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新華書房2018第四季度推薦書單

《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新華書房2018第四季度推薦書單

“新華書房”是江蘇省新聞出版局、江蘇省全民閱讀辦、新華日報社聯合推出的全媒體閱讀品牌,面向全省以黨員幹部為主的廣大讀者,倡導在書香中滋養心靈、提高修養,在閱讀中開闊眼界、增長知識。

經專家、學者、業內人士嚴格遴選,2018年第四季度“新華書房”10本好書、10本延伸書目新鮮出爐。10本好書分別是《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強國時代》《海魂:兩個人的哨所與一座小島》《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新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國之路》《定力:中國社會變革的思想基礎》《規模》《時間的壓力》《海綿城市十講》《生命3.0》,10本延伸書目包括《中國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文化通識》等,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科學、歷史人文、科普新知等豐富內容,展現精彩思想、集萃新版好書,與讀者一道分享。

《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新華書房2018第四季度推薦書單

《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

《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新華書房2018第四季度推薦書單

作者/主編:蔡昉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05

本書以事實描述和經濟學分析邏輯,簡述中國過去的四十年裡,成功的發展使人民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的歷史,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成功推動高速經濟增長,同時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作出判斷,揭示面臨的新挑戰和新任務,提出從依靠人口紅利向獲得改革紅利轉變的思路,探討了保持經濟持續增長、跨越中等收入階段、實現向高收入階段過渡的路徑。作者在書中採用經濟學的規範分析方法,以改革發展邏輯為主線,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風格講述中國經濟奇蹟,嘗試用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豐富經濟發展理論。

新華書房·第四季度

導讀薦讀 · 篇目介紹

《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新華書房2018第四季度推薦書單

蔡昉,1956年生,經濟學博士,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近年獲得中國軟科學獎、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獎和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等。專著《中國經濟》《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超越人口紅利》(獲2013年中國出版政府獎)《讀懂中國經濟》(2017年度“中國好書”)等,主編《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等。

第一章 從而立到不惑

第一節 人均收入的翻番

第二節 世界減貧範例

第三節 中國特色“三農”政策

第四節 社會保護從無到有

第五節 不斷提高的發展包容性

第二章 發展是硬道理

第一節 “風景這邊獨好”

第二節 “中國崩潰論”

第三節 高速增長的源泉

第四節 轉向發展新理念

第五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第三章 改革是根本動力

第一節 中國改革的邏輯

第二節 激勵機制與治理模式

第三節 市場競爭環境

第四節 發展型政府

第四章 全球化與中國因素

第一節 全球化的含義

第二節 趕超與趨同

第三節 打破供給瓶頸

第四節 是“為人作嫁”嗎?

第五節 大國效應

第六節 “雁陣”還是“巨龍”

第五章 發展階段與轉折點

第一節 經濟發展階段

第二節 中國經濟轉折點

第三節 認識宏觀經濟形勢

第四節 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第五節 如何應對增長減速?

第六章 可持續增長引擎

第一節 從供給因素著眼

第二節 勞動生產率

第三節 資本深化

第四節 全要素生產率

第七章 超越人口紅利

第一節 未來的就業挑戰

第二節 教育可能過度嗎?

第三節 應對未富先老

第八章 實現均衡發展

第一節 提高勞動參與率

第二節 城市化的本質

第三節 農業當自立

第九章 重新界定政府職能

第一節 打破政府悖論

第二節 拆除配置障礙

第三節 患寡,也患不均

第四節 社會保護不是負激勵

第十章 擁抱偉大復興

第一節 “李約瑟之謎”

第二節 兩個“百年目標”

第三節 全面小康目標

第四節 現代化的含義

第五節 爬坡與攻關

導讀薦讀 · 各方解讀

蔡昉說:

“正確的改革開放一定能解放生產力,相應增強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開放是充分條件。”在蔡昉看來,這也是改革開放40年帶來的啟示。

蔡昉表示,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不可能永遠保持原來的高速增長,但必須延緩經濟增速下降速度,從而保證到2050年時平穩成為高收入國家。“讓中國的經濟增長減速慢一些,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只有靠改革。”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生產要素尚有一些潛力可挖,中國仍可通過大力發展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增加生產要素潛力。“要想挖掘這些生產要素的潛力,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改革。”蔡昉表示,“改革可以直接改善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提高生產率,最後能夠提高增長速度。”

張卓元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寫得既通俗又深入,給人啟發。”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卓元表示,四十年間,中國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本書的中心線條是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GDP的提高作為一條紅線,很有說服力。“無論是論述上、深刻程度上,這都是一本比較全面的經濟學領域書籍,對當今中國發展作出客觀的描述與闡釋,使中國發展更具象呈現。”

張曉山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該書學理性較強,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的,書中提到的中國經濟漸進式的沒有總體藍圖規劃的起步與中國農村的改革進程是不謀而合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指出,相較剛開始的農村改革,現在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鄉村振興戰略都是在有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藍圖的前提下開始探索和實施的,因此更具前瞻性和科學性。但在落實政策和實踐的過程中,也要特別注意因地制宜的問題,以免出現不必要的偏差。

劉元春說: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一書深入淺出,雅俗共賞,但又保有深刻的學理性;全書嚴謹、規範,是在規範的經濟實證研究方法、規範的邏輯、規範的框架和範式的基礎上詮釋中國改革開放;全書著重講述中國經濟當前的問題和未來面臨的挑戰,與一些就事論事談中國經濟的讀物相比更具深度和實用性。

黃群慧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一書把很多難處理的矛盾和問題處理得非常好。”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認為,全書有三個方面的特點:首先是進行了理論創新,堅定不移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堅持了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正確處理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第二是全書將學術理論研究和政策性理論研究相結合,在學理的角度上將兩者統一;第三是書中的一些理論對當下的熱點問題進行了呼應,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理性的方法論。

黃益平說: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該書開篇寫到,“30年叫做一代,治理國家者施行仁政,解決民生問題,30年是一個可以初顯實效的時間區段。以1978年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為改革起始,到2008年為30年,到2018年為40年,其間中國經歷的巨大變化是幾千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在世界經濟史上也是罕見的。而在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1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這種變化更顯突出。”他特別指出:“我們這代人,是全新的一代,將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變革共同成長。”

《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新華書房2018第四季度推薦書單

導讀薦讀 · 全書縱覽

子曰:“四十而不惑”,時至今日,改革開放也已進入第40個年頭。在這期間,中國經濟建設高速發展,各領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改革發展逐步邁入新的歷史階段。《四十不惑 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一書正是這段時期中國變化的見證者和記錄者。在這本書中,作者蔡昉採用經濟學的規範分析方法,以改革開放為線索,用淺顯易懂、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來講述中國崛起歷程,試圖用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經濟發展理論添磚加瓦。

全書分為十章,從談中國40年翻天變化,到分析時代發展環境,落腳到政策建議的提出。作者以理論的視角,簡潔明瞭地闡釋了中國經濟飛躍的歷程和經驗。而其中,作者利用其自身優勢,尤其關注中國人口紅利問題、扶貧問題、農業問題,在涉及民生方面給予熱切的關注。全書採用經濟學的視角,以事實數據為依據,結合專業理論(如比較優勢理論、劉易斯轉折點、李約瑟之謎等),生動描述過去四十年裡,中國經濟的成功發展和人民生活及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改善,併合理提出在新形勢下中國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有效途徑。

“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在開篇,作者蔡昉就指出改革開放最突出的成就即表現為民生的普遍改善。不論是人均收入的提高,還是扶貧政策的推進,我們皆可感受到中國民生事業從持續改善到全面制度建設,再到質量提升的發展歷程。從1978—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得以保持每年近9.9%的速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達8.8%。此外,針對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從1978年到2015年的37年時間裡,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都以驚人的速度提高,剔除物價因素之後,農村和城鎮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年均增長率分別為8.2%和7.3%。與此同時,農村人口比重從82%下降到44%,意味著整體收入水平的明顯改善。而針對扶貧、“三農”、以及社會保障問題,黨和國家從制度入手,因時制宜,不斷推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實現脫貧致富。

而在新時代下,如何進一步落實規劃、把握民生問題的著力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兩個百年目標”,作者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以2020年為節點,中國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從此需要依靠技術和制度創新,依靠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則需要進行艱鉅的體制轉型形成良好的發展機制。由此為人民生活的提高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而針對人口紅利、勞動工資和生產率的問題、農業發展和城市化等具體問題,作者採用大量的數據和圖表,引用案例說明或對比,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清晰闡述問題的前提下細緻分析,得出影響其發展的各項指標和途徑,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為進一步推動民生事業發展助力。

除了民生問題外,作者同樣對時代背景、政府職能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無疑是全球化潮流的一個重要表現。正是在這一契機下,中國順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利用由此獲得的良好的貿易發展環境,將自身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轉化為具有競爭力的製造業產品;與此同時,中國從建立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開始,逐步實現了全面經濟開放,承接了勞動密集型產業,引進了外商直接投資,終究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被世人稱作世界工廠。而為了更好地處理效率與公平的問題,即經濟自身無法自動、完美地調節以致經濟危機和週期性擾動層出不窮和每個人、每個群體都無法從經濟發展過程中均等獲益,政府則需要擔當責任,包括提供公共品、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宏觀調節、以及處理好與市場的關係等,正確界定政府職能,有效發揮作用。

此外,我們還可以關注到,作者在交流分享的同時,也注意到中國一路走來所遭遇的困難和挫折,甚至是失敗和教訓;以及當前我國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如人口紅利的消失、自主創新能力弱、中等收入陷阱等。黨的十九大做出一個新的判斷: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是未來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

《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新華書房2018第四季度推薦書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