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87年初春,万历皇帝龙颜大怒,严惩全体官员,为什么?

23UYDE'eo


万历帝朱翊(yì)钧(jūn)是明朝在位最长的一位皇帝,在位时间长达48年。

跟玄宗很像,先勤后怠。

万历帝当政期间前十年奋发图强,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二十几年不理朝政。他虽然权操有数,但又缺少明太祖、明成祖那样的雄才大略。虽然不是庸人之辈,但是他贪权,好酒,好色,贪财的习性,非但未能使中国跟上世界新潮流,迎来新时代的曙光,相反在他的手里把明朝推向绝境,加快了明朝灭亡的历史进程。

至于公元1587年,万历帝龙颜大怒,严惩官员,源于有官员听到小道消息说,有午朝。于是文武百官不敢怠慢,立即奔赴皇城。到了皇城,并不见有午朝大典的迹象。直到近待宦官宣布了确切消息,皇帝陛下并未召集午前,官员们也就相继退散。

虽说这只是一件小事,皇帝本可以一笑了之的。但是他考虑到百官听到谣言就急匆匆的 赶来上朝,有损朝廷颜面和体统,不能就这么算了,于是就下令到内阁,先处理了相关人员,之后要求吏部查出消息来源。下令的文书大意是说:午朝的是吏部以及鸿胪寺的职责所在,这两部门明知道午朝大典已经有很多年没有举行,绝不会在没有备注的情况下,匆忙之间召集百官的情况。本来应该是谣传,你们两个部门就应该制止,既然没有制止,就是失职。尚书、寺卿以下官员各罚俸两月,并查明谣言首先讹传的人是谁。

官员多,谣言来的太急,根本无从查起,调查毫无进展,没有结果。怎么办,只能如实说:当时所有人都在传,首先讹传的人无法查明。于是,万历帝大怒,为了让百官长长记性,于是惩戒范围由吏部、鸿胪寺扩大到了全部在京供职的官员。


鲁见山如是说


这是一件乌龙事件,明朝上下所有的官员脸都被丢尽了。


很多人说到万历皇帝,就会提到万历15年。那么万历15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其实根据历史记载,这一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但是仔细回味,到处都充满了诡异。因为这一年发生的诸多事情,都或多或少的推涨了明朝的灭亡。

荒唐的午朝大典

今天所讲的是叫做“午朝大典”的故事,也是发生在了万历15年。由于这件事情实在是太过戏剧性,而且也丢了皇家的脸面,万历皇帝侍候罚了所有人的俸禄。

时间回溯到1587年,在历史长河当中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年份,也被叫做万历15年。在当年3月2号的中午,春天的气息还没来到,街道两边还有冬天留下的痕迹。

不过在中午午饭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传来了消息,万历皇帝要举行午朝大典。有关于午朝大典要解释一下,其实是明朝时期的一种习惯,皇帝要在中午登朝议事,所有文武百官必须全到。
结果不知道从谁开始传出来的,所有的官员都急匆匆的赶往皇宫。由于消息来得太过突然,有的人还在家里面休息。但是被朝中好友拉着,连衣服都来不及整理妥当。

不仅是他们,当时在大明门前面的守卫军也懵了,他们并没有接到朝会的消息。但是看到所有官员全部盛装出席,就不得不放行。

所以当时的情况就是,所有人都知道了开会的消息,唯独万历皇帝这个正主不清楚。当所有百官就位之后,发现并没有朝会的迹象,桌子也没摆,板凳也没有放。常常早就到了的御史大人,也没有出来点名。

这时候有人提出了疑问,是不是一场讹传?最后经过万历皇帝的贴身侍卫传话,才知道并没有这件事情。但是到底是谁先穿出来的呢?由于当时实在是太乱,谁也说不清楚。

如此大的事情,怎么可能不传到万历皇帝的耳中?在得知事情的原委之后,可谓是龙颜大怒。全城上下成百上千的官员,竟然全都被骗,实在是太过荒唐,于是就下达了圣旨。
今天中午发生的这件事情,利部和鸿肿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利部掌拟具仅注,鸿肿寺掌领督演习。你们明明知道午朝大典已经很久不再举行,竟然匆忙传话文武百官,最后造成以讹传讹。

事情刚发生的时候,你们两个部门就应该立刻出面制止。如今落到这个局面,实在是玩忽职守。你们两个部门所有人罚俸禄两个月,并且查明到底是谁先传出来的?

但是在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是口口相传,并未能找到罪魁祸首。为了让这些人能够引以为戒,万历皇帝把罚奉的范围扩张到了全部的京官,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也只能说是万历皇帝非常生气了,皇家的脸面也全部丢光了。本来一直讲究礼仪的朝臣,竟然能做出如此荒唐的事情,罚他们几个月的俸禄都应该。

万历几十年不上早朝,如何维持朝纲?

其实从万历15年开始,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面,万历皇帝都没有上过早朝。难道是和这次的午朝大典有关吗?其实谁也说不清,毕竟我们都不是当事人。 郭沫若先生在上世纪的时候,曾经极力主张挖掘万历皇帝陵。其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万历皇帝本人的骸骨以及他的两个妃子,在挖掘之前被保存相对完好,后来毁于一场大火当中。

研究万历皇帝骸骨之后发现,他的两个腿并不一样长。尤其是他的右腿,已经有了明显的萎缩现象。因此时人推测,是不是因为腿疾,上早朝不方便,也有损皇家颜面,才会有如此情况。

也有人说是万历皇帝对于明朝文官、言官的一种报复,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明朝还是一个相对言论自由的朝代。

在朝堂之上,言官可以自由的发表个人意见。有时候话语实在是太直接,也会让皇帝下不来台。但是很少有人会把这些言官拖出去砍掉,最多的也只不过是廷杖。

有人猜测是因为万历皇帝实在是受不了,所以干脆早朝都不上了,你们想说也没有地方在说。
总之有关于为何不上早朝的事情,历来都是众说纷纭,唯一能够解释此事情的,也就只有万历皇帝自己一个人了吧。

不过也有人提出了疑问,万历皇帝不上早朝,究竟怎么维持的朝政?其实提出这个疑问的人有点狭隘,所有的事情并不是说只能在早朝才能商议。

在私底下面,万历皇帝也可以召集群臣商量事情。再加上明朝各种机构复杂,他们之间互相倾轧、对抗,不知不觉中也维持了另外一种平衡。所以说想要维持朝政不乱,并不是靠早朝一种手段。


史之策


楼主所说的应该是被后世称为‘’午朝大典‘’事件。其实这是个乌龙事件,事件的结果使整个大明朝廷和所有官员被丢尽了脸面。

简单的说就是在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初春,突然有消息说皇帝要进行午朝。京城众官员稀里糊涂都被集中在端午门前。文武百官到了端午门,万历皇帝才知道此事。

这件事,文武百官感觉被戏弄了一次,万历皇帝等到众官员到了端午门才知道有此事件,感觉此时严重有损朝廷颜面,决定下令彻查谣言来源。但是结果却另万历皇帝更加愤怒,竟然查不出来,就下令所有在京供职的官员,罚俸一年。

就是这么一个事,有的人说,万历皇帝有点小题大做了,其实不然,这不仅严重有损明朝朝廷的脸面,更是大明应对危机的一种考验。

还好这次所有官员都慢慢退去,但如果有人借机发动政变呢,万历皇帝可是等众官员进了皇宫才知道有这个事呀,京师官员集体集合都没人告知皇帝,那要是发动了政变,万历皇帝结果会是怎么样。还有,一句谣言就召集了那么多官员,以后有人借机作乱又如何。还有禁卫军,禁卫军的职责是保卫皇宫安全,结果没有皇帝命令,就擅自放进了那么多人,能开这个口子吗?

大明王朝是最讲究礼仪的,朝会这等大事岂能说举行就举行,万历皇帝也是熟知皇家礼仪的,此次谣言可是玩弄朝廷,玩弄礼制。

要是我是万历皇帝,我会按有人逼宫未遂处理,不要说罚俸禄了,起码得杀一些大臣,流放一些大臣。万历帝已经是仁慈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