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国历史悠久,一代代众多的行旅者南来北往,东来西去,形成了许多著名的交通古道,这些古道曾径对我国砋代的区域经济流通,商业发展,文化传播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给现代人留 下了大量的具有较高文化旅游从值的名胜古迹,这为当今时代旅游开发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开展文化旅游,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可见,开发古道旅游不仅符合当前的国际旅游发展趋势,而且对带动区域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富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秦晋古道,是灵石四条古道之一,

据新版《灵石县志》的简略记载,灵石历史上曾有过三条古道,分别为“千里径古道”、“雀鼠谷古道”和“韩信岭古道”。 在这三条古道中,“千里径古道”和“雀鼠谷古道”历代文献所涉有限,起废时间不得而知,而“韩信龄古道”则向来为众人熟知,更有无数关联的文献让我们确信,举凡灵石大的历史事件,基本都与这条古道有关。这条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官道”上曾经有过的多少辉煌,我们始终认为,认识古道,维护古道,挖掘悠悠古道所牵涉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是走近历史灵石,了解灵石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我们同时坚信,在新世纪之初,在快速步入现代化的今天,积极开展对古道的田野调查,更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秦晋古道玉城到仁义段,是保存相对完整和原始的,个人感觉非常适合开发徒步旅游路线,所以09年灵石驴友成立之初,我就开始多次徒步古道,宣传古道,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仁义村关帝庙屋脊上的硫璃瓦,应该为现代品


这次古道之行选择了从仁义往玉城方向徒步,18人参加活动,其中有上晓天文下懂地理,能说会道的范老师,还有喜欢人文历史,搜集整理资料并著有 的李老师。还有从小仁义长大的户外爱好者,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仁义关帝庙庙宇


今天第一站,仁义古村,仁义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至少包括观音、龙王、罗汉、财神、吕祖、关帝、文昌、三官、马王、介神、玉皇、山神、老君、河神等,如今地址均可寻得,大部分保存得较好,今天我们先去了关帝庙。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仁义关帝庙的戏台,左右各有钟鼓楼,亭子为现在修的。


关帝庙在仁义村西,其规模之大出人意料,为四合大院,除殿宇外还有一座大型戏台居于院南。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亮丽群,群主鉴哥在古村落,


仁义现有人口达1700多,仍是南河第一大村。

仁义一村有旧时庙宇17座,应为灵石之最。

仁义古镇上店铺林立,其商业活动尚可寻得踪迹。

仁义古镇曾有堡墙,城门曾巍然屹立,官方在此设有“仁义驿”,严格进行关防巡检。

仁义是灵石乃至山西著名的武术之乡,至今仍有少年喜武习武。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古民居楼顶上的楼梯口,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西堡子上的民居,李部长说和玉城的格局一样的,应该最早的用途官兵,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这个大门上面的是哨楼,回程路过玉城,真的是一样的格局。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民居大门头的砖雕艺术。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民居大门上的匾额《我斋》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民居上的匾额《九思》

九思是汉语词语,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其中记载着孔子“君子有九思”,具体指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

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

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

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

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

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

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

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过日子。

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

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义理?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在李老师的指点下,我们找到了唐槐,非常有特色,不知道这算是一颗树还是两颗树,象是夫妻相抱,不过其中一树已枯,


本来还想去仁义堡逛逛 来,结果先上去的下来说上面没啥,我们就没有上面,有点遗憾,下次再去吧,

仁义堡:位于东圪塔和西圪塔之间的北山上,左道而立,形如龙盘,势若虎踞,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要寨。史书有记的战事不下数十次。古堡的地面建筑已基本被坏,只在堡上南面遗有窑洞三孔。以及石条、柱础石和大量的砖头。宋史记载“拨仁义、高壁等寨”。仁义寨指的就是这个堡寨,距今已经一千多年。如果以二十四史为依据,正史最早确切地记载到一个村名,先是南北朝时北周建征五年(576)亲记高壁,灵石并县后,最早入记的就是仁义。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北门:仁义北门高大雄伟,面南的门额,镶嵌着一块“北门”石刻。面北的门额上,刻有“仁义镇”三个大字。并纪年于右(1528年)。北门下有27米长的青石路面,光滑如镜,辙痕深陷。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北门出来,我们去了文昌阁,保存比较完整 ,六角六门两层亭子,这种格局灵石还真不多。


路经灵石灵沁古道(灵石县经石膏山通往沁源县的一条山间小道),道旁有一古亭,玲珑秀气,端庄挺拔,如素女茕茕孑立,似飞鸟振翅欲举,依大山之怀抱,掩花树之幽深,此谓仁义文昌阁是也。

文昌阁在一道缓坡之上,依山而临河,位于仁义古镇之东,为南河一大奇景。立于塔顶,临风远眺,胸襟顿开,古镇风貌南河山水尽收眼底。

阁名文昌,乃取“文化昌盛、文脉悠长”之意。古镇历史悠久,曾经繁荣一时,据老人们讲,解放前境内有庙宇古迹不下十处,可惜时世沧桑,大都圮颓损毁所生寥寥了,唯文昌阁至今犹存。

从大门外看,文昌阁颇似一幢旧宅院。左手是一排靠山的三孔砖窑,窑顶上依山又有两间瓦房,窑和房子前后参差,窑背恰好是瓦房门前的一块空地。瓦房底、窑洞后又是一道砖砌的拱形通道,与窑洞相垂直,两头有门窗,从院子右侧道通行。右手即是巍然矗立的文昌阁阁楼,同正窑相对,犹如一座挺拔的笔塔,虽不算高却凌然耸立,势入云霄。

走进大门可以看到,阁楼端坐于一座砖砌的方形基座上。聪明的古代匠人充分利用了拱形建筑的优势,既节约了材料,又巧妙利用了空间。基座正中是一孔通道,通道两侧墙壁上各有一小门,门内各一小窑洞,比通道略短略矮些,形如两翼,整个基座实际上是三孔窑洞支撑,基座同上面的塔身浑然一体,构思精巧,堪称杰作。塔身为两层六角亭,砖木结构,小而见其巧,简而不显陋,令人叹为观止。

嵌在窑檐一侧的两个楷体字“觉路”,楷中带行,遒劲有力,一看即知非俗手所为。文意大约为“觉悟之路”罢,这两个字高悬于文昌阁墙上,足见其意味深长。

观此二字,我不由想起石膏山有一楹联云:“觉路自然连仙境”,或者可通其意。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从亭子往外看正面的两层建筑,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正院两屋建筑,其实是前后都是一层建筑,错落有致,让人误以为是两屋建筑,足见古人设计之巧妙。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于文昌阁合个影吧,愿咱们也能文化昌盛、文脉悠长。可惜我就是个粗人,希望孩子们能有文化。


文昌阁出来,我们返回公路,顺公路上行,寻找古道痕迹,出了东堡建筑群,我们从公道翻到左侧沟,徒步上行,爬到山梁,又快会合现在的公路时,我发现在左侧另一沟里,有疑似古道的痕迹,推测如下,坡度缓和,适宜车马,两侧墙壁高耸,方向和位置也极符合。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上图就是发现在第一处古道,红线所标处,


继续前往,顺着现代公路前往一百米,在公路的左侧,又发现一处沟渠,方向于下面的沟渠一致,但也因年代久远,长满树木,修了梯坝,在这里,我们分兵两路,一路顺沟渠前行,大部分顺着公路上行。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这是发现的第二处古道路段,红线所标处,有两百多米的距离吧。


这条沟渠长满灌木,我们绕行左侧山坡,从坡顶可以看到,第二段方向一致,更加深了我的推测,第二段出来,与生命跳之舞,已经联系仁义书记,找到了石板坡的入口,正好方向和第一第二段相吻合,这就没有疑问了,这都是曾径的古道。书记说了,石板路还分两种或两段青石板和 石板,这里部分路段石板被以前村民挖石坡卖了不少。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大家在秦晋古道石板路上合影。


古道在仁义的典型地段,是有名的石板坡。出北门至山神庙十六里地,一路直上,人称“阴镜阳坡”,磨得很光,几乎能照出人影。过去这里经常马踏蹄碎,人喊声裂。有很多动人心魄的趣闻逸事,自成一景,非常壮观。可惜在上世纪末被彻底破坏了。它是仁义小手工业兴起的源头,也是仁义以路发家的见证。湖北巡抚罗绕典在《雨后策马宿仁义镇》一诗中,对从钥匙村(今玉成)竹竿坊到仁义约三十余里地段,作过生动形象的描述: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还是石板路,下面是新修的公路,古代和现代的碰撞,


继续上行,就到了三孔窑,和一个烽火台,相隔很近,三孔窑是山神庙,可能还有别的的作用,就是类似于茶房,李老师说,以前因为这里坡陡,车辆来了仁义,空车上行,货物租用当地牲口驮上来,再装车,继续前行,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古道上的三孔窑,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烽火台,古代重要的战争工具,用来传递段信号。古砖铺顶。沿古道方向,南北都能看到相临的烽火台。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这里沙石岩层还是挺漂亮的,彩色的,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看到了吗,有四种地质,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这里古道是否于新公路重合,应该是吧,去年新修了这条公路,还是非常漂亮的,合个影。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李老师说这是红什么泥来,我到忘记了,非常漂亮。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这里也是非常漂亮的,每次路过这里,都忍不住到拍照。


从石板坡上来,到快进郭家沟这个豁口,这一路找不到古道痕迹,应该是基本和新路重合了,从这个豁口开始,继续进入古道,但不知道现在这条路有没有维护扩修过,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进入郭家沟底,芦苇荡还是挺漂亮的,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在郭家沟我们午餐,午餐后继续寻找古道,先后选择了两条路,都有误,因为一条上去到正峰源了,一条可能是煤矿修的路,最后在煤矿办公楼,侧面,找到入口。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入口入左侧还有一孔窑洞,进沟之后不要顺沟上行,应该左拐上坡,哪才是正路,我分析沟里太过于平整了,不爬坡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最后可以坡就很陡了,不符合古道行走,我推测的是正确的,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这是古道入口,和南边的方向一致,从这里可以看到对面山顶三四个烽火台。


李老师说,以前郭家沟,险恶无比,贼很多,因为山高路窄,必经之路,三面环山,从对面三四个烽火台就可以看出这里的重要性,而且因为车辆众多,以前繁荣的时候,白天螺马行,晚上骆驼行。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就是这条路,差点误导了我们


郭家沟还有一景,天险桥,可惜已经被破坏了,

天险桥:天险桥在古道上的郭家沟,郭家沟地方不大,名气却不小,主要是古道艰险,一桥飞架。过往名人留下很多趣闻逸事。传说“走进郭家沟,只给吃馍头”,说郭家沟的馍头好吃。明末清初,诗人吴雯途经郭家沟,描述了当时的地方风情,有诗一首:“雨后山更佳,石桥集孤想。鸟下绿烟中,人行紫泥上。”郭家沟“两山高峙,中界深沟”,明嘉靖七年,县衙在沟中建起一座简陋的木桥,名“惠济桥”。嘉靖三十八年,平阳府在沟南筑成楼台,题名为“天险”,并建了“官厅”三楹、窑洞几十孔,用以军事防御和驻扎军队。万历二年,县衙再次修葺,“去木易砖”,建成吊桥一座,此桥被知县更名为“天险桥”。明万历县志有《重修郭家沟桥记》,称“桥……是为燕冀之冲,秦蜀之经也……轮蹄丸驶靡不惊眩而忧僵蹶也……此亦晋途之至险也……越明年乙酉告成,高四丈五尺,横阔二丈五尺……”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我去探路,大家在走错的路上等待。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返回来,走在真正的古道上


从离家沟到高壁的古道,在入口几十米后,往左拐了个湾,然后进入山沟,古道两侧土岩高耸,高的地方有二三十米,宽约五六米,不知道是否以前就这么宽,也不知道最后一次维修古道是什么时间。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徒步三四百米后,左侧的土崖被 水冲坏,露出一个豁口,宽约二三十米,路有一多半也被冲毁,我百思不得其姐,这土崖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水流,还是人工,还是天然生成,土崖一侧紧靠大山,一侧土崖十米外就是真正的悬崖,不管是水流还是人工,或是天然,都不太合理,真的想不通。人工的可能性相对大些,但是这工程真的挺大的,是哪一年哪一代施工的呢?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被水冲坏的豁口,右侧山峰就是土崖和土崖外的悬崖,这一段,左侧的土崖也于右侧类似,怎么好端端的中间会有这么深的沟渠,看来人为的可能性极大。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上行右侧的土崖,高约二十多米,


郭家沟南北的古道,都是规规整整的深壕中的土路,相比逍遥的官道巷,这南北两段土路才更有“巷”的感觉。古道悠深,除了自己的脚步声、呼吸声,再没有入耳的杂音,在这个寂静的下午我们成了古道的不速之客。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又一个豁口,在这里古道 又拐了个湾,这次拐到右边了,几乎九十度大湾。


继续前行两三百米,又出现一个豁口,而且下面的路已经被 上面倒下来的水泥垃圾堵死,不能前行,左侧有小路可以上行,下面的路中间右侧有一条小路,可以爬到崖上,但现在分析,哪个崖应该是四面都是悬崖,哪条小路上到崖顶能干啥呢,下次解迷吧。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这个下方的古道,也就是左侧的悬崖就是我要探密的地方,下次来带个无人机拍一下也可以。可以隐约看到下面的煤矿。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古道最上面的一部分,这是从上往下看。


从小路爬上来,进入一个果园还是什么的,然后顺着水泥路,古道左侧崖上,直接前行,就到达韩信墓了,古道出口已经被堵死了,其实从郭家沟上高壁,这全程一两公里古道应该是最精华,最震撼,最有感觉的古道,全程在深二十米的沟渠里行走,真的有点穿越古代时光隧道的感觉。

灵石驴友重探秦晋古道

从高壁往玉城段,上三分之一,应该在现在公路的右侧沟渠里,中间部分应该在山梁的北侧,从夫妻庙下面小亚口,下面的三分之一应该在山梁的南侧,而且半路上茶房,今天因为时间紧张 ,加上大家了累了,而这条路我只是09年走过一次,整整 十年了,怕不太好走,下次再探吧,我们联系车,返回灵石,活动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于,希望政府和老百姓能够真正重视古道,维护古道。

古道由高壁村经“竹竿铺”而来,向北接着“大坡底”,“大坡底”是玉成村管辖的三个自然村之一,另两个为大泉岭和高崖上。 一个有意思的情况出现了,玉成村后竟也有一段石板坡,村民们介绍旧时本村有专干“盘车活儿”的,他们常年准备四套骡马,有要上坡的外地客商,他们便接三成七,“帮套儿”送上石板坡,直到很远处的“跑马坪”,籍此他们也可一次挣得两块现大洋。

据高壁村村民介绍,老年间该村常年备有“接皇差的”,全是二十岁上下的健壮小伙。所谓皇差,就是拉纤,岭南岭北凡有上坡的官家车马便人畜共出力。村民们还有说法,古道上“夜行骆驼日行马”,骆驼日息夜作,与骡马相反。古道也窄,它昼夜不停地服务于南北通行。白天,骡马不必让骆驼,夜晚则相反。据流传高壁村还曾有过六座骡马店。

高壁村外有一当地人称为“夫妻庙”的建筑,细细问来,实为一座牌坊。说的是有一对相扶相依的夫妻,一路劳顿,由北而来,古道也难行,饥寒又交迫,终于其中一人累死在古道旁,情义之至,另一人也就地殉情,后人便立了座牌坊纪念这段事迹。 竹竿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