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在上海開車,利用率最高的零部件是什麼嗎?

這段時間,上海的環境尤其

氵良 氵曼

彷彿已被雨神包月伺候。


你知道在上海開車,利用率最高的零部件是什麼嗎?

所以大家覺得是滬指先上3000點還是上海先出太陽呢?

好了好了,我們來問下大家,雨天駕駛,汽車上的什麼零件最重要?

給5秒鐘你想一想

很明顯,是雨刮器啦。


你知道在上海開車,利用率最高的零部件是什麼嗎?

你以為雨刮器是一個很簡單的部件,有什麼可說的?但是,光這一個“簡單”的部件,從發明到完善成今天的樣子,卻花了半個世紀。

你知道在上海開車,利用率最高的零部件是什麼嗎?

早期很多汽車沒有雨刮,比如我們館這輛勞斯萊斯Silver Ghost

最初汽車剛發明的時候,是沒有雨刮的。那時開車是一件苦力活,嬌弱女生絕對幹不了。尤其下雨天,你還要學會如何高效地拿著布擦玻璃的技能,搞不好就撞人了。

你知道在上海開車,利用率最高的零部件是什麼嗎?

所以,那時很多人寧願坐馬車,也不開車。馬車伕還是有市場的。

其中有一名叫Mary Anderson(瑪麗·安德森)的美國女士,她爸就曾因邊開車邊擦玻璃而出事故逝世。這件事情,讓她刻骨銘心。

你知道在上海開車,利用率最高的零部件是什麼嗎?

但讓她做出改變的是另一件事,那是1902年,她在去紐約旅行的路上打了一輛車,由於她趕著辦事,便不停催促司機。而那天恰巧又令人討厭的雨雪天,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司機在看不清道路的情況下,竟然一頭撞在了樹上,瑪麗也被送去醫院。

因為車窗沒有清洗裝置,導致了父親去世,自己險些罹難。瑪麗決定要徹底改變這一切,她無意看到鄰床女孩收到男票送鮮花時,感動落淚,並用手帕擦淚的動作,由此產生靈感。

你知道在上海開車,利用率最高的零部件是什麼嗎?

她用一根杆子當做“手”,然後杆子上綁著一塊海綿比作“手帕”,人在車內轉動一個槓桿,就可讓窗外的杆來回搖動,不需要停車或伸手到外面擦窗,瑪麗把這個裝置率先應用在了自己的汽車上。後來她又發明了帶發條的轉杆,一次擰足勁兒後,雨刷可以自動刮多次水。

1903年6月18日,她在美國取得了專利,名為“車窗清潔裝置”。雖然她的雨刮沒有遇到有眼光的汽車廠商進行改進與大規模生產,但她依然算得上是“雨刮器”的發明者。

而第一個自動雨刮器是美國的佛伯恩兄弟發明的,在1919年申請了專利,原理是通過發動機進氣管的真空虹吸作用來驅動雨刮器來回擺動。

你知道在上海開車,利用率最高的零部件是什麼嗎?

館藏:1922年的雷諾40CV

這個專利最終被著名汽車配件公司Tri-Continental在1925年買下來了,共花費100萬美元。因為製造成本低、利潤高,促使這種雨刮器廣受普及,一直使用到上世紀60年代。

你知道在上海開車,利用率最高的零部件是什麼嗎?

館藏:1935年的奧本851SC敞篷跑車

雨刮器的發明並沒有止步,大家可以看到下圖中1970年的瑪莎拉蒂Ghibli,你會問自動雨刮器是什麼時候才出現的呢?答案是1967年,發明者也是一個美國人,叫羅伯特·卡恩斯(Robert Kearns)。

你知道在上海開車,利用率最高的零部件是什麼嗎?

館藏:1970年的瑪莎拉蒂Ghibli

卡恩斯的靈感很獨特,源於1953年他在新婚之夜,被一瓶香檳瓶塞擊中左眼,造成左眼失明。促使日後他在雨天開車更加困難,因為眼看著不斷運動的雨刮器,連自己都快暈了。所以,他才參照人眼運動規律,發明了間隔幾秒才刮一次的雨刷,這才接近我們今天的雨刷。

你知道在上海開車,利用率最高的零部件是什麼嗎?

當然,隨著電子系統的飛速發展,今天的雨刮系統頻率快慢可以根據雨量大小自動調整,頻率快慢的級別都可以調。但是,雨刷的改進還沒有停止……

前面提到的雨刮器發明和改造,都是美國人立下的功勞,上世紀美國在科技和財力上都蓬勃發展。但今天,雨刮器再出現了一次變革,2012年,法國人發明了一種叫“AquaBlade”的噴水雨刮片。

它相當於在普通雨刷橡膠條表面增加一排小孔,並在小孔後面加裝一條隱藏的水渠。當駕駛者按下風擋清洗按鈕時,玻璃水會輸送至雨刷片,並通過雨刷片表現的小孔噴射出來,雨刷片移動到什麼位置,玻璃水就會通過小孔噴射到相應位置。

你知道在上海開車,利用率最高的零部件是什麼嗎?

這個設計的優點是,相比普通雨刷器能節約一半的玻璃水量,還能獲得更清晰的視野,減少日常行駛中清洗前風擋存在的安全隱患。

所以,哪怕我們看到汽車上一個原理很簡單的功能,也需要日積月累的改進。未來,雨刮器會變成什麼樣?會不會還有雨刮器?大家發揮一下自己的想象吧,想不出的可以在留言處召喚太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