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歷史真相”其實是謠言?

繠鷽_á孏靜


漢武帝的改革摧毀了漢代的民間經濟。這個觀點非常流行,說謠言或許過了點,但確實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下面說說我的看法。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以雄才大略著稱的皇帝,其在位期間進行的大刀闊斧的改革,也是歷史研究中的老問題了。尤其是其經濟改革,一直被當做漢代民間經濟發展的分水嶺式的事件。

關於這場經濟改革的具體內容,大家都很熟悉,咱也不再複述。而對於這場改革的影響,學者們也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大致來說:短期來看,漢武帝經濟改革的基本目的是解決當時的財政問題,此外還有解決王國問題以及相應的地方控制方面的動機,同時也對當時的民間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長期來看,漢武帝改革也確實為後世帝制時期國家干預經濟提供了一個“範本”。其所建立的均輸、平準、長平倉、禁榷壟斷等制度,受到後世君臣的大力推崇。

漢武帝劇照

以上觀點可以說是深入人心,也讓大多數人都形成了一種認識:漢武帝的改革摧毀了自西漢初年以來蒸蒸日上的民間資本。然而,這種長時段的“宏大敘事”似乎會給人一種錯覺,由於這種長期分析是將兩千餘年中的若干節點連接成線,兩個點之間的情況很容易就被人們忽視了,從而下意識地認為兩點之間是一個靜止的狀態。漢武帝改革摧毀了漢代的民間資本嗎?短期內漢武帝改革確實對當時的民間資本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但之後的視角一下子甩到了隋唐,似乎這中間的幾百年時間,民間資本就是在不斷強化的官營國有體系的壓迫下不斷萎縮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換一個相對中觀的視角,重新看看武帝改革之後幾百年的時間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一、漢武帝改革再評價之一:特殊情況下的特殊事件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漢武帝的經濟改革有其具體的時空背景,是一個特殊情況下的特殊事件。前面我們回顧了改革的具體內容,從中可以看出,這次改革是建立在漢初七十年逐漸雄厚的財富積累的物質條件下,在整個國家的動員組織能力發揮到巔峰的情況下由武帝政府推動的一次強制性、系統性的制度變遷。其為整個國有資本的運作所設計的,是一套“重資產”的運作模式。通過從中央到郡縣層層設置官僚機構,武帝政府和他的“軍師”桑弘羊試圖控制整個國家主要行業產、供、銷的全部環節,從而達到經濟運行的完整“閉環”。在當時的資訊水平下,這樣一種體系要實現信息的及時到達,只能通過設定更多的層級,使用更多的人力從而縮短信息節點之間的距離。可以想見的是,這種對國家動員能力滿負荷甚至是超負荷的運轉模式,是不可能長久持續的,甚至是不可能輕易複製的。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武帝改革的諸多舉措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是鑄幣政策,當然其執行過程中個別時段也有過反覆。其他的政策裡面,榷酒最早被放棄,而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也隨著武帝之後官僚體系運轉效率的下降而不可避免的走向解體。到了東漢時期,對鹽鐵等行業的管理,又逐漸地恢復到了之前類似“包商制”的模式上來,大規模的均輸平準體系也沒有再建立起來。武帝之後,唯一一次試圖重建這個體系的是西漢末的王莽,而他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這也進一步顯示了武帝經濟改革的特殊之處,確實是很難複製的。王莽之後,再一次類似規模的官營國有體系的建立,就要到隋唐之後了。

二、漢武帝改革再評價之二:漢代民間資本轉型的催化劑

在傳統的對漢武帝經濟改革的評價中,有一個似乎是大家的共識,即漢武帝摧毀了漢代前期那種自由的民間經濟,民間資本“周流天下”的局面不復存在。這似乎也是我們國內史家相當長時間內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或許是出於對明清以來“資本主義萌芽”的情結,對於自由的民間經濟遭到破壞總報有某種遺憾的情緒。但實際上,這樣一種對武帝經濟改革的判斷,似乎隱含著一個邏輯上的假設,即:如果沒有漢武帝改革,西漢初年民間資本自由流轉的局面將繼續持續下去。可是,這個隱含的假設真的成立嗎?

(1)漢武帝經濟改革後民間資本的調整與轉型

不論中長期如何,短期來看漢武帝的改革確實給當時的民間資本、民間經濟造成了很大的衝擊。這些近乎掠奪的政策讓當時的民間資本所有者認識到,依靠流通領域聚斂財富,是非常不安全的一種做法。於是他們紛紛調整自己的經營思路,一方面將投資轉向更具有安全性的土地,另一方面也加緊與政治權力的聯繫,或者賄賂官吏尋求保護傘,或者直接通過選舉進入權力體系。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資本向土地的轉移,以及尋求與權力的結合都不是武帝改革之後才出現的。太史公說的“以末致富,用本守之”、(南陽孔氏)“大鼓鑄,規陂池,連車騎,遊諸侯,因通商賈之利,有遊閒公子之賜與名”,這些現象是西漢初期就存在的。所以武帝的改革只是加速了這一過程。

所以說,武帝的經濟改革並沒有摧毀當時的民間經濟,而是加速了他們轉型的過程。到西漢後期以至東漢,我們從傳世文獻中依然可以看到大量民間資本所有者的記錄,只是他們的經營與生存模式有了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資本所有者選擇田莊這種綜合性的資本運營模式,同時開始向士族乃至世族的轉型。南陽新野那一眾民間資本所有者,最後連天下都打下來了,能說是被摧毀嗎?那麼,回到本節開始的問題,如果沒有漢武帝的經濟改革,會怎麼樣呢?

光武帝劉秀是南陽新野資本集團的代表

(2)漢代經濟結構對民間經濟、民間資本的制約

筆者認為,西漢初年的那種民間資本遍佈各個行業,行業邊界相對清晰,經營相對自由的局面,並不會一直存續下去。這與漢武帝的經濟改革沒有根本性的聯繫,而是由漢代以農業為主的總體經濟結構決定的。筆者曾據文獻中漢代稅收的數據大致推算過,漢代農業對工商業的比例大致為8:2。古代社會的農業一般來說具備這麼兩個特點:首先,是投資回報率比較穩定。類似“百畝之田,五口之家”的說法,從戰國的李悝至漢代的賢良文學都在使用,這也是農業投資安全性的來源;其次,農業的投資收益表現出與生產規模高度相關的特點。漢代的經濟結構和農業自身的特點,從消費能力上制約著民間資本向非農產業的投資。可以通過下圖做一個分析:

農業對非農產業規模的限制(示意圖)

市場的實際規模是由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共同決定的。在一定時期內,如果不考慮規模效應和技術進步,非農產業的產量應當按照一個固定的“斜率”(即增速)線性增長(曲線1)。這一產量決定了工商業產品的市場供給,而市場的需求則主要由相關產品的消費能力決定。這種消費能力主要取決於收入水平。漢代以農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決定了,其整個社會的主要收入來源來自農業,那麼收入的增加速度應當與農業的投資回報率類似,同樣近似的按照一個固定的“斜率”線性增長(曲線2)。而所謂“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工商業的投資回報率是超過農業的,故曲線1的斜率要大於曲線2。故收入,以及由其決定的需求的增速低於供給的增加速度。

因此,主要由農業產量決定的收入水平,決定了漢代社會的整體消費能力只能支撐A點以下陰影部分的非農產業產量,這就為漢代社會工商業的規模設定了宏觀上的上限。所以,漢代民間資本在工商業的投資,雖然個體上存在差異,但總體上擴大再生產的激勵不足,這一現象被近世史家反覆提及。這其中有投資組合、政策環境等微觀因素的影響,但宏觀上來說是因為主要由農業決定的收入以及消費水平,能夠支撐的非農產業規模有限。

所以從宏觀來看,主要由農業決定的收入水平限定了工商業規模的上限,在長週期內使得農業的發展成為了工商業的規模擴張的前提條件,也使得漢代這種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成為了一種“自我增強型穩定結構”,極難從內部打破。所以筆者認為,即便沒有漢武帝的經濟改革,西漢初年那種民間經濟自由發展的局面也很難長期持續下去。當工商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必然會觸及消費能力的“玻璃天花板”,溢出的富餘資本要麼轉向奢侈消費,要麼只能轉回農業。

文史君說

所以說,漢武帝的經濟改革,在短期內確實對漢代的民間經濟發展起到了比較明顯的壓制作用。但要因此就說“漢武帝改革摧毀了漢代民間經濟”,無疑是不恰當的。放在古代農業社會的經濟結構下,西漢初年那種自由發展的民間經濟,本來也就不具備長期的可持續性。即便沒有漢武帝的改革,當這種自由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也會因為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帶來的天然限制而走向衰退。武帝的改革,無非是把這種自然發生的變化,用一種更激烈的形式表現出來了而已。

參考文獻:

[1] 參見馬伯煌:《中國經濟政策思想史》,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 田昌五:《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齊魯書社1996年版。

[3] 劉玉峰:《中國曆代經濟政策得失》,泰山出版社2009年版。

[4] 李一鳴:《制約與反向強化——漢代民間資本投資與漢代經濟結構》,《求索》2017年第9期。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浩然文史


就說一個大家所熟知的瓦良格事件吧。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還叫作瓦良格的時候,在通過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時,被以船體過大影響海峽其他船隻正常航行為理由,拒絕瓦格號通過,土耳其政府出面加以攔阻,並且命令瓦良格退回黑海,然後經過長達一年半的時間談判,最後支付了10億美金的保證金才允許通過。

然後這個事件在國內論壇裡廣為流傳,大家都說土耳其扣押了我們的航母還索要了10億美金保證金作為過路費。這簡直就是無稽之談。

那麼這件事情的真相是什麼呢?

當時時任中國駐土耳其大使姚匡乙回憶起當年的這一事件稱:”當時中國在極短的時間裡,備妥了土耳其當局要求的多項安全措施,租用了世界上最大馬利的希臘級拖船,同一級域國家擔保,負責可能涉及的賠償問題,避免了十億美元的鉅額保金,並且在“瓦良格”號上裝設了小型雷達、全球衛星定位系統、VHR無線電通訊設備、電子羅盤及發電機等航行安全設施。土耳其政府對此表示滿意。“第二天土耳其方面就打電話通知他,允許“瓦良格”號通過海峽。


歷史來了


我來講一個。

有一個流傳很久的故事,關於老蔣和西沙海戰的。傳的有鼻子有眼,不少人還被感動的涕淚橫流,其實這是一個大大的謊言。

謠言是這樣的:

說是1974年,南約當局妄圖我西沙群島。當時我南海軍力薄弱。

西沙海戰爆發後,東海艦隊部分艦艇奉命通過臺灣海峽南下增援。

蔣介石得知情況之後,沉默了一會說:西沙戰事緊啊!命令海軍放行。就這樣我軍順利通過了臺灣海峽。更有甚者,說什麼蔣介石命令打開航標燈,為我東海艦隊照亮航道。

這個瞎編亂造的故事,是個徹頭徹尾的謊言!

它的目的,無非就是要證明老蔣的所謂“深明民族大義”。不少人被這個假故事欺騙,甚至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然而,謊言就是謊言。

事實的真相恰恰相反!

第一,我增援部隊,是秘密通過海峽的。

1974年1月19號西沙海戰爆發當天,海軍緊急對東海艦隊下達預先號令,確定驅6支隊所屬的護衛艦18大隊(下轄01型護衛艦4艘,即505昆明、506成都、507貴陽、508衡陽)立即南下,支援南海艦隊執行輪戰任務,20號必須啟程。

為安全通過臺灣海峽,編隊在出航後即實行燈火管制,不準使用無線電和雷達,煙囪不準冒火星,電報只抄收不發。由沿海各雷達站測定編隊的艦位,再以密碼通報我艦。
21號下午4點,編隊從沙埕港起航繼續隱蔽南下,各艦前後主炮均炮彈上膛,隨時準備對付突發狀況。當晚9點多,通過了東引島(國民黨軍隊控制)以東數十公里外的海域,島上守軍毫無察覺。隨後又在馬祖列島以東26公里外靜靜駛入臺灣海峽的航路。當夜下半夜,又駛過了金門以東海域。
為保障18大隊安全南下,福建基地組織了32艘艦艇、多個岸炮和高炮營以及十多個觀通站執行警戒保障任務,嚴陣以待,隨時準備粉碎敵人任何可能的挑釁。
22號拂曉,經過一夜高速航行,編隊終於進入南海艦隊轄區。

看到沒有,這裡面,根本沒有蔣介石的事。國民黨海軍,根本就不知道我軍的動向!

第二,國民黨海軍根本沒有能力控制檯灣海峽,根本談不上所謂放行。

西沙海戰之前,1965年“八六”海戰和崇武以東海戰後,臺方海軍因遭痛擊已不再向我主動攻擊,我也不主動打擊對方,大陸的艦船在臺灣海峽的活動未受攔截已成多年慣例。

當時的臺海,已經是人民海軍的天下!哪裡輪得到他老蔣來說話!小小海峽,我們想走就走、想留就留,根本不用看老蔣的臉色。他有什麼資格給我人民海軍放行?太看得起他了。

第三,老蔣並不管什麼民族大義,他甚至還想趁機撈一把!

老蔣有沒有民族精神?有,多少有那麼一點。

但是,他對大陸的痛恨,早就超越了民族情感。他堅決支持的,恰恰是我們的死敵,南越侵略者。

從50年代後期起,老蔣就和美國、韓國一起援助南越政權。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老蔣一直向南越派駐軍事顧問團和參戰的空運人員。名將胡璉長年以“大使”身份並向南越軍提供所謂“剿共”經驗。

1973年春美國從南越撤軍後,臺灣軍事顧問團仍留在西貢。1975年4月南越政權崩潰時,臺灣軍事顧問團才最後撤離。所以說老蔣和南越的關係非常之好!

不僅僅是南越。

1962年,我對印反擊戰的時候,又是這個“深明大義”的老蔣,公然跳出來支持印度侵略者,並且謀劃“反攻dalu”!我們不得不在東南方向配置相當兵力加強防禦。

好一個“深明大義”的老蔣!民族敗類!


上將噯福斯


“千古奇冤武大郎

一代名將張靈甫

焚書坑儒始皇帝

鐵齒銅牙紀曉嵐“



一、武大郎本名武植,不但不是我們印象中的短挫窮,綠帽炊餅哥,相反還是一個地道的高富帥,有功名在身的官老爺。而他的妻子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潘金蓮也不是人盡可夫的淫娃蕩婦,而是一位賢良溫婉和武大官人共過患難的女子。


遺憾的是時至今日,這兩人的形象早已在民間根深蒂固,也難再紐轉過來了。


二、張靈甫在國民黨不論從功績、戰績和資歷上怎麼也排不上號,比他強的國民黨將領多了去了,只能算得上一名愚忠的盡職的將領,卻被有些人吹得上天,大有國民黨內將領第一之勢。


不過這個第一可是經不起推敲的,稍有點研究就知道,此人名不符實,只是說資質平平。



三、焚書坑儒的真相是隻是焚了一些方術和占卜方面的書,也只是坑了一些裝神弄鬼的方士,即神棍,卻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儒士演繹成一場血腥的屠殺和反文明、摧殘文化的邪惡事件。


四、紀曉嵐從來沒有懟過和坤,他沒那資歷也沒那膽子,歷史上他只不過是給乾隆編書的,與和坤的地位差了幾個等級,他也沒有那傲骨銳氣去懟和坤。


歷史上的和坤是一個真正的才子,精通多國語言和文字,長得也是一表人才,不像王剛老師扮演的只是一個會溜鬚拍馬的馬屁精。


朝聞歷史


網上流傳的“歷史真相”很多,大多話題過於沉重。筆者寫一個八卦題材,供您茶餘飯後一悅。

儀表堂堂武大郎+賢妻良母潘金蓮。

2009年,施耐庵嫡系後人河北省書畫家施勝辰來到河北清河縣武植祠,提筆留下一首詩:

杜撰水滸施耐庵,

武潘無端蒙沉冤。

施家文章施家畫,

貶褒迄今數百年。

累世因緣今終報,

正容重塑展人間。

武氏祠堂斷公案,

施姓欠賬施姓還。

這首詩將數百年來世人對武大郎潘金蓮夫妻的偏見徹底顛覆。

先看看歷史上的武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武植,字田嶺,山東清河縣武家村人(今河北),明朝陽穀縣縣令,《水滸傳》中武大郎人物原型。

武植自幼家貧,父親早亡,與母親相依為命,從小喜愛讀書,中年後考中進士,之後官居七品。武植當官時很得當地百姓愛戴,曾經得到過萬民傘。

1946年,武植墓意外被打開,墓內發現一具屍骨的腿骨,根據現代科學測算,屍骨生前身高超過一米八。從此,武大郎“三寸丁”的謠言不攻自破。武大郎不但不矮,而且儀表堂堂。

再看看潘金蓮其人。

潘金蓮,清河縣潘家莊(今黃金莊)人,貝州知州家千金。

潘金蓮從小就認識武植,而且鍾情與他。由於武植家貧,潘父經常接濟武植,武植也很爭氣,考中舉人成為七品朝廷命官,於是,潘父把女兒許配給武植。青梅竹馬、終成眷屬。

婚後,兩人成為當地出名的模範夫妻,生活的很幸福,生了四個兒女。而且潘金蓮的名聲也不錯,被當地百姓稱為“清官夫人”

以上介紹均為武植墓碑銘文記載,原文如下“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似,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這樣一對模範夫妻怎麼就成為三寸丁和千古淫婦的形象呢?這件事還真能全怪施耐庵,因為故事的開頭要從一個叫黃堂的人講起:

黃堂是武植好友,家庭條件比較好,早年經常接濟武植。後來武植當了官,可黃堂家裡著火,家產燒沒了。於是黃堂投奔身為縣令的武植,可是武植從來不提幫助黃堂的事,這讓黃堂心存怨恨,一氣之下離開武植回家鄉了。

黃堂為了報復武植,在返鄉的路上散佈武植和潘金蓮的“醜事”,還把武植說成三寸丁的形象。同時,把當地一個叫西門慶的惡霸也編進了這個故事,說西門慶和潘金蓮有姦情。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經過黃堂一路上的大肆宣傳,很多百姓都把這事當真了。

後來施耐庵寫《水滸傳》的時候,為了文學作品需要,把這個“民間故事”經過完善寫進了《水滸傳》。不能否認,施耐庵把這個故事刻畫的十分精彩。另一方面,恐怕當時施耐庵本人都沒有想到後世會把《水滸傳》評為四大名著,影響力如此之大。

隨著《水滸傳》的廣為流傳,很多讀者都把武植和潘金蓮的反面形象當成真實歷史。這給武潘兩氏後人帶來了嚴重後果,武家村和潘家莊相隔不遠,但是數百年來兩個村莊的年輕男女從不通婚,都害怕結婚後的流言蜚語。甚至潘家莊為了避諱,把莊名改為黃金莊。

武氏和潘氏的後人一直在努力挽回先人的形象,但是更多的人更願意相信八卦。“作為潘姓後人,我們也為潘金蓮感到委屈。但誤會已經造成,一兩句話是改不過來的,希望後人理解就好。”這是一位著名潘氏後人的原話,明眼人都能看出,在這句話中包含著多少無奈。

直到2009年12月,施耐庵後人施勝辰在武植祠留下了那首詩,不但讓武潘兩氏後人得到了些許安慰,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真相。同時,此舉讓施勝辰的知名度大增。完美詮釋了:送人玫瑰,手留餘香。


無筆史官


美國霸氣小護照,德國良心下水道。

醫療免費索馬里,俄國白送房一套。

這是前些年的四大謠言,當年簡直傳得是沒有邊際了,後來被逐一闢謠,啪啪打臉。不過今不聊這四大謠言,我要說一個當年比這四大謠言更為可恨,禍害了整整一代人的著名造謠文章。


1993年,一篇名為《夏令營中的較量》的文章問世。縮寫稿的名字是《我們的孩子是日本人的對手嗎?》。這篇文描述了1992年發生在內蒙古草原的中日夏令營的故事。

文章中指出,中國兒童在探險夏令營中表現得很怕吃苦、心理很脆弱,與一同參加夏令營的日本孩子形成了鮮明反差。彷彿日本小朋友一個個宛如特種兵,中方小孩子一個個都是狗屁不如的小皇帝。文章最後還以日本人的口吻聲稱“你們中國的這代孩子已經不是我們日本孩子的對手了!”

在這篇文章中,中日兩國孩子的差距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日兩國孩子負重二十公斤,根據指揮部的要求,至少步行五十公里路,而若按日本人的計劃,則應步行一百公里。(影射中國孩子不如日本孩子)

第二,中國孩子的揹包帶子紛紛斷落,產品質量差給他們偷懶製造了極好的理由。中國的孩子把書包扔在車上,而日本的孩子一直自己揹著。(影射中國孩子投機耍滑)

第三,當夏令營宣告閉營時,宮崎市議員鄉田實先生作了總結,他還特意的大聲問了日本孩子:

“草原美不美?”

日本孩子齊聲吼道:“美!”

“天空藍不藍?”

“藍!”

“你們還來不來?”

“來!”

日本孩子的這幾聲大吼,震撼了在場的每一箇中國人。(影射日本人有狼性,中國孩子沒有)



後來這篇文章經《讀者》雜誌轉載,瞬間就如石破天驚,引起了全國學校、家庭、社會的一致點贊。作者本人也憑藉此文揚名立萬,後來還升職加薪,變成了一個知名的教育學者。

不少人看了這篇雞湯文後,分外自卑,總覺得中國家庭都養獨生子女,養出來的都是小公主小皇帝,日本人吃苦耐勞真的好棒,難怪日本那麼發達,那麼富有。而九十年代初又恰好是日本經濟如日中天,連美帝也要懼讓三分的時候。這篇文章給當時中國人帶來的自卑感,真是難以言喻。

而躺著也中槍的80後青少年則被套上了”垮掉的一代”的帽子,萬夫所指。

結果在事後,這篇文章被啪啪打臉。大量的文章指出,《夏令營中的較量》這篇文章大量造謠,作者甚至採用春秋筆法惡意誇大事實。具體的澄清和闢謠有三點:

第一,負重和步行距離,是由日方根據兒童體能的各項指標科學制訂的,即:負重十公斤和步行二十餘公里。而文章基本數字的失實,已經造成讀者相信日本孩子能吃苦,而中國孩子不能吃苦的印象。

第二,文章所說,中國的孩子把斷裂的書包扔在車上,而日本的孩子一直自己揹著,事實是中國孩子使用的國產書包質量太差。中國孩子的書包帶因為不能負重而斷裂,而日本孩子的揹包不是普通的書包,是專業野營揹包。當中國孩子把書包扔進車裡之後,中國老師制止了這一行為。孩子們立即把書包重新拿起,有的扛,有的抱,有的用鐵絲把帶子勒上繼續前進。產品質量差使中國孩子承受了比日本孩子更多的困難。

第三,喊口號一事也屬於不實報道。真正的情況是:閉營式那天,日方聯絡員板本領喊了兩句口號,一句是“日中友好”,一句是“中日友好”,並不是天空藍不藍,也並沒有鼓動學生狂吼。


還有更具體的闢謠內容,這裡就不列舉了。




但是,儘管中日兒童夏令營一事被多次澄清闢謠。然而時至今日,這篇文章的影響力一直未減,甚至延伸到了今天,實在是讓人不知道該說什麼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當年80後被稱為“垮掉的一代”。

後來90後又被稱為“垮掉的一代”。

再後來00後也被稱為“垮掉的一代”。

我相信用不了多久,當20後出生,10後的小朋友也會被冠上“垮掉的一代”。

本人作為一個80後,在文章發表時,我正好在讀小學。我當時非常“幸運”的被班主任拿著這篇文章在課堂上狠狠地教育了一頓。後來班主任還多次拿此事借題發揮。到後來連我們自己甚至都產生了信心疑惑,難道我們真的是“垮掉的一代”麼?

最糟心的是,我們捱了一頓罵。那篇《夏令營中的較量》一文,我們當時壓根就沒有機會親眼讀一讀。因為作為一個小縣城長大的獨生孩子,我壓根就沒錢買什麼雜誌看。那個時候像我這種孩子,就是一個字——窮!

我甚至都無法理解為什麼要搞夏令營,因為父母花錢讓我們出去玩,這在當時是我們這種小地方長大的孩子無法想象的事情!

現如今,作者本人仍然在網絡上發表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著實讓人糟心。



或許他不知道,還有相當多的中國小朋友是這樣上學的吧。




一個不卑不亢的民族才是心理健康、真正有希望有自信心的民族。而整日自我吹噓或是終日自貶的民族,才是沒有希望的。


Mer86


說三個流傳很廣的謠言。

謠言1:希特勒幼年中國夫婦資助,於是乎對中國很感激,成為元首後,資助中國選手參加1936年奧運會,並在二戰中企圖與中國一起瓜分世界,希特勒還特別喜歡中國文化,喜歡看《孫子兵法》和《資治通鑑》。

真相:1,說中國夫婦資助希特勒,沒有任何文獻資料有記載,這種手法起源於中國,用Google檢索外文資料,沒有任何相關答案。2,說希特勒資助中國選手參加奧運會,這特麼是來搞笑的嗎?當時中國就算再窮,派幾個人參加奧運會還要外國政府出錢?這是丟人丟到國際上?純扯淡。3,還有說要跟中國瓜分世界,援助中國武器,只想說,作為一個大國的元首不可能因為個人喜好做出重大決策,他援助中國武器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中國在遠東地區牽制蘇聯,為他自己入侵蘇聯最準備。4,喜歡中國文化和《孫子兵法》的問題,希特勒是這麼說的,中國什麼都不行,只有一本書還可以,就是《孫子兵法》。就好像我們說,日本人都不行,只有某些女的還不錯。這是哪門子喜歡中國文化!

謠言2:唐朝全盛時期人口也不及隋朝。以此說明,唐朝根本不行,隋朝才是真的盛世。

真相:隋文帝“開皇之治”,中國人口恢復、經濟復甦是不假,但是經過300年的動亂,隋朝還是一個過渡期,唐在隋的基礎上,進一步休養生息,形成後來的大唐盛世。據《隋書》記載,隋朝鼎盛時期,全國戶籍900萬戶。按照古代每戶5人的慣用算法,總人口大概4500萬到5000萬之間,不會有太大出入,而且,隋文帝實行“大索貌閱”,統計非常嚴格,因此遺漏很少。當然這是一個很可觀的數字,因為,隨統一全國時,人口僅有2000多萬。可見隋朝時,人口確實大幅增長。但是,要是跟唐朝比起來還是差得遠。唐朝玄宗人口頂峰時,共960萬戶,多於隋朝,此外由於唐朝這方面統計比較鬆散,因而許多漏報甚至不報的。據《中國人口發展史》數據,唐朝玄宗年間人口峰值在7500萬以上,遠高於隋朝。

謠言3:南宋經濟發達,GDP佔到全球75%。

真相:不知道怎麼會有人相信這樣的謠言!75%是什麼樣的概念?要知道,二戰後,全世界都被打殘了,美國一枝獨秀,技術佔優的情況下,GDP最高僅佔到全球的40%!這已經是一個非常高的比例了。在往前,曾經雄踞全球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鼎盛時期,面積達到3300萬平方公里,最高峰時,GDP佔全球也沒有超過50%!

如果我們在對比一下我們其他朝代佔全球的GDP比例,你就會有疑問?宋朝腫麼呢?發現外星人呢?怎麼一下子飆升到那麼高?有多許多專家和學者專門研究歷史經濟問題。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各個學者數據其實相差不大),小編結合《世界經濟千年史》、《世界經濟千年統計》等數據,給個大概範圍,中國經濟在西漢時,佔到全球25%-30%之間,到北宋初期,大概佔到20%-25%,峰值大概在清朝中期,雍正乾隆年間(歷史上,除了元,中國這一時期領土最大,所以佔比峰值可以理解),大概將將超過30%。當然以上都是大概數字,不過這也足以說明,75%純扯淡。除非有外星人。

其他謠言:

4,第二次鴉片戰爭,一次戰鬥清軍陣亡3萬,聯軍僅僅陣亡4人。(查無此戰)

5,清朝的軍火庫放置的明朝火炮已經生鏽,但是還是比200年後英法的火炮先進。(純扯淡)

6,萬曆28年不上朝,但是在此期間中國對外戰爭全勝。(薩爾滸戰役呢?)

7,秦始皇沒有統一中國,因為還有一個衛國。(搞清楚,衛國投降稱臣了)



史海拾遺


第一

2018造謠雪鄉,60一碗的方便麵不純在,60是編號不是價格,趙家大院宰客和雪鄉沒一毛錢關係,兩個老闆切距離12公里遠。中央電視臺已經出來闢謠了

第二

張學良不抵抗,張學良是第一說出抗日將軍的人有視頻且為了抗日捐錢捐物,東北人打響了抗日第一槍,陣亡的第一個軍長就是東北軍的。張學良是將軍不接單國家元首蔣介石的命令他能和外國開戰嗎?這是最基本的常識。

第三

東北經濟落後,東北是地區不是省,遼寧省是全國5屆GDP冠軍,蟬聯60年十強。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8,人均存款第5名,碾壓了20個省。且瀋陽摩天大樓數量全國第6,秒殺了像成都,杭州這樣的諸多城市。吉林和長春GDP不高是因為人少!吉林2000多萬人口能和廣東,山東這樣上1億人的省比嗎?






知識與真相的搬運工


一隻蒸鵝真能要了徐達的命?

網上有很多文章都講了一個故事,說徐達背上長了個背疽,後來朱元璋派人送來了一隻蒸鵝。徐達看到這隻蒸鵝之後,淚流滿面,吃下去之後就死了。為什麼呢?因為蒸鵝是“發物”,吃了之後就加重病情而死了。

這個故事普及了兩件事情:朱元璋十分殘忍,長了背疽不能吃鵝肉。


朱元璋殘不殘忍就先不說了,咱們看看徐達是不是死於蒸鵝吧。

按照《明史》的記載,徐達確實死於背疽,不過是不是吃了蒸鵝,沒有說。一直到清趙翼的《廿二史札記》,才有了徐達吃蒸鵝而死的故事,趙翼自己並不完全相信,但是民間卻沸沸揚揚,把這事情當成了真事兒。

先說說背疽,這個東西的威力非常大,范增、劉表、曹休、孟浩然、李克用……一堆人都是死在它手裡。

啥是背疽呢?現代醫學研究,背疽實際上就是後背皮膚出現了化膿性感染。如果放到現在,就是小手術排出膿液,然後用抗生素治療就能痊癒。

不過在那個時候,醫學不發達,得了背疽很有可能就完蛋了。

正因為這個病致死率高,所以古人也是想盡辦法治療和避免。比如宋人李迅編撰《集驗背疽方》,就是收錄了很多民間治療背疽的方法。李迅在書中也說到“背疽之方,所傳百餘,然有驗者極少”。

可見,民間關於背疽的療法,多數根本不奏效。這種情況下,人們自然對其有著深深的恐懼,也引發出了很多的“禁忌”。


可能,吃鵝肉會弄死背疽患者,就是這麼流傳下來的。

但是實際上,中醫沒有說過鵝肉一定會加重背疽。只是民間傳說鵝肉性熱,是“發物”。

其實,鵝肉和背疽,沒有啥直接聯繫。雖然咱們現在看病,醫生也會時常囑咐,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但並不是說吃了就會病發而亡,而是告訴我們有些食物會影響治療效果。

也就是說,徐達的死不是因為吃蒸鵝,而是背疽沒有辦法治療。就算蒸鵝真的是刺激性食物,也不可能吃一隻就死了……太誇張了。

假如真的朱元璋給徐達送了一隻蒸鵝,徐達吃了之後就死了,也一定不是因為“背疽忌鵝肉”,還不如懷疑鵝肉下毒了呢……


七追風


首先申明一點,我說的這些謠言網上都是真實存在的,請不要質疑。

1,希特勒幼年受中國夫婦資助,希特勒因此對中國很有好感。

解:從來沒有任何史料說過這一點,完全就是網上德粉的謠傳。

2,秦檜是宋體字的發明人,秦檜是狀元。

解:胡說八道,宋體字是印刷字體,不是個人發明的,並且成型於明朝,至於狀元云云,“何慄,字文鎮,仙井人,政和五年進士第一”(《宋史 何慄傳》),那年的狀元以證明是何慄,秦檜雖也是進士,但終究不是第一。

3,張飛是個美男子。

解:又是意淫,張飛善文之說主要出自明朝楊慎之手,今大多已被證明是假的,至於貌美,哪本正規史書說過?更有甚者拿畫像說事,說出圖的畫像上張飛面容英俊,不過不知為何至今我也沒見到這俏張飛畫像的真容。

4,大秦律法人人平等。

解:我們拿事實說明:同為逃亡,看看如何處置官吏和百姓的。《法律答問》有:“大夫甲堅(鞭)鬼薪,鬼薪亡,問甲可論?當從事官府,須亡者得。今甲從事,有去亡,一月得,可論?當貲一盾,復從事。從事有亡,卒歲得,可論?當耐。” 而百姓出徭役,“不會(按時到達),笞五十;未盈卒歲得”,笞當加。 百姓出徭役逃亡一次,“笞五十”,再次逃亡,笞加重;大夫逃亡,只“貲一盾”,反覆逃亡,只“耐”而已。

5,馬超使用的是羅馬人的戰法,類似羅馬騎兵,擅長投搶。

解:又是一個毫無史料的意淫,據網友所說,是一位叫薩蘇的人編造的段子,可看其文章《東方馬超傳奇》。

6,遼朝歷史上總共有3位於越。

解:終遼一朝,出現過記載的于越總共有10位。

7, 網上文革被毀文物清單

解:原文《文革期間文物被毀清單——不許哭》。這篇文章的內容大多出自一個叫丁抒的海外民運分子,考證一下就知道有多少是胡說了。如第一條炎帝墓被焚,是發生在1954年除夕,並非文革時期,起因是香客祭祀焚香燭,引燃殿內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禮亭焚燬,並非故意為之。又如第二條倉頡墓,中國倉頡墓並非一座,而是有多座。作者故意不說是哪座也可證明了他到底是什麼目的。至於倉頡墓被改成陵園,分明是烈士陵園建在了山東倉頡墓的對面。就其餘大多都是如此,毫無根據。我國於1967年發佈過《中共中央關於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保護文物圖書的幾點意見》曾強調保護文物,雖有不少文物被破壞了,但也不是這麼胡來的。

8,蔡倫發明造紙術。

解:蔡倫是改進了造紙術。

9,民族英雄冉閔,《殺胡令》,冉閔的戰爭神話,若無冉閔殺胡漢人就要死絕。

解:冉閔一介跳樑小醜,不論對胡還是對漢都侮辱英雄二字,早年隨後趙攻略東晉,屠殺漢人。後來冉閔還封太子為單于,單于是個什麼東西,初中生都知道。當時的光祿大夫韋謏反對此舉,曰:“胡、羯皆我之仇敵,今來歸附,苟存性命耳;萬一為變,悔之何及。請誅屏降胡,去單于之號,以防微杜漸。”於是“閔方欲撫納群胡,大怒,誅及其子伯陽”!這事不過是在殺胡令頒佈一年之後。

至於《殺胡令》一文,不見史書所載,應該為後人所做。冉閔誅殺羯人,是因為其政治上的不合作,和幫漢人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在很多人眼裡有這麼一個誤區,好似胡人就是一個種族,一致對漢,“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口號在胡人這裡就不在存在了,氐人、羌人輕如兄弟,匈奴,羯人恩若父子?

冉閔的不少輝煌勝利的戰役查無史料,多是皇漢編造。

皇漢並非不知道冉閔之不堪,所以再編造網文引起他人注意後為了反駁那些闢謠的人,就用民族大義為武器。創造了下一個謠言:當時北方漢人被屠殺得只剩200萬。似乎沒有冉閔漢人就要死絕,企圖用結果論證明冉閔就算其心不正,但是在結果上為漢人立下大功。然而這“200萬”又是查無史料出處。實際上,經史料整理推測,漢人的人口隨亂世確實驟減,但毫無被屠殺滅種的可能。冉閔的所作所為動對漢人可謂毫無補益。

10.,獨孤信是歷史上唯一的一門三皇后。

解:首先,這三位皇后其中一位是追封的(即李唐獨孤皇后),生時從沒做過皇后,此外至於“唯一”,符彥卿不服。

11,鴉片戰爭後,英國人發現清朝倉庫內藏有的明朝火器居然比英國還先進。真不知道清朝幾百年幹了什麼。

解:明朝中後期的火器都是改造外國的,技術明顯劣與歐洲。幾百年後歐洲人居然看不懂明朝火器了。我覺得與其問問清朝幾百年幹了什麼,不如問問英國這幾百年幹了什麼,與其問英國幾百年幹了什麼,不如問問寫這個東西的人在幹什麼。

12,王安石進了奸臣傳。

解:沒進就是沒進。

13,唐朝最強盛的“開元之治”時期,全國有戶820 萬,是唐朝的最高值;而隋朝“開皇之治”時期,全國就有戶890 萬。終唐一世,各項經濟指標都沒有恢復到隋朝水平。

解:隋朝890萬戶是大業年間的事,不是“開皇盛世”時期的數字,《舊唐書.總本紀》裡最高的戶數是在天寶13年,共9,619,254戶,比上文整整多了多出了140萬戶。隋朝人口最多的時候: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8,907,546戶,46,019,956人《隋書.地理志》。唐朝人口最多的時候: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8,914,709戶,52,919,309人《通典.食貨七》。唐朝人口最多時比隋朝多了近700萬。

14,二戰時期,巴頓通過一份報告瞭解到犧牲的盟軍戰士中竟有一半是在跳傘時摔死的,他十分惱火,馬上趕到降落傘廠家從生產線上抓起一個傘包讓負責人現場帶傘包從高空跳下,然後,將軍還說要不定期抽流水線上傘包讓他跳,從此戰士們再沒有因為跳傘而陣亡。

解:又是一個沒有任何證據的故事,段子手編的故事倒是很好看。

15,明朝的寶船傳說

解:人們對明朝的寶船誇大甚多,簡直黑科技。按史書的記載和事蹟出圖的文物來看,差距很大,還需要進一步的考古發現才能解釋。如今的所有結論都是猜測。

16,明朝的萬曆皇帝曾連續28 年不上朝,創造了中國皇帝的紀錄。但是,這期間中國無論對內還是對外的戰爭均獲得全勝。

解:明緬交戰前期明軍多有獲勝,後期緬甸北征明軍則逐漸劣勢,孟養等地紛紛都失守。

17,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清軍曾以12萬對陣2 萬英法聯軍,結果陣亡3 萬餘,而對方僅陣亡4 人,但病死的卻有幾十人。

解:第二次大沽口戰役中,聯軍損失93人,受傷369人,是清朝在第二次鴉片戰役中打的最好的一戰。清軍雖然總體表現不佳,但死傷人數最多也就數千人,何來3萬之說?這段子也很聰明,光說有場戰役,卻不說是哪場戰役。

18,天啟皇帝是文盲。

解:這是天啟自己說的話,“朕在宮中,每日披閱文書,覽誦經史及祖宗訓錄,兼時事憂勞,何有多暇?卿為輔弼元老,正賴責難陳善,匡朕不逮。覽奏具悉忠悃。”天啟文盲之說,出自野史,不足為信。

19,賈詡是三國唯一善終的謀士。賈詡是三國謀士中活得最長的。

解:一輩子只活了70多的賈詡是怎麼比80歲死的程昱,81歲死的董昭還長壽的?

20,三國演義中趙雲的事蹟有一半歷史上都是陳到做的。

解:趙雲傳在蜀書六,陳到於三國志無傳,加上裴注所有記載後,我們看看有多少史料。

《三國志·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 (陳)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隨先主,名位常亞趙雲,俱以忠勇稱。建興初,官至永安都督、徵西將軍,封亭侯。

《三國志·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以諸葛亮欲出軍漢中,(李)嚴當知後事,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永安,皆統屬嚴。

《華陽國志》 嚴還江州,徵西將軍汝南陳到為都督。

楊戲:“徵南(趙雲)厚重,徵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諸葛亮集》:“(陳)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

陳壽:“(陳到)以忠勇稱。”

和那個頂級謀士戲志才有的一比。

21,商鞅變法後,秦國就成了天下第一強國。

解:“威王始以齊強天下”(《史記·六國年表》),“齊最強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 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就算沒看過史記,也應該知道《鄒忌諷齊王納諫》《田忌賽馬》這兩個故事吧。

22,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民族是遊牧民族。

實際上主要都是漁獵民族。

23,孫立人曾下令將1200名日軍俘虜中所有到過中國的都活埋。

又是一意淫,人家孫立人手下健在的老兵親自闢謠,至於這一謠言出處我至今沒找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