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海洋垃圾“自投羅網”

荷蘭少年史萊特,從小就是人們口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他不但成績優異,更是有著超強的動手能力,在14歲那年,因創造並同時發射200多枚水火箭,拿到了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16歲那年,史萊特和朋友一起去聞名於世的希臘某海域潛泳,本以為可以一睹海底的壯美景色,不料卻被眼前一片片的垃圾徹底震撼:塑料瓶、購物袋、橡膠繩……大海已經被巨量的垃圾汙染,變成了“五顏六色”。

讓海洋垃圾“自投羅網”

為什麼海里的垃圾比魚還要多?它們從哪裡來?史萊特一回到家就開始查資料。看著電腦上的數據,他驚訝地發現,地球上的海洋正逐漸被塑料垃圾包圍。全球每年生產的3億多噸塑料,大多數會隨著河川水道排入大海。而大部分塑料製品的降解時間卻需要幾十年!史萊特強烈意識到,塑料垃圾已經嚴重影響了海洋的生態環境。一種使命感在史萊特心中油然而生,“我要將海洋的垃圾清理乾淨!”

他開始找專家檢測海洋裡到底有多少塑料,專家告訴他,到2020年,海洋垃圾將達到725萬噸,需要79000年才能修復。專家看著史萊特連連搖頭:“孩子,不要異想天開了,這不是你應該考慮的事。”很多知道這事的人都大吃一驚,他們認為這孩子一定是瘋了,竟然要去做一件多年來專家都無能為力的事!面對這些懷疑和嘲笑,史萊特只是笑笑,不為所動。

史萊特帶著幾個小夥伴開始了實驗,他們首先用離心力來分離垃圾和浮游生物,他們對浮游生物進行取樣測試,發現它們可以承受的力,遠超過分離所需的力,史萊特喜出望外,按這個思路製作了一個多層次的漁網,然而一番操作後卻失敗了。接下來史萊特又設想用兩艘大船拖行一個巨大耙子來清理垃圾,這一創意經測試耗資過大且汙染嚴重,最終也被否決。

兩次的失敗讓史萊特沮喪萬分,是不是自己真的太自不量力了?他坐在海邊,看到海面的浪捲起垃圾朝著同一個方向拍去,形成了一個流動的漩渦。他看著這些流動的垃圾,心中突然一道亮光劃過,自己只想著傳統方法用人力去打撈垃圾,為何不反其道而行之,讓垃圾“自投羅網”?史萊特立刻回去和小夥伴們進行了細緻的測算,最終得到一個令人興奮的結果:利用洋流的循環作用,可以在海上裝上一個障礙器收集漂浮的塑料,洋流和海洋生物則會從這個障礙器下方通過,收集的垃圾則將循環再利用。經過粗略估算,這個項目的啟動資金大約需要200萬美元。200萬!這對於幾個學生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史萊特決定去拉贊助。他幾天之內聯繫了300家企業,卻沒有任何人理他。史萊特並沒有灰心,他將自己的項目取了一個名字叫“海洋清理”,並帶著這個項目登上了美國影響力巨大的TED演講舞臺。這個不到20歲的男孩,迎著各種質疑和嘲諷,在這個萬眾矚目的舞臺上,訴說他對地球的憂慮及自己的宏偉藍圖,雖然他的姿勢有些扭捏,表達也稍顯稚嫩,但他說出的話卻擲地有聲,振聾發聵。最終史萊特的這段視頻在網上被瘋狂傳播,他們的隊伍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到100多人,他們終於籌到了200萬美元!

頂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經過持續性的討論、不間斷地修改,終於,他們想出了一個完美的方案。整個清理系統只需製作一個600米的漂浮物,由太陽能和潮汐能作為動力,再利用這其中的速度差,在垃圾漂流到沙灘之前對它們進行攔截,即可讓垃圾“自投羅網”還不會傷害海洋生物。這些垃圾在收集起來後,會被運到附近的大電廠,通過一些步驟轉換成電,供給全島居民。用這種方法,預計十年就能清理太平洋垃圾帶一半左右的塑料垃圾,而成本僅為現有清理技術的3%。並且由這些垃圾轉化成石油和其他的產品,史萊特的團隊將會得到超過5億美元的利潤!

讓海洋垃圾“自投羅網”

2014年,史萊特獲得了聯合國環境署頒發的“地球衛士獎”。2015年,挪威國際海事獎把青年企業家獎頒給了史萊特。

至今,這個倔強的少年仍朝著大海的征途一路疾馳,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每一個懷揣夢想的人:去行動吧,只要你的步伐堅定,小人物最終也能幹成大事業!

作者簡介:陌菲,自稱“酷愛碼字的中年少女”,2016年9月開始提筆寫作,目前已有數十篇文章發表在《生命時報》、《意林》、《故事會》、《讀者》、《格言.校園版》、《特別關注》、《知識窗》、《家庭百事通》等知名期刊和報紙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