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國曆史悠久,一代代眾多的行旅者南來北往,東來西去,形成了許多著名的交通古道,這些古道曾徑對我國砋代的區域經濟流通,商業發展,文化傳播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給現代人留 下了大量的具有較高文化旅遊從值的名勝古蹟,這為當今時代旅遊開發創造了重要的基礎條件,開展文化旅遊,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可見,開發古道旅遊不僅符合當前的國際旅遊發展趨勢,而且對帶動區域經濟和旅遊業發展富有極大的現實意義,秦晉古道,是靈石四條古道之一,

據新版《靈石縣誌》的簡略記載,靈石歷史上曾有過三條古道,分別為“千里徑古道”、“雀鼠谷古道”和“韓信嶺古道”。 在這三條古道中,“千里徑古道”和“雀鼠谷古道”歷代文獻所涉有限,起廢時間不得而知,而“韓信齡古道”則向來為眾人熟知,更有無數關聯的文獻讓我們確信,舉凡靈石大的歷史事件,基本都與這條古道有關。這條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官道”上曾經有過的多少輝煌,我們始終認為,認識古道,維護古道,挖掘悠悠古道所牽涉的深厚歷史文化內涵,是走近歷史靈石,瞭解靈石歷史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我們同時堅信,在新世紀之初,在快速步入現代化的今天,積極開展對古道的田野調查,更有其現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秦晉古道玉城到仁義段,是保存相對完整和原始的,個人感覺非常適合開發徒步旅遊路線,所以09年靈石驢友成立之初,我就開始多次徒步古道,宣傳古道,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視,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仁義村關帝廟屋脊上的硫璃瓦,應該為現代品


這次古道之行選擇了從仁義往玉城方向徒步,18人參加活動,其中有上曉天文下懂地理,能說會道的範老師,還有喜歡人文歷史,蒐集整理資料並著有 的李老師。還有從小仁義長大的戶外愛好者,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仁義關帝廟廟宇


今天第一站,仁義古村,仁義古蹟眾多,歷史文化底蘊厚重,至少包括觀音、龍王、羅漢、財神、呂祖、關帝、文昌、三官、馬王、介神、玉皇、山神、老君、河神等,如今地址均可尋得,大部分保存得較好,今天我們先去了關帝廟。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仁義關帝廟的戲臺,左右各有鐘鼓樓,亭子為現在修的。


關帝廟在仁義村西,其規模之大出人意料,為四合大院,除殿宇外還有一座大型戲臺居於院南。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亮麗群,群主鑑哥在古村落,


仁義現有人口達1700多,仍是南河第一大村。

仁義一村有舊時廟宇17座,應為靈石之最。

仁義古鎮上店鋪林立,其商業活動尚可尋得蹤跡。

仁義古鎮曾有堡牆,城門曾巍然屹立,官方在此設有“仁義驛”,嚴格進行關防巡檢。

仁義是靈石乃至山西著名的武術之鄉,至今仍有少年喜武習武。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古民居樓頂上的樓梯口,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西堡子上的民居,李部長說和玉城的格局一樣的,應該最早的用途官兵,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這個大門上面的是哨樓,回程路過玉城,真的是一樣的格局。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民居大門頭的磚雕藝術。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民居大門上的匾額《我齋》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民居上的匾額《九思》

九思是漢語詞語,出自《論語·季氏篇第十六》,其中記載著孔子“君子有九思”,具體指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用心思考的事:

看要看得明確,不可以有絲毫模糊。

聽要聽得清楚,不能夠含混。

臉色要溫和,不可以顯得嚴厲難看。

容貌要謙虛恭敬有禮,不可以驕傲、輕忽他人。

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

做事要認真負責,不可以懈怠懶惰。

有疑惑要想辦法求教,不可以得過且過,混過日子。

生氣的時候要想到後果災難,不可以意氣用事。

遇見可以取得的利益時,要想想是不是合乎義理?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在李老師的指點下,我們找到了唐槐,非常有特色,不知道這算是一顆樹還是兩顆樹,象是夫妻相抱,不過其中一樹已枯,


本來還想去仁義堡逛逛 來,結果先上去的下來說上面沒啥,我們就沒有上面,有點遺憾,下次再去吧,

仁義堡:位於東圪塔和西圪塔之間的北山上,左道而立,形如龍盤,勢若虎踞,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要寨。史書有記的戰事不下數十次。古堡的地面建築已基本被壞,只在堡上南面遺有窯洞三孔。以及石條、柱礎石和大量的磚頭。宋史記載“撥仁義、高壁等寨”。仁義寨指的就是這個堡寨,距今已經一千多年。如果以二十四史為依據,正史最早確切地記載到一個村名,先是南北朝時北周建徵五年(576)親記高壁,靈石並縣後,最早入記的就是仁義。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北門:仁義北門高大雄偉,面南的門額,鑲嵌著一塊“北門”石刻。面北的門額上,刻有“仁義鎮”三個大字。並紀年於右(1528年)。北門下有27米長的青石路面,光滑如鏡,轍痕深陷。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北門出來,我們去了文昌閣,保存比較完整 ,六角六門兩層亭子,這種格局靈石還真不多。


路經靈石靈沁古道(靈石縣經石膏山通往沁源縣的一條山間小道),道旁有一古亭,玲瓏秀氣,端莊挺拔,如素女煢煢孑立,似飛鳥振翅欲舉,依大山之懷抱,掩花樹之幽深,此謂仁義文昌閣是也。

文昌閣在一道緩坡之上,依山而臨河,位於仁義古鎮之東,為南河一大奇景。立於塔頂,臨風遠眺,胸襟頓開,古鎮風貌南河山水盡收眼底。

閣名文昌,乃取“文化昌盛、文脈悠長”之意。古鎮歷史悠久,曾經繁榮一時,據老人們講,解放前境內有廟宇古蹟不下十處,可惜時世滄桑,大都圮頹損毀所生寥寥了,唯文昌閣至今猶存。

從大門外看,文昌閣頗似一幢舊宅院。左手是一排靠山的三孔磚窯,窯頂上依山又有兩間瓦房,窯和房子前後參差,窯背恰好是瓦房門前的一塊空地。瓦房底、窯洞後又是一道磚砌的拱形通道,與窯洞相垂直,兩頭有門窗,從院子右側道通行。右手即是巍然矗立的文昌閣閣樓,同正窯相對,猶如一座挺拔的筆塔,雖不算高卻凌然聳立,勢入雲霄。

走進大門可以看到,閣樓端坐於一座磚砌的方形基座上。聰明的古代匠人充分利用了拱形建築的優勢,既節約了材料,又巧妙利用了空間。基座正中是一孔通道,通道兩側牆壁上各有一小門,門內各一小窯洞,比通道略短略矮些,形如兩翼,整個基座實際上是三孔窯洞支撐,基座同上面的塔身渾然一體,構思精巧,堪稱傑作。塔身為兩層六角亭,磚木結構,小而見其巧,簡而不顯陋,令人歎為觀止。

嵌在窯簷一側的兩個楷體字“覺路”,楷中帶行,遒勁有力,一看即知非俗手所為。文意大約為“覺悟之路”罷,這兩個字高懸於文昌閣牆上,足見其意味深長。

觀此二字,我不由想起石膏山有一楹聯雲:“覺路自然連仙境”,或者可通其意。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從亭子往外看正面的兩層建築,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正院兩屋建築,其實是前後都是一層建築,錯落有致,讓人誤以為是兩屋建築,足見古人設計之巧妙。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於文昌閣合個影吧,願咱們也能文化昌盛、文脈悠長。可惜我就是個粗人,希望孩子們能有文化。


文昌閣出來,我們返回公路,順公路上行,尋找古道痕跡,出了東堡建築群,我們從公道翻到左側溝,徒步上行,爬到山樑,又快會合現在的公路時,我發現在左側另一溝裡,有疑似古道的痕跡,推測如下,坡度緩和,適宜車馬,兩側牆壁高聳,方向和位置也極符合。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上圖就是發現在第一處古道,紅線所標處,


繼續前往,順著現代公路前往一百米,在公路的左側,又發現一處溝渠,方向於下面的溝渠一致,但也因年代久遠,長滿樹木,修了梯壩,在這裡,我們分兵兩路,一路順溝渠前行,大部分順著公路上行。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這是發現的第二處古道路段,紅線所標處,有兩百多米的距離吧。


這條溝渠長滿灌木,我們繞行左側山坡,從坡頂可以看到,第二段方向一致,更加深了我的推測,第二段出來,與生命跳之舞,已經聯繫仁義書記,找到了石板坡的入口,正好方向和第一第二段相吻合,這就沒有疑問了,這都是曾徑的古道。書記說了,石板路還分兩種或兩段青石板和 石板,這裡部分路段石板被以前村民挖石坡賣了不少。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大家在秦晉古道石板路上合影。


古道在仁義的典型地段,是有名的石板坡。出北門至山神廟十六里地,一路直上,人稱“陰鏡陽坡”,磨得很光,幾乎能照出人影。過去這裡經常馬踏蹄碎,人喊聲裂。有很多動人心魄的趣聞逸事,自成一景,非常壯觀。可惜在上世紀末被徹底破壞了。它是仁義小手工業興起的源頭,也是仁義以路發家的見證。湖北巡撫羅繞典在《雨後策馬宿仁義鎮》一詩中,對從鑰匙村(今玉成)竹竿坊到仁義約三十餘里地段,作過生動形象的描述: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還是石板路,下面是新修的公路,古代和現代的碰撞,


繼續上行,就到了三孔窯,和一個烽火臺,相隔很近,三孔窯是山神廟,可能還有別的的作用,就是類似於茶房,李老師說,以前因為這裡坡陡,車輛來了仁義,空車上行,貨物租用當地牲口馱上來,再裝車,繼續前行,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古道上的三孔窯,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烽火臺,古代重要的戰爭工具,用來傳遞段信號。古磚鋪頂。沿古道方向,南北都能看到相臨的烽火臺。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這裡沙石岩層還是挺漂亮的,彩色的,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看到了嗎,有四種地質,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這裡古道是否於新公路重合,應該是吧,去年新修了這條公路,還是非常漂亮的,合個影。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李老師說這是紅什麼泥來,我到忘記了,非常漂亮。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這裡也是非常漂亮的,每次路過這裡,都忍不住到拍照。


從石板坡上來,到快進郭家溝這個豁口,這一路找不到古道痕跡,應該是基本和新路重合了,從這個豁口開始,繼續進入古道,但不知道現在這條路有沒有維護擴修過,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進入郭家溝底,蘆葦蕩還是挺漂亮的,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在郭家溝我們午餐,午餐後繼續尋找古道,先後選擇了兩條路,都有誤,因為一條上去到正峰源了,一條可能是煤礦修的路,最後在煤礦辦公樓,側面,找到入口。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入口入左側還有一孔窯洞,進溝之後不要順溝上行,應該左拐上坡,哪才是正路,我分析溝裡太過於平整了,不爬坡不是什麼好事,因為最後可以坡就很陡了,不符合古道行走,我推測的是正確的,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這是古道入口,和南邊的方向一致,從這裡可以看到對面山頂三四個烽火臺。


李老師說,以前郭家溝,險惡無比,賊很多,因為山高路窄,必經之路,三面環山,從對面三四個烽火臺就可以看出這裡的重要性,而且因為車輛眾多,以前繁榮的時候,白天螺馬行,晚上駱駝行。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就是這條路,差點誤導了我們


郭家溝還有一景,天險橋,可惜已經被破壞了,

天險橋:天險橋在古道上的郭家溝,郭家溝地方不大,名氣卻不小,主要是古道艱險,一橋飛架。過往名人留下很多趣聞逸事。傳說“走進郭家溝,只給吃饃頭”,說郭家溝的饃頭好吃。明末清初,詩人吳雯途經郭家溝,描述了當時的地方風情,有詩一首:“雨後山更佳,石橋集孤想。鳥下綠煙中,人行紫泥上。”郭家溝“兩山高峙,中界深溝”,明嘉靖七年,縣衙在溝中建起一座簡陋的木橋,名“惠濟橋”。嘉靖三十八年,平陽府在溝南筑成樓臺,題名為“天險”,並建了“官廳”三楹、窯洞幾十孔,用以軍事防禦和駐紮軍隊。萬曆二年,縣衙再次修葺,“去木易磚”,建成吊橋一座,此橋被知縣更名為“天險橋”。明萬曆縣誌有《重修郭家溝橋記》,稱“橋……是為燕冀之衝,秦蜀之經也……輪蹄丸駛靡不驚眩而憂僵蹶也……此亦晉途之至險也……越明年乙酉告成,高四丈五尺,橫闊二丈五尺……”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我去探路,大家在走錯的路上等待。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返回來,走在真正的古道上


從離家溝到高壁的古道,在入口幾十米後,往左拐了個灣,然後進入山溝,古道兩側土巖高聳,高的地方有二三十米,寬約五六米,不知道是否以前就這麼寬,也不知道最後一次維修古道是什麼時間。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徒步三四百米後,左側的土崖被 水沖壞,露出一個豁口,寬約二三十米,路有一多半也被沖毀,我百思不得其姐,這土崖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水流,還是人工,還是天然生成,土崖一側緊靠大山,一側土崖十米外就是真正的懸崖,不管是水流還是人工,或是天然,都不太合理,真的想不通。人工的可能性相對大些,但是這工程真的挺大的,是哪一年哪一代施工的呢?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被水沖壞的豁口,右側山峰就是土崖和土崖外的懸崖,這一段,左側的土崖也於右側類似,怎麼好端端的中間會有這麼深的溝渠,看來人為的可能性極大。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上行右側的土崖,高約二十多米,


郭家溝南北的古道,都是規規整整的深壕中的土路,相比逍遙的官道巷,這南北兩段土路才更有“巷”的感覺。古道悠深,除了自己的腳步聲、呼吸聲,再沒有入耳的雜音,在這個寂靜的下午我們成了古道的不速之客。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又一個豁口,在這裡古道 又拐了個灣,這次拐到右邊了,幾乎九十度大灣。


繼續前行兩三百米,又出現一個豁口,而且下面的路已經被 上面倒下來的水泥垃圾堵死,不能前行,左側有小路可以上行,下面的路中間右側有一條小路,可以爬到崖上,但現在分析,哪個崖應該是四面都是懸崖,哪條小路上到崖頂能幹啥呢,下次解迷吧。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這個下方的古道,也就是左側的懸崖就是我要探密的地方,下次來帶個無人機拍一下也可以。可以隱約看到下面的煤礦。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古道最上面的一部分,這是從上往下看。


從小路爬上來,進入一個果園還是什麼的,然後順著水泥路,古道左側崖上,直接前行,就到達韓信墓了,古道出口已經被堵死了,其實從郭家溝上高壁,這全程一兩公里古道應該是最精華,最震撼,最有感覺的古道,全程在深二十米的溝渠裡行走,真的有點穿越古代時光隧道的感覺。

靈石驢友重探秦晉古道

從高壁往玉城段,上三分之一,應該在現在公路的右側溝渠裡,中間部分應該在山樑的北側,從夫妻廟下面小亞口,下面的三分之一應該在山樑的南側,而且半路上茶房,今天因為時間緊張 ,加上大家了累了,而這條路我只是09年走過一次,整整 十年了,怕不太好走,下次再探吧,我們聯繫車,返回靈石,活動結束。謝謝大家的參於,希望政府和老百姓能夠真正重視古道,維護古道。

古道由高壁村經“竹竿鋪”而來,向北接著“大坡底”,“大坡底”是玉成村管轄的三個自然村之一,另兩個為大泉嶺和高崖上。 一個有意思的情況出現了,玉成村後竟也有一段石板坡,村民們介紹舊時本村有專幹“盤車活兒”的,他們常年準備四套騾馬,有要上坡的外地客商,他們便接三成七,“幫套兒”送上石板坡,直到很遠處的“跑馬坪”,籍此他們也可一次掙得兩塊現大洋。

據高壁村村民介紹,老年間該村常年備有“接皇差的”,全是二十歲上下的健壯小夥。所謂皇差,就是拉縴,嶺南嶺北凡有上坡的官家車馬便人畜共出力。村民們還有說法,古道上“夜行駱駝日行馬”,駱駝日息夜作,與騾馬相反。古道也窄,它晝夜不停地服務於南北通行。白天,騾馬不必讓駱駝,夜晚則相反。據流傳高壁村還曾有過六座騾馬店。

高壁村外有一當地人稱為“夫妻廟”的建築,細細問來,實為一座牌坊。說的是有一對相扶相依的夫妻,一路勞頓,由北而來,古道也難行,飢寒又交迫,終於其中一人累死在古道旁,情義之至,另一人也就地殉情,後人便立了座牌坊紀念這段事蹟。 竹竿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