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珊瑚岛上的死光》到《流浪地球》,中国人的科幻电影之旅

上映11天,票房达到34亿,在春节结束之后,《流浪地球》交出这样一份答卷。


从《珊瑚岛上的死光》到《流浪地球》,中国人的科幻电影之旅

今年的这个春节档,聚齐了周星驰、成龙、沈腾、黄渤等重量级角色,神仙打架,堪称史上最残酷的春节档。反观《流浪地球》,只有吴京一位名气较大的明星,然而靠着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口碑,《流浪地球》从春节档逆流而上,从最开始的11%的排片一路逆袭到如今的59%排片,一举拿下票房桂冠,并且它的票房奇迹还在继续。

从《珊瑚岛上的死光》到《流浪地球》,中国人的科幻电影之旅

除了票房成绩外,《流浪地球》的成功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凭借着星云奖得主刘慈欣过硬的原著坐镇,以及足以让观众赞叹的国产最强特效,《流浪地球》被影迷们誉为“开启了中国科幻元年之作”。

虽然近几年的银幕罕见国产科幻片,但其实《流浪地球》也并非中国最早的科幻片,而科幻这个概念更是早已就在中国掀起过热潮,那么为什么就把《流浪地球》称作是开启中国科幻元年之作呢?娱论君今天就带您回顾一下科幻在中国的百年历史,以及《流浪地球》的诞生在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民国时的科幻启蒙

其实科幻这个概念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在中国出现。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在民国时期就已经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流传。而世界上最早的科幻电影《大都会》也曾经在上海上映过,鲁迅先生还曾经在文章中评述过这部影片。

从《珊瑚岛上的死光》到《流浪地球》,中国人的科幻电影之旅

最早亲自创作科幻作品的中国人应该算的是江苏的翻译家徐念慈。早在1905年,他就翻译了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黑行星》。在看过国人翻译的日本科幻小说《法螺先生谭》后,徐念慈在杂志上创作了他的戏仿之作《新法螺先生谭》,讲述了法螺先生游历月球、木星和太阳的故事。

从《珊瑚岛上的死光》到《流浪地球》,中国人的科幻电影之旅

徐念慈当初的戏谑之举,却在无意中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而徐念慈本人也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幻小说的先行者。

除了科幻小说之外,民国时期的电影已经出现了具有幻想色彩的电影特效。

从《珊瑚岛上的死光》到《流浪地球》,中国人的科幻电影之旅

1928年张石川拍摄了电影《火烧红莲寺》,在该片中出现了中国银幕上最早的特效摄影,在银幕上展现了隐形遁迹、空中飞行、口吐飞剑、掌心发雷等种种绝技,鉴于神怪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极不相符,国民政府下属的电影检查委员会下令查禁包括《火烧红莲寺》在内的一批特效电影。

曾经掀起过的科幻热潮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政治占据了中国人的大部分生活,因此科幻作品罕见于中国人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中国人压抑已久的幻想热情一下子迸发了出来。

1978年,《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者叶永烈创作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发行。这部少年儿童的科幻作品涉及人类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具有较高的科学预见性;作者通过展示出未来科学技术某些方面的发展远景,激励小读者们献身科学事业。

从《珊瑚岛上的死光》到《流浪地球》,中国人的科幻电影之旅

1977年《星球大战》上映,风靡全世界,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科幻片风潮。受到这种风潮的带动,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也参与到了科幻片的创作。

于是在1980年,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影片讲述的是我国科学家在珊瑚岛上,依靠马太博士的帮助,利用高效原子电池和新试制成功的激光武器,打败了国际黑势力,捍卫了人类和平的故事。

从《珊瑚岛上的死光》到《流浪地球》,中国人的科幻电影之旅

由于当时中国电影的科技水平非常落后,因此现在看来,多少有点山寨,连片中一个原本平常的自动开启的铁栅式院门,当时却不得不安排人隐蔽起来,用手工推拉。

从《珊瑚岛上的死光》到《流浪地球》,中国人的科幻电影之旅

1980年,在电视开始在中国之后,中国的电视上出现了一部由中央电视台译制过的美国科幻电视剧《大西洋底来客》。这部电视剧在当时的美国算不上上乘制作,却在荧屏匮乏的中国掀起观看热潮,每周四播出时,堪称万人空巷。而片中人物戴的哈雷墨镜也成为八十年代的时尚符号。

从《珊瑚岛上的死光》到《流浪地球》,中国人的科幻电影之旅

1986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故事片《错位》,《黑炮事件》的导演黄建新率原班人马制作了该片,片中的局长被大量会议搞得烦恼不堪,于是设计了一个和自己外貌一样的机器人,专门代替他开会应酬,谁知这个替身局长开会竟然开上了瘾,继而干扰起主人的私生活来,最后局长不得不将其毁掉了事。不过严格说来,《错位》更像是一部讽刺官僚主义的荒诞派电影。

1989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凶宅美人头》,影片情节框架改编自“苏联科幻之父”阿历山大·别利亚耶夫的名著《陶威尔教授的头颅》,而故事背景则完全换成了中国:医学教授柯克恩和他老师一起从事人头复活和人体移植的实验。老师病故,柯克恩复活了老师的头颅,并利用老师的智慧,把两个死者罗美娜的头再植到周曼丽的身体上获得成功。“合成人”逃出实验室跑到社会上,引起了许多连锁反应。

从《珊瑚岛上的死光》到《流浪地球》,中国人的科幻电影之旅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诞生了成为许多人童年回忆的《霹雳贝贝》和《大气层消失》两部儿童题材的科幻片。前者讲述了身上带电的小男孩贝贝与外星人有着不一般的关系,后者则是顺应当年的环保热潮,讲述了臭氧层消失后的故事。

这一时期的中国科幻片可以说是处于最黄金的时期,虽然特效水平低下,但非常追求怪力乱神般的想象力,而全社会弥漫着科学幻想的热情。当时像《科幻世界》、《奥秘》等杂志在中国可以说是非常畅销。

式微的千年后科幻片

2000之后,随着《英雄》的上映,中国电影开启大片时代,电影投资越来越多,票房也是水涨船高,可中国的科幻片却突然式微,中国的大银幕上上映的永远是好莱坞的科幻。

从《珊瑚岛上的死光》到《流浪地球》,中国人的科幻电影之旅

2003年,中、美合拍了《太空营救》,尽管该片立志成为“我国第一部高科技太空科幻片”,且有106个镜头用特技制作,但由于投资仅300万元人民币,且国内电影人对特技很陌生,只能拿到美国作后期,结果成为了一部科幻小片。

从《珊瑚岛上的死光》到《流浪地球》,中国人的科幻电影之旅

之后的国产科幻片,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如果非要硬凑,周星驰执导并主演的《长江7号》、刘镇伟执导的《机器侠》、王晶执导的《未来警察》勉强可以被划为科幻电影的范畴。不过,《长江7号》更像是儿童片,星爷借助一个外星狗的故事,讲述的其实是儿童不应想要偷懒、凡事要靠自己的简单道理;刘镇伟原本想要将《机器侠》拍成一个思想深度堪比《机械公敌》,但最终却以无厘头告终;至于《未来警察》,不论从故事核心还是未来战警的装备来看,都只能说是对当年施瓦辛格《终结者》系列的一次失败抄袭。

多年来的中国电影市场,一直在等待着一部能够引领风潮的电影,一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能够重新掀起科幻片的大潮,直到今年,《流浪地球》终于出现了。

从《珊瑚岛上的死光》到《流浪地球》,中国人的科幻电影之旅

尽管伴随着《流浪地球》的上映,有着这样那样的争论和批评,但无论如何,中国科幻片的声音从此发了出来,中国科幻的步伐,终于重新迈起了第一步。知乎上有一条评价十分准确:《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工业的成年礼,为中国科幻电影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