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最好的學歷

連日來,翟天臨因一句“知網是什麼東西”被爆出學術不端,其演藝事業也因此受到重創。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剛剛在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男、女主角銀熊獎殊榮的中國演員王景春和詠梅。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演藝圈裡有許多“汙點明星”因為吸毒、嫖娼等醜聞事件葬送演藝事業,慢慢淡出公眾視野。

放眼整個演藝圈,我們可喜地看到,從追逐流量、曝光率到看重演技、拼演技的逐步轉變。但對於演藝圈是否應該建立起相應的道德認知和價值評判標準,卻遲遲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不好好演戲對不起觀眾”

相比凹學霸人設的翟天臨,沒有文憑的葛優,一路走來憑藉演技、藝德在演藝圈立身。

葛優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曾經還是個豬倌。現如今他是中國影壇第一位戛納影帝,也是頗具票房號召力的演員之一。他飾演的小人物貼近生活,不慍不火、“冷麵熱心”的幽默風格尤其受到觀眾喜愛。

人品,最好的學歷

葛優出身於藝術之家,母親施文心是編劇,父親葛存壯是演員,但葛優在正式走上演員的道路之前,在全總文工團跑了十年的龍套。雖然只是龍套,但葛優跑得很“較真”。

有一次,葛優要飾演一個沒臺詞的配角,可是登臺前,他發現鞋上有塊白漆,於是對領導說要換雙鞋。領導搖搖頭:“不用,你只是站在最後面的配角,誰會注意?”但葛優還是撒丫子跑到後臺換了,搞得上臺時大汗淋漓。領導當時就說:“這小夥子呀,早晚要成事……”

葛優形容自己從小就有點“蔫”和“縮”,顯然算不上表演天才,更缺少專業的知識背景,他的演技是下了苦功夫的磨練和鑽研。

人品,最好的學歷

一個演員最重要的是不能脫離生活,脫離百姓。葛優去菜市場買菜,有時拎著菜就走不動了,光顧著看人家怎麼講價;偶爾去超市,他會饒有興致地停下來看別人怎麼挑魚配材料;去飯館吃飯,他都會留意別人吃飯的樣兒,夾菜啊、盛湯啊,每個人都不一樣。他說:“我覺得就是需要多觀察。剛做演員的時候,老師說要觀察生活,便於自己在小品中練習嘛。”

成名之後,葛優挑戲越來越謹慎。無論飾演什麼角色,他必先看一遍劇本,壞劇本拒演,自己無法駕馭的也不演。他常告誡自己:“演員要‘誠’,你紅了,要本分;不紅,也要本分。自己是觀眾捧出來的,如果自己不好好演戲、演好戲,就對不起觀眾。

“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沒有人苛求一位文藝創作者必須擁有高學歷專業背景,藝術也確實很難與學術完全掛鉤。但對於一名演員而言,恪守職業道德,用心演戲,向觀眾奉上一部部高質量的文藝作品,才是一位演員的要務。

葛優給觀眾留下了很多印象深刻的角色:《甲方乙方》裡的自由職業者姚遠,《沒完沒了》裡的出租車司機韓冬,《編輯部的故事》裡油嘴滑舌的李冬寶……以小人物居多。

人品,最好的學歷

許多媒體稱葛優為“平民影帝”,因為他既能穿上戲服做影帝,也能脫下戲服做一個世俗裡的普通人,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陳凱歌曾經講過這麼一件事,拍完《趙氏孤兒》後,他和陳紅、葛優一起到酒樓吃飯,大家都喝了些酒。散席後,仨人走出來時被人認出來,有影迷跑過來打招呼,聊了幾句,陳凱歌夫婦出門上車了。在車上等了將近半個小時,發現葛優怎麼還沒出來。回去一看,原來,葛優和那桌素不相識的影迷們又喝上了!

葛優不僅有好觀眾緣,圈子裡也是出了名的好人緣。與他合作過的工作人員都說,幾乎從來沒有見過“葛大爺”發火。他自嘲這是因為“膽小,沒脾氣,悶騷型”。當別人捧他為影帝時,他又調侃自己其實就是一個“戲子”,逗大家樂而已。

人品,最好的學歷

三十幾歲時,葛優幾乎包攬了各項電影大獎的影帝,百花獎、金鷹獎、金雞獎……

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名利,葛優也有過一段時間的“飄飄然”。父親葛存壯對他的藝德影響很深:“你現在有名了,更要講究對人的規矩和禮貌,這是做人最起碼的東西。”

葛優很受用:“演員,在生活中沒有理由不像人。整天趾高氣揚、擺譜比闊,實在沒必要。”如今,葛優不上真人秀,也不寫微博,心裡牢記著父親的教導“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劉慈欣《三體》中有一句金句:“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傲慢和虛榮往往是在我們察覺不到的時候,就變成我們意識的一部分,最後卻發揮毀滅作用的力量。這是人性弱點所致。而身在紛繁的演藝圈,明星們確實要比普通人面對更多的名利誘惑。如何不被利慾薰心,堅守本分,不忘初心,無疑是值得所有文藝工作者思索的課題。

“人活得簡單一點才高級”

如果說葛優的人生哲學是本分和謙遜,那麼陳道明屹立影壇靠的則是為人低調和做事有原則。

人品,最好的學歷

與葛優一樣,陳道明也是從跑龍套做起,七年,在天津人藝的舞臺上,他一句臺詞都沒有。

但這並沒有消滅陳道明對錶演的熱情。曾經在一個僅有二十分鐘的獨幕話劇中,為了演好工人這個小角色,陳道明在鍊鋼廠,待了足足三個月。

因為出演電視劇《末代皇帝》中青年溥儀一角,陳道明一夜成名,之後又演繹了很多經典作品,如《康熙王朝》《楚漢傳奇》《歸來》等。如今他更是當選了中國電影協會的主席。

人品,最好的學歷

圈裡圈外,陳道明最為人稱道的,除了高超的演技,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還有他的人品。

他曾經說過一段很讓人敬佩的話:“這個世界不是你的世界,不是說你成功了,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我覺得做人的最高意境是節制,而不是釋放。所以我享受這種節制,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釋放是很容易,物質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是難的是節制。”

節制,是陳道明一以貫之的處事態度。

陳道明曾於錢鍾書《圍城》中,將那個玩世不恭、酸腐氣息濃郁的文人方鴻漸,演繹得入木三分。錢鍾書先生在看了全劇後,讚揚:“陳道明讓我看到了活的方鴻漸,表演傳神。”

人品,最好的學歷

憑藉這個角色,他榮獲了第七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男演員獎和第九屆全國電視“飛天獎”優秀男主角獎。

事業鼎盛之時,陳道明也“狂”過。

好在與錢鍾書先生的相識,對他影響很大。他曾經在訪談中回憶:“錢家唯一響的東西就是藥罐子,在錢家能聞到的是書香。所以那時突然感覺到在這種文化老人面前,你的搖頭晃腦啊,自以為是挺可憐的,因為那個時候正是自己覺得自己像個人物,突然感覺人家是真正的文化人,我們只是飾演文化的人。”

為了調整自己的狀態,陳道明曾經離開了演藝圈七年。

急功近利之風,在演藝圈颳得頗盛。由此,大紅大紫之時,不過度消費自己,反而躲起來自我修整,這在演藝圈不僅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更是極少人可以抵達的一種境界。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喧囂混沌之中,陳道明守住了自己。

他去彈琴,讀書,寫書法,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厚重,也更加從容。多年的自我修煉,讓季羨林大師都豎起大拇指,稱讚他的文學水平可以勝任北大研究生導師。

人品,最好的學歷

陳道明書畫作品

復出後,他接片依舊謹慎:“劇本不行,給再多錢我也不拍。”可一旦遇到好的劇本,他就自告奮勇,自降片酬。汶川地震後不久,得知《唐山大地震》在籌備時,一向冷麵示人的陳道明,卻主動找上了導演:“你要是拍地震,我免費去演。”

對於娛樂圈的亂象,他擁有一位知識分子的“敢怒敢言”:很多明星為玩票電影站臺時,他說這不是電影,這叫搶錢;越來越多明星稱“壓力大,借毒減壓”,陳道聽不下去說:“誰沒壓力?你有老百姓壓力大嗎?你比老百姓掙得多、社會關注度高,非說有壓力,也是想出名、想風光的壓力。”對於新生代人氣演員,他同樣直言不諱:“衡量你成功與否的不是你能拿多少錢,而是你是否對得起觀眾。”

歷盡鉛華,生命終究會迴歸清淨和本真。演藝圈一味追逐的“人設”也不過是一層包不住火的紙。即是如此,不如像陳道明說得那樣:“人活得簡單一點才高級。”

藝品、人品的內在統一

藝術的本質是創造審美,傳達真、善、美。藝術更有感染人、教化人的功用。

在中國的藝術審美中,尤其強調藝品和人品的內在統一,所謂“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盛德之士,文藝必眾”;“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

“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藝術表現美,藝術作品為人所創作,人品勢必會影響到藝品。這也就無怪乎,人們常常能從文藝作品內在的氣韻風骨中,看到藝術家身上的精神品格和思想氣度。

近日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憑藉《地久天長》摘得影帝的王景春,曾經是百貨大樓裡賣鞋的銷售員。後來因為結識了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的導演朗辰,在跟著朗辰導演學習了兩三年後,王景春去報考了專業的藝術院校。因為超齡,上海戲劇學院以特招的形式留下了王景春。

翻看他的演藝履歷,會發現,原來他已經飾演了那麼多底層的小人物。

人品,最好的學歷

《地久天長》劇照

他是《我11》裡的父親王伯駒;《警察日記》裡的警察郝萬忠;《白日焰火》裡的乾洗店老闆;《盜墓筆記》裡的三叔;《黃金時代》裡的老黃……

王景春在《地久天長》裡塑造的劉耀軍一角,一連失去三個親生孩子,但依然用自己的方式愛著收養的叛逆養子和間接造成他家庭悲劇的乾兒子,經歷中國劇變的幾十年,用單薄的男人脊樑支撐著一個家庭。

幾乎在每次飾演一個角色的時候,王景春都會把整個身心投入進去。在接到王小帥導演電話之後,王景春就開始拼命減肥。因為劇中角色年齡跨度很大,要從20多歲演到60多歲。而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工人應該瘦一些,為了最大限度貼近角色,王景春就用一個月的時間將體重從84公斤減到69公斤。而類似的經歷,他已經記不起有多少次了。

他是個戲痴,殺青三個月後,王景春依然常常夢到拍戲的場景,他說劉耀軍在他身上駐留的時間太長了。

創作主體的人格精神、審美理想,影響創作風貌。葛優的本分、謙遜,讓人更加相信他塑造出的諸多接地氣的小人物角色,而陳道明的節制和傲骨,也每每從一個個大氣凜然的角色中撲面而來。

演員塑造角色,某種意義上是將自身個性中的某一部分放大。而王景春出演的這些真實可感、經得起推敲的人物角色,無論正邪,或多或少都能影射出演員自身所具備的勤懇、質樸、敦厚的人品。

人品,最好的學歷

雖然王景春沒有亮眼的外形條件,“戲紅人不紅”,可向來低調的他願意埋頭耕耘,默默塑造出一個個經典形象,而將自己藏身於一個個角色之後。

誠然,文藝界同樣有“文未必如其人”的爭論。比如錢鍾書先生就認為,人格與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觀人,因為文也可以飾偽,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現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況。

但無論如何,作為當代的文藝工作者,尤其是公眾人物,擁有著普通人不具備的優勢地位,佔有更多的公共資源,被放大的言行可能在短時間內對公共利益產生影響。所以,他們理應在良好的專業素養之外,樹立高尚的人格修為,重藝德,留清名,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就像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父親對他說的一番話:“獲獎之前,你和別人平起平坐;獲獎之後,你比別人矮半頭。”

人品,最好的學歷

撇開公眾人物的身份不說,博士,是人類能夠授予的最高學位,頂著這一頭銜的知識分子,自然也承載著社會對他的“高信任,高期待”。“學術不端”問題牽扯到的,也不僅僅是個人誠信問題,更是公眾信任危機,以及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

從長遠來看,文藝工作者的人品,關乎著能否在從藝之路上走得更長久,更穩健。

※ 部分素材參考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