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认为要“猎杀北约武装直升机”,卡莫夫武直的进化与无奈

曾被认为要“猎杀北约武装直升机”,卡莫夫武直的进化与无奈

# 写在前面

虽然同为苏联两大传奇直升机设计局,但是比起米里设计局,卡莫夫总有被压一头的感觉。不过相比于米里设计局艰苦卓绝、稳步前进的风格,卡莫夫设计局则更敢于创新和尝试,往往有打破常规的惊人设计,其中设计理念最激进的要算是创造了八项世界纪录的卡-22复合式直升机了,该型复合式直升机运载量几乎和运-8一致,本号此前写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翻阅。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苏联二代武装直升机竞标中,卡莫夫凭借其独特的共轴式双旋翼武装直升机卡-50战胜了米里设计局的米-28浩劫武装直升机,获得了苏联军方的青睐。

曾被认为要“猎杀北约武装直升机”,卡莫夫武直的进化与无奈

图——设计激进的卡-22复合式直升机

卡-50 黑鲨武装直升机,俄语名为:“Чёрная акула”,是一型苏制单座武装直升机,其显著特征就是卡莫夫设计局的标志性共轴双旋翼设计。该型武装直升机的研制工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并于1995年进入俄罗斯陆军服役。其生产制造工作由位于Arsenyev 的前进公司负责。大黑鲨一般被归入重型火力武装侦察直升机(Heavily Armed Scout Helicopter)中,它也是是世界上首个配备了极具战斗民族特色的紧急逃生弹射座椅系统的武装直升机。

曾被认为要“猎杀北约武装直升机”,卡莫夫武直的进化与无奈

图——俄罗斯空军的卡-50直升机

在九十年代末,卡莫夫和以色列航空工业合作开发了一种纵列式座舱布局的衍生型号——卡-50-2 “埃尔多安”,该型机的研制主要是为了参与土耳其武装直升机的竞标。当然,如今声名更盛且更为活跃的大黑鲨改进型号是卡-52 短吻鳄,短吻鳄则是一种横列式双座布局,在当今世界主流的纵列式双座布局中别树一帜。卡-52很强,不少西方媒体甚至认为其比浩劫的最新改型米-28N 夜空猎手要更强,然而,卡莫夫设计局本来是完全可以打造一型更强的新型武装直升机的,卡-52实则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原因何在?且看下文。

本号持续针对空天领域理论、设计、未来等相关内容进行深度解读,欢迎关注。

# 大黑鲨的诞生——被误认为是用作“空优直升机”

卡-50 黑鲨武装直升机是卡莫夫设计局V-80Sh-1原型机的生产型号。1987年12月14日,苏联部长理事会下令生产该型武装直升机。西方媒体于1984年首次对大黑鲨进行了报道,并在1989年刊登了第一张大黑鲨的图片。据称,在1985年到1986年的飞行测试中,大黑鲨飞行员的工作负载据说和战斗轰炸机的飞行员工作负载相似,也就是飞行员要同时进行飞行操纵和任务作业操纵,众所周知,直升机的飞行操纵相比于固定翼飞行器时更为复杂的,因此,大黑鲨的单座设计使得其飞行员工作负担相当大。

曾被认为要“猎杀北约武装直升机”,卡莫夫武直的进化与无奈

图——展览中的卡-50 大黑鲨

大黑鲨继承了卡莫夫经典设计血统——标志性的共轴反转双旋翼系统,使用该系统的直升机不再需要整个尾桨系统,这大大提升了大黑鲨的飞行特技品质——它能轻松完成翻筋斗、滚转、“漏斗飞行 the funnel”(就是在不同高度以不同速度绕着同一个目标转圈圈,转圈圈和变高度的过程中,直升机始终保持视野锁定目标,下图展示了一种同一平面内转圈的类似特技,具体专业叫法是什么,如有直升机飞行员读者朋友看到,还请不吝赐教)等飞行特技动作。没有尾桨还有一个显著的好处就是大大提升了发动机功率的使用效率,毕竟常规直升机的尾桨一般都会占用到30%左右的发动机输出功率。而对于武装直升机来说,传动系统体积越小,越不容易被地面目标击中,生存能力也更强。

曾被认为要“猎杀北约武装直升机”,卡莫夫武直的进化与无奈

图——“漏斗”特技飞行示意图

在完成了第一阶段的飞行测试和系统测试之后,理事会于1990年签订了大黑鲨的生产订单。这型武装直升机直到1992年3月份的一次英国的专题讨论会上才被公开称为“卡-50”。1992年8月,大黑鲨首次亮相于莫斯科航展中。9月份,第二架大黑鲨出现在范堡罗航展上,该次参展的大黑鲨由于尾舵上绘制了狼人图像,因此被亲切称为“狼人”。而第五架卡-50的原型在一部名为Чёрная акула(Black Shark)中以漆黑的涂装出现在大荧幕上,由此获得了大黑鲨的昵称,该称呼非常符合卡-50的气质,因而流传至今。1993年11月,4架生产型大黑鲨飞抵俄罗斯陆航战斗训练中心开始进行作战训练。1995年,俄罗斯联邦正式批准卡-50进入俄罗斯陆军服役。苏联的解体使得俄罗斯军方对卡-50采购量的大幅缩水,本来苏联是打算订购至少数百架卡-50来替换在役的米-24雌鹿的,后来到了俄罗斯,最终只订购了几十架。

卡-50的单座设计一直饱受西方直升机行业的批评。最早的两架卡-50原型机还在座舱上绘制了“假窗口”,这些“假窗”起到了足够的作用——让西方媒体捉摸不透卡-50到底是一架什么样的直升机——不少西方媒体当时都报道卡-50是要作为一型“空优直升机”投入军队,其主要作用是“猎杀北约的武装直升机”。为了保障飞行员的生存能力,卡-50还配备了星辰科学研究所的K-37-800弹射座椅系统,这在直升机中是非常罕见的设计。在座椅被弹射出去之前,大黑鲨的旋翼将会首先被桨毂中预埋的炸药炸碎,其舱盖也会被炸飞。

曾被认为要“猎杀北约武装直升机”,卡莫夫武直的进化与无奈

图——各式各样的弹射座椅

随着俄罗斯军工的复兴,卡-50逐渐被部署到特种作战任务中,而米-28则重新成为了俄罗斯军方的主要武装直升机,个中缘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我的前一篇文章。2006年,卡-50恢复生产。三架90年代中期就已经制造出来的不完整机身也在2009年被打造成完整的大黑鲨,进入到俄罗斯空军服役。

# 不得已而成就的短吻鳄卡-52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卡莫夫和米里在武装直升机领域的竞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间,敢于创新的卡莫夫设计局在针对未来战争的考量下,提议研制一种能够执行战场侦察、锁定敌方目标、快速支援和协调全局的武装直升机。该想法得到了不少苏联国防高官的支持,但是随着苏联经济的全面崩盘,到了八十年代末,近乎重组的国防部门已经无力支撑新项目的发展。这使得卡莫夫的总设计师不得不放弃了新开发一种武装直升机的想法,转而考虑在现有的卡-50平台上进行改进,研制一种具备侦察和目标识别系统的武装直升机。显然,改进型号必须得加入第二名飞行员用于操纵光电/雷达传感器及各种航电系统。最终,卡莫夫采用了横列式座舱布局,这样的设计能够使得两位飞行员的交流更为方便,合作更为密切。双座版本最后被定型为卡-52。

曾被认为要“猎杀北约武装直升机”,卡莫夫武直的进化与无奈

图——托尔若克空军基地的卡-52 短吻鳄武装直升机

相比于大黑鲨,短吻鳄的机头轮廓更为柔和,其雷达系统有两个传感组件,一套挂载在旋翼轴顶部,用于侦测空中目标,一套挂载在鼻头,用于侦测地面目标。座舱上方和鼻头上分别挂载了全天候成像系统和热成像系统。不同于卡-50的还有卡-52的加农炮挂载在了侧面,且其短翼上有6个挂载点,而卡-50只有4个。为了保持卡-52与卡-50的重量性能一致,设计师们在弹药容量和防护装甲上做出了让步。由此,一些飞行性能稍有变低,例如发生率由10m/s变成了8m/s。但是安装了新的VK-2500发动机之后,许多性能上的问题都已被解决,如今的卡-52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在任意时间、任意恶劣气候下执行任务的优秀武装直升机。关于卡-52,我专门有写过一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往前翻翻。

曾被认为要“猎杀北约武装直升机”,卡莫夫武直的进化与无奈

图——VK-2500 涡轴发动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