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的滅亡從何時開始就是註定了?

諸葛淙淙


蜀國的滅亡是有先兆的。首先要從蜀漢的鼎盛時期講起:赤壁之戰後,曹操元氣大傷,一直退居北方。正好給劉備拓展地盤,擴充軍備提供了良好的時機。隨著劉備一步步奪取荊州,有了自己的棲身之地。開始某圖益州漢中之地。在此過程中,也收穫了一大批賢臣良將。待益州漢中收入囊中。劉備進位漢中王,分封群臣。此時應該是蜀漢是如日中天。

可以依舊逃不過盛極而衰的命運。關羽大意失荊州就是蜀漢開始衰敗的轉折點。關張二人身死,劉備意氣用事,傾國之人力物力,大舉征討東吳,結果遭遇嚴重的滑鐵盧。劉備敗退白帝城,病重託孤。此時蜀國前期的能臣賢士,大多病故身死,導致人才凋零。治國兼征討的重任全部壓在諸葛亮肩上。雖然丞相文韜武略,但是終究難以以一己之力拯救大廈於危難之間。蜀漢的衰落滅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楚唯夢


自公元234年諸葛亮死後,蜀漢又延續了近三十年的時光。諸葛亮的後繼者蔣琬輔政十二年,之後費禕輔政七年,這段時間的蜀漢內部還算穩定,外部也沒有太大的壓力。

要說蜀漢從什麼時候開始註定要滅亡的話,我認為大概是從公元258年,也就是費禕被刺殺五年後,黃皓開始專政那一年。


費禕死後推薦陳祗,五年後黃皓專政

陳祗成為尚書令,加鎮軍將軍之後,在朝中的勢力已經超過了大將軍姜維,並和宦官黃皓互為表裡。陳祗掌管外朝(朝廷),黃皓掌管內朝(劉禪)。

公元257年,中散大夫譙周與陳祗展開“北伐是否繼續”的辯論,譙周落於下風,一氣之下回家寫了“反動著作”-《仇國論》,並且在蜀漢很有市場。從這時候起,蜀漢各階層就開始反思是不是應該繼續支持這個戰鬥國家了。

公元258年,陳祗去世,黃皓總管內外兩朝,開始大力排除異己。劉禪弟弟劉永一開始就被黃皓讒言所害,竟十幾年見不到劉禪;排擠大將軍姜維,將他逼到去沓中屯田避禍;扶持黨羽閻宇,把持朝綱還不過癮,連軍權也要染指。


魏國司馬昭、吳國薛珝、張悌都預言了蜀漢將亡

預言蜀漢將亡的三個人都是外國人,而蜀漢內部卻還是載歌載舞,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要不就是黨爭不斷,互相傷害。這就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了。

司馬昭在公元262年決定伐蜀,當時朝廷群臣反對,只有鍾會一個人鼎立支持,鄧艾甚至數次上書不能伐蜀。可司馬昭卻敢一意孤行,是他膽子比別人大嗎?不,是司馬昭的見識比他們要遠,他早就看出蜀漢亡國是必然的了。“蜀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

而在更早前,吳國外交官薛珝在公元261年出使蜀漢,回國後就和吳主孫休說起蜀漢必亡的細節。“蜀主昏聵不清,大臣只求自保,入朝不聞忠言,經其野民皆菜色”。所以薛珝斷言蜀漢離亡國不遠了。

如果說薛珝還能親眼看到蜀漢朝廷的混亂,那身處朝廷的張悌則是通過言論來斷定蜀漢命運了。張悌與人辯論司馬昭伐蜀時,對方直言司馬昭肯定會失敗,而張悌卻說:“如今蜀漢宦官專權,國無政令,窮兵黷武且民不聊生,伐蜀肯定會成功的”。

結果也正如司馬昭、薛珝、張悌三人的預料,從公元263年八月曹魏正式進軍,僅僅兩個月後劉禪就投降了鄧艾,蜀漢宣告滅亡了。而這三人的預言,大抵都是由黃皓專權,禍亂朝綱開始的。


狐史首丘


阿呆認為:戰略支撐點被破壞的那一刻,就註定了蜀國的滅亡。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制定了戰略目標和實施方案。正是按照這個戰略步驟,劉備才從一個劉表手下寄居新野的喪家之犬,到佔荊州、取西川、奪漢中橫跨三州的後起之秀。並稱漢中王,達到了巔峰。這一切,都是按照戰略步驟走的。

整個戰略有一個關鍵的支撐點:外結好孫權。

這是個重要支撐,正是這個聯盟的存在,才有了佔荊州、取西川、奪漢中的勝利,正是這個支撐,才使劉備能真正在夾縫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公元219年七月,也就是曹操漢中撤兵的同時,關羽發起樊城之戰,主動進攻曹仁。

這個戰爭也無可厚非,曹操漢中兵敗,士氣低落,蜀軍剛好士氣大振,打一仗也是對曹操的打擊。

但是,關羽在這場戰爭中,犯了個致命的錯誤。在關羽看來,這是件小事,正是這件小事,註定了成了蜀國的滅亡。

關羽打了個大勝仗,水淹七軍,斬龐德,降於禁,威震華夏,風光無限。

關羽太驕傲了,居然派手下士兵去取了“湘關米”。

什麼意思呢?關羽以圍困樊城缺糧為由,去把孫權的湘關地區的穀子給割了。

說白了。關羽搶了孫權的軍糧。

打人不打臉。原本是兄弟,儘管有矛盾,但由於要共同對抗曹操,孫權一直忍著關羽。不還荊州三郡,孫權忍了。不結兒女親家,罵“虎女焉能嫁犬女”的侮辱,孫權也忍了。但是,搶人家的軍糧,這是大忌,是軍事挑釁,是用鞋底子扇孫權的臉。

孫權再也忍不下去了。孫劉聯盟破裂了。

這個戰略的支撐點沒了,引起了一系列的後果:荊州被偷襲、敗走麥城關羽身亡、張飛為報仇身亡、劉備發起夷陵戰爭大敗、身亡白帝城……

從此蜀國從巔峰,走向苟延殘喘的艱難求生的境地。

所以說:關羽奪“湘關米”的那一刻,就註定了蜀國的滅亡。


阿呆夢話


任何政權的存在,都是經歷如拋物線一般的由弱到強,由強到頂,由頂轉弱,直至滅亡的完整過程。

三國之前的東漢,由光武帝劉秀開創,到明章二帝達到頂峰,漢和帝后開始走下坡路,直到漢獻帝時代,天下大亂,開啟了漢末三國時期長達近百年的亂世。



同樣,劉備建立的蜀漢也不例外,劉備自赤壁之戰後,逐漸開始崛起,先是佔據荊州四郡之地,後借來南郡,西征益州,北取漢中,勢力達到頂峰,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逐漸衰弱,直到滅亡。

而造成蜀漢開始走向衰弱的標誌事件就是:關羽失荊州被殺,導致蜀漢勢力退出荊州,蝸居益州之地,並導致兩年之後的夷陵之戰,由於劉備大敗,蜀漢精銳覆沒,蜀漢國力一落千仗,再也無力對外發動戰爭,從此以後,蜀漢就註定了要被滅亡。



關羽失荊州,導致蒸蒸日上的蜀漢勢力發展止步於荊州,失去與魏國對抗的實力,淪為三國中實力最弱小的政權。

關羽失荊州,如蝴蝶效應般導致蜀國的一步一步的衰弱,首先引發了夷陵之戰,接著導致南中叛亂,被諸葛亮平定,到諸葛亮北伐時,弱小的蜀國由於接連失去荊州力量和益州精銳,在北伐中諸葛亮沒有佔到太大的便宜,諸葛亮憑個人能力,勉強維持蜀漢的鼎立,到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繼續走下坡路。



諸葛亮去世後,魏國忙於內部一系列的的權力爭鬥,無瑕顧及蜀漢,等到魏國政權被司馬氏父子穩定下來後,就發生了魏滅蜀之戰,蜀漢的滅亡雖說是後主劉禪的投降,倒不如說是實力的不濟、人才的萎縮、政治的腐敗,而這一切都是從關羽失荊州開始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那肯定是從建立之日起,便已經註定這個政權早晚滅亡了。

什麼原因,也很簡單呀,歷史的必然唄。不要說蜀漢這麼一個小小的偏安一隅的割據勢力了,就算是它一直想要復興的大漢(無論東西漢),或者說後來的大唐,不管建立之時或者建立之後多麼繁榮,多麼強大,從它們被建立之日起,就已經註定它們衰亡的命運了。

原因也很簡單,有興必有衰,每一種事物都是有它的生命期的。小到只有一天生命的蜉蝣,大到似乎無窮無盡的宇宙,都有自己開始的時間,也有自己結束的那一天。

古代的王朝也是如此,大凡創世之君,都是在軍事和政治上有很高的能力,這是不用懷疑的。王朝在此人的帶領下被創立起來,又在此人的帶領下走向基本的穩固,之後,皇帝的尊號和至高無上的權力被他們當做私產,傳給了和他又直接血緣關係的後代。然而,我們知道,雖然王朝的創立者我們大多可以冠以“英雄”或者“天才”之名,但是,英雄的後代很可能是狗熊,而天才的後代也可能是什麼都不會笨蛋。當最高權力淪落到這些人的手中之時,他們既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去更好的掌握和利用這個權力,從而讓他手底下的一些人享受到了這個權力,最終導致權力的濫用。

我們知道,在古代的社會里最高權力根本無法得到制衡,因而當權力被濫用時造成的危害也最大。在權力逐漸丟失的過程中,或者因為權力濫用而導致的社會矛盾加劇的過程中,這個王朝也便走到了盡頭。

蜀漢當然也逃脫不了這個命運。它自身本來就是三國時期割據勢力中的一個,而且還是實力比較弱小的一個。本來劉備奪得漢中之後他的陣營也逐漸強盛起來,但之後先是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他自己傾全國之兵討伐吳國,又在夷陵吃了敗戰,把自己大半輩子辛辛苦苦積累下來的家底都幾乎敗乾淨了。從這時期,蜀國便已經加快了自己衰亡的速度,而即便如天才人物般的諸葛亮,在幾乎全盤掌握了蜀國的政權之後,費盡全力,也僅僅為它延續了近四十年的時間,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績了。至於劉備的繼承人劉禪,我們更熟悉的是他的小名——阿斗,當然,隨之也會想起“扶不起的阿斗”這句俗語。劉禪資質平庸,也無法做到全盤掌握朝局,他一生中做的做好的,莫過於遵循他老爹劉備的遺囑:百分之百地信任諸葛亮,並且心甘情願做一個傀儡皇帝,享清福。

所以我們說,不僅是蜀漢,任何王朝從建立之日起,就註定他們必然滅亡。不用懷疑,這肯定是對的,要不然或許現在我們還在漢朝或者說秦朝的統治之下呢。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劉備取漢中,自立漢中王

劉備擊敗了曹操,取得了漢中,自立為漢中王,這件事情標誌著劉備集團正式拉起了大旗!蜀國正式登上了三國的舞臺!二爺作為劉備集團的二把手,鎮守著蜀國的起家之地——荊州!但是荊州是東吳的眼中釘肉中刺,關於荊州的事項,我在前面文章裡面已經寫過了,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一下。蜀國成立後,司馬懿開始出計謀,讓吳蜀相爭。孫權一面約曹操夾攻關羽,一面派人去探二爺的口風,使用的方法就是——聯姻!二爺沒有答應,這就讓孫權沒有了退路,決定攻擊關羽!

關羽大意失荊州

其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先是攻樊城,然後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可惜被呂蒙抄了後路,直接丟了荊州,敗走麥城被殺。二爺被殺後,劉備起兵報仇,沒想到張飛又被殺,自己帶兵也被陸遜燒光,多虧了諸葛的八陣圖救了一命。桃園結義三兄弟歸西,蜀國戰鬥力銳減!自此開始衰敗,直至滅亡!

我們假設關羽不是那麼的決絕的拒絕聯姻,不要罵孫權,那麼孫吳未必會殺了關羽,關羽不死的話蜀國戰鬥力是絕對強勁的,所以我認為關羽拒絕孫權的聯姻導致了後面事情發生的必然性,破壞了諸葛的規劃,後果極其的嚴重!

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大家看的出來圖片裡面是哪兩件事情嗎?


Hardy


蜀國其立國之方略可見諸葛亮隆中對,雖《三國演義》是小說體裁,但隆中對亦見於正史《三國志·諸葛亮傳》,確是事實,於後事也多有印證。



其核心內容如下: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文字流暢大氣,為古來名章,但仔細分析,其中多有可商榷的地方,如下:

1、高祖非因益州而成帝業,公元前206年,劉邦封漢中王領巴蜀和漢中,但其實他在四川待了不到兩個月就復進入漢中,並沒有在蜀地經營。且益州進漢中要過劍閣,運輸極不方便,縱有資材也難運輸。


2、秦川之百姓恐難以迎將軍,此時,中原豐庶之地皆為曹魏所佔,且曹操北拒匈奴,統一北方,給飽經戰亂的北方人民休生養息的機會,自董卓入洛陽後,東漢做為政權己滅亡了,天下不值久矣,更遑論劉皇叔之名號自說可以,難以號令天下。

3、穩東吳而攻秦川,戰略上也有問題,雖然蜀國弱小,好像只有聯吳攻曹一條路,亦或諸葛亮視曹操為漢賊,欲除之後快。但實際上,從益州攻秦川,基本沒有勝算,線路長,路途險峻,人心不屬蜀,後勤難以戰地供應,全靠益州提供。而且魏國以逸待勞,從後面六出祁山來看,每一次,都受後勤制約,一旦糧草出點問題,必須馬上班師。



雖然益州肥沃,但人口眾多,難以再供養更多戰備,所以自古蜀地最多隻能自安,無法形成大跳板。且蜀國將相為外來勢力,必然與本地人有衝突,劉備死後,以李嚴為代表的原蜀地官員和本地士紳對諸葛北伐多有掣肘。

如要擴大領土,壯大實力,其實只有向長江流域發展,順江而下,經營好荊楚之地,戰線前移,北可入襄陽,東可出吳楚,南可至百越。這樣才能真正形成三國牽制局面,否則,以益州之有限力量,攻則國窮民蔽,難以持久,守州安以現狀,守以待斃。



而且就從劉備看來,並不贊同或未遵守這個方略,否則不會因關羽之死而進攻孫吳,其實關羽只是一個幌子,取吳地是真,劉備是政治家不會這麼衝動,只不過因為能力有限,給陸遜鑽了空子,使這一戰略意圖沒有實現。


綜合看來,諸葛亮採取的戰略客觀上把荊州削弱了,益州之力,要麼以荊州為跳板取吳楚,要麼以秦川為跳板取中原,難以兩者為之,如取秦川,荊州必然削弱,吳也視之眼中釘,必奪之,關羽就是因之而死,而且從中國長期發展態勢來看,北方的經濟中心南移的態勢當時已然清晰,諸葛死後不到30年,隨著東西晉、南北朝,長江己然成為真正的國境線了,長江,成為多少王朝可以憑據的天塹。

所以,蜀的滅亡,起於隆中對。如能以諸葛亮之才,經營益州和荊州,互為倚仗,待東吳有變,順江而下,縱不能恢復中原,劃江而治卻有可能。當然,我也只是做事後諸葛亮,理不當足論。


正其居


這個問題其實早見端倪,得到西川的時候就已經有苗頭了,最後劉備兵敗猇亭,正式奠定了以後蜀漢的滅亡。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知道,諸葛亮是以法為核心,依法治軍,依法治蜀,這是他的主導思想。我們也知道當時西川的政權實際上是有三股勢力,實際掌權的是劉備帶來的荊州勢力,第二種勢力是劉璋到西川所帶來的一批人,最後才是當地士族。

士族是什麼?就是本地土著勢力世代為官,不管你有沒有能力,只要是士族的人就能做官。

那麼現在我們再把西川比做一塊蛋糕,一切就明白了。本來是士族所有,劉璋來了,分了一半,劉備來了,只剩一點。所以他們一定不高興,一定有意見。影響他們的利益。另外諸葛亮北伐,錢糧哪裡出?士族土豪,你說他們意見大不大?

這樣就導致了蜀漢政權內部不穩,不團結,而諸葛亮為了團結內部,實行了攘內先攘外的方針,以北伐來團結內部。一致對外。

另外包括最後曹魏打到家門口,蜀國一片投降聲,要麼投降曹魏要麼投降吳國。為什麼都要投降呢?因為曹魏的政策對士族友好啊,蜀國投降以後也是一直蜀人治蜀。

當然了,蜀國滅亡也有很多原因,比如後主昏庸,宦官弄權,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劉備建立蜀國的根基不穩,內部矛盾較大。這是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


中外歷史名人館


三分天下己是劉備上限。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表明:佔領荊州與蜀國,待天下有變,兩路出兵北伐,可成大業。核心是等天下出現重大變化,才有機會,否則能守住三分天下就不錯了。

後面大變的是蜀國,龐統,法正早亡,關羽失荊州,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成就自己千古名聲,不負劉備重託,六出祁山,孤軍北伐,不注重休養生息,更是消耗國力。若非早死,蜀國亡國恐怕還會提前。



蜀中快客


謝謝!關羽失去荊州後,使諸葛亮當時在出山時,隆中對的戰略失去主要的支撐。當初曹操徵漢中,大軍早到了前線,卻沒有開戰。原來南陽這邊出現的反叛,據說是關羽策劃的。曹操正是擔心襄陽這邊有戰事!從而看的出荊州的戰略地位對蜀國是多麼重要。如果荊州不丟,關羽在守。那麼諸葛亮出祁山,兩面同時出擊,或許可圖!可惜的是荊州已失去,加上劉備急著報仇,夷陵之戰失去了不少兵馬,加上劉備為去世!蜀國全靠諸葛亮的智慧,已經無力迴天了!所以說荊州的失去註定了蜀國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