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有什么bug级的存在?

浮躁的笔尖


全国战斗英雄吕俊生啊,那就是真实版的“抗日神剧”。

吕俊生是邢台人,从小家里穷,13岁就出外讨生活,当过学徒,干过长工。到了1937年,八路军来到太行山的时候,他就报名参了军。

吕俊生练过武,而且个子很高,性格豪爽,作战勇敢,很快就走上了开挂的人生。

1938年,在山东夏津和鬼子的战斗中,吕俊生就如天神附体一般,端起刺刀带头冲进了敌阵,和鬼子厮杀在了一起。这一仗中,吕俊生一连刺死了27个鬼子兵,自己也负伤三处。

1938年的鬼子兵啊,那可都是训练有素,拼刺能力绝不是开玩笑的。就算到了百团大战时期,跟鬼子白刃战的时候,也是几人配合才有把握干翻一个鬼子。


但是吕俊生一场白刃战就捅死了27个,简直是奇迹般的存在。这一仗后,他被评为一级战斗功臣,声名远扬。

在此后的战斗中,吕俊生总是冲锋陷阵,勇猛杀敌。1938年底到129师的随营学校受训,之后任冀南军区青年总队通讯连连长。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一个人就是杀死杀伤日伪军60多人,立大功2次,一等功2次。

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吕俊生带领联队参加攻打高邑的战斗。在战斗中,敌人的碉堡不停的喷射着火舌,阻挡了进攻部队的步伐,给队伍造成很大的伤亡。吕俊生冒着枪林弹雨冲到了敌人的碉堡前,伸手从射击孔中把正在射击的机枪夺了出来……

这个场景,估计连抗日神剧都不敢演。

另外一次攻打阎家庄的战斗中,吕俊生带领连队英勇作战,干掉了108名敌人,自己人只有一个负轻伤。因此,吕俊生被上级命名为英雄连长,他所在的连队也被称为英雄连队。

……

1950年,吕俊生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被评为全国战斗英雄。

荣立8次一等战功,创造了无数次战场传说,真英雄,真传奇。


七追风


1363年,陈友谅亲率60万大军,水陆两路再度东征,水军拥有高大的楼船战舰,围困重镇洪都(南昌)85天久攻不下。

朱元璋率兵20万前来解围。陈友谅见机指挥军队迎战朱元璋,于是两军在鄱阳湖遭遇对决。

当年陈友谅的战舰非常选进,舰高数丈,内置三层,每层均可骑马奔走,而最下一层与上面二层隔离,如果上面战事打得十分激烈,而底层全然不知,专业管划船,不会受到战事影响而失去动力,而且战舰外层包上铁皮,十分坚固,在当时的条件下就是“航母”级别了。

而朱元璋可用的都是普通战船,与陈友谅水军是天壤之别不可相比。阵友谅60万人马,对付朱元璋20万人马,加上陈友谅水军高大的楼船战舰,其优劣之势十分悬殊。

陈友谅军将楼船连锁在一起,组成一个个的制高堡垒,居高放炮,处于低处的朱元璋军连续三天吃败仗,这仗没法打呀,陈友谅太强大了。

可是bug出现了,老天爷帮了朱元璋,此时老天刮起了强大的东北风,朱元璋立马组织敢死队,使用赤壁战之战术,用火攻之法,陈友谅的楼船又高又大,调头分散很不容易,比较笨拙,只一小会儿功夫被朱元璋的敢死船队烧毁了二十几艘高楼巨舰,朱元璋军趁火势之威发起猛攻。而陈友谅部却是军心大乱,毫无抵抗之力,此战损失十分惨重。

接着朱元璋采用陆路佯攻,水路直取之计,攻克蕲州、兴国,进驻汉阳,控制了江西大部。而陈友谅部经过此战势穷力竭,被朱元璋围困在鄂州一带。

陈友谅想重回武昌大本营,遂倾巢而出,亲自指挥剩下的100多艘楼船战舰,向南湖咀突围,不料由于落潮,搁浅在九江口,陈友谅慌忙乘坐小船出舱指挥战斗,可是被乱飞的流矢射中了眼睛,深入颅内当即死亡,这就是bug的作用。陈部见主帅陈亡,无心恋战,四下逃亡,大败涂地。朱元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获取了绝对的胜利,从此崛起……

鄱阳湖水战,是中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是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夺中国南部的战略决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成功战例。此战奠定了朱元璋统一江南的坚实基础,也为日后建立明王朝获得了政治上经济上的强大实力。

“算来堪数英雄,荒阶野冢谁凭吊?巍巍龟蛇,滔滔汉水,空余夕照……”而这就是失败者陈友谅的悲惨状况。


老蛇正宗


有那么一介书生,正儿八经的文化人,因为组织内部出了叛徒,把自己的老上司、老领导给出卖了,一怒之下拔剑而起、血溅五步,千里追凶,带了50精骑于万军丛中取叛徒首级,更令敌人闻风丧胆、不敢追击,最后潇洒而来,从容而去,好个千里快哉风!


北宋年间,一场前所未有的斩首行动正在悄悄进行中。


目标:叛徒张安国


目的:捉往张安国(如不能活捉,即时斩首),为老领导报仇雪恨,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尽量多杀伤金狗


军情:我方50人VS敌军万余人马


计划:凌晨三时,敌人防备最为松懈之机,50精骑发动夜袭,直入中军大帐,于万军丛中活捉叛徒张安国,趁敌人还未明情况立即撤离。


计划进行的很成功,凌晨三时,他亲率50骑兵夜袭金人大营,此时叛徒张安国正与金将喝酒吃肉好不快活,他马作的卢飞快,直闯中军帐下,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并连夜狂奔千里,将其押解到首都临安正法。


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的事,别人也做过,但大多都是千载难遇的猛将兄,像这样的一介书生,以区区50人的炮灰阵容,直闯万人中军大营,简直称得上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更不可思议得是,他居然成功了,这场突袭简直堪称古代特种作战斩首行动的鼻祖之作,就是《红海行动》也拍不出这样的情境,这就是如抗日神剧一样的存在,如果不是记载于史,我们大概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这不是BUG级别的存在,那什么又是?


后来,这位书生追忆此事,还做诗写道:“壮岁旌旗涌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后夜娖银胡騄,汉箭朝飞金仆姑。“——豪情力透纸背。


李白《侠客行》曾有云: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位书生也正如诗中所写,如金庸老爷子笔下的那些侠客一样,豪气干云,意气风发。


这位书生不知道,这段时光成为他一生中最惬意、最纵横的时光,临安当局胸无大志,只求偏安于一隅,主战的他也屡遭贬斥,在不断贬谪中蹉跎了岁月,催老了白发。


然而岁月催不老的是那一颗永远热血的心和胸中万丈的豪情,但报国无门,他只好寄情于诗词之中,半道出家的他居然于无声处听惊雷,一举成名,被后人尊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壮志凌云


他,就是至死仍念念不忘收复大好河山的一代人杰——辛弃疾!


朝闻历史


我们就来说个国外的吧,瑞士刁民……不好意思,我的意思是瑞士步兵。

尽管在近现代史中,瑞士人为人所知的形象是“铁打不动的中立国”,但是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瑞士人的支柱产业之一是雇佣兵业。瑞士山民组成的雇佣兵多是步兵,主力是组成方阵、使用长柄武器的重步兵,使用弩和早期火器的轻装部队则掩护其侧翼,并在前方形成散兵线。

说他们是bug,是因为他们几乎是大众印象中“雇佣兵”形象的反例。士气高昂,训练有素,组织度奇高的瑞士步兵,能够承受比同时期多数部队更高的伤亡,却仍然驻留于战场上,并保有战斗力。高组织度给了他们作为步兵的高机动性,甚至能在维持方阵完整的情况下向敌冲锋。面对侧翼的威胁,他们还有临时转向的绝技,也曾经靠着这招逼退过大胆查理精心准备的重骑兵……

对,提到瑞士人,就得提一句他们的宿敌大胆查理。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这个人,时不时让人觉得有点像个穿越者。这个人熟读古典兵书,满脑子骚操作,战术布置也是一套一套的,动不动就来个主力占据高地、步兵抗线、骑兵绕后、射手在侧翼搞火力覆盖……俨然是一副读了历史穿越回去的现代人的样子,实际上也挺合理。

然而大胆查理精心布置的部队,就不止一次被瑞士人正面捅穿……他的安排非常精巧,然而瑞士人并不管这些,他们冒着勃艮第射手的火力,直接用方阵步兵的徒步冲锋冲垮了他的正面步兵线,铲平了他占据的山头,还顺手砸了他的炮位,拿走了他的火炮。

看来在部队水平差得太多的情况下,更加复杂的战术并不能救你……

还有,方阵这个东西,多少要靠阵型纵深。如果战线太长太薄,就很容易被捅穿。多数重步兵都要靠队伍的纵深来保持阵线稳定,换句话说就是要多弄几排,保证不被敌军打散。

然而对于瑞士人来说,他们即兴发挥起来可不讲什么纵深。在1495年的塞米纳拉,面对占据高地、伏击自己的敌军,瑞士人的行军队列直接转头,形成了一条非常薄的步兵线。这条步兵线只有三排,对于其他部队来说这是个不可接受的厚度。然而瑞士人就是靠着这三排步兵,跨过了一条河,冲上了一道山坡,冲散了山上的伏击者,还暴打了一顿旁边的西班牙剑盾手……

怕不是一群火箭助推步兵。


史话戏说


当然是俄罗斯的冬天。从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到希特勒,在经历俄罗斯的冬天之前,整个欧洲大陆都在他们的武力下瑟瑟发抖,在经历俄罗斯的冬天之后,拿破仑流放孤岛,含恨而终;希特勒在柏林被攻破的那天饮弹自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