十表,記錄歷年大事年表。《史記》記錄了中國上至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黃初四年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富貴的歷史財富。


雲卷飛山



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彌留之際的司馬談對司馬遷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舜夏禹時就取得過顯赫的功名,你要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編寫論著"。說完司馬談一命歸天了!但是,從查閱的《戰國策》資料中不是那一回事,司馬遷的祖宗是中山國的相國司馬熹。


(司馬熹還是蠻漂亮的,拿現在的話來說,是“小鮮肉")魏系:司馬賙-司馬熹-司馬子期-司馬勒?-司馬昌-司馬無澤-司馬喜-司馬談-司馬遷。司馬遷寫《史記》記載著七國,那就是“韓、趙、魏、楚、燕、齊、秦",漏了一個國家“中山國"!司馬遷是個史學家,怎麼會將“中山國"給丟了?

中山國(公元前414-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前312年)相國司馬賙病逝,臨終前囑咐不要重用他兒子司馬熹,因為司馬熹為人狡詐。司馬熹暗中投靠趙國,在趙國的幫助下,中山王被迫任用司馬熹為相。司馬熹當上相國後,排斥武官,挑動文官內鬥,使得中山國的軍力和經濟實力大幅下降。(前306年)趙武靈王出兵攻打中山國,中山國軍力薄弱財力不足,被趙軍打的節節敗退,(前296年)中山國滅國。所以說,司馬遷自己的祖先為滅掉中山國立了功勞,司馬遷不敢將自己祖先醜事撩出來!

司馬遷的啟蒙老師是孔安國,年輕時經常去聽大儒董仲舒上課,寫《史記》時大量引用了儒家的典籍。由於儒家極力把“王功"和“聖道"合在一起,將功業提高到頂端,偽史開始出現。秦始皇統一六國,他到泰山去封禪,祭拜的是“蚩尤"而不是“炎黃",因為他是法家,再加上他認為蚩尤是本地的,炎黃是外來者。漢高祖劉邦他祭拜的也是蚩尤,也不是炎黃,在漢初時,還建了“蚩尤祠",因為他也是法家,他們都看不起儒家。但是,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梳理成上古帝王們的血緣關係,讓秦留下來的七國庶民和各地區自己認同始祖都同出一源,這一源頭就是炎黃,所以我們現在都是“炎黃子孫"了!

漢武帝以後,儒教鼎盛時期,司馬遷的《史記》將秦始皇說成是呂不韋的私生子、又將嫪毐的陽具說成能翹起車輪、嫪毐與(秦始皇母親)趙姬生了二個小孩、秦始皇焚書坑儒等等;同時,《史記》又將漢高祖劉邦流氓嘴臉刻畫地栩栩如生。為何要醜化他們呢?原因醜化的對象都是法家,儒家與法家是鬥了幾百年的冤家。

(電視連續劇的嫪毐和趙姬)

現在的中學教科書中,將《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屈原給刪除了!原因是屈原在漢文帝前沒有這樣一個人物,在漢文帝時賈生塑造出來的,人物根本也不會出現在司馬遷100年前的楚懷王的時代。屈原的《離騷》是方士們為秦始皇所寫的“仙真人詩";屈原的端午節是南朝弄出來的,而南朝離屈原跳江自盡間隔七百年了。儒生的習慣就是給自己的觀點製造充分的證據,牛皮吹的越大越好!



(屈原跳江自殺)

《史記.刺客列傳》描述了五個刺客,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這些描述被現代人看來,就像給小朋友講故事。小朋友因為年幼分不清是真是假,當時的人98%都是文盲將這些看成是真。現代人稍微一分析這些故事就會知道,儒家是多麼會吹牛。“縱橫捭闔"的蘇秦與張儀是兩個時代的人物,司馬遷將他們弄到一起,使故事更有吸引能力。《史記》中許多錯誤,我在這裡不一一例舉了,我還是希望讀者自己去看一看。

現在在湖南湘西里耶古城發現了大量的秦以前的竹簡,一旦這些竹簡破譯,就會將《史記》儒家學說的故事弄得裡外不是人,就象《竹書紀年》出土一樣,堯舜禹禪讓就煙消雲外了!


張律明


就像我們怎麼知道幾千年前的事情一樣,司馬遷也是如此,只不過司馬遷比我們更近一步或者說比我們接觸的更多一些。


司馬遷他們一家世代為史官,作為史官自然可以接觸國家檔案資料,要知道當初劉邦攻破咸陽城後,蕭何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查封秦朝的地形,法令,戶籍等圖書檔案,若是沒有這些東西,漢朝想漢承秦制都沒有可依據的範本。而這些資料,司馬遷作為史官自然有資格查看。

其次除了國家檔案之外,司馬遷對先秦著作也是廣泛採納,比如《尚書》、《國語》《春秋》等等司馬遷都曾引用過,這點在史記中可以明顯得知,舉個簡單例子司馬遷在寫《五帝本紀》時說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

其三在瞭解司馬遷生平時,司馬遷曾說過他為了寫史記曾廣遊名山大川,探訪史蹟遺存,這些也為他寫史記提供資料。


最後司馬遷在遊歷之餘,也要和當地人交流探討,這些當地流傳的史料,司馬遷在聽聞之後也會辨別拾取,比如司馬遷在寫自序時說餘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無不說明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參考了當地人所說的史料。

當然司馬遷畢竟不是完人,他參考的資料也許有所偏差,不過相比於兩千年後的我們,司馬遷與以前的時代更近一些,可能一些資料流傳到了司馬遷時代而沒有就傳到我們這個時代,再加之他所處的位置,整體來說史記所記載的歷史還是值得我們信服的。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我們都知道,司馬遷原本是西漢的太史令,後來因為為李陵辯護,受了宮刑,隨後任中書令,再到後來完成了《史記》的後續編寫工作。一個人肯定是不可能知道那麼多幾千年前的事情,肯定是需要下一番苦工才行。

首先,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建元年間,就到京師長安任太史令一職。由於父親就是做歷史記錄相關的工作,從小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父親對他的影響很深,所以他從小就對歷史很感興趣,也積累了一些歷史知識。在司馬遷很小的時候,司馬談便指示他遍訪河山去搜集遺聞古事,網羅放失舊聞。因為歷史本就散落在民間各處,那些官方記錄的歷史都是不完全的。


其次,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等這些文化大家,曾經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由於受到的教育也很不錯,對他日後的寫作整理也是有很大的幫助。而且,他本就在朝為官,皇宮中的一些歷史典籍他都可以查閱翻看。


除了到全國各地採集傳聞,他還遍閱古籍,從古人的總結中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各地的縣誌、地方材料,都是《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


司馬遷寫史記,前前後後一共是14年的時間 ,最後整整52萬字,一部論語大約是不到1.6萬字,一部孟子是不到3萬字,這不史記字數相當於32部論語,17部孟子,真的是字字看來皆是血!


冷知識菌


這事其實秦始皇就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在秦始皇掃六合統一天下之後,在諸多的捍衛封建一統君主制的措施裡面,有一個“書同文”的死亡,當然不是要評論“書同文”舉措的偉大,主要這句話陳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先秦時期,至少是先秦時期已經有了文字。(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文字的功能主要就是記錄的載體,把過去的未知的無形的事情,以有形的可以被後人認知理解的文字形式記錄下來,這些文字材料存世到以後的話,那就是打開先秦謎團的百科全書,當然文字記錄是一部分,也是最主要的一部分。

但不得不說了解一個朝代或者說一個人,光有文字記載還不夠,客觀上講解的還得有相應的考古文物出土,以印證文字材料的準確性和重要性,這就是孤證不舉的道理。很多人都看過《史記》,對於其中司馬遷描述的事件細節,的媳婦和胸花。


雖然有過質疑,但不得不佩服司馬遷在蒐集史料方面的造詣以及對於歷史事實的尊重,先秦時期包括夏商周三代,其實留給後人的形象很抽象很籠統,即使最偉大的幻想家,看看能搞也不這麼會紙袋看。

同時不得不佩服司馬遷的語言天賦,雖然說秦始皇下令“書同文”,但廢除需要一個過程,甚至說秦朝因為一直處在風雨飄搖中,並沒有多少家底,也沒有強力推行“書同文”的條件。

說這個什麼意思女人?也就是說司馬遷還是個語言專家,圈定範圍的話至少對被滅掉的六國文字是普郵研究的,這也是司馬遷知道幾千年以前事情的原因。


歷史三日談


謝謝你的提問。假如今天要你參加《中國通史》的寫作,你怎麼辦?你怎麼知道幾千年的事?非常簡單,有《史記》做參考。

當然,我們今天寫歷史,除了參考《史記》,還要增加考古新發現的研究,來佐證《史記》記載是不是真實、準確。

司馬遷也一樣,他寫歷史,自己經歷的有多少呢?無非就是漢武帝的那些年,也沒有寫到漢武帝的最後。

個人的親身經歷,永遠不足以撰寫幾千年對歷史。

不過,我要糾正一下,從漢武帝時代算起的歷史,可沒有幾千年,起碼文字歷史沒有兩千年。

司馬遷記載的三皇五帝,基本屬於傳說。

中國比較可信的歷史,只能是從商朝晚期到周朝開始。

因為,中國文字的實際使用,最早也就是西周之初。

所以,西周以前的歷史,傳說的成分很大。

那麼,傳說就不可信嗎?那也要做具體分析。

首先,距離西周比較近的五六百年的傳說,應該比較可信,五六百年以上,就不好說了。

但是,這些傳說在司馬遷時代,已經成為文字記載下來的文獻了,所以,也是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至於西周以後的歷史,由於文字普及進一步發展,所以,文字記錄就正常延續下來了。

春秋時期有私人著書,也有官方著書。戰國延續了這個傳統。

秦始皇統一中國,各國的歷史都集中於國家圖書館。

漢代繼承了國家圖書館的制度。

司馬遷是一個史官世家,他的父親司馬談是中央史官,按照當時的制度,父親做什麼工作,兒子如果能夠勝任,就繼續父親的工作。

司馬遷繼承了父親的職務和工作。

中央史館的資料是最豐富、全面的。但是,歷史由於記載的複雜性,也有值得懷疑的地方。

怎麼辦?也非常簡單,調查研究呀!所以,司馬遷,對已經記載的歷史,也做過調查研究的工作。

有了調查研究做基礎,寫作歷史就會更有底氣。

司馬遷對秦始皇時代,就做過調查研究。相當於我們今天考察抗日戰爭時代。

你看,歷史學家要知道幾千年的歷史,也沒有那麼難,但是,也非常不容易。


千千千里馬


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的一部鉅著,不僅是因為司馬遷本人的嚴謹,更是因為他在身心收到摧殘的情況下數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輟,更是非常人所能及。

他之所能知道比自己早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事情,是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有朝廷的史官來記錄當時的發生的事情,所以《史記》中記載的故事都是有事實依據的絕非憑空捏造,當然有時也會依靠野史來相互佐證。

不管怎樣《史記》的歷史價值都是毋庸置疑的,更是古人先聖就給我們後世子孫的寶貴財富!





大篷客遊學


1、去各地遊歷,走訪、收集歷史事蹟;

2、翻閱漢代宮庭中的皇家藏書;

3、借閱官員、百姓的私家藏書。

《史記》中存在著失誤,但瑕不掩瑜。例如,考古發現的文獻顯示張儀與蘇秦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蘇秦晚於張儀活躍在戰國時期的歷史舞臺上。《史記》記載張儀與蘇秦處於同一時代,是對手。考古文獻顯示與張儀同時代的是公孫衍(犀首),他倆是對手,為了連橫合縱鬥智鬥勇。


跪射俑


感謝悟空小秘關照的約題。

司馬遷是中國最後一個氏族整體專職史官的人,此後全由帝王親點才可成史官。

因此除司馬氏族,其他人記史整國人不認可,因史官記王謀權位殺自父或兄,王令改史官不改,而殺之,再換人還是司馬氏族人,仍不改再殺再換,仍不改而王無奈。這就是司馬遷敢把帝王寫的近流氓的原因。即項羽英雄守道義,劉邦僅街上混混形象的原因。

氏族由民族分支形成,氏族再分支才是春秋戰國時的姓產生的出處,姓族後才分支出家族,再家族分支出家庭的,現西南少數民族的各村寨都是家族單位,即同宗譜的人,雖有異姓,但異姓是後遷入的。所以司馬氏族單位很大的。

氏單位現在漢族是省地盤的意思了,即山東人氏,河北人氏,而後介紹姓。但此在唐朝用,唐以後僅述縣鄉了,這是人口增多造成的。

整氏族專職公共事務一項,就是秦始皇家的是周朝在西北養馬氏族部落的現象。

由是司馬氏族專職記史,幾千年口傳史幼兒就開始背誦了。只不過由司馬遷用文字寫下來而已。


味哎兒


司馬遷的祖輩一直都是周王朝時期的史記官,司馬遷本人也是接父親的職位。司馬遷從小接觸到的史料和耳染目睹,使他對歷史非常的感興趣,同時也是職業的責任感,一般寫歷史與時局有關,司馬遷有幸趕上了漢武帝的盛世,因此他覺得有必要把中國歷史做一個系統性的整理和記載,對於兩千年前的歷史,一是根據歷代王朝的記載,二是根據傳說,三是實地考察,為了真實的再現歷史,司馬遷把黃河流域走遍了,甚至越過長江,到了吳越故地,探禹穴。所以,司馬遷的史記不是憑空想象的。兩千年來,尤其是近代考古發現也證實了司馬遷的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