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视频拜年成“新宠”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为了凝聚全市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进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天水日报社在新春之际,两会召开之后,组织开展全媒体提升“四力”走基层大型采访活动。活动将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主线贯穿全年,在天水日报社全媒体统一开设“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题、专栏,同时以时间节点为顺序,立足各媒体特点,开设“新春走基层”“我们的节日”“记者蹲点”“大美天水”等一批子栏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报道我市落实党中央决战“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生动实践。

这次活动将以提升“四力”、深入“走转改”、编采人员岗位大练兵为抓手,在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基层采访中,培养适应融合发展需要的“全媒体”“复合型”新闻人才,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真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工作者队伍,采写出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群众喜欢看的精品佳作。天水日报社全媒体启动提升“四力”走基层大型采访活动,“新春走基层”栏目率先与读者见面,敬请关注。

□记者 罗双红

“爸、妈,今年我不能回家陪你们过年,你们要好好保重身体!”2月5日正月初一一大早,远在贵阳坚守在动车工作岗位上的乘务员罗红芳就通过微信视频给麦积区琥珀镇罗家村的家人拜年。

“孩子过年不能回家,我们想她,她也想我们,通过视频看到她工作生活都挺好,我也就放心了。”罗红芳的父亲罗国忠向记者展示小外孙拜年的小视频,幸福满满的说。

春节期间,微信发红包、发拜年视频、晒年夜饭,微信朋友圈里热闹十足,喜庆、时尚的拜年方式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记者了解到,如今很多50后的农村老人也开始与快速发展的即时通信社交软件接轨。

“以前生活困难,儿子远在广州工作,过年想听听孩子的声音,看看孩子的模样是我最大的心愿。”今年65岁的琥珀镇霍家川村村民霍有全说,“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冰箱、电视、洗衣机各样电器都齐全,家里啥也不不缺,女儿在年前给我买了智能手机,并且教会了我用微信,现在我们经常用微信沟通。”霍有全说,大年初一,他在女儿的协助下,用微信的视频功能与相隔千里远的儿子“见面”,这让他欣喜不已。

动漫形象上换了自己的脸庞,录一段祝福语,再配上欢快的音乐,这样的拜年微信看上去既温馨又充满了创意。90后女孩罗馨向记者展示拜年微信的制作过程。“以前用短信拜年只能发文字,感觉太单调了,微信可以用自己的声音对亲朋好友说出真诚温馨的话语,感觉亲近了许多。”

微信送祝福、10秒视频拜年、自制手机动态页拜年……从除夕当天开始,各种新兴的拜年方式,借助移动互联网相互传播开来。

今年75岁的琥珀镇马家坡村村民马想生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孩子在外不能回家,过年时会给家里写信,九十年代的时候就流行打电话,今年家里新装了移动网络,实现了wifi全覆盖,孩子们都用微信拜年,在外地的亲戚也可以用视频通话,直接面对面送祝福。”

“收到大家的很多祝福,我就不逐一回复拜年啦!在此祝大家猪年行大运、诸事顺心!”大年初一凌晨,马想生的孙女马小欣用自己的手机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还将自己全家吃年夜饭的照片、丰富的菜肴也晒在朋友圈。马小欣说,在微信朋友圈发祝福能让朋友第一时间看到,省时、省力,也顺应了时代潮流。

古往今来,回家过年就像一块永恒的磁铁,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总有一些人过年无法与家人团聚,而今借助移动互联网,回不去的游子也可以和千里之外的家人在线视频,弥补了不能与家人团圆的遗憾。

从脚步丈量到指尖飞舞,从笔墨纸香到人工智能,人们运用新技术采用新方式,将拜年“玩”出新花样,不仅是新时代年俗的与时俱进,更是新时代人们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的缩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