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沒有名牌包包的歐洲女人是如何炫富的

廣東有個十三行,人群熙攘,車水馬龍,每天進出服飾等貨物上千噸,人流量達數十萬人次,商業輻射面遠至全國各地、俄羅斯以及東南亞地區。

但在200年前,十三行不僅賣服飾,還賣傢俱、金銀器、油畫、瓷器、象牙製品、漆器、琺琅器等各種貨物,大部分都是私人高級定製,而且專供出口。

近日,易簡讀書編輯部的小夥伴,一起到粵博看外銷藝術品。

200年前,沒有名牌包包的歐洲女人是如何炫富的

這場展覽全是扇子,大部分是華美精緻的清代外銷扇,數量有163件/套之多,時間跨越了兩個多世紀。

200年前,沒有名牌包包的歐洲女人是如何炫富的

描繪廣東十三行館附近風景的扇子

展出的外銷扇大部分出自清代廣州十三行,通過海上貿易傳入西方後,成為歐洲貴婦們炫富的東方奢侈品。


17和18世紀中國扇子傳入歐洲,法國和英國宮廷貴婦小姐們為主要使用群體。

最受喜愛的摺扇,以象牙、珍珠貝殼、玳瑁、椴木等為扇骨,上面鏤雕精巧的渦旋紋、玫瑰花等洛可可風格的圖案。

扇面以羊羔皮、紙、雛雞皮、中國的絹和紗等製成,飾以彩繪、刺繡、珠繡等,風格秀麗。逐漸成為歐洲國家宮廷中高貴典雅象徵之物,十分華貴。

歐洲各大港口城市上流社會的新潮男女,都以手持一把摺扇為時尚。

200年前,沒有名牌包包的歐洲女人是如何炫富的

法國作家伏爾泰說:“不拿扇子的女士猶如不拿劍的男子。”

可見扇子的風行之盛。

歷史上著名的瑪麗女王、維多利亞女王都是有名的“扇子迷”。

200年前,沒有名牌包包的歐洲女人是如何炫富的

扇子是歐洲上流社會最體面的贈禮。


扇子 —— 扇語

經常會看到一些中歐世紀的圖畫,你會看到一個歐洲宮廷貴婦,總是帶著一把扇子,但也不是用來扇。

那是用來幹什麼呢?

其實扇子,也是貴族交流的一種語言。

扇子下面兩手交叉:請你忘掉我

扇子遮住左耳:不要洩露我們的秘密

扇子輕輕拂過面頰:愛你

用扇在手掌中堅定地畫線:恨你

緩開扇子之後輕撫之:永遠在你身邊

扇面遮臉,僅露出雙眸:小心,有人在窺視我們

扇子拂過眼睛:原諒我

緩搖扇子:我已婚

將打開的扇子慢慢合上:一定嫁給你

合起扇子放在胸前:你已贏得了我的愛

那個時候,沒有飾物比扇子更能表達心聲。

扇子成了女人們最依賴的手中之物,最忠誠的信使,最聰明的同謀。

有段話看了特別感動,

“扇子的顏色、圖案、質材和式樣,會隨著貴婦們的服裝式樣和流行色變化。唯獨扇語如初,它在無數女子的輕搖中,沉澱了幾百年的愛和恨。”


英文中有個單詞,叫做“fan”

現在我們翻譯成“粉絲”,但其實在英文裡還有另一個意思,就是“扇子”。

或許當時西方人對中國扇子瘋狂熱愛,所以將對某類事物熱愛的群體叫做“fans”

扇子在中國稅目中分為四種,即羽扇(Fans,Feather)、細葵扇(Fans,Palm-leaf,Timmed)、粗葵扇(Fans,Palm-leaf,Untrimmed)和紙扇(Fans,Paper)。

廣州製作的有羽扇、絹扇、紙扇、細葵扇、粗葵扇等。

中國最早的外銷扇是骨扇,由扇骨構成,用絲帶連綴,展開後扇骨相疊自成扇面,它們在西方稱“卜瑞斯”扇。

200年前,沒有名牌包包的歐洲女人是如何炫富的

乾嘉之際出現了一款由扇骨構成,絲帶連綴,扇面展開後呈現團扇造型的扇子,西方稱之為“帽章扇”。

它在中國出現的時間非常短暫,主要集中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因工藝複雜,價格昂貴,後逐漸退出了生產。“帽章扇”(cockade fan)是骨扇(Brisé Fan)的一種衍生,其形式同樣是一種舶來品。

200年前,沒有名牌包包的歐洲女人是如何炫富的

帽章


“帽章”(Cockade)指的是一種裝飾於帽緣上的圓心徽章,通常花色亦成同心圓形狀。

我最喜歡羽扇。這類扇是用鶯雞、蒼鷺、白鷺、鵝及海鳥的羽毛製作而成,輸送至美國、中國香港、上海等地。

200年前,沒有名牌包包的歐洲女人是如何炫富的

象牙柄鵝毛彩繪花蝶摺扇

200年前,沒有名牌包包的歐洲女人是如何炫富的

象牙骨鵝毛彩繪花蝶摺扇

中國傳統式樣的羽扇多為不可開合折疊的平扇,羽摺扇是按照西方式樣加工定製的品種。

此外有把扇子印象深刻。

扇子中描述的是當時十三行的景象。

當時清朝雖然閉關鎖國,但十三行貿易繁華,船隻來往甚密。

同樣都是象牙扇骨,但人們用透雕、淺浮雕、沉雕、劈絲等技法雕刻柳亭人物;紙本扇面,雙面彩繪,一面飾官宦人物身著華服,庭園聚會場景,另一面彩繪十三行商館區風光景色。

十三行商館區是清代西方商人來廣州貿易官方指定的居住場所,地域範圍北以十三行街為界,南以珠江為界,東以西濠為界,西以聯興街為界。

據文獻記載,在這裡雲集著5000餘家專營外銷藝術品的店鋪,約25萬的從業人員生產製作著另世界為之痴迷神往的外銷裝飾藝術品

看了全場,難怪這些扇子那麼奢侈,歐洲人還是那麼喜歡。

因為每把扇子,雖然都是營銷品,但都很用心。

類似這種扇子,正面是一些植物,看起來沒有前面的出彩。但翻到背面,你就能看到一些很小卻很工整的字。

那些字,是每顆植物對應的詩。

獨具匠心,不可複製。

那時候,清朝賣的不是產品,而是別人模仿不來的工藝和匠心。

一把扇子原本不過是納涼的小物件,但清朝時的國人就有本事把它做成奢侈品,讓歐洲的貴婦們趨之若鶩,以手持中國扇為榮。

兩千多年的文明積澱,真不是吹的。

琳琅滿目的扇展上,能看到歐洲人的生活品質,他們借用中國扇來炫富,也能看到過去的中國貿易的輝煌。

但更深一層,其實特別羨慕那個時代的節奏。

想起一部港劇《苗翠花》。

男主是開紡織廠的,有次與洋人比賽,分三場。

第一場比韌度,洋布勝出。

第二場比重量最輕的布,結果一陣狂風,比賽的布不知所終,所以打平。

第三局,男主以天下第一針的雙面繡出迎,結果洋人保羅則用織布機以極短時間織出名畫,洋人再次勝出。

永遠記得比賽結束後,男主那個落寞的眼神。

我總覺得,那場比賽並沒有輸贏,中國的雙面繡和洋人用機器織出來的名畫,代表了不同的意義。

名畫代表了機器的發展,但雙面繡沉澱了人的時間和心血,更有溫度。

我們這個時代,太需要溫度了。

機器時代來臨,洋人抓住了時機,經濟迅速發展。後來中國也抓住了時機,40年持續迅速發展,社會的節奏非常快。

靠著強大的科技,過去需要用一個月完成的工藝品,現在可能10分鐘就可以了,甚至可以批量生產,越來越少人能沉下心來創作。

時代帶給了人們越來越多的機會。人們慾望膨脹,心態浮躁,最容易被瓜分掉精力,也越來越難有機會享受所謂的心流時刻。

但我們回不去,也沒必要回去,河流總是往前走的。

扇展上的扇子,我們把它看做了藝術品,但在過去,它是一種營銷品,也是有利潤的東西。

在那時,扇子是個把金錢和藝術平衡的很好的東西。

而現在,金錢和溫度,也總有個平衡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