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星晨58298869


春秋和戰國之所以要分開,是因為兩個時期中國家行為的目的不同。

春秋時期是屬於東周的前段時期,各國仍然承認周天子,但周王的勢力 已經減弱,各諸侯行的是霸主政治,即彼此征戰的目的是成為霸主,齊桓公、晉文公、齊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成為稱霸,為了領土擴張,各國紛爭不斷。

而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六國前,周天子所在的衛國已淪落到與其他國平起平坐的小國,各國混戰不休,其目的就是為了吞併對方,達到獨霸一方,最終目標的統一調天下。


春秋戰國一般是以三家分晉、田氏伐齊為分界線的,歷史上的說法略有不同,大概有以下幾種。

1,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或前476年)為戰國始年,這是主流觀點,這個是參照司馬遷的說法,據《史記.六國年序表》記載:“田常殺簡公而相齊,諸侯晏然弗討,海內爭於戰功矣,三國終之而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又說“秦既得志,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飢也......獨有《秦記》;又不記載月日,其文略不具。然戰國之權變,亦有可頗採著.......餘於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訖二世”。

上述的一段話大意是說:公元前481年,齊國大夫田常殺死國君齊簡公,取得齊國大權,天下無人來管,所以晉國的“篡臣賊子”們在奪取晉國權力的道路上越來越肆無忌憚,終於由六卿分權逐漸演化為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卿滅智氏瓜分晉國,三分國權,晉國國君名存實亡,以至於公元前403年韓、趙、魏終於取得周天子的承認,立他們為諸侯國,田常也終於在公元前386年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成為諸侯,沿用齊國國號。

在那個群雄割據的年代,顯然還有許多類似的事件。司馬遷所列舉的是他認為最嚴重、最重大的兩件事,這兩件事發生的時間段是公元前481年到公元前386年,那麼他為何把春秋戰國的分界點選在公元前476年和公元前475年之間呢?

司馬遷是這樣說的:他是在天下史籍被秦始皇燒光的情況下,憑秦國的有年而無月無日的歷史記載,繼《春秋》所記載歷史的時間之後,選擇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為開始來記述“六國”時事的。

後世的許多史學家大都參考司馬遷的說法。


2,戰國始於周威烈王(公元前403年)這是因為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的觀點。

這個時期也正是韓趙魏三家分晉的年代,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共滅智氏,控制了晉國的政權,奠定了三家分晉的格局,有不少史學家都將這一年作為戰國時期的開始,而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為被迫承認韓趙魏為諸侯,三家分晉正式取得周天子無可奈何的確認,也標誌著長達數百年的周分封制和宗室繼承製徹底土崩瓦解,新的社會結構即將形成,提倡以此作為戰國開始端的是司馬光,他的《資治通鑑》就是從這一年開始寫的,將此作為一個歷史新時代的開端。


3,將田氏伐齊的公元前481年作為戰國的始端,這一年發生了齊國田氏殺死齊簡公的事件,新興勢力控制了齊國政權,呂祖謙的《大事記》認為,《春秋》中魯國的編年史終結於此年,楊寬的《戰國史》也主張將這一年作為戰國的開始;而春秋這一稱謂來源於魯史《春秋》,戰國這一稱謂來源於《戰國策》,所以以《春秋》的絕筆之年作為分界點也合情合理。
4,戰國始於周貞定王元年(公元前486年)清人林春溥的《戰國紀年》認為《左轉.春秋》終結於此年,但這種說法不被多數人所接受。

至於春秋戰國的分界點究竟應該是那一年,這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沒法統一的原因是由於春秋戰國之交作為由奴隸制進入封建制的大轉變時代,在這個地區發展的都不一樣,並不均衡,再加上這個轉變的過程也是很長,所以想要用一個絕對的年代表作為時期分界線是挺難的。




遺產君


戰國時代(前5世紀~前221年),關於其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

1. 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

《史記》記載為周元王元年(實際應該是前475年),因為戰國時期的各國史籍被秦國付之一炬,司馬遷遂採納秦史書《秦記》所載,定戰國始於前476年。

2. 周元王元年(前475年)

《史記》記載為周元王二年,但根據《左傳·哀公十九年》所記載:

冬,叔青如京師,敬王崩故也。

周敬王在位時間為四十四年,因此哀公十九年之後的一年才是周元王元年,也是戰國的開始。

3. 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

晉陽之戰,是發生於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晉國四大世族大夫,智伯瑤(知伯瑤)、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之間的一場戰爭。

當時智伯瑤聯合韓康子、魏桓子,三卿合兵攻趙襄子,趙氏退守晉陽。

十六年(前453年),智伯瑤引晉水(汾水)淹灌晉陽城,“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財食將盡”,趙氏派謀臣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打破堤防,放水倒灌智氏軍營,趙襄子攻入擒殺智伯瑤,並將他的頭骨拿來當酒爵。

史稱三家滅智。

從此晉國由趙、韓、魏三家稱霸,為日後“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同時七國爭雄局面已經形成,因此有學者認為,應該以此作為戰國的開始。

4.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

週考王七年(前434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

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始封三家為諸侯國。

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此事件,代表周禮崩壞,群雄競逐,因此多有以這一年作為戰國元年,亦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線。

上述4種年代劃分較為通行;如下則是不常見的說法

5. 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


根據南宋呂祖謙的《大事記》,內容開始接續於《春秋》之後,即周敬王三十九年。

6. 周貞定王元年(前468年)

根據清代林春溥的《戰國編年》、黃式三的《周季編略》以及近代歷史學家楊寬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內容記載均接續《左傳》之後,即開始於周貞定王元年(前468年)。

7. 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

根據是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十二冊中,春秋載記所附春秋年表,以及戰國載記所附戰國年表。

此外,還有臺灣省歷史研究者朔雪寒,在《孫子兵法論正》一書中,提出將周哀公元年(前441年)作為戰國時期元年的說法


萬里長空夜未央



沒有明確的分解線,即使現在的歷史學家也有不同的看法。

現在所說的春秋時期,大概的依據是魯國的編年體史書《春秋》,這本書的記載,開始於公元前722年,終年是公元前481年。儘管現在的歷史學家也在不斷地對春秋進行各種各樣的扯淡,但是毫無疑問,這本書才是”春秋“最早的記錄,扯淡終究還是扯淡。

戰國是指在春秋之後,七強國相互兼併直到秦國統一的這段歷史。

其實,戰國這個詞在戰國時期已經被使用。《尉繚子·兵教下篇》就說:“今戰國相攻,大伐有德。”、”戰國則以立威“,《戰國策》也說:"今去東地五百里,是去戰國之半也."這是昭常說給和楚頃襄王聽的。”,”今取古之為萬國者,分以為戰國七。“這是趙國的趙奢說的,等等等待。

那麼,當時的“戰國”還並不表示歷史時代,真正表示時代名詞,是從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戰國策》一書開始的。

只不過《戰國策》是,國別體史書,它主要是記錄戰國的縱橫家言論的書籍,並不是編年體史書。

所以,我認為,如果要精確去區分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在哪裡,這完全是在扯淡。



牛在看你


春秋和戰國分界線應在周平王遷都洛陽開始計算(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去世為春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為戰國時期。

春秋五霸,齊桓公(公元前681年稱霸),宋襄公(公元前643年稱霸),晉文公(公元前632年稱霸),秦穆公(公元前623年稱霸),楚莊王(公元前597年稱霸)及其它各國還在遵守周朝禮治,奴隸制度還未破壞,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國強兵,為爭霸奠定基礎。內容為任用賢才,改革內政、生產、軍事。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奴隸制度崩潰,封建制度確立。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各國開始變法,變法的目的是建立、鞏固地主階級專政,完成統一。內容為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實現中央集權。諸侯間的爭霸和兼併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為六國統一打下了基礎。


墨著mZ


從政治和經濟層面來看,一般而言以BC475韓趙魏三家分晉為標誌,劃分春秋與戰國。

1: 政治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為犬戎等遊牧政權所滅,迫使平王東遷,周王室失去大量土地,周王權威不斷下降,一度出現鄭莊公割周王麥子,楚莊王問鼎等挑戰周王權威的事件。

但春秋五霸對外政策還是奉周王為最高領袖,即所謂“尊王攘夷”。周王在某種程度上充當著諸侯國紛爭的裁判的角色。

到了戰國,隨著士大夫、商人等新階層的崛起,周王失去幹預諸侯國內部紛爭角色,徹底淪為有名無實的“天子”。

2 :經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實行土地國有,經濟形態為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上的奴隸制經濟。

而齊國管仲實行的“相地而崔徵”、魯國的“初畝稅”的經濟改革,促進了井田制的崩潰。

到了戰國,鐵器的不斷推廣和使用,進一步瓦解了奴隸制經濟,掏空了周王室統治基礎。

周王室的式微,與士大夫階層的異軍突起,成為春秋與戰國時代最為顯著的特徵。這也是多韓魏趙三家分晉,被多數人認為春秋與戰國兩個時代的分界線。

PS: 個人觀點,磚下留情。


陋室2014


按照傳統的觀點,以田氏代齊和韓趙魏三家分晉為分水嶺。因為此後七國形成鼎立,打打合合,為秦的大一統創造了條件。


小主宰嗚啦啦


應該界定在公元前453年三家滅知分晉。雖然東周王室在此後的50年時才承認趙韓魏為諸侯,但三晉作為各自獨立的政權期間已經事實上存在了。然而起先三家仍怕天下諸侯笑話其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仍然各自都說自己是晉國,所以才有了三晉之說。例如在趙國早期的都城晉陽,至今仍保存著晉國的開國之君唐叔虞的廟祠,應該是趙氏在當初裝模作樣地祭祀晉國之祖宗,以晉國自居的遮羞布。到公元前403年經認證為諸侯之後,這塊遮羞布就沒用了。


104795901406雲在青天


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就是現在的史學界也有各種看法。一般的說法是(大概):春秋期間: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

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


廖敏鑫


一般史學家認定,春秋戰國以為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為春秋戰國分界線。即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分水嶺的標誌。


不知所云noObi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啊,《史記》有過劃分,公元前453年,魏、趙、韓分晉是封建社會的開始,奴隸社會的結束。公元前476年周王批准魏趙韓為候,公元前475年戰國時代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